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下棋的人都知道,在对弈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你是否能比对手多看几步棋。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遇到水平相差无几的对手还可互有胜负,倘是遇到高手,结局只有失败。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某人有水平,某人智商高的谈论。那么,何为水平?社会分工不同,各业有别,行行出状元,各有其水平可论。但是,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所谓隔行不隔理,所谓触类而旁通,所谓举一而反三。就是说,行行可以抽象出来一个共同的所谓水平,即思想、思考、思索的能力。就像与人对弈一样,主要在于你能看多远。
我国的古典文字名著《三国演义》,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里,纷纭乱世生活之中,塑造了众多个智多星的形象,而出类拔萃的典型便属诸葛亮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均与懿斗智,司马懿常常是仰天长叹:我不如也;孔明智在我先;孔明真神人也……即使孔明偶尔失算,也还要“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空城计是怎样唱出来的呢?还不是孔明看了三步,而司马懿只看了一步么。孔明看的第一步,懿统率大军兵临城下,“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第二步,“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此九十五回开篇便埋下了伏笔,即司马懿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孔明自己也说:“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第三步,“司马懿必将复来”,因而设了许多伏兵和疑兵。懿知晓西城乃空城之后,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不如什么呢?比孔明少看了几步。
诸葛亮四出祁山,以一篇论将之书气死了大都督曹子丹,魏主下诏催司马懿同孔明决战。懿隔日下了战表,亮遂批“来日交锋”。两军阵前,孔明以其“汝祖父皆为汉臣,世食汉禄,不思报效,反助篡逆,岂不自耻”,一激司马懿;与懿斗阵法,布阵后反问懿“识便识了,敢打我阵否?”再激之,将其引入已设定的圈套;其“八卦阵”变化无穷,生擒活捉了破阵的魏将魏兵,将俘虏脱光,以墨涂面,步行放回,三激之。懿见了大怒(孔明事先设料的),指挥三军奋死掠阵,深陷圈套。关兴从西南杀来,兜其后路,“懿分后军当之”;姜维引一军悄然拦腰杀来,蜀兵三路夹攻,“懿大惊”。这其中,诸葛亮看了多少步呢?一是气死曹真,司马懿必然奉诏决战;二是再三激将,将必入瓮;三是已料定懿必其然,故“当夜教姜维受了密计”,又唤关兴吩付:“如此如此”。此战结果是司马懿死命冲出,魏兵十伤六七。
“夫兵者,诡道也”,谁目光长远,谁能多看几步,谁胜利的把握就大些,损失就少些,甚至还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棋坛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往往就在于眼光的远近,高手能算到几十步之后,一般的人也就只能看到两三步远。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这就是素养的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目光的长与短,看一步与看两步、三步、多步,其结果明显不同。一是失败,一是胜利;一是千万人头落地,一是“鞭敲金?响,人唱凯歌还”。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就好比战场或是棋局,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生存就好比战争或是对弈。其间,谁的目光更远,谁能多看几步,谁就将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