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29

第29章 主客并用

诸葛亮用人,继续贯彻初入益州时采取的“取人不限其方”、搞“五湖四海”的方针,打破地区和集团的界限,而且随着情况的变化,更注意从益州地区物色选拔人才,使本地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诸葛亮任用提拔的官吏,可以说是来自四面八方,情况各异,有早期跟随刘备的北方人士(如赵云、刘琰),有跟随刘备入川的荆楚人士(如陈震、蒋琬),有原来刘璋手下的官员(如李严、费观),有益州土著原来未做官的人士(如杨洪、柳伸),还有魏国归顺的降将(如王平、姜维)。但总的来看,本地人略居多数,改变了刘备时期客籍人士偏多的情况。

蜀地主要几个郡的郡守,基本上由本地人担任。如杨洪、张翼为蜀郡太守,何祗、马齐为广汉太守,李邈、王士为犍为太守。

在高级将领中,客籍人士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主籍人士的比例略有增加。如,赵云(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魏延(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姜维(征西将军)、陈到(征西将军)、辅匡(镇南将军、右将军)、刘邕(后将军)、刘琰(后将军、车骑将军)等高级将领属客籍,但本地人李严(前将军、骠骑将军)、吴壹(左将军)、吴班(后将军)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较之刘备时期有很大变化。

诸葛亮不仅注意任用提拔各方面的有用之才,而且注意调动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集思广益”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诸葛亮在治蜀、南征、北伐过程中,一直重视“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以“裨补缺漏,有所广益”,认为君主应该实行“纳言之政”。他常规劝后主刘禅,不要堵塞忠谏之路,要听取不同意见、采纳正确主张。

他在处理军政事务时,很注意听取属下的意见。在丞相府专门设置了“参署”这个机构,发挥谋略群体的作用,让参谋僚属们充分发表意见。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发布《劝将士勤攻己缺教》,号召部下经常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说:“我军在祁山、箕谷,数量都多于敌军,但没有取胜,反而为敌军所败,其毛病不在于兵少,而在于统兵将领,主要是在我个人身上。现在我打算减兵省将,严明赏罚,深思过错,研究将来如何制胜的办法。如果不这样,虽然兵多,又有什么益处呢?从今以后,凡是忠虑于国的人,要勇于指出我的缺点。这样,大事可以成功,敌人可以消灭,不用多长时间就可望大功告成了。”

诸葛亮“任人唯贤”的政策是成功的。益州地小人少,文化比中原地区相对落后,人才较缺乏。习凿齿说:“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袁准说:蜀汉“小国贤才少”。这是符合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贯彻“任人唯贤”的方针,挖掘益州地区人才,发挥其作用,被当时人们称赞为:“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常见的现象。由于诸葛亮选用的人才比较合适,所以,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政策方针能够得以延续下去。

诸葛亮临死前向后主推荐了两位接替自己的人,一是蒋琬,一是费祎。蒋琬,零陵湘乡人,赤壁战后,以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令,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他不理政事,喝得烂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后来诸葛亮替他求情,并称赞他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而非平庸之辈。他推行政务皆以安定百姓为根本,也不会用表面功夫来敷衍,希望主公能再三考虑。”刘备才不再追究蒋琬的过失,只是免去蒋琬的官职。

蒋琬受到处罚之后,晚上梦见一头牛,扭头在门前,流出一大片血,内心十分厌恶,叫占梦的赵直解梦,赵直说:“但凡梦中看到血的,说明事情见了分晓。牛角和牛鼻,像一个‘公’字,您的官位必定会晋升到公卿,大吉的征兆啊。”过没多久,蒋琬就升职为什邡县令,以试其才。刘备称帝后,蒋琬升任尚书郎。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是刘璋的表侄,游学入蜀。在刘备占据益州后,他先后任太子舍人、庶子,伴侍东宫。在刘禅即皇帝位后,任黄门侍郎。他也是诸葛亮较早赏识的人才之一。诸葛亮南征平叛回来时,百官在城外迎接,他们中有些人年龄和官位在费祎之上,而诸葛亮只让费祎与他同乘一车,可见他对费祎的器重。后来诸葛亮数次将出使吴国的重任交给费祎,费祎均圆满地完成了使命。孙权也看中了费祎,说他必定能成为蜀国的干才。诸葛亮先后提拔他为侍中、参军、中护军、偏将军、司马。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与杨仪不和,费祎从中排难解纷,起了不小作用。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主持朝政,能够继承诸葛亮的方针政策,蜀国的统治比较稳定。

诸葛亮生前还提拔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诸葛亮死后,董允在后主刘禅身边,能够上则“正色匡主”,对后主有所规劝,下则数责宦官黄皓,使他“不敢为非”。

《华阳国志》记载:蜀人把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称为“四相”,又号“四英”。这也表明诸葛亮在选拔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