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根据他对民族问题以和抚为主的总政策,把军事压力作为和平解决问题的手段,决定对孟获实行招抚、争取的对策。下令军中,战斗中只许生擒孟获,不许伤害他。
孟获见蜀军大兵逼近,就起兵迎战。蜀将王平跟他对阵。开战不久,王平掉转马头往后退走,孟获驱兵前进,沿一条山路追赶。忽然喊声大起,蜀兵从两旁杀出。孟获中了埋伏,只得引兵败退。蜀兵紧紧追赶,把孟获给活捉了。
军士们把孟获押到大营,诸葛亮马上叫人为他松绑。诸葛亮平心静气地问孟获:“朝廷一向对你们不错,你们为何要反叛朝廷?”孟获只是低头不语。诸葛亮又说:“你已战败,又被生擒,还有什么话好说?”
孟获说:“初次交战,我不小心中了你们的埋伏,我怎么能服气?”
诸葛亮说;“你既然不服,我放你回去怎样?”
孟获说:“你放我回去,我整顿兵马,还和你交战。你再擒住我,我就服你。”
诸葛亮事先已让部下放走了孟获的士兵,这时又用酒饭招待了孟获,并把战马、刀剑交还给他,打发人把他送出了营寨。
众将见丞相放走孟获,纷纷问道:“捉住孟获,南方就可以平定了,丞相为什么把他放了呢?”诸葛亮说:“从军事力量的强弱而言,我军捉孟获并不难,难的是要让他心服,这样南方才能长期安定。”有些将领听了,多有不解。不久,孟获又领兵,再次来战。开战不久,因内部发生分裂,部将乘孟获酒醉时,把他捆绑了又押送到诸葛亮大营。诸葛亮仍是心平气和地问孟获:“你上次说过,再被捉住,便肯投降。今天怎么样?”
孟获说:“这不是你的本事,是我手下人害我,我怎么能服你?”诸葛亮坦然地说:“我再放你回去,愿意吗?”
孟获说:“如丞相肯放我回去,我一定率兵和你决一雌雄。如果再被捉住,我心服口服。”
诸葛亮再次用酒饭招待他,酒足饭饱后,还亲自陪同他参观蜀军营寨、储存的粮草和兵器。诸葛亮边走边问孟获:“你看我军阵势如何?”孟获一看,蜀军确实阵容强大,军纪严明,士气旺盛,心中暗暗佩服诸葛亮治军有方。但口头上仍不服气,他说:“以前我不知道蜀军的虚实,现在实地看了蜀军的阵势,也不过如此,真要硬打硬拼,还不知道谁胜谁负呢。”
诸葛亮爽朗地说:“既是如此,你就请回,改日再战。”
孟获回去之后,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孟获总共打了七次,被擒了七次。最后一次,诸葛亮把孟获请来援助自己的藤甲军引到一个山谷中,截断了他们的归路,然后放火烧山。只见满山满谷烈火熊熊,把孟获的将士烧得焦头烂额,叫苦连天,孟获第七次被俘。
诸葛亮回到大营中,把孟获等人送到另一营帐,用酒席招待他们。招待完后派人告诉孟获:“丞相不好意思再和你见面了,特意让我来放你回去。你可以重新整顿兵马,再来决定胜负。”
孟获听后流下了眼泪:“七次被俘,七次放回,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我怎么还敢和丞相作战呢?”
孟获带领部将,来到诸葛亮大营请罪,他诚恳地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冒犯了。”诸葛亮拉着孟获的手说:“这样就对了。”劝他们安心回家,恢复和平的生活。
诸葛亮对少数民族首领采取的安抚政策,不但感动了孟获这样的民族首领,也争取了南中地区的各族百姓。
这年秋天,三路蜀军在滇池(今云南昆明市南)会师,结束了南征。战争结束之后,诸葛亮出人意料地让一些曾经反抗过蜀军的少数民族首领继续担负管理地方的责任。有人问诸葛亮,这样做是否妥当?能放心吗?还不如另派官吏来管理。
诸葛亮解释说:“另派官吏有三个不便之处;一是如留下官吏,就要留下士兵,而边地交通不便,军粮会接济不上;二是双方刚刚打过仗,死伤了一些人,他们的子弟难免有些怨恨,如果留下官吏不留兵,一定会发生祸患;三是各部落之间也有互相械斗残杀的事,如果留外地人,人家就会怀疑到蜀军官兵身上。现在决定不留兵,也不需要留粮食,让当地百姓自己管理自己,各族相安无事,这不是最大的好事吗?”众人听了无不叹服丞相的远见卓识。
为了巩固南中的安定,诸葛亮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发展经济措施,扩大和健全了郡县制,推行部曲制度。重视南中盐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广汉族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传授织锦技艺。动员大量人力修复久已不通的道路和沿途的驿亭,方便商人、旅客来往。
诸葛亮回师成都时,还商请一部分民族首领到朝中任职。如孟获后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主管监察百官)。还有两人被封为将军。有民族首领在朝中做官,对稳定南中地区的民族关系,起了很好的作用。南中地区的战士作战勇敢,诸葛亮还选拔了一部分,调到蜀地,组成新的蜀军。
为了南中的长治久安,诸葛亮把南中四郡分为六个郡,安排一些熟悉当地情况、声名好、善处民族关系的官员去担任太守,以便更好地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南中地区政治局面安定下来后,诸葛亮又开始恢复发展当地的经济。南中过去被称为不毛之地,不少人还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生活。南中安定后,诸葛亮派人到当地传授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实行牛耕,种桑植谷,建立集镇。派人指导煮盐、冶铁、织锦。政治的安定,经济的恢复、发展,不但促进了南中各民族的融洽相处和生活改善,蜀汉由此也增加了财源、兵源。南中出产的金、银、耕牛、战马等源源运到蜀中,成为蜀国北伐的物质保证。
这些措施和政策既巩固了蜀汉政权,又促进了南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是历史上很好的民族政策,至今我们仍享用着诸葛亮这位伟大智者的遗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