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宋辽金元文学
29559400000005

第5章 宋诗

宋诗创作是在唐诗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唐诗的灿烂辉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宋人的创新意识。宋诗的发展历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唐诗不断的突破和超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从而创造出足以与“唐音”相抗衡的“宋调”的历程。北宋初期,主要是中晚唐诗风余韵的沿袭,大致可归为三体。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成就最高,他自觉学习白居易讽喻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平易通俗、朴素流畅,有些方面已昭示出宋诗发展的新方向。白体稍后,流行诗坛的是师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主要诗人有林逋、潘阆、寇准等,其中以林逋诗名最盛,擅长近体,其诗多写幽静清苦的隐士生活,清淡闲远。宋初诗坛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派是推崇李商隐的西昆体,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西昆体用典精巧,词采绮丽,雍容华贵,丰赡秾艳,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北宋中期,随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展开和深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家巨擘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宋调”已趋于成熟并基本定型。此期诗坛,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首唱于前:梅尧臣诗风平淡深远,意新语工,为宋诗开山之祖;苏舜钦笔力雄放轩昂,超迈横绝,启“宋调”风气之先;欧阳修格调平易疏畅,流丽婉转,有新变导路之功。凡此三者,既廓清了西昆体绮丽浮艳的习风,又奠定了宋诗散文化、才学化、议论化的审美风貌,为宋诗开辟了与“唐音”迥然相异的新天地。随之有王安石、苏轼等应和于后:王安石的早期之作注重现实民生,精于议论,峭刻简劲,晚年之作讲求技巧法度,诗律精严,兴象玲珑,独步一时;苏轼才思横溢,转益多师,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各体兼擅,无事不可入诗,无言不可入诗,大大开拓了宋诗新的境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水准。

北宋后期,主要诗人有“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他们一方面以继承苏轼诗风相标榜,另一方面在审美取向上又与苏轼趋向分流。黄庭坚提倡“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推崇学识技法,诗风瘦硬峭劲,生新奇拗,具有独特的宋人气象,最突出地体现了“宋调”的艺术特征。陈师道耽于苦吟,刻意求新,诗风朴拙生涩,自成一体,此二人都对后来的江西诗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南宋前期,江西诗派形成并壮大,主要诗人有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他们以黄、陈为宗,墨守成规,创作成就不高,但在南渡以后,诗歌的题材开始扩大,诗风逐渐转变,对诗派的创作理论也有所修正,创作实绩最为突出的是陈与义。江西诗派在两宋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兴四大诗人都曾经出于此派门下。

南宋中期,宋诗在北宋中期之后又一次出现鼎盛局面,代表诗人就是号称“中兴四大家”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杨万里师法自然,诗风活泼,意象生新谐趣,语言通俗流畅,形成了别开生面的“诚斋体”;范成大面向生活,风格轻巧工致,温润流婉,其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独树一帜。此期乃至整个南宋最为杰出的诗人是陆游,他的诗取材广,用力深,诗风雄健悲壮,意境开阔宏大,各体兼工,不拘一格,陆游的诗和辛弃疾的词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经过中兴各位诗人的努力探索与积极创新,盛行一时的江西诗派逐步淡出了诗坛。

南宋后期,是宋诗的颓败和终结期,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反对江西诗派、取径晚唐的“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另外还涌现出一批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精神和陆游爱国主义传统的爱国诗人。“永嘉四灵”尊贾岛、姚合为宗主,专攻五律,取材狭窄,雕琢琐碎,气格卑弱。江湖诗派格局较四灵更为开阔,题材也更为广泛,但除刘克庄、戴复古等能自出机杼、成就较高外,大多表现平平,整体风格偏重于细巧滑熟,未脱晚唐旧习。宋元鼎革的沧桑巨变,使南宋末年的诗人更多地投入到残酷的现实中去,文天祥、汪元量等爱国诗人或高唱慷慨悲壮的战歌,或低吟沉郁苍凉的哀思,为两宋诗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诗坛对唐诗的模仿

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960~1022)60余年的宋初诗坛,是唐风笼罩而缺乏创造性的时期。诗坛上盛行的“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都是以唐人诗为准则。诗人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独特诗风,于是在模仿中探索。

一、“白体”诗人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王禹偁诗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政治家、文学家。因其晚年被贬黄州,故世称王黄州。王禹偁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活动和诗文创作都体现着关心人民疾苦、注重国事的积极进取精神。他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其诗文清丽可爱,颇受后人推崇,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北宋末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云宋初“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二十卷(今残存卷六至卷十三等八卷)。两集共存诗500余首,文200余篇。传世的词作只有《点绛唇》一首,但其在词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位置。

村行

“题解”此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秋,作者贬谪商州(今陕西商县)时。全诗用清丽的笔调,写出山村秋日黄昏时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亲切感情和对家乡的怀念。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1〕。万壑有声含晚籁〔2〕,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3〕,荞麦花开白雪香〔4〕。何事吟馀忽惆怅〔5〕?村桥原树似吾乡〔6〕!

“注释”

〔1〕信马:骑着马。悠悠:安闲的样子。野兴长:野游的兴趣正浓。

〔2〕“万壑”句:谓傍晚时,处处山沟里都传出秋声。

〔3〕棠梨:即杜梨,落叶乔木。胭脂色:形容落叶的颜色。叶落:原本误作“落叶”。

〔4〕“荞麦”句:荞麦开白花,故云。

〔5〕吟馀:吟诗的时候。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6〕原树:原野里的树木。

畬田词〔1〕(选二)

“题解”此诗大约作于淳化三年(992年)。诗歌歌颂了宋初农民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开发山地的热情。全诗是在吸收民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农夫们耕作时常常边干边唱,可以鼓士气、除疲劳,正如作者在诗序中指出“督课之语若歌曲”,既指出他们听起来如同有节奏的歌曲,又指出这些民歌有“俗”的特点。作者在创作这组诗时,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其词俚,欲山甿(即山民)之易晓也。”语言力求朴素浅近,清新流畅。

大家齐力斸孱颜〔2〕,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3〕,豆萁禾穗满青山。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4〕,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释”

〔1〕畬田:一种耕种方法,先将草木烧成灰,趁灰尚热时下种。畬(shē):火耕,火种。

〔2〕斸(zhú)孱(chán)颜:砍掉高山上的树木(用来烧灰)。

〔3〕索:指十丈长。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

〔4〕我:指山民们。

对雪〔1〕

“题解”这是王禹偁在35岁任左司谏时作的一首讽喻诗,一方面反映人民的徭役之苦,一方面又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对漫天飞舞的大雪,诗人想到的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运输的苦力和戍守边塞的士卒,并由此深感惭愧和内疚。这种反躬自责的进步思想,正是他文学事业取得成就的基本原因。

帝乡岁云暮〔2〕,衡门昼长闭〔3〕。五日免常参〔4〕,三馆无公事〔5〕。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6〕。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7〕。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8〕。月俸虽无馀〔9〕,晨炊且相继〔10〕。薪刍未阙供〔11〕,酒肴亦能备。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12〕。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13〕。因思河朔民〔14〕,输挽供边鄙〔15〕:车重数十斛〔16〕,路遥几百里,羸蹄冻不行〔17〕,死辙冰难曳〔18〕,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19〕。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20〕:城上卓旌旗〔21〕,楼中望烽燧〔22〕,弓劲添气力〔23〕,甲寒侵骨髓,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24〕。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25〕,仍尸谏官位〔26〕。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27〕?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28〕?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多惭富人术〔29〕,且乏安边议〔30〕。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31〕。

“注释”

〔1〕这首诗作于端拱元年(988年)岁末,当时王禹偁在朝中任右正言直史馆的官职。

〔2〕帝乡:京都,指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岁云暮:岁暮,一年将尽。云:语气助词,无义。

〔3〕衡门:横木为门,引申指简陋的住房。衡:通“横”,《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4〕“五日”句:是说因岁暮寒冷,已免去了五日一次朝见皇帝的常礼。常参:指群臣朝拜皇帝的常例礼仪。宋制,“群臣每五日一随宰相入见,……赴文德殿正衙,曰常参。”(见《宋史·礼志十九·常朝仪》)参:参拜皇帝。

〔5〕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的合称,掌藏书、修史、校书等。当时作者有直史馆的职务,故云。

〔6〕日高睡:睡到太阳升起很高才起来。

〔7〕窗牖:窗户。《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琼花:指雪花。

〔8〕“岂敢”二句:意思说不敢为清贫生活而发愁,姑且为即将到来的丰年而庆贺。丰岁:丰年。古人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谢惠连《雪赋》:“盈尺则呈瑞于丰年。”故云。

〔9〕俸:俸禄。

〔10〕“晨炊”句:是说尚能维持生计,不至于断炊。晨炊:早饭,这里泛指吃饭。

〔11〕薪刍:柴草。阙:亏缺。

〔12〕“一酌”句:是说饮酒时与兄弟共享。酌:斟酒,引申为饮酒。

〔13〕时瑞:这里指下雪,古人以大雪为来岁丰收的吉兆,故云。瑞:吉祥。

〔14〕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15〕“输挽”句:是说河朔一带的百姓正忙着给边界驻防的军队输送粮草。史书记载,这一年的十一月,契丹(后来改称辽国)南侵,攻掠北宋涿州、定州等地,边界战事紧张。宋王朝抽调了大量民丁给边军运送给养。输挽:拉车输送物资。边鄙:边境地区。

〔16〕斛:量器名,亦用做容量单位,宋时以十斗为一斛。

〔17〕羸蹄:瘦弱的牲口。

〔18〕死辙:被冰封冻而难于通行的车道。辙:车辙,车道。曳:拉。

〔19〕阒:寂静。荒陂:荒凉的山坡。

〔20〕胡骑:此指契丹入侵的军队。

〔21〕卓:竖立。

〔22〕烽燧:古代边境报警的信号。在边境上设高台,发现敌情,即于台上燃烟举火以示警。燃烟称燧,用于白天;举火曰烽,用于夜晚。

〔23〕“弓劲”句:说弓因天寒而变硬,要用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

〔24〕牢落:空旷辽远。穷沙:荒远的沙漠。

〔25〕“深为”句:是说自己入仕以来,成为祸害百姓的蛀虫,已经年深日久,而且陷得很深。这是作者自责之词。深:这里既指程度深刻,亦指时间深久。苍生:百姓。蠹:蛀虫。

〔26〕尸谏官位:担任谏官的职务而没有尽到谏官的职责。当时作者任右正言,职责是向皇帝提出规谏讽喻,是朝廷谏官之一。

〔27〕“謇谔”二句:是说自己位居谏官,却没有不顾情面地规谏朝政,算不得耿直之士。宋代重视谏官人选,通常以公认正直敢言的名士充任谏职。故这里责备自己名不副实。謇谔:正直敢言貌。

〔28〕“褒贬”二句:是说自己担任史官,却不能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算不得好的史官。古人认为优秀的史官应该据事实录,信而有征,而且要敢于秉笔直书,别善恶,寓褒贬。当时作者有直史馆的职务,是史官,故云。

〔29〕“多惭”句:是说因为无术使人民富裕而惭愧。富人术:能使人民生活富裕的办法。

〔30〕安边议:能消除外患,安定边境的建议。

〔31〕“勤勤”句:是说对不起朋友们的殷切期望。勤勤:殷勤,殷切。谢:认错、道歉。

感流亡

“题解”此诗作于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因旱荒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图景。诗中直抒所见,真实感人,并且同诗人自己的生活对比,以诗人自我的反省作结,表露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初步表现了宋词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格特征。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1〕。高舂已数丈〔2〕,和暖如春天。门临商於路,有客憇檐前。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3〕。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4〕。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去年关辅旱〔5〕,逐熟入穰川〔6〕。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惟愁大雨雪,僵死山谷间。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因思筮仕来〔7〕,倏忽过十年。峨冠蠹黔首〔8〕,旅进长素餐。文翰皆徒尔〔9〕,放逐固宜然。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10〕。

“注释”

〔1〕南荣:房屋的南檐。荣:屋檐两头翘起的部分。

〔2〕高舂:日影西斜近黄昏时。

〔3〕皤然:白。多指须发。

〔4〕惸惸:孤单无依。

〔5〕关辅:指关中及三辅地区。

〔6〕穰川:获得丰收的平原地方。

〔7〕筮仕:指初出做官。

〔8〕峨冠:高冠。蠹:腐蚀。黔首:平民百姓。

〔9〕徒尔:徒然,枉然。

〔10〕聊:姑且,勉强。

二、“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诗人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以及“九僧”,这些诗人除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选取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表达或失意惆怅,或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其中林逋、寇准等人的诗歌,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故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晚唐体”诗人对后代诗歌在语言上喜欢翻新出奇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晚唐体”诗歌意象单调,形式呆板,所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色彩比较单一。

林逋诗

林逋((967~1028),字君复,宋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12年足不及城市。林逋一生不娶,种梅养鹤,自称“梅妻鹤子”。林逋善诗词,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名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今传诗有300余篇,著有《林和靖先生诗集》。

山园小梅

“题解”原诗两首,此为第一首。这是林逋写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作品以清丽雅致的词句,描画出月下的梅花优美动人的姿态,在此寄托作者高洁的情怀。

众芳摇落独暄妍〔1〕,占尽风情向小园〔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3〕。

霜禽欲下先偷眼〔4〕,粉蝶如知合断魂〔5〕。幸有微吟可相狎〔6〕,不须檀板共金尊〔7〕。

“注释”

〔1〕暄妍:绚烂,美丽。

〔2〕占尽风情:指独占春光。

〔3〕暗香:幽香。

〔4〕霜禽:寒鸟。

〔5〕合:应和。断魂:销魂失魄。

〔6〕微吟:低声吟咏。狎:亲近,狎玩。

〔7〕檀板:檀木制的拍板,歌唱时敲击以为节拍。尊:又作樽。

梅花

“题解”梅花向来被视为品行高洁的象征,是林逋笔下频繁出现的意象,在他的诗作《林和靖先生诗集》中,以咏梅花的佳句最著名。此诗为诗人咏梅的代表作,梅花在诗人笔下形神兼备,同时也是作为自己的写照。文中的词句清秀,似乎有妖媚的柔感在内,诗人誉梅花有柔弱静美,脱俗的气质,观通全篇,让人如沐其香,如观其艳,有身临其境之感。“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成功地传写出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吟怀长恨负芳时〔1〕,为见梅花辄入诗〔2〕。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3〕。人怜红艳多应俗〔4〕,天与清香似有私。堪笑胡姬亦风韵〔5〕,解将声调角中吹〔6〕。

“注释”

〔1〕吟怀:吟咏情怀。恨:后悔,遗憾。芳时:花盛时节,春光明媚之际。

〔2〕为:因为。

〔3〕篱落:篱笆。

〔4〕“人怜”句:人们喜欢艳红妩媚的桃花、杏花,只是适应庸俗的社会风气。怜:喜爱。

〔5〕胡姬:北方少数民族女孩。姬:一作“雏”。风韵:风度,韵致,此处指有趣味。韵:一作“味”。

〔6〕“解将”句:胡家少女真有趣,能将《梅花落》之类曲调用北方军号吹奏出来,别有风味。解:能。角:古乐器名,出于西北地区游牧民族,角多用做军号。

三、“西昆体”诗人

“西昆体”是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它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此类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的咏物诗。“西昆体”诗人最为推崇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注重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但其致命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这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它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而这些正是它遭到批判、最后衰歇的根本原因。

杨亿诗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淳化三年(992年)赐进士第,历任著作佐郎、知制诰、翰林学士,“西昆体”的代表作家著作多佚,今存《武夷新集》和词一首。北宋初,杨亿将当时君臣唱和所作编成《西昆酬唱集》,收近体诗240余首。自此集出,作诗者争效之,遂成流派,号“西昆体”。该派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代表,艺术上宗唐代李商隐,追求词藻声韵,讲究对仗用典,但过于重形式,显得浮艳柔弱。此录《柳絮》,读者从中可见此风格之一斑。

柳絮

琼蕊飘英逐吹繁,建章〔1〕飞舞入千门。羌人逢怨残梅曲〔2〕,庄叟还迷梦蝶魂〔3〕。

汉苑风光随猎骑,洛城花雪扑离樽〔4〕。锦帆蔽日隋堤远,枉逐东流箭浪翻。

“注释”

〔1〕建章:汉长安宫殿名,汉武帝时建,规模宏大。这里借指北宋都城汴京。

〔2〕“羌人”句:化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3〕“庄叟”句:化用李商隐《锦瑟》:“庄周晓梦迷蝴蝶”。

〔4〕离樽:饯别的酒杯。

第二节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到了仁宗朝,新一代诗坛主将欧阳修和梅尧臣崛起之后,大刀阔斧地对诗风进行改革,宋诗才开始展露出自己的时代特色。他们大力矫正西昆流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由模仿转变为独创,以古淡平易取代典丽秾艳,由此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开始形成宋诗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次诗歌转型过程中,作为主帅的欧阳修为宋诗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梅尧臣、王安石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文革新运动是由欧阳修所领导的,对宋初诗风、文风进行革新的一项运动。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宋初的“西昆体”,以及流行于当时的“太学体”。在此基础上,欧阳修提出了“文道并重”的诗学主张,反对把文学视为道学的附庸,而是把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看得同等重要,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这就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他的号召下,他的诗友梅尧臣、苏舜卿也加入进来,共同完成对宋初诗风的变革。其后王安石、苏轼续出,他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诗文运动的革新成果,使宋调更趋于成熟、完美。

欧阳修诗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欧阳修现存诗歌800多首,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韩愈的理论,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主张真实的内容应与相应的辞采相结合,这对史传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诗歌创作方面,他主张“重道充文”,要求文士身体力行,关心时事,作品应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此外,他喜欢在诗中发议论、讲道理,不用僻典,不堆砌华丽词藻,于质朴平易、自然流畅的语言中直抒胸臆,为宋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戏答元珍

“题解”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春。上年五月,作者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以及对守旧派的斗争,写信痛斥谏官高若讷,因而被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这首诗就是在夷陵贬所写给友人——峡州判官丁宝臣的一首酬答诗。此诗是作者的一首得意之作,诗虽题为“戏答”,但诗意严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迁谪远方的落寞心情及自我宽解之意。

春风疑不到天涯〔1〕,二月山城未见花〔2〕。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3〕。曾是洛阳花下客〔4〕,野芳虽晚不须嗟〔5〕。

“注释”

〔1〕天涯:天边。

〔2〕山城:靠山的城垣。

〔3〕物华:眼前的景物。

〔4〕花下客:当时的洛阳园林花木十分繁盛,作者曾在那里做过留守判官,所以叫花下客。

〔5〕野芳:野花。

画眉鸟

“题解”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时欧阳修被贬知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诗题又作《郡斋闻百舌》,“郡斋”即知州官邸,“百舌”即画眉鸟别称。诗人托物言志,在咏物中寄情寓兴。

百啭千声随意移〔1〕,山花红紫树高低〔2〕。始知锁向金笼听〔3〕,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1〕啭:鸟声婉转。

〔2〕树高低:时高时低地飞转。

〔3〕金笼:贵重的鸟笼。

边户

“题解”此诗意在通过描写边户生活的前后变化,折光式地反映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并显现出宋王朝所一贯奉行的苟且偷安政策的弊端。这是一首讽世之作,只不过诗人婉曲其辞,隐晦其旨,具有见神于言外的艺术功效。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1〕。胡尘朝夕起〔2〕,虏骑蔑如无〔3〕。邂逅辄相射〔4〕,杀伤两常俱。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5〕。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注释”

〔1〕弯弧:弯弓,此处指射箭。

〔2〕“胡尘”句:指辽兵随时侵扰。

〔3〕“虏骑”句:表示对敌人极度轻蔑。

〔4〕邂逅:不期而遇。

〔5〕“将吏”二句:谓文武百官以朝廷有长远打算为借口,阻止人民的抗敌活动。

食糟民〔1〕

“题解”此诗是欧公诗作中思想性较高的一首,可谓是其诗歌代表作。一般认为是皇佑二年春在颍州作,揭露了种粮的农民只能以酒糟充饥的不合理现实。不过,他写这类诗的目的很明显,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维护封建秩序。全诗抒情真挚,文笔生动,押韵不拘一格。

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酒醅瀺灂如沸汤〔2〕,东风来吹酒瓮香。累累罂与瓶〔3〕,惟恐不得尝。官沽味醲村酒薄〔4〕,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还来就官买糟食,官吏散糟以为德。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仁当养人义适宜,言可闻达力可施。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尔之饥。我饮酒,尔食糟,尔虽不我责,我责何由逃。

“注释”

〔1〕食糟:可以腌制食品的糟。

〔2〕酒醅:酿成而未漉的酒。瀺灂:水流声。

〔3〕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

〔4〕醲:味浓烈的酒。

梅尧臣诗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宣城古称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昆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昆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六十卷,存诗2800多首。

陶者〔1〕

“题解”这首五言绝句,暴露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尖锐矛盾。诗的对比鲜明,语言简练,颇有名士风格。

陶尽门前土〔2〕,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3〕。

“注释”

〔1〕陶者:这里指烧砖瓦的工人。

〔2〕陶:作动词,通“掏”。

〔3〕鳞鳞:这里用来形容大厦上的瓦片很多,一片一片像鱼鳞一样。

汝坟贫女

时再点弓手〔1〕,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2〕,僵尸相继。

“题解”北宋时期,政府滥征乡兵,“虽老幼不得免”。这首诗即以此为题材,描写了汝河岸边一户贫苦农家父女的悲惨遭遇,对当时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3〕。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4〕。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5〕。适闻闾里归〔6〕,问讯疑犹强〔7〕。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8〕,虽存何所当〔9〕。拊膺呼苍天〔10〕,生死将奈向〔11〕?

“注释”

〔1〕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

〔2〕壤河:疑即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昆阳:治所在今河南省叶县。

〔3〕行哭:边走边哭。

〔4〕龙钟:形容老态。去携杖:“拐杖去”倒文。

〔5〕“勤勤”二句:谓贫家女殷勤嘱咐一同被抽征的邻人,照顾其老父。

〔6〕闾里:乡里,此指同乡人。

〔7〕“问讯”句:意谓想去向乡邻探询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疑而不敢,但终还是勉强去了。故下云“果然……”。

〔8〕“生女”句:意指不能代父去当兵。

〔9〕何所当:指何用。

〔10〕拊膺:捶胸。表示痛苦到极点。

〔11〕“生死”句:生还是死,将何所向呢?奈向:如何。

鲁山山行

“题解”鲁山,又名露山,在河南省鲁山县东北,接近襄城县东南边境。此诗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作者任襄城知县时。诗中描写了山野宁静、恬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某种美好生活的憧憬。

适与野情惬〔1〕,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2〕?云外一声鸡〔3〕。

“注释”

〔1〕适与:恰好。野情:爱好山野景色的情趣。惬:快意,满足。

〔2〕何许:何处。

〔3〕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田家语〔1〕

“题解”这首五言古诗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六月,为了防御西夏,仁宗匆忙地下诏征集乡兵,加强戒备。但官吏们借此胡作非为,致使人民未遭外患,先遇内殃,上下愁怨,情景凄惨。作者满含同情记录的《田家语》,是继杜甫、元稹、白居易等诗人之后,又一篇深刻地揭示民生疾苦的诗篇。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2〕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3〕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4〕;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5〕。州符今又严〔6〕,老吏持鞭朴。搜索稚与艾〔7〕,唯存跛无目。田园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8〕。愁气变久雨,铛缶〔9〕空无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10〕;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注释”

〔1〕原序:“庚辰(康定元年)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辩,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云。”

〔2〕里胥:地保一类的公差。

〔3〕潦:同“涝”,指积水。

〔4〕生齿:人口。板录:同“版录”。在簿册上登记人口,称版录。版:籍册。

〔5〕恶使:迫使。弓:弓和弓套。

〔6〕州符:州府衙门的公文。

〔7〕艾:五十岁叫艾。这里指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

〔8〕“买箭”句:汉龚遂为渤海太守,教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见《汉书·龚遂传》)这里反用这个故事。

〔9〕铛缶:锅和罐。

〔10〕徒尔:徒然。叨:不配享受的待遇而享受了叫叨。君禄:指官俸。

秀叔头虱

“题解”在宋诗中,题材细小之作呈递增之势,显示出诗人有意识地在细小题材中包蕴重要命意的独特之处。此诗描写自己儿子丧母之后,无人照料而生头虱的情景。诗人越是铺陈地描写儿子的邋遢和虱子的恶心,就越能表现自己心情的恶劣和对于亡妻的怀念。此诗足见其对于细小题材细致入微、冷静观察之特点。

吾儿久失恃〔1〕,发括仍少栉〔2〕。曾谁具汤沐,正尔多虮虱。变黑居其元〔3〕,怀絮宅非吉。蒸如蚁乱缘,聚若蚕初出。鬓搔剧蓬葆〔4〕,何暇嗜梨栗。翦除诚未难,所恶累形质。

“注释”

〔1〕失恃:《诗·小雅·蓼莪》:“无母何恃?”后称母亲死去为“失恃”。

〔2〕栉:梳头。

〔3〕元:头。

〔4〕蓬葆:蓬草和羽葆。比喻头发散乱。

东溪

“题解”这是一首写景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第一句写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既说明东溪水好,又是说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作者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得流连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兔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兔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作品语气连贯,语言流畅,节奏舒缓,经过细密的琢磨而返归于自然,体现出宋诗平淡美的特色。

行到东溪看水时〔1〕,坐临孤屿发船迟〔2〕。野凫眠岸有闲意〔3〕,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

〔1〕东溪:即宛溪,在宣城县,源出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

〔2〕孤屿:指水中的洲渚。

〔3〕野凫:即野鸭。

苏舜钦诗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迁开封(今河南开封)。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其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他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时政得失。庆历四年(1044年),因“稍侵权贵”为保守派嫉恨,借故诬陷,被捕入狱,革职为民。其后,他退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为湖州长史,未赴任,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风格豪迈,笔力雄健,多批判现实,抒发爱国情感之作,亦能词,仅存一首。著有《苏学士文集》。

庆州败〔1〕

“题解”此诗前半部分写战败之因,后半部分写战败之果。运用了夸张、铺叙等手法,将宋军的腐败无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朝廷军队作这样大胆辛辣的讽刺,在诗歌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无战王者师〔2〕,有备军之志〔3〕。天下承平数十年〔4〕,此语虽存人所弃。今岁西戎背世盟〔5〕,直随秋风寇边城〔6〕。屠杀熟户烧障堡〔7〕,十万驰骋山岳倾〔8〕。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9〕。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10〕。符移火急搜卒乘〔11〕,意谓就戮如缚尸〔12〕。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崄巇〔13〕。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连颠自欲堕深谷〔14〕,虏骑指笑声嘻嘻〔15〕。一麾发伏雁行出〔16〕,山下掩截成重围〔17〕。我军免胄乞死所〔18〕,承制面缚交涕洟〔19〕。逡巡下令艺者全〔20〕,争献小技歌且吹。其余劓馘放之去〔21〕,东走矢液皆淋漓〔22〕。首无耳准若怪兽〔23〕,不自愧耻犹生归〔24〕。守者沮气陷者苦〔25〕,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倖胜〔26〕,羞辱中国堪伤悲!

“注释”

〔1〕庆州败: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西夏进犯庆州,宋军大败。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

〔2〕“无战”句:皇帝的军队是有征无战的。《汉书·严助传》:“臣闻天子之兵有征无战。”

〔3〕“有备”句:意思是随时有准备,这是兵书上记载着的。军之志:指兵书。

〔4〕承平:太平。

〔5〕今岁:指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西戎:指西夏。世盟:世世代代的盟约。

〔6〕寇:进犯。

〔7〕熟户:旧时指归顺的或发展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障堡:碉堡。

〔8〕山岳倾:形容西夏军队气势之盛。

〔9〕承制:武官名,即内殿承制。当时是齐宗矩以承制出为环庆路都监。乳臭儿:意思是年少无知。

〔10〕识会:理解。兵之机:用兵的秘诀。

〔11〕符移:下令。符:军书。搜卒乘:征集部队。

〔12〕就戮如缚尸:意思是擒杀敌人就如捆绑死尸一样。

〔13〕崄巇(xī):险要的山路。

〔14〕连颠:摇摇欲坠的样子。

〔15〕虏骑:西夏军多骑兵,故云。

〔16〕一麾发伏:旗子一挥,伏兵齐出。麾:同“挥”。雁行出:像雁一样列队而出。

〔17〕掩截:快速拦截。

〔18〕免胄:脱下军帽,以示投降。乞死所:请求处分。

〔19〕面缚:两手反绑。涕洟:流泪貌。

〔20〕逡巡:不久,顷刻。艺者全:有手艺者可免罚。

〔21〕劓(yì):割掉鼻子。馘(ɡuó):割掉耳朵。

〔22〕矢液:大小便。

〔23〕准:鼻子。

〔24〕生:活着。

〔25〕守者沮气:宋朝的边防守军,士气低落。陷者:被俘的宋军。

〔26〕地机:地理形势。倖:侥幸。

淮中晚泊犊头

“题解”这是一首即兴的小诗,前半部分恬静优美,后半部分动荡起伏,各尽其妙,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在行旅当中并不平静的心情。

春阴垂野草青青〔1〕,时有幽花一树明〔2〕。晚泊孤舟古祠下〔3〕,满川风雨看潮生〔4〕。

“注释”

〔1〕春阴:春天的阴云。

〔2〕幽花:僻静处的花。

〔3〕古祠:古庙。

〔4〕满川:整个河川。

王安石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在宋诗主导风格的发展成熟过程中,王安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安石现存诗歌1531首,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议论为主,又喜好在散文化的古体长诗中运用典故,直露爽快,尖锐泼辣,却缺乏意境与情韵,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宋调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色。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故他的作品一部分是直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如《感事》《兼并》《省兵》《收盐》《河北民》等。这些作品大多作于他任地方官时,表达了对时政的批评和他的政治理想。另一部分,则借古喻今,借题发挥,表明作者的政治观念或人生观念,如《商鞅》以“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强调了建立有效的国家机器的重要;《孟子》“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固执己见的态度。此外如《贾生》《汉武帝》《桃源行》《明妃曲》等,大体类似。后期的诗作以写景抒情的近体诗为主,从艺术上来说,后期的诗歌在艺术上更趋成熟,主要是立意新颖,精于修辞,高雅清丽,含蓄深沉。后人称他的写景抒情小诗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

河北民

“题解”北宋王朝为了巩固政权,一味集中兵权,削弱地方势力,致使边防空虚,辽和西夏不断入侵,但统治者却一贯忍辱退让,每年把大量金、银、绢、茶送给辽和西夏,致使边地人民负担最重,受害最深。这首短诗既概括又具体,把统治者的虐政和民不聊生的惨状如实地描写出来,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要求改革的迫切心情。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1〕。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2〕。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3〕。老小相携来就南〔4〕,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释”

〔1〕二边:指和辽、西夏接界处。

〔2〕“输与”句:谓以耕织所得,缴纳朝廷,供奉敌国。官家:皇家,此处指朝廷。

〔3〕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

〔4〕南: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明妃曲〔1〕

“题解”此诗不同于以往的昭君诗,而是自出新意,为毛延寿申冤,将讽刺的矛头直指汉元帝,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写法上以汉元帝“不自持”杀毛延寿来反衬昭君之美,同时呈现出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2〕。低徊顾影无颜色〔3〕,尚得君王不自持〔4〕。归来却怪丹青手〔5〕,入眼平生几曾有〔6〕。意态由来画不成〔7〕,当时枉杀毛延寿〔8〕。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9〕。寄声欲问塞南事〔10〕,只有年年鸿雁飞〔11〕。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12〕。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13〕,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1〕明妃:即王昭君,字嫱。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她本是汉元帝宫人,被嫁给匈奴,临行,“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2〕春风:比喻年轻女子的脸。鬓脚垂:指头发低垂,无心整理。

〔3〕低徊顾影:低头徘徊,顾影自怜。无颜色:指脸色不好。

〔4〕尚:还。不自持:控制不住而失态。

〔5〕丹青手:画师。

〔6〕“入眼”句:谓王昭君是汉元帝生平所见女子中最美的。

〔7〕意态:风韵气度。

〔8〕“当时”句:据说王昭君嫁匈奴后,“汉元帝)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这些被杀的画工中就有毛延寿。

〔9〕着尽汉宫衣:暗示王昭君的恋汉之心。

〔10〕塞南:指汉王朝。

〔11〕鸿雁飞:借大雁传书指书信往来。

〔12〕毡城:匈奴人多住毡帐,故云。

〔13〕咫尺长门闭阿娇:汉陈皇后小名阿娇,失宠后被汉武帝打入长门宫居住。

登飞来峰〔1〕

“题解”这首绝句作于皇祐三年(1051年),作者由鄞县(今属浙江)任改赴舒州(今安徽安庆)任途中。作品描写诗人登高时所见,表达了青年王安石非凡的抱负和胸襟。

飞来峰上千寻塔〔2〕,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3〕,自缘身在最高层〔4〕。

“注释”

〔1〕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的灵鹫峰。

〔2〕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4〕缘:因为。

书湖阴先生壁〔1〕

“题解”此诗作于诗人晚年退居江宁期间。原诗两首,这里选其第一首。诗歌以优美的笔调描写了杨氏庭园洁净清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可谓动静结合。后二句向来被认为是对仗工整的典范。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2〕。

一水护田将绿绕〔3〕,两山排闼送青来〔4〕。

“注释”

〔1〕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号,他是王安石在金陵时的邻居。

〔2〕畦:分成小块的农田。

〔3〕护田:《汉书·西域传》:“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田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护领。”

〔4〕排闼(tà):闯进门。

泊船瓜洲〔1〕

“题解”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流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但其背后实则寓含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其中诗歌第三句中的“绿”字形象而生动,是炼字的典范。

京口瓜洲一水间〔2〕,钟山只隔数重山〔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瓜洲:亦作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县南。

〔2〕京口:今江苏镇江,与长江北岸的瓜洲隔江相望。

〔3〕钟山:一名蒋山,即紫金山,在南京。数重:几层。

北陂杏花

“题解”这首绝句作于王安石退居江宁期间。北陂,北边的池塘,当在诗人居所附近。作者借咏杏花表述了自己的处事态度和人格情操。《宋诗精华录》卷二:“末二语恰是自己身分。”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1〕。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2〕。

“注释”

〔1〕花影:指岸上的杏花和水中的倒影。妖娆:娇美。娆:原本误作“饶”。

〔2〕碾成尘:指受践踏。

第三节 苏轼与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诗现存2700多首,其诗内容广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风格多样。诗歌题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反映现实的政治诗,代表作品有《荔枝叹》《吴中田妇叹》等。二是写景抒怀的诗歌,主要作品有《游金山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等。三是富有哲理思辨的理趣诗,这类诗歌有《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琴诗》等。四是咏物题画诗,代表作品有《惠崇春江晚景》《梅花二首》等。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以雄肆、奔放为主导格调,同时对多种风格兼容并蓄。他在诗中常常直抒胸臆,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是受韩愈的影响而又有所发展,这也是宋诗的一个共同特征。宋诗议论化、才学化、理性化的品格最终在苏轼手里得以完成,他的诗歌创作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

荔枝叹

“题解”此诗为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贬谪惠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惠阳县)时作。作者把荔枝作为祸根,从汉唐统治者贪图享受、不惜骚扰人民的历史事实联系到现实,指明揭发那些官僚争新买宠、谄媚无耻的行为,不稍隐讳。通篇直写而有开合,纪昀谓为“波澜壮阔,不嫌其露骨”。(见《苏文忠公诗集释粹》卷十五)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1〕;颠坑仆谷相枕藉〔2〕,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3〕,风枝露业如新采〔4〕;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5〕。永元荔枝来交州〔6〕,天宝岁贡取之涪〔7〕;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8〕。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9〕;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10〕,前丁后蔡相笼加〔11〕,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12〕。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邪〔13〕!洛阳相君忠孝家〔14〕,可怜亦进姚黄花〔15〕。

“注释”

〔1〕堠:原作“候”,据别本改。飞尘灰:谓快马奔驰时尘土飞扬。兵火催:指催运紧迫,有如战火。

〔2〕“颠坑”句:写运送荔枝的人马倒毙路上的惨状。枕藉:纵横相叠(极言死者之多)。

〔3〕“飞车”句:形容车马跨山越岭是迅速,就像老鹰飞过大海一样。鹘:鹰类猛禽。一说指船。

〔4〕风枝露叶:树叶上犹带风露,形容极其新鲜。

〔5〕“宫中”二句:宫中美人,指杨贵妃。

〔6〕永元:汉和帝刘启年号(89~104)。交州:今广东、广西南部一带地方。

〔7〕“天宝”句: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742~755)。涪:指培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涪陵县。

〔8〕“至今”二句:谓至今人们都痛恨李林甫,但忘记了纪念唐伯游。李林甫,唐玄宗时宰相,在职19年,专事谄谀,争宠固权,造成天宝时期的腐败政治。

〔9〕尤物:珍异的物品。疮有癜痕者曰痏,两字连用,借指灾害。

〔10〕武夷:福建山名,是我国著名的产茶区。粟粒芽:初春芽茶,为茶中极品。

〔11〕“前丁”句:“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国。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丁谓,宋真宗时宰相,善于迎合取宠,封晋国公,故称。蔡襄字君谟,北宋书法家,著有《茶录》。笼加:指精拣装潢做贡品。

〔12〕“今年”句:作者自注:“今年闽中监司乞进斗茶,许之。”斗品:参加比赛的好茶叶。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白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官茶:贡茶。

〔13〕“致养”句:谓一心在口腹上用工夫是何等的鄙陋。

〔14〕“洛阳”句:《宋史·职官志一》:“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钱惟演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留守洛阳,为使相之任,故称洛阳相君。其父为吴越王,归降宋朝,宋太宗说他“以中孝而保社稷”。(见《宋诗·世家三》)所谓忠孝家,本此。

〔15〕“可怜”句:作者自注:“洛下贡花,自钱惟演始。”姚黄花:牡丹花中的极品。

吴中田妇叹

和贾收韵〔1〕。

“题解”此诗为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作。诗中假江南田妇的语气,写农民受到天灾、虐政的双重灾难。作者的矛头指向朝廷,认为不应该对西夏出兵,以增加人民的困苦。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2〕。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3〕。眼枯泪尽雨不尽〔4〕,忍见黄穗卧青泥〔5〕!茆苫一月垅上宿〔6〕,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载入市〔7〕,价贱乞与如糠粞〔8〕。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9〕。官今要钱不要米〔10〕,西北万里招羌儿〔11〕。龚黄满朝人更苦〔12〕,不如却作河伯妇〔13〕!

“注释”

〔1〕贾收:字耘老,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有诗名。与苏轼游,唱酬极多。著有《怀苏集》。

〔2〕“庶见”句:意谓希望霜风一吹,稻谷能早日登场。庶:庶几,希冀之词。来几时:“几时来”的倒文。

〔3〕杷头:即耙头,整地的农具。杷:原本误作“把”,据别本改。生衣:谓生锈。

〔4〕眼枯泪尽:杜甫《新安吏》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5〕忍见:何忍见的意思。

〔6〕茆苫(shān):茅棚。茆:一作“茅”,字同。

〔7〕(chēng):赤色。

〔8〕乞(qì):给予。粞(xī):碎米,一作“粃”。

〔9〕虑浅:只顾目前。

〔10〕“官今”句:宋神宗时,朝廷为免除漕运之繁,赋税收钱不收米,因而形成钱荒米贱的现象。农民为了纳税,不得不忍受剥削,以贱价卖米给操纵市场的商人。东南一带产米区所受影响最大。

〔11〕“西北”句: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采纳王韶《平戎策》,招抚诸羌,用兵西夏。此言其事。

〔12〕龚黄:龚遂、黄霸是汉朝两个著名的好官。此句意在讥刺朝官吏(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苏轼反对新法,故云)

〔13〕“不如”句:谓不如投河自尽。河伯娶妇事,见《史记·滑稽列传》。河伯:河神。张守节《正义》:“河伯,华阴潼乡人。姓冯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遂为河伯也。”

游金山寺

“题解”金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本屹立长江中,后因泥沙淤积,与南案相连。寺在山上,原名泽心寺,至宋改龙游寺。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到杭州做通判路过镇江,游览金山,虽是记游之作,但中心却是写对故乡的深沉怀念。诗中有记叙,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奔放跳动,不受拘束。写景部分,色彩瑰丽,景象壮阔;抒情部分,思想怀归,一往情深。末以归田作结,则流露出政治上不得意的牢骚苦闷情绪。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1〕。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2〕。中泠南畔石盘陀〔3〕,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4〕,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5〕。是时江月初生魄〔6〕,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7〕,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8〕,有田不归如江水!

“注释”

〔1〕直送江入海: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

〔2〕“天寒”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3〕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4〕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5〕“微风”二句: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6〕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7〕“江心”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

〔8〕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和子由渑池怀旧〔1〕

“题解”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由京赴凤翔签判任,途中经过河南渑池,弟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此为苏轼和诗。此诗表现人生的漂泊感与虚无感,前四句既是说理,又是抒情;后四句写景、叙事,情、理、景、事合一,比喻特别精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2〕。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3〕。

“注释”

〔1〕和:和答。苏辙(字子由)在此之前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所和即为此作。渑池: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2〕“老僧”二句:苏辙在其原诗“旧宿僧房壁共题”一句下注云:“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苏轼作此诗时,老僧奉闲已死。

〔3〕“往日”二句: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兄弟与其父苏洵由蜀入汴,路过险要的崤山,马死后,骑驴至渑池。蹇:跛足。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题解”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才到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又贬琼州(今海南省)别驾,安置在昌化军(今儋县)。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才获赦北归,这时,他已65岁了。此诗是渡琼州海峡时所作。苏轼在其政敌的残酷迫害之下,贬谪南方达7年之久,经受了物质上的困苦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始终是乐观和豁达的。诗中表现了一位历尽坎坷艰险的老人心胸坦荡,宠辱不惊,对待困境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和幽默性格,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参横斗转欲三更〔1〕,苦雨终风也解晴〔2〕。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3〕,粗识轩辕奏乐声〔4〕。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

“注释”

〔1〕参、斗:星宿名,此处比喻时局变化。

〔2〕苦雨:久雨。终风:整天刮个不停的风。

〔3〕鲁叟:孔子。

〔4〕轩辕:黄帝。《庄子·天运》上说,他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5〕兹游:指被流放到海南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题解”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看到了阴晴变化的整个过程。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诗人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黑云翻墨未遮山〔2〕,白雨跳珠乱入船〔3〕。

卷地风来忽吹散〔4〕,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形容黑云像倒翻了的墨汁。

〔3〕“白雨”句:雨点像珠子乱跳到船上。

〔4〕卷地风来:大风猛烈地刮到地面上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北风卷地白草折。”

饮湖上初晴后雨〔1〕

“题解”这是一首赞美杭州西湖的著名绝句。前两句概括了西湖水光山色、阴晴变化的奇丽景象;后两句是用美女西施比喻美丽的西湖。表现了作者对西湖之美的感受,创意新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2〕,山色空濛雨亦奇〔3〕。

欲把西湖比西子〔4〕,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湖:指杭州西湖。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3〕空濛:云雾迷蒙的样子。

〔4〕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的著名美人。

新城道中

“题解”新城,三国时吴置县名,今属浙江省桐庐县。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原作二首,这里选其第一首。描绘了乡间秀丽景色和淳朴的民间风俗,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1〕,树头初日挂铜钲〔2〕。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3〕,煮葵烧笋饷春耕〔4〕。

“注释”

〔1〕絮帽:白丝锦制成的头巾。古人头巾多用白色。这里以絮帽比喻晴云,既写出云团之轻而白,又把山头写活了。

〔2〕铜钲:铜锣。此以钲比喻日。

〔3〕西崦:西山。

〔4〕葵:葵菜,即冬葵。一作“芹”。

题西林壁

“题解”西林,庐山寺名,宋时改乾明寺。此诗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游庐山作。其中后两句说明不跳出事物之外,就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富有哲理,成为后人广泛引用的经典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各不同:原本作“无一同”。此句又作“远近看山总不同”,或作“到处看山了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

“题解”惠崇,宋初僧人,工诗歌,善书,一称慧崇。《图画见闻志》卷四:“建阳僧慧崇工画鹅雁鸬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萧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此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描绘江南仲春的景色,诗中亦有画意。原作二首,选录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1〕,正是河豚欲上时〔2〕。

“注释”

〔1〕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菜。芦芽:芦笋。

〔2〕河豚:一种味道极其鲜美但有剧毒的鱼。上:浮到水面上来。

第四节 宋诗风格的凝定期——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北宋后期,苏门弟子相继崛起。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时期,这些苏门人物成了文学领域中一支最主要的力量。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不主故常,所以别人难以追随仿效,而且由于从元祐后期开始,激烈的党争常常导致文字狱,苏轼那种敢怒敢骂的作风更使人敬而远之。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是两宋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在黄庭坚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个诗派。因此派的诗人大多数是江西人,故名为江西诗派。这个名称是南宋初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次提出,书中罗列了此派作家25人,黄庭坚居首。(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在理论上提出了“脱胎换骨”“点铁成金”,讲究“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夺胎换骨”是师承前人之辞,“点铁成金”是师承前人之意,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也是北宋末整个诗坛的创作方向。“江西诗派”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成就不高,但是,他们在艺术技巧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自成一家的风格,所以当时的追随者不少,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诗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被奉为江西诗派创始人。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与他的关系实际上是亦师亦友。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史上之所以享有盛名,一是因为他是诗、词、文全才的作家,并有自己一套独到的文学见解;二是因为他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甚至被推为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诗追求古雅新奇,讲求诗法锻炼,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多用典故,生新瘦硬,别具一格。著有《山谷集》,现存诗1900多首。

登快阁

“题解”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诗人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时。诗中描写了秋季壮美的江山景致,流露出清高傲俗的思想感情。《清一统治·吉安府二》载快阁“在太和县治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

痴儿了却公家事〔1〕,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2〕,青眼聊因美酒横〔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

〔1〕“痴儿”句:《晋书·付咸传》载杨济与付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里作者以痴儿自指。

〔2〕“朱弦”句:谓世无知己,不在弹琴,含有怀才不欲的感慨。《吕史春秋·本味》载钟子期为伯牙的知音好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无鼓琴者”。

〔3〕“青眼”句:《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悻而退。喜弟康闻之,乃齐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寄黄几复〔1〕

“题解”这首诗是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诗人在山东德平任上寄给广东四会县友人黄几复的信。诗中表现出对黄几复的同情与思念,以及对人生聚散的感慨。其中暗用了许多典故,“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被人认为是“奇而又奇”的句子。

我居北海君南海〔2〕,寄雁传书谢不能〔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4〕,治病不蕲三折肱〔5〕。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6〕。

“注释”

〔1〕黄几复:黄庭坚的同乡,时为广东四会知县。

〔2〕“我居”句:黄庭坚自注:“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宾也。”语本《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3〕“寄雁”句:据说大雁南飞过冬时,飞到衡阳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又传说大雁能传书。因四会在回雁峰之南,故云“谢不能”。谢:辞谢。

〔4〕持家:治家。四立壁:形容其穷。语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家徒四壁立。”

〔5〕“治病”句:说黄几复聪明自悟,深谙世事,不需反复磨炼,即能很好处理政务。《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这里反用其意。

〔6〕瘴溪:古人认为南方多瘴气,故云。

题竹石牧牛

子瞻画丛竹怪石〔1〕,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2〕,甚有意态。戏咏。

“题解”这是一首题画诗,前四句是画意,后四句是感想,写得新鲜活泼,饶有风趣,其句法与传统格式不同,趋向散化,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野次小峥嵘〔3〕,幽篁相倚绿〔4〕。阿童三尺箠〔5〕,御此老觳觫〔6〕。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7〕;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注释”

〔1〕子瞻:苏轼的字。

〔2〕伯时:李公麟的字,宋代著名画家。

〔3〕野次:野外。小峥嵘:指怪石。峥嵘:高峻貌。

〔4〕篁:竹丛。

〔5〕三尺箠:指竹鞭。

〔6〕御:驱。觳觫:因害怕而发抖的样子,此指牛。《孟子·梁惠王上》载,梁惠王看到一头牛要牵去宰杀,就说:“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7〕遣:让,使。砺:磨。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1〕

“题解”这首诗的立意并不算深,但在用典上却有独到之处,可以作为用典的典范。典故的数量虽多,但灵活机动,并非呆板的排列,并且还有言外之意,体现了宋人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爱酒醉魂在〔2〕,能言机事疏〔3〕。平生几两屐〔4〕,身后五车书〔5〕。

物色看王会〔6〕,勋劳在石渠〔7〕。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8〕。

“注释”

〔1〕钱穆父:名勰,黄庭坚的好友。猩猩毛笔:用猩猩毛制成的笔。

〔2〕“爱酒”句:《华阳国志》载,猩猩爱喝酒,又爱穿屐。猎人将酒和屐放在路上来诱捕它们。

〔3〕“能言”句:《曲礼》:“猩猩能言,不离禽兽。”机事:机密事。

〔4〕“平生”句:《晋书·阮孚传》载,阮孚爱屐,自己制作。曾叹息道:“未知一生能著几两屐?”

〔5〕“身后”句:《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是双关语,既暗用《庄子》的话,又指猩猩死后毛被制成笔写成的书。

〔6〕“物色”句:暗示此毛笔是从外国来的。物色:物品。王会:《汲冢周书》中的篇名,郑玄说:“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也。”

〔7〕石渠:汉代皇室的图书馆。

〔8〕“拔毛”二句:《孟子》:“杨代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指的是战国时的杨朱,提倡利己。谢:告诉。

陈师道诗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哲宗元祐时,由苏轼等推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和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著有《后山先生集》,有《后山词》。

示三子

“题解”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陈师道因生活穷困,送妻子寄居外家,远赴四川。其《别三子》诗中有“夫妇死同穴(犹言生不同室),父子贫贱离”语。至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陈师道因苏轼推荐得徐州教授职,妻子始回家乡。此诗为其即将到家与妻子久别重逢之作。

去远郎相忘,归近不可忍〔1〕。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2〕。

喜极不得语〔3〕,泪尽方一哂〔4〕。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5〕。

“注释”

〔1〕“归近”句:谓归期近时,自己控制不住喜悦之情。任渊注:“脞说》载独孤遐诗曰:‘近家心转切,不敢问来人。’”

〔2〕“眉目”句:谓儿女的面貌都记不清。

〔3〕“喜极”句:苏轼《贺朱寿昌郎中得母所在》诗歌:“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泪如雨。”

〔4〕哂(shěn):微笑。

〔5〕“了知”二句:谓明知不是做梦,可是心里却迷迷糊糊,怀疑是梦中相见。了知:明白。忽忽:恍惚不定貌。

陈与义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年)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兴七年,拜参知政事,第二年因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传。他长于诗,创“简斋体”。著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方回将陈与义、黄庭坚、陈师道三人,并为江西派之三宗。

伤春

“题解”这首诗写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春。前一年冬天金兵打过长江,攻占了南京,宋高宗赵构航海逃亡。诗的第一联指责朝廷的错误政策,第二联写京城失陷皇帝逃亡的惨史,第三联写满眼春光更增加了作者的忧伤和痛楚,第四联赞扬一支疲兵敢于抵抗,这使作者稍感安慰,也寓有对朝廷和一些武将空有军队而不抵抗的愤慨。

庙堂无策可平戎〔1〕,坐使甘泉照夕烽〔2〕。初怪上都闻战马〔3〕,岂知穷海看飞龙〔4〕!孤臣霜发三千丈〔5〕,每岁烟花一万重〔6〕。稍喜长沙向延阁〔7〕,疲兵敢犯犬羊锋〔8〕。

“注释”

〔1〕庙堂:指朝廷。戎:指金国。

〔2〕坐使:有自然使得的意思。甘泉:秦汉时皇帝的行宫,在陕西省三原县甘泉山上。这里作皇帝行宫的代称,指宋朝皇帝。夕烽:报夜警的烽火。

〔3〕怪:惊怪。上都:京城。

〔4〕“岂知”句:是说哪里又料到连皇帝都逃跑到僻远的海上去了。穷海:僻远的海。飞龙:指皇帝。

〔5〕霜发:白发。三千丈:夸张的写法,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6〕“每岁”句:杜甫《伤春》诗:“西京疲百战,北阕任群凶。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烟花:指春日浓丽的景色。

〔7〕向延阁:即向子湮,当时做长沙太守,金兵南侵时,他带领长沙军民抵抗。

〔8〕犯:抗击。犬羊:对金兵侮辱性称呼。

第五节 南宋“中兴四大家”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在“靖康之难”(1127年)前后出生的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被称为“中兴四大家”,他们崛起诗坛后,宋诗又呈现出新的辉煌。他们早年都是从江西诗法入门,最终又从题材、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等角度全方位地超越了江西诗派的诗风,改变了徽宗朝以来数十年间诗坛上江西诗派独领风骚的格局。“中兴四大家”对江西诗派的超越,标志着宋诗第二高峰的到来。

陆游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现存诗歌近万首,是诗歌史上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同时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老学庵笔记》等著作。陆游的诗,律绝古体,均有佳作,尤擅长七古、七律和七绝,在内容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深挚的忧国忧民情怀,主要体现了对投降派的无情揭露和严厉谴责,以及广大人民渴望恢复故土、统一祖国的愿望。代表作有《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京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等。这类作品融贯着陆游“以气为主”的创作主张,这里的“气”就是坚决反对投降,立誓收复中原的民族“正气”“壮气”,陆诗中所见的“中原北望气如山”“老夫壮气横九州”“白发未除豪气在”“士气峥嵘未可非”“气可吞匈奴”都是倡导此种“气”,这样的“以气为主”之作具有阳刚之美,读后使人振奋,精神激昂。另一类则是展现自然之美的作品,以平和朴素的韵味和清美秀逸的意境来感染读者,代表作品有《游西山村》《临安春雨初霁》等。

关山月

“题解”选自《剑南诗稿》。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15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鼓角横吹曲》十五曲之一。

和戎诏下十五年〔1〕,将军不战空临边〔2〕。朱门沉沉按歌舞〔3〕,厩马肥死弓断弦〔4〕。戍楼刁斗催落月〔5〕,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6〕?沙头空照征人骨〔7〕。中原干戈古亦闻〔8〕,岂有逆胡传子孙〔9〕!遗民忍死望恢复〔10〕,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和戎诏:指宋王室与金人讲和的命令。戎:指金人。

〔2〕空:徒然,白白的。边:边境,边塞。

〔3〕朱门:指富豪之家。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沉沉:深沉。按歌舞:依照乐曲的节奏歌舞。

〔4〕厩(jiù):马棚。

〔5〕戍楼:边境上的岗楼。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6〕笛里:指笛中吹出的曲调。《关山月》本是笛曲。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

〔7〕沙头:沙原上,沙场上。征人:出征在外的人。

〔8〕干戈:代指战争。亦:也。闻:听说。

〔9〕“岂有”句:是说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曾入侵过中原,但哪有让他们长期盘踞,以至于传宗接代的?岂有:哪有。逆胡: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蔑称。

〔10〕“遗民”二句:可参读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指金占领区的原宋朝百姓。望恢复:盼望宋朝军队收复故土。

书愤

“题解”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时作者62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6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题中“愤”字可见此诗诗意。所愤者为二:一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二为朝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作品中运用了今昔对比、典故、比喻等手法。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楼船夜雪瓜洲渡〔2〕,铁马秋风大散关〔3〕。

塞上长城空自许〔4〕,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5〕,千载谁堪伯仲间〔6〕!

“注释”

〔1〕“中原”句:北望被敌占领的中原,豪气如山,想收复失地。

〔2〕“楼船”句:指的是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试图从瓜洲南渡,虞允文等极力抵抗的事。瓜洲:亦作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县南,大运河由此入长江,是当时重要的战略要地。

〔3〕“铁马”句:指南宋王炎等在大散关抗金。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大散岭上。

〔4〕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能抵抗北魏的进犯,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5〕《出师》一表:指的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出师表》。此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明北伐之志。名世:名闻于世。

〔6〕堪:可以,能够。伯仲间:相差不多。古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

金错刀行〔1〕

“题解”这首诗是1173年陆游在嘉州时所写,诗人提刀独立,登高远望,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中热情洋溢,意气飞扬,充满必胜的信念,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黄金错刀白玉装〔2〕,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3〕,提刀独立顾八荒〔4〕。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5〕。千年史册耻无名〔6〕,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7〕,南山晓雪玉嶙峋〔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9〕,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10〕!

“注释”

〔1〕黄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白玉装:指刀柄上装饰着白玉。

〔3〕丈夫:古代对男子的称呼。这里实是作者自指。

〔4〕八荒:四面八方极远的地方。

〔5〕意气相期:情投意合。

〔6〕史策:史书。

〔7〕“尔来”句:指陆游在南郑(今陕西宝鸡一带)的抗金活动。迩来:近来。天汉滨:汉水边。

〔8〕南山:指终南山。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

〔9〕“梦虽三户”句:战国末,秦灭楚后,楚国民间盛传两句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10〕堂堂:高大庄重的样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题解”选自《剑南诗稿》。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作者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

“注释”

〔1〕“三万”二句:写中原地区河山的雄伟,痛心其长期沦敌。河:指黄河。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三万里,五千仞,极言其长和高。八尺曰仞(一作七尺)。《剑南诗话》卷三十四《寒夜歌》:“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泰华摩苍,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与此意同。

〔2〕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

“题解”选自《剑南诗稿》。这首诗是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68岁。陆游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僵卧孤村不自哀〔2〕,尚思为国戍轮台〔3〕。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4〕。

“注释”

〔1〕十一月四日:宋光宗赵惇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2〕僵卧:形容自己年迈,行动不灵活。作者当时已经68岁了。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

〔3〕尚思:还想着。戍:守卫。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这里代指北方边疆。

〔4〕“夜阑”二句:是说深夜在床上听到风雨交加,好像千军万马一般;引起自己的联想,连做梦也仿佛跨着战马,奔向冰天雪地的北方前线去英勇杀敌。夜阑:夜深。铁马:披铁甲的战马。冰河:北方边疆地区冰封的河流。

示儿

“题解”选自《剑南诗稿》。作于宋理宗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

“注释”

〔1〕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2〕乃翁:你的父亲,此处为陆游自指。

沈园(二首)

“题解”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婚,然琬为陆母厌,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与琬邂逅于沈园,共叙旧情,游痛以作《钗头凤》词,琬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离开人世,陆游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作二绝句以记之。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1〕,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2〕。

“注释”

〔1〕画角:绘有花纹的角。角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管乐。

〔2〕惊鸿:惊飞的鸿(一种水鸟)。鸿飞动时,姿态优美,古人以之比美女。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这里作者用以比喻其所怀念的亡妻唐氏。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1〕,沈园柳老不吹绵〔2〕。此身行作稽山土〔3〕,犹吊遗踪一泫然〔4〕。

“注释”

〔1〕梦断香消:比喻自己过去生活的消逝和唐氏的死亡。

〔2〕绵:这里指柳絮。

〔3〕“此身”句:是说自己快要死了。稽山:会稽山,在绍兴。

〔4〕泫然:流泪貌。

游山西村〔1〕

“题解”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支持抗金、鼓吹北伐而被罢官,返回故乡山阴,此诗作于次年春。与陆游的爱国诗相比,这首诗的风格是比较特别的,诗中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与淳朴,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令人称道的名句,暗寓着对前途的乐观和信心。

莫笑农家腊酒浑〔2〕,丰年留客足鸡豚〔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4〕,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5〕。

“注释”

〔1〕山西村:在绍兴鉴湖边。

〔2〕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浑:古代以酒的清与浑作为区别酒的质量好坏的标准,清酒好,浑酒差。

〔3〕豚:猪。

〔4〕箫鼓追随:指人们成群结队地吹着各种乐器。春社:古代在立春后祭土地神和谷神的日子。

〔5〕无时:随时。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选自《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内,是入蜀通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此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衣上征尘杂酒痕〔1〕,远游无处不消魂〔2〕。此身合是诗人未〔3〕?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1〕征尘:旅途上的灰尘。

〔2〕消魂:心神暗淡、感伤。

〔3〕合:应该。

临安春雨初霁〔1〕

“题解”选自《剑南诗稿》。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作者出知严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丰富的意象生动传达出作者复杂而变化的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2〕,谁令骑马客京华〔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4〕,晴窗细乳戏分茶〔5〕。素衣莫起风尘叹〔6〕,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

〔1〕临安:今杭州市,南宋都城。霁(jì):雨停放晴。

〔2〕世味:人生况味。

〔3〕京华:京城。

〔4〕矮纸:短纸。草:草书。

〔5〕细乳:指泡茶时水上浮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品茶。

〔6〕“素衣”句:宽慰自己不要嫌弃京城,急于回家。语本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素:指白。缁:指黑。

杨万里诗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曾官至太常丞、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秉性刚直,屡次上书指责朝政,被罢官家居15年,忧愤而卒。他的诗开始学江西诗派,后来自出机杼,专门注重描写自然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景象,生动活泼,被称为“诚斋体”。有《诚斋集》,存诗4200多首。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出“诚斋体”的概念,以此来概括杨万里诗歌创作的独特风貌。“诚斋体”主要指诗人以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情趣为主要题材,从大自然吸取诗材,善于发掘山水的灵性,展现出自然万物生动活泼的面貌和生命感。杨万里诗所建构的灵性的自然,为中国山水诗开辟出了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其艺术特点为:构思新颖独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

闲居初夏午睡起

“题解”此诗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杨万里闲居家乡时作。本题原为二首,这里选第一首。

梅子留酸软齿牙〔1〕,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2〕,闲看儿童捉柳花〔3〕。

“注释”

〔1〕留酸:谓酸味久留口腔里。

〔2〕无情思:没情绪。

〔3〕柳花:柳絮。

初入淮河(二首)

“题解”共四首,此选两首。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二月,金派使者到南宋贺明年正旦,当时杨万里任秘书监,被派北上迎接金朝使者,行到当时宋金两国的分界线淮河时,心潮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组诗。此诗表面感叹淮河中流即为宋金分界线,实际上是感叹国事日非,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心。

其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1〕,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2〕,中流以北即天涯。

“注释”

〔1〕洪泽:湖名,在江苏省。作者由此北行入淮河。

〔2〕桑乾:即桑乾河,也就是永定河的上游。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1〕,逢着王人诉不堪〔2〕。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释”

〔1〕莫空谈:意谓南宋朝廷主和,终不肯北伐,谈亦无补于事。

〔2〕王人:皇帝的使臣,此作者自指。诉不堪:诉说在金人统治下痛苦的生活。

插秧歌

“题解”这首诗写插秧时节农民的辛勤劳动,全家男女老少紧张地耕耘在田间。诗中运用比喻和对话等手法,将艰苦的劳动场面写得饶有趣味。语言通俗浅近,极具口语化,在古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1〕,雨从头上湿到胛〔2〕。唤渠朝餐歇半霎〔3〕,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4〕,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

〔1〕兜鍪(móu):战士所戴的头盔。

〔2〕胛:肩膀。

〔3〕渠:他。这里指田夫。

〔4〕莳:插。匝:完毕。

小池

“题解”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泉眼无声惜细流〔1〕,树阴照水爱晴柔〔2〕。

小荷才露尖尖角〔3〕,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

〔2〕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3〕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

“题解”这首诗写西湖之夏的风物,突出写了千顷碧波、十里荷花的胜景。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2〕。

接天莲叶无穷碧〔3〕,映日荷花别样红〔4〕。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范成大诗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的官衔出使金朝,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乎被杀,终不辱使命而归,后任参知政事等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歌,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主张的新乐府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的生平详见《宋史》卷三八六。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州桥

“题解”州桥即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宫城南面的天汉桥。作者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曾出使金国时到过汴京。诗歌通过对汴京父老年年含泪盼望宋主率领六军收复故都的描写,表达了遗民们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沉痛的失望情绪。

州桥南北是天街〔1〕,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

“注释”

〔1〕州桥:即汴京城内的天汉街桥。天街:京城的街道。

〔2〕六军:古代的制度国王有六军,这里指南宋军队。

四时田园杂兴(四首)

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

“题解”作者晚年退居家乡吴县(今属江苏)时,以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农民的甘苦哀乐为题材,写了总题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七绝组诗共60首,再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其一

土膏欲动雨频催〔1〕,万草千花一饷开〔2〕。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3〕。

“注释”

〔1〕土膏:泥土润泽。动:指流行。《国语·周语一》:“阳气俱蒸,土膏其动。”韦昭注:“膏,土润也。其动,润泽欲行。”

〔2〕一饷:同“一晌”,片刻。

〔3〕鞭笋:竹鞭(竹的地下茎)上萌生的嫩笋。

其三

昼出耘田夜绩麻〔1〕,村庄儿女各当家〔2〕。

童孙未解供耕织〔3〕,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2〕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3〕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

其四

采菱辛苦废犁锄〔1〕,血指流丹鬼质枯〔2〕。无力买田聊种水〔3〕,近来湖面亦收租〔4〕。

“注释”

〔1〕废:放弃,这里是用不上的意思。

〔2〕流丹:流血,此处指整天采菱,双手被弄得鲜血淋淋。丹:红色,此处指血。

〔3〕聊:暂且。种水:种菱。

〔4〕“近来”句:管家对百姓残酷的榨取,连湖面也要收租。

其六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1〕。

“注释”

〔1〕连枷:打稻脱粒的农具。

尤袤诗

尤袤(1127~1194),字延之,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授泰兴县令,改江阴学官。历国史院编修、著作郎,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他的诗在当时很著名,但其诗集却未能流传下来。杨万里《诚斋诗话》曾标举尤袤《寄友人》诗的断句:“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说明他的作品善于体会把握人生的一种情景,语言平淡而意蕴丰厚,语调平静而情意浓挚。只可惜现存的作品中这样的佳作难得见到。就现存的作品而言,语言比较圆熟,用典比较自然,不过格力平弱,构思不深,往往淡而无味。

浮远堂〔1〕(二首选一)

“题解”此诗见尤桐辑《梁溪遗稿诗钞补编》,谓自《江阴县志》辑出。尤袤曾于隆兴年间任江阴学官,此诗当即是时作。“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两句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及恢复重振河山的美好愿望,平实自然的语言却显现出强大的情感张力。

杖藜同上最高峰〔2〕,脚力虽穷兴未穷。

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

“注释”

〔1〕浮远堂:在江阴城外君山上,北临长江。宋人仲并《君山浮远堂记》:“绍兴二十五年正月,江阴赵侯智大撤浮屠氏之废庐,辇其材付主寺事者使新斯堂于山之巅。凭栏而北,淮帆海舶,十百相衔,长江接天,不可涯涘,观者为之改容眩目焉。”堂名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江远欲浮天”诗意。

〔2〕杖藜:拄着藜杖。

“题解”作品抓住子夜雪的两个特点,将夜雪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纪昀评云:“描写物色,便是晚唐小家,处处着论,又落宋人习径,宛转相关,寄托无迹,故应别有道理在。”又说:“有为而作,便觉深厚。”

睡觉不知雪〔1〕,但惊窗户明。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草木浅深白〔2〕,丘塍高下平〔3〕。饥民莫咨怨〔4〕,第一念边兵〔5〕。

“注释”

〔1〕睡觉:睡醒。

〔2〕“草木”句:说草木被雪覆盖,不论高的矮的,一望皆白。

〔3〕塍:田间界路。

〔4〕咨怨:叹息,嗟怨。

〔5〕“第一”句:暗用欧阳修在晏殊园中赏雪时所作之《晏太尉西园贺雪歌》:“主人与国共休戚,不唯喜悦得丰登。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第六节 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诗至南宋末期逐渐衰落下去,开禧北伐失败之后,宋室再次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和议,宋金之间再次处于相对稳定的对峙阶段,而陆游式的慷慨悲歌已无嗣响,代之而起的是以流连光景、咏叹人生为主的两个诗人群:一是“永嘉四灵”,二是江湖诗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两个诗派。

“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他们分别是徐照、徐玑、翁卷和赵师秀,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此得名。他们主张诗应“自吐性情”,刻意求新,以晚唐姚合、贾岛为宗。他们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描写清邃幽静的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虽然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和时代风云之气,但也不乏痛心时事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作。“四灵”诗轻古体而重近体,尤以五律为工,格律严谨,语言晓畅,风格平淡自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江湖诗派”因杭州书商陈起所刊《江湖集》而得名。这些诗人有布衣,有官宦,而绝大多数是因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士。由于被收入《江湖集》的诗人身份各异,又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所以“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他们只是具有大致相似的创作倾向而已。“江湖诗派”成员众多,人品流杂,其中大多数人对于国事政治不甚关心,但也不甘于清贫寂寞的隐逸生活。他们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在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但大多诗人未能自成一家,只有刘克庄与戴复古的诗歌成就较高。

赵师秀诗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并称“永嘉四灵”,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其诗音韵和谐,清丽自然。

约客

“题解”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1〕,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2〕。

“注释”

〔1〕黄梅时节:江南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约40天,叫黄梅天。

〔2〕灯花: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

翁卷诗

翁卷(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读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著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乡村四月

“题解”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绿遍山原白满川〔1〕,子规声里雨如烟〔2〕。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3〕。

“注释”

〔1〕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

〔2〕如:好像。子规:杜鹃鸟。

〔3〕才了:才料理完。蚕桑:种桑养蚕。

刘克庄诗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宋理宗淳祐中特赐同进士出身,任史事,累官秘书监,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他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诗词家,继承了陆辛的爱国精神和豪放风格。其诗属“江湖诗派”,所作多为讽刺实事、反映民生的现实之作,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

北来人

“题解”这首诗题作《北来人》,所谓“北来”,即由北方逃难南来的难民。这些人都不堪回首靖康间那段悲惨的往事,他们企望“胡运难久”,并且注意打听“边事”。更感人的是,许多原来宋代东京的仕女,虽然在金朝多年,但仍是北宋宣和时代的装束,说明其仍不忘故国。诗中这份思念故国的情怀令人敬佩。

试说东都事〔1〕,添人白发多〔2〕。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3〕。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4〕。

“注释”

〔1〕东都: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2〕“添人”句:意谓使人悲愁。

〔3〕“废殿”句:谓宫殿荒凉,即铜驼荆棘之意。

〔4〕“妆髻”句:发髻还梳着宣和时代的式样,没有忘掉宋朝。宣和:宋徽宗年号(1119~1125)。

军中乐

“题解”南宋迁都江南之后,偷安日久,文恬武嬉。这首诗讽刺边将深居营幕,生活腐化,不知兵戎,不恤士卒,用意沉痛,描写生动具体,笔锋犀利,近似张、王乐府。辛弃疾《美芹十论》第六《屯田》:“营幕之间,饱暖有不充,而主将歌舞无休时,锋镝之下,肝脑不敢保,而主将雍容于帐中。”南宋末年,情况更甚于此。

行营面面设刁斗〔1〕,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2〕。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3〕!

“注释”

〔1〕“行营”句:谓军中警备甚严。

〔2〕“彩缣”句:言以彩缣百段送给筵前歌舞的乐妓。彩缣:彩色的绢类。

〔3〕合金疮药:照方配药,叫做合药。金疮:刀剑创伤。

戴复古诗

戴复古(1167~?),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尝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80余岁。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江村晚眺〔1〕

“题解”诗人晚眺江边景色,一幅静态画面:落日、平沙、江水、渔船、白鸟,一切似乎凝固了,显得那么宁静而沉寂。突然,人来鸟惊,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这首诗在“静”与“动”的描写安排上十分巧妙,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

江头落日照平沙〔2〕,潮退渔船搁岸斜〔3〕。白鸟一双临水立〔4〕,见人惊起入芦花〔5〕。

“注释”

〔1〕眺:远望。

〔2〕平沙:指江边平缓的沙滩。

〔3〕斜:指潮退时小船在岸边横竖停靠的样子。

〔4〕一双:一对。

〔5〕惊起:受到惊吓而飞起。

第七节 文天祥与宋末遗民诗

蒙古族崛起后,经过反复的战争,最终取代了南宋政权。这场巨变使一大批诗人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宋亡前后,爱国诗人们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其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这一类诗人以文天祥、汪元量为代表;其二是眷念故国,宁为遗民,不肯降附新朝,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为代表。他们用以报国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都能在民族危急的时刻保持民族气节。他们的诗歌都是用血泪凝结的悲歌,风格都有慷慨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往往被看做是一个群体。

文天祥诗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时的状元,曾知赣州,任湖南提刑,后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时被俘,脱险后组织力量抗元,又被俘,始终不屈,从容就义。他的诗多与抗元有关,慷慨悲壮。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诗歌有百余首。作品把个人命运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以诗记录当时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正气歌。

过零丁洋〔1〕

“题解”此诗表现了对国家破败、自己身世浮沉起伏的感叹,同时又表现了对战败的不安以及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因地名而兴叹,借比喻来抒情是本诗的突出特色。

辛苦遭逢起一经〔2〕,干戈寥落四周星〔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4〕,零丁洋里叹零丁〔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

“注释”

〔1〕过零丁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被俘,路过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仃洋,在今广东珠江口。

〔2〕辛苦:自叹身世坎坷。遭逢:指受到朝廷的提拔任用。起一经:以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取得官位。

〔3〕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此处指作者的抗金时间。

〔4〕惶恐滩:赣江十八滩之一,在今江西万安县。景炎二年(1277年),作者兵败后经此退守福建。惶恐:指因战败而不安。

〔5〕零丁:指身世坎坷。

〔6〕汗青:史册。

扬子江〔1〕

“题解”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年),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年),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3〕。

“注释”

〔1〕扬子江:长江的别称。

〔2〕“几日”二句:是说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漫游一段,今天,终于回到扬子江的大江里来了。北海:这里指北方。回从:回到。

〔3〕“臣心”二句:是说我对南宋的忠心,如同那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不恢复南宋王朝,我死也不肯甘休。磁针石:指南针。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正气歌

“题解”文天祥于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月被俘,于次年十月解至燕京。元朝统治者一再威逼利诱,要他投降,他始终不屈服。被囚三年,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壮烈殉国。这首诗是死前一年所作。诗中热情歌颂古代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揭示出传统的民族气节,表现自己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经受考验的顽强意志。

余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8〕,蒸沤历澜〔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10〕,风道四塞〔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12〕,助长炎虐〔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14〕,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逐〔16〕,腥臊污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8〕,或毁尸〔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沴〔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间〔25〕,于兹二年矣〔26〕,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28〕,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在齐太史简〔40〕,在晋董狐笔〔41〕,在秦张良椎〔42〕,在汉苏武节〔43〕;为严将军头〔44〕,为嵇侍中血〔45〕,为张睢阳齿〔46〕,为颜常山舌〔47〕;或为辽东帽〔48〕,清操厉冰雪〔49〕;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三纲实系命〔60〕,道义为之根〔61〕。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67〕,春院天黑〔68〕。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中瘠〔71〕。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哀哉沮洳场〔74〕,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顾此耿耿存〔76〕,仰视浮云白〔77〕。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78〕!哲人日己远〔79〕,典型在夙昔〔80〕。风檐展书读〔81〕,古道照颜色〔82〕。

“注释”

〔1〕余:我。北庭:指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

〔2〕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3〕单扉:单扇门。

〔4〕白间:窗户。

〔5〕污下:低下。

〔6〕萃然:聚集的样子。

〔7〕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

〔8〕涂泥半朝: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朝:此处为潮的意思。

〔9〕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澜漫,杂乱。

〔10〕乍晴:刚晴,初晴。

〔11〕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

〔12〕薪爨:烧柴做饭。

〔13〕炎虐:炎热的暴虐。

〔14〕仓腐寄顿:仓库里贮存的米谷腐烂了。

〔15〕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16〕骈肩杂逐: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

〔17〕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

〔18〕圃溷:厕所。

〔19〕毁尸:毁坏的尸体。

〔20〕秽:肮脏。

〔21〕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

〔22〕侵沴:恶气侵人,灾疫。

〔23〕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

〔24〕孱弱:虚弱。

〔25〕俯仰其间:意指生活在那里。

〔26〕于兹:至今。

〔27〕无恙:没有生病。

〔28〕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元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

〔29〕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

〔30〕孟子:名轲,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有《孟子》一书传世。

〔31〕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

〔32〕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33〕“天地有正气”二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这类观点明显地带有唯心色彩,但作者主要用以强调人的节操。杂然:纷繁,多样。

〔34〕“下则为河岳”二句:是说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35〕“于人曰浩然”二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

〔36〕皇路当清夷:当国家太平的时候。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清夷:清平,太平。

〔37〕含和吐明庭:正气和谐地表露在政事修明的朝廷里。吐:表露。

〔38〕时穷节乃见:国家危难之际,气节便表现了出来。见:同“现”,表现,显露。

〔39〕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

〔40〕太史:史官。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书上。

〔41〕在晋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予称赞这样写是“良史”笔法。

〔42〕张良椎:《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120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43〕苏武节:《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天到晚拿着从汉朝带去的符节,牧羊19年,始终坚贞不屈,后来终于回到汉朝。

〔44〕严将军:《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载,严颜在刘璋手下做将军,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张飞见其威武不屈,把他释放了。

〔45〕嵇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做侍中(官名)。《晋书·嵇绍传》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

〔46〕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旧唐书·张巡传》载,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今河南商丘),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47〕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新唐书·颜杲卿传》载,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48〕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东南部),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

〔49〕清操厉冰雪:是说管宁严格奉守清廉的节操,凛如冰雪。厉:严肃,严厉。

〔50〕《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后主刘禅,表明自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表文中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言。

〔51〕鬼神泣壮烈:鬼神也被诸葛亮的壮烈精神感动地流泪。

〔52〕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楫:船桨。

〔53〕胡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过去史书上曾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五胡。这句是形容祖逖的豪壮气概。

〔54〕击贼笏:唐德宗时,朱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击朱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持的手板。

〔55〕逆竖:叛乱的贼子,指朱。

〔56〕是气:这种“浩然之气”。磅礴:充塞。

〔57〕凛烈:庄严、令人敬畏的样子。

〔58〕“当其贯日月”二句:当正气激昂起来直冲日月的时候,个人的生死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

〔59〕“地维赖以立”二句:是说地和天都依靠正气支撑着。地维:古代人认为地是方的,四角有四根支柱撑着。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铜柱,高入云天,称为天柱,又说天有人山为柱。

〔60〕三纲实系命:是说三纲实际系命于正气,即靠正气支撑着。

〔61〕道义为之根:是说道义以正气为根本。

〔62〕嗟予遘阳九:可叹我遇上了厄运。嗟:感叹词。遘:遭逢,遇到。阳九:即百六阳九,古人用以指灾难年头,此指国势的危亡。

〔63〕隶也实不力:是说我实在无力改变这种危亡的国势。隶:地位低的官吏,此为作者谦称。

〔64〕楚囚缨其冠:《左传·成公九年》载,春秋时,楚子重攻陈以救郑,战后楚国被俘的人戴着一种楚国帽子(表示不忘祖国)被拘囚着,晋侯问是什么人,旁边人回答说是“楚囚”。这里作者是说,自己被拘囚着,把从江南戴来的帽子的带系紧,表示虽为囚徒仍不忘宋朝。

〔65〕传车:官办交通站的车辆。穷北:极远的北方。

〔66〕鼎镬甘如饴:身受鼎镬那样的酷刑,也感到像吃糖一样甜,表示不怕牺牲。鼎镬:大锅。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活活煮死。

〔67〕阴房阒鬼火: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出没。杜甫《玉华宫》诗:“阴房鬼火青。”阴房:见不到阳光的居处,此处指囚房。阒:幽暗、寂静。

〔68〕春院天黑: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天黑闷春院。”:关闭。

〔69〕“牛骥同一皂”二句:牛和骏马同槽,鸡和凤凰共处,比喻贤愚不分,杰出的人和平庸的人都关在一起。骥:良马。皂:马槽。鸡栖:鸡窝。

〔70〕一朝蒙雾露:一旦受雾露风寒所侵。蒙:受。

〔71〕分作沟中瘠:料到自己一定成为沟中的枯骨。分:料,估量。沟中瘠:弃于沟中的枯骨。《说苑》:“死则不免为沟中之瘠。”

〔72〕如此再寒暑: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

〔73〕百沴自辟易:各种病害都自行退避了。这是说没有生病。

〔74〕沮洳场:低下阴湿的地方。

〔75〕“岂有他缪巧”二句:哪有什么妙法奇术,使得寒暑都不能伤害自己?缪巧:智谋,机巧。贼:害。

〔76〕顾此耿耿在:只因心中充满正气。顾:但,表示意思有转折的连接词。此:指正气。耿耿:光明貌。

〔77〕仰视浮云白:对富贵不屑一顾,视若浮云。《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悠悠我心悲”二句:我心中亡国之痛的忧思,像苍天一样哪有尽头。曷:何,哪。极:尽头。

〔79〕哲人日己远:古代的圣贤一天比一天远了。哲人:贤明杰出的人物,此处指上面列举的古人。

〔80〕典型:榜样,模范。夙昔:从前,过去。

〔81〕风檐展书读:在临风的廊檐下展开史册阅读。

〔82〕古道照颜色:古代传统的美德闪耀在面前。

金陵驿

“题解”这首诗是作者被元兵押解北上路过建康(金陵,今南京)的时候在驿站里写的。诗中哀痛祖国的沦亡,表示自己殉国的决心,满纸凄沧,字字血泪。

草合离宫转夕晖〔1〕,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2〕?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3〕!

“注释”

〔1〕离宫:行宫。

〔2〕“旧家”句: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啼鹃:旧时传说杜鹃鸟啼时嘴里会流出血来。

汪元量诗

汪元量(生卒年不详),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代皇帝度宗时的琴师。汪元量是一位身份独特的诗人,他原为宫廷琴师,元灭宋后,跟随被掳的三宫去北方,流落燕京,曾屡至囚所探望文天祥,后来当了道士,云游名山,不知所终。汪元量的诗歌具有高度的纪实性,代表作《醉歌》10首、《湖州歌》98首和《越州歌》20首,忠实而显要地记述了宋亡的历史过程,其中所记的某些细节,甚至有非史籍所能详者,具有“宋亡之诗史”(李钰《湖山类稿跋》)的特色。

湖州歌(六首)

“题解”这些诗是写元兵攻下临安(杭州)后将宋恭帝及宫眷、内侍等掳往北方的事。因为元朝丞相伯颜是从湖州派人去临安索取降书和接受投降的,所以把“湖州”作为歌名。原歌有98首之多,这里选的六首是作者随同北上时在路上所写的见闻和感触,词极沉痛悲凉。

其一

一掬吴山在眼中〔1〕,楼台累累间青红,锦帆后夜烟江上,手抱琵琶忆故宫〔2〕。其二暮雨萧萧酒力微,江头杨柳正依依,宫娥抱膝船舱坐,红泪千行湿绣衣〔3〕。其三太湖风起浪头高,锦柁摇摇坐不牢〔4〕。靠着篷窗垂两目,船头船尾烂弓刀〔5〕。其四北望燕云不尽头〔6〕,大江东去水悠悠〔7〕。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8〕。其五青天淡淡月荒荒〔9〕,两岸淮田尽战场。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10〕。其六日中转柁到河间〔11〕,万里羁人强自宽〔12〕。此夜此歌如此酒,长安月色好谁看〔13〕!

“注释”

〔1〕吴山:在杭州,又名城隍山。

〔2〕手抱琵琶:作者是宫廷琴师,所以随身带着乐器。

〔3〕红泪:血泪。《拾遗记》中载,薛灵芸受聘献给魏文帝,别父母时,流下的眼泪用玉唾壶承受,壶就变成红色,后来壶里的泪水凝成像血一样。后人称女人的眼泪为红泪。

〔4〕锦柁:指船。

〔5〕烂弓刀:弓刀灿烂发光。

〔6〕燕:燕京(今北京),元朝的京城。燕云:燕京的云山,此处指北地的云山。

〔7〕大江:长江。

〔8〕四百州:极言疆土的辽阔。州: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名称。

〔9〕荒荒:空阔辽远而寒冷的样子。

〔10〕《哭襄阳》:歌曲名,襄阳从宋度宗咸淳三年起受元兵围攻,一直到咸淳九年才被攻下。襄阳一破,元兵就长趋南下,民间因此流行了这样一首歌,表示痛惜。

〔11〕日中:春分。河间:今河北河间县。

〔12〕羁人:在外乡旅行的人。

〔13〕长安:借指南宋的京城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