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45

第45章 军纪严明

诸葛亮以法治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戎阵整齐,因此蜀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经历的战争很多,遇到的名将也不少,结果是胜多败少,失败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溃不成军或全军覆没的情形,应该说这和诸葛亮对军队卓有成效的治理是分不开的。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后来汇集成书,广为流传。

诸葛亮登上政治舞台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军旅中度过的。长期的战争实践和认真研读兵法(主要是学习先秦军事家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军事才能的统帅。

诸葛亮认为治理好军队非常重要。他说:治理军队的工作,是维护边境安宁的事情,是平定天下的措施,是用武力诛除暴乱,讨伐叛逆,保卫国家,巩固政权的大计。

蜀国人口不多,军队数量少,诸葛亮深知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的重要性。他非常注意提高军队的质量,注意加强对军队的治理。

怎样才能治理好军队呢?诸葛亮特别强调以法治军的重要性。他说:“一个率领着百万之众的将领,要使这么多人能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服从命令,靠什么呢?靠的是法制。”又说:“法者划,则士无不服矣。”

在诸葛亮看来,厉行法治是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他推崇先秦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吴起等人,赞赏他们执法严明和以法治军的主张。他说:“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诸葛亮还说道:“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

诸葛亮十分注意在实践中贯彻以法治军。军中将士,只要作战建有功劳,他一定给予奖赏;如果违犯了军法,即使是地位很高、自己亲信的将领,也一定依法处罚。他嘉奖王平,处死马谡,便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诸葛亮用军法约束部队,除要求所有将领和士兵严格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勇敢作战外,还严格要求部队遵守纪律,不许欺压百姓,更不得抢掠和杀害平民。史书记载,蜀军在敌人境内能够“出入如宾”,不围猎,不随意糟蹋庄稼和抢掠财物,就如同在本国内一样。诸葛亮在渭水沿岸分兵屯田,军队夹杂在老百姓中间,而没有引起老百姓的惶恐,仍然能够安居生产,“军无私焉”。可见蜀军的纪律是比较严明的,诸葛亮在注重以法治军的同时,还重视对将士进行教育,反对不教而战,不教而杀。他认为:“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他在治军过程中,明确规定“不从教令之法”有七种。一是轻军,如“车甲不具,兵器不备”;二是慢军,如“受令不传,传令不审”;三是盗军,如“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四是欺军,如“兵刃不磨。器仗不坚”;五是背军,如“闻鼓不进,叩金不止”;六是乱军,如“失行乱次,兵刃中伤”;七是误军,如“大言惊语,疑惑吏士”。违犯这七种禁令的,都要处斩。

为了使士卒懂得“用兵之道”,不轻易违犯禁令,诸葛亮强调要先对士卒进行习教。一是“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是“使耳习闻金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是“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是“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是“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称之为“五教”。

在一条军令中,诸葛亮还具体规定:“凡是作战时部队已进入阵地,一律不准大声喧哗,注意听清鼓声号令,仔细看清旗帜变化。指挥旗前指就前进,后指就后退,左指就朝左,右指就朝右,不听从命令擅自朝前后左右行动的人斩首。”

在对将士教育的过程中,诸葛亮还注意将德治教育、法治教育、军事教育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他在《将苑·习练》中说:“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这就是说,除在行动上有严明的奖惩赏罚激励将士外,还要在思想上用封建的礼义忠信教育将士,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依据儒家的纲常伦理解释说:“善养士卒”是“仁”:“以身殉国”是“忠”;“不为利挠”是“义”;“胜而不恃”是“礼”;“奇变莫测,动应多端”是“智”;“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是“信”。他认为如果把德、法并用,“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能够舍身为统治者效命。这就是说,在治理军队的时候,诸葛亮是采用法治和礼治相结合的办法,两手并用。

诸葛亮治军时的法治德教并用和治国时的“科教严明”是统一的,实虚并举,以求得到实效。

诸葛亮对将领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专门写了《将苑》一文,述说为将之道。虽然其中有些地方系摘抄前人著述(主要是兵家著作),但不少地方也反映了他自己的见解。在其中《将材》篇中,他按照才能和品质把将领分为九类,即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并指出了各类将领的特点。在《将志》篇中,他对将领的品质提出的要求是:“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善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在《将善》篇中,他对将领提出了“五善四欲”。他说: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诸葛亮还要求将领作战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事、势、情,伺机而动,以立于不败之地。在《机形》篇中他说: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势,三曰情。事机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动而不能制,非贤也;情机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

又在《应机》篇中说: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

另外,在《便宜十六策》中,诸葛亮要求将领要有深谋远虑,注意鼓舞士气,避免独断专行,以使上下同心协力。他说:“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

在《兵要》篇中,诸葛亮要求将领用人时,要依靠推举;论功时,要依法判断,以使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他说:“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

诸葛亮要求在军队内部不能拉帮结伙,认为如果结党营私,互相倾轧,那么军队就要垮台。他说:“枝叶强大,比居同势,各结朋党,竞进憸人,有此不去,是谓败征。”

显然,诸葛亮的这些治军之道都是非常必要的。

诸葛亮还注意对军队进行技术训练。他说:“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在训练中,他要求将士能够掌握行军、作战、屯驻的要领,懂得进退攻守的次序,发挥各种兵器的效用,使将士“解兵家之宜,识旌旗之节”,达到动作划一,调遣自如。对于军事训练,诸葛亮还主张发挥士兵的作用,实行兵教兵。他说:“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士兵的作用是相当重视的。

中国古代的军事训练中,演练阵法占有重要地位。诸葛亮注意研究和运用阵法,训练将士们熟悉阵法和运用阵法。他对于军队的行军、作战、屯驻之法,都很讲究,既考虑到攻,又考虑到守,既考虑到进,又考虑到退,各部分紧密配合,互相照应,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例如他每屯驻一地,所有营垒、屏障、井灶以至厕所等,都有明确规定,要求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认真构筑,务必做到井然有序而又严密无遗,决不使军队在受到敌人突然袭击时张皇失措,指挥不灵,以致溃不成军。诸葛亮死后,蜀军退走,司马懿巡视蜀军留下的营盘后,连声称赞说:“天下之奇才也。”

诸葛亮以法治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戎阵整齐,因此蜀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后人评论说:“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帅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蜀军“密如鬼神,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这些称赞虽然有些过分,但不是毫无根据的。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的指挥下,经历的战争很多,遇到的名将也不少,结果是胜多败少,失败的时候也没有出现溃不成军或全军覆没的情形,应该说这和诸葛亮对军队卓有成效的治理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