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13

第13章 智激孙权

诸葛亮为什么要出使江东?这是当时刘备同曹操抗争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也是诸葛亮在隆中时期早已为刘备确定的战略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自从刘备不避风尘,三次去隆中请来了诸葛亮作助手以后,他们就开始了夺取荆州和“联孙拒曹”的活动。这两步棋,按照他们原来的想法,是先走第一步夺取荆州,再走第二步。只因曹操的迅速南下和刘表去世后刘琮的立即投降曹操,才迫使刘备与诸葛亮把原定的步骤颠倒过来,先联孙破曹,然后夺取荆州。

孙刘联合,共拒曹操,虽然是当时形势的必然产物,但是,在孙权集团内部,并不是没有阻力的。当时孙权的不少将领和谋士,在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巨大压力下,主张投降曹操。特别是从彭城南逃江东以避战乱的儒士张昭,坚决反对江东将领周瑜、鲁肃等人的拒曹计策,力劝孙权派使节迎接曹操的大军南下,并上表称臣,走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的道路。这时的孙权,夹在主战和主降两派之间,犹豫不决,举棋未定。正当孙权左右为难、难于决断的时候,诸葛亮来到了柴桑。这样的客观形势,为诸葛亮使命的完成增加了困难,不仅要求他驳斥投降派的种种谬论,还需要他紧紧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促使孙权在权衡战与和的天平上,给主战一方增加有分量的砝码,从而作出联合拒曹的决策。

机智勇敢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斥了投降派的观点。接下来,他的任务是说服孙权,打消他投降的念头,走孙吴联合抗曹的道路。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他父亲孙坚,兄长孙策,曾经都是割据江东的军阀。

孙权是建安五年(200)在孙策死后,才继统江东之众。到建安十三年(208)时,他27岁,成了实力仅次于曹操的一大势力集团。

当曹操占领了江陵,正准备顺江东下时,孙权正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前线,观察战势。

他虽然派出鲁肃去联刘拒曹,可因为他的集团内部以老臣张昭为代表的一批人主张投降曹操,加上曹操又写信对他威胁利诱,使他在战与降的问题上,一时拿不定主意。

就在这时,鲁肃领着诸葛亮,来拜见孙权。诸葛亮对孙权的思想情况,和孙权的将领关于主战、主降两种主张的争论事先都有详细的了解。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诸葛亮认识到,要实现联吴拒曹的战略,关键在于以利害得失说服孙权,而要说服孙权,不能采取委曲求全的办法,要使孙权认识到联合拒曹是出于孙、刘两家的共同利益,并不是刘备向孙权片面地乞求援助。与此同时,又要解除孙权关于曹操兵多,担心打不过曹操的忧虑,促使他的思想向主战派方面转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判断,诸葛亮采取了先激怒孙权、然后用以理服人的方法,同孙权开展了一场紧张、严肃而又机智灵活的论战。

诸葛亮一见孙权,就严词厉色地对他说:“全国大乱的时候,您孙将军就据有了江东,我主也聚集了人力在江汉之南,都要同曹操争夺控制全国的权力。现在,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攻破了荆州,声威震动了全国,我主虽然是个英雄,也没法同他交锋,只得退到夏口。孙将军面对这样的情况将怎样办呢?我劝您仔细思量,如果能用自己的力量打败曹操,就应该早日与他开战,如果打不过,就应该放下武器向曹操投降。现在孙将军表面表示愿意归顺曹操,而内心却又不甘心投降,在这样紧急的关头而不能迅速作出决断,大难马上就会到来的。”

诸葛亮的这席话,讲得十分策略。首先,他把孙权、刘备与曹操并列,接着又故意渲染曹操的势力与声威,借以刺激孙权,最后,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迫使他在非战即降之间迅速作出选择,并以要孙权投降曹操而激怒之。诸葛亮的激将法果然有效,话音刚落,孙权立即面带怒色地反问道:“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么刘豫州为什么不归顺曹操呢?”

诸葛亮见孙权有些不高兴,更看出了他并不想投降曹操的心情,于是进一步激怒孙权说:“大家知道,古时候有个田横,他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不接受投降的侮辱,何况我主刘豫州本是皇室的后裔,又是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天下人仰慕他,像江河之水归于大海一样,他岂能接受投降曹操的耻辱呢!他同曹操是势不两立的,如果不能获得胜利,也不过是天意罢了,要他归顺曹操是万万办不到的。”

诸葛亮既假要孙权投降曹操,又故意抬高刘备,大讲刘备不能也不会投降曹操的原因和决心,并拿出田横来比喻,有意把孙权说得连田横都不如,自然更不能同刘备的坚决抗曹相比,想以此刺激孙权的自尊心。果然,孙权一听,勃然大怒,立即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厉声说;“我不能把整个江东的地盘和十万之众的军队,拱手送给曹操,去接受他的控制。我决心已经下定了。但是,刘豫州虽有抗曹的决心,却力量很小,拿什么去同曹操对抗呢?”孙权的这席话,显然是驳斥诸葛亮对他的侮辱,因而表示他也同刘备一样有抗击曹操的决心,同时又讽刺刘备没有力量抗击曹操,表现出缺乏打败曹操的信心。

诸葛亮看到孙权出于自尊心的驱使而说出了要抗曹的决心,同时又察觉他的决心并不坚定。于是,就用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方法去消除孙权的顾虑和坚定他的决心。于是,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说道:“我主刘豫州虽然曾经被打败,但散失的战士正在陆续回来,加上关羽的水军,仍有一万多精锐部队。又有刘琦统辖的江夏战士,也将近万人。反之,曹操的军队,经过长途行军,已经很疲乏,加上北方人不习惯于水上作战;更何况,投降曹操的荆州军队,是出于被迫,并非真心投降。所以,曹操军队人数虽多,战斗力却不强。现在,孙将军如果能派出英勇善战的将领,带领几万军队,同我主刘豫州同心协力,是一定能够打败曹操的。曹操战败之后,必然向北撤军,这样一来,我主和孙将军的力量就强大了,三分鼎立的政治局面就形成了。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能否作出联合拒曹的决策。”

诸葛亮的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使孙权的怒气消失了,疑虑也解除了。他不仅认识到了联合抗曹的必要性,也看清了这种可能性,他情不自禁地喜形于色,立即决定同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并命周瑜、鲁肃、程普等将领率水军三万,随同诸葛亮一起西上与刘备的军队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