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智圣——诸葛亮
29555000000050

第50章 鞠躬尽瘁

诸葛亮在完成他的事业的过程中,历尽坎坷。为了实现奋斗目标,他毫不动摇,勇往直前。他效忠于刘备集团的信念,始终不渝。诸葛亮刚一出山辅佐刘备,就在曹操的大军压境下遭到惨败。他确实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诸葛亮到东吴说服孙权同刘备共抗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集团在荆州站稳脚跟并向益州发展势力。

诸葛亮在江东期间,张昭设法要诸葛亮留下来辅佐孙权,诸葛亮毫不动心,坚决不肯留下,裴松之称赞说:“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之分,谁能间之?”

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死,一个打击接着一个打击,一个失利接着一个失利。在这种困境之中,诸葛亮又一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顶住了曹魏方面施加的压力,拒不称藩,并且公开表示与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

刘禅年轻即位,又无才能,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可是他毫无二心,全力辅佐刘禅。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唯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

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的不利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连弩等器械,亲自检查一些重要兵器的制作。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因此,丞相主簿杨颙很为诸葛亮的健康担心,曾劝他不要太劳苦。

秦汉以来的传统是丞相不管小事,只管大事。丙吉是西汉宣帝时的丞相,一次外出,见有人当街聚众斗殴,死伤者横于道路,他过而不问。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民人斗殴死伤,归长安令和京兆尹来管。”陈平是西汉文帝时的丞相,一次文帝问他国家一年收入多少钱谷,他回答不出来,说:“钱谷之事,主管官员知道。”杨颙用这两个历史故事来劝诸葛亮,是想要诸葛亮少管一些具体事情,多注意身体。对于杨颙的劝告和关心,诸葛亮很是感激。但他重任在身,治实不治名,对事业的责任心使他对许多事情不能不亲自过问处理。丞相府的簿书能反映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对治理好国家很有用处,他怎能不翻阅呢?杨颙死后,诸葛亮深为惋惜。

诸葛亮公忠体国,尽职尽责,以诚待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致力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一致,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诸葛亮不辞劳苦,不怕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在他领兵出发之前,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王连说的话一点儿也没有错,泸水以南的地区,充满瘴烟之气,汉人在这里不注意就容易中毒,同时地理环境不便,在这一地区行军打仗,是很辛苦危险的。

诸葛亮对王连的建议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大,便不顾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经历了千辛万苦,排除了种种险恶,最终取得了平叛的胜利。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的七年中,诸葛亮先后进行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以弱攻强,以少攻多,运粮困难,用人失误,战争受挫,他毫不退缩,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在长期的北伐战争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亲自过问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仅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便使他花费了不少精力。就连军中砍鹿角用的斧子质量低劣,他也亲自过问说:“这不是件小事情,如果打起仗来是要招致失败的。”因此他的工作异常繁重,起早睡晚,食量很小。这连敌方都是很清楚的。司马懿曾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吃得很少,事务烦杂,能活得长久吗?”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临死前,诸葛亮还在考虑接替自己的人选和安排如何退军的事宜。他效忠蜀汉,“以身殉国”,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作为一个国家的丞相,事必躬亲,大事小事一把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点。我们不是说诸葛亮不抓大事,而是说他抓大事的同时还过多地过问了许多琐事。这样做既分散了精力,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包含着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包含着效忠君主的臣子之节,这是一种封建道德观念。但是仅仅这样去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既是为了“忠”于刘备,也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其中还包含爱国的内容,就是说他想改善政治,把国家治理好。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追念诸葛亮的一首名为“蜀相”的诗中写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这首诗中,杜甫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备致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人未竟事业十分惋惜的心情。

儒家的理想人格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葛亮一生正是这样实践的。他个人修身和齐家,完全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他非常注意修身和齐家,把这些环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堪称是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典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