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三国志魏志之曹洪传》曰:“始洪家富而性吝啬。”《颜氏家训治家》曰:“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可见吝啬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
吝啬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其实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不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顾并不困难。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敬你一分,体回敬三分,这当然好,回敬一分,也不为过。如果尽想让人敬你,而你不回敬,这就会遭到“吝啬”的评价。吝啬的价值观是很明确的,尤其是对金钱、财富的一毛不拔。有的吝啬者往往很会算计,自己尽可能少付出,多获得。
有些吝啬者,知道这样不好,有损于人际关系,因此采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别人的恩赐,只让别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孤立自己,是不利于社会生存的习性。有人明白这样不好,但一遇到付出时就情不自禁地吝啬起来,显得处处小气不大方。而有人不明白,甚至以为这是应该的为人之道。既不以此为羞,也从不理会他人的议论。无论是明白不明白,那不过是认识上的差距,但这种行为的影响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明白人”自责自疚的心理多些,“不明白的人”落得个安逸,我行我素。
测试:你有吝啬心理吗
测试一,你吝啬吗,对下面的问题回答“是”或“否”
1.你非常计较你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
2.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
3.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4.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5.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6.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7.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饭时,从不主动抢先要求付账。
8.经常苛求自己和他人,不愿为他人甚至自己的亲人白花一分钱。
9.很少逛街买东西。
10.丢失一点财务,你就会愁苦好些日子。
评分分析:
答“是”得2分,答“否”得1分。
如果地得分在8-20分之间,你有强烈的吝啬心理;得分在2-8分之间,你只有轻微的吝啬心理;得分在2分以下,你没有吝啬心理。
测试二,趣味测试:从猴子看你的吝啬度个性测试
假如一天你看到一只猴子从树上跌下来,虽然有点奇怪,但你认为猴子哪部份会先着地?
A。头。B。臀部。C。脚。D。手。
评析:选A是绝对不肯吃亏型,因为头是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这类人不论是与朋友一起吃饭或跟人合作做任何事,到分账的时候,连一块钱也会斤斤计较,是个非常吝啬的人。
选B对金钱反应迟钝,只要是朋友开心,就毫不考虑一掷千金,因为你这种性格,吝啬与你无缘,而朋友却视你为大好人。
选C是比较安心的方法,因为即使受伤,伤势也很轻微。选这个答案的,可能是个慎重的人,虽然小气,可是怕人讲闲话,偶然也会表现自己不太吝啬的一面。
选D脑筋转得很快,能干而少吃亏,是那种与朋友一起吃饭会想尽办法不用付款的人,小气程度亦相对地高一些。
吝啬心理的成因
1.从外界因素来看:
①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是不均衡的。
②社会存在欺诈行为。
③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社会风气。
④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设计独立的二居室、三居室为主,领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
2.从主观方面来看:
①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焦虑令人不快和紧张,要设法降低或克服它,个人所作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各种焦虑。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②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吝啬之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
③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之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吝啬心理的表现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吝啬行为已不再限于财务,而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今吝啬行为有如下表现:
1.不愿借钱借物给人。如今有一个独特现象,越是大城市,越是收入高的地区,人们就越吝啬、越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在边远的山区村寨,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却乐意帮助乡邻。在美国已出现AA制,也许是经济平等,保持独立的一种做法,但是也滋生了吝啬、冷漠、自私的心理。
2.不赡养老人
3.遗弃女婴
4.重衣食不重教化。现在有些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关照得无微不至,唯独不愿给孩子以精神上的教育。
5.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吝啬心理的调适
1.领悟法。即从精神之中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关心,互相帮助。要明确如果在有能力的时候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
2.皈依宗教法。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提倡扬善除恶。如佛教、基督教等,我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不少虔诚的教徒都大力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作了不少好事。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