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艺术36计
2966500000012

第12章 注意外在的个人形象

领导者形象设章由于领导者在公关时形象不佳而引起对方反感的事例不胜枚举。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我国某钢厂的领导与国外某家医疗公司洽谈医用氧气瓶的一笔生意,一切都很顺利,双方谈判得也很愉快,并约定第二天签约。厂领导当天下午带领外国客户参观厂房,就在这个过程中,那位领导无意识地吐了一口痰,并用鞋底把它蹭掉了,外国客户看到这种情景,心里非常不快。第二天签约的时候,外国客户拒绝的理由是氧气瓶是人命关天的事,必须慎重考虑。外国客户从这位厂领导的身上推断出钢厂整体素质不佳。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但是那位领导者的形象确实坏了公司一笔生意。

形象在对外交往所起的作用由上述的事例中不言而喻。这里说的形象,并非狭义地指领导者的容貌身体。这里的形象是指领导者在公关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领导者的外形及举手投足、语言等。领导者要改善自己的形象,就必须从各方面做起,才能做到风度潇洒,举止得当。

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绝非一件易事;而要毁掉一个形象,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毁掉他人名声、信誉的行家里手便是新闻机构与新闻记者。正如专门分析美国总统竞选的专家西奥多·怀特所说“世袭的新闻大王们可以使政客青云直上;而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使他们身败名裂。”作为一个领导者,与新闻媒介、新闻记者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最会惹是生非的就是那些记者,而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总统。最能容忍、最不计较的也是那些总统。在美国历史上,还很少有总统与记者对簿公堂的,尽管总统为新闻界的“正当或不当”的做法败坏形象、殃及家小的大有人在。美国总统之所以能这样忍气吞声,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形象。如果总统起诉报界,不但很难胜诉,反而会败坏形象,有损名声。如当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与普利莱的官司最后是以总统败北而告终。

美国总统福特在应付记者、保护形象上做得极其成功。当尼克松总统的名声被弄得污秽不堪时,福特上台了。为了挡住记者们的唇枪舌剑,自说憨人有憨福,不惜韬光养晦,“自己作贱自己”。记者声称,他的大脑因曾经在打橄榄球时受伤变得愚钝,福特在召开记者招待会时,以再戴上旧时球帽的做法含蓄地进行回击。福特的精明在于,他在别人攻击他无能平庸时已早早坦率承认自己的平庸和无能。记者再杜撰他的笑话,就只能是自讨没趣。福特的总统形象也因此毫发无损。

与别人会谈时的形象

从被介绍给对方开始,你就真正进入会谈的角色了。介绍人一开口,你的目光就要从他的脸上转移到被介绍的陌生人的脸上,目光需要热情坦率,不需要含情脉脉,也不需要冷冰冰的。在任何场合,自我介绍都被视为友善的行为,完全不必不好意思。当需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介绍时,或在某个社交场合你身边的人很陌生,而主人又无暇介绍你们认识时,你不妨来个自我介绍,“你好,我叫……是某某单位的……”

在称呼对方时应注意不要叫错了,国内普遍使用的是“同志”,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海外交往的增多,称呼中的“小姐”与“先生”也多了起来,在外事交往中,一般称男士为“先生”。对女士,如果不了解婚姻状况就可以称“小姐”或“女士”,千万不要胡乱地称“夫人”。

在中国常习惯,见面后用握手表示问候。握手时,眼睛要注视对方的眼睛,表达出你的诚意和自信。千万不要一边握手一边东张西望。或者跟一个人握手还没完而目光已经移至下一个人身上。别人这时从你的眼神中看出的是轻视和慌乱。握手的力度也要掌握好,握得太轻了,人家觉得你在敷衍。太重了,人家不但没有感受到你的热情,反而觉得你是个老粗。

公务方面的会谈不同于社交场合的聊天。谈话的双方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协商某些事情才坐到一起的,少有平时闲谈的轻松。更多的是严肃、紧张,或许也少不了争论。但不管怎样,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总是大家所希望的。为了能有这样的结果,除了其他方面的准备,还应注意谈话时的礼节。说话时的距离在一般公事交谈中应基本保持60厘米。我们与人平时说话的声音就应该洪亮一些好,但是在会谈时,还是降低一点好,只要双方能听清就行,而不必扯足嗓门大喊。否则会使别人产生误解,不利于解决问题。谈话时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要诚恳。卡耐基指出,当你希望别人同意你的想法时,请不要忘记“以一种友善的方式开始,不要专门挑对方的错处,那样只能激怒对方,应该多找一点对方的优点、长处使他去除心理上的戒备,感到你的诚意”。

交谈时还应注意礼貌,在对方谈话时要认真倾听,注视着对方。不要在别人讲话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或开小差。要适当地提问,显示你的真诚。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说话,如果十分必要,首先要表示道歉,如说“对不起,我能打断一下吗?”这样就显得委婉一些,在听别人谈话时千万不要有厌烦的情绪,即使对方重复了好几遍的东西,也要认真地去听。你可以这样说“是的,这确实很重要,你已经提醒我了。”这样对方就不会再重复了,在交谈时不要老看手表,这样显得你心不在焉,是不礼貌的一种表现。

外出住行形象

在比较豪华的饭店里,几乎一切设施与礼仪都是“西化”的,这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相当陌生。要学会适应这种陌生的环境,不为这种场合所扰乱,这也是领导者形象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走进一座现代化的饭店之前,首先应当注意自己的服饰是否适度得体,神态仪表是否健康、精力充沛。在与工作人员的交往中要礼貌、客气,举止文明。你的形象代表着组织的形象。早上在走廊里或电梯间遇到其他客人,不管相识与否,最好道一声“早上好”。如果其他人首先向你打招呼,你应立即微笑应答。

如果要到别的客房去找人,最好提前预约一下,按预约的时间去,不要让对方久等。当你到女宾房间做客时,如不熟悉,应把门半开着。

在居室待客,或在饭店的大厅、餐厅、购物中心或娱乐场所中出现时,不要穿睡衣、拖鞋,因为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

出门走路时也要讲究规矩。首先要注意走路的姿势,要昂首挺胸,别弯腰驼背。行走的路线要尽量直,不要东倒西歪,左顾右盼。如果和女友或妻子外出,更不可以相拥而行,妨碍他人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遇见熟人如果有话要说,千万不要站在路中间不动,可转移到路边或其他僻静的地方。走路时不要边走边吃东西,这样显得没有教养。

在外出活动中,难免要乘车。这时需要注意上下车的姿势。如果要在迎送者的目光注视下上车时,应先提起膝盖,浅坐在坐席上,然后把头伸向汽车,最后把膝盖收拢转向前方。两腿都伸直在汽车里,身体朝着车的前方,腰部靠着靠背,关上车门。下车的情况和上车相反,先把门打开,转过腰,先让一脚稳稳着地,然后头伸出车门就可以下车了。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拥挤的情况,如果人多也要礼貌地让老人、妇女和儿童先上车,主动让座给他们,这样显出你的文明与好的精神风貌。

演讲时的形象

演讲是领导者展示自身形象的最佳机会。

但是,不管你心中如何想到要情真意切,但如果举止小气委琐,气势是无法显现出来的。因此,演讲时姿态要大方,仪表要美观。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演讲者在整个演讲活动中,不仅是美的宣传者,而且也应是美的体现者。这就要求演讲者要有一个能够体现组织精神、个人品质的仪态美,给听众作出榜样,有助于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反过来,仪态美造成的良好的听众情绪,也必定有利于演讲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从而提高演讲的效果。

领导者的衣着要领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容貌与身材,因为这是人的自然美。它包括胖瘦的适度、容貌的端庄秀丽,以及由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但这些都是由演讲者的固有生理条件所决定了的,一般难以改变。

恩格斯和周恩来同志,他们那魁梧伟岸的身躯,端正而英俊的容貌,潇洒而稳健的举止,蕴藏着一种令人折服的威严和催人向上的力量。他们一走向讲台,便会使听众肃然起敬。这是演讲者最理想的仪表。这样讲,是不是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陷的同志就不能演讲了呢?生理条件虽然难以改变,也决不能放弃演讲的机会和责任。况且有许多其他条件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些条件,一是有美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知识上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二是尽量改变自己的条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办法,如适当地进行一下整容,或者搞一些其他装饰,都可以弥补生理上的欠缺和不足。

其次,要注意你的服装。它既是增加身材美、容貌美的条件,也是整个仪表美的重要内容。俗话说“佛要金身,人要衣装。”服装对于一个人仪表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服装才算美?其具体要求可以是整洁大方、庄重朴素、轻便协调、色彩和谐。因为整洁大方能体现出演讲者的人格尊严,轻便协调能表现出演讲者潇洒的风姿,色彩和谐能表现出演讲者奋发的热情,等等。总之,服装的颜色要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演讲内容的特点协调一致。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很敏感的。深色给人深沉、庄重之感;浅色让人觉得轻爽舒展;白色使人感到纯洁;蓝色使人感到恬静;红色、黄色则使人感到喜庆、愉快。如果演讲的内容是严肃、郑重的或愤怒、哀痛的,穿深色衣服或黑色衣服就比较合适。如果演讲的内容是欢快喜悦的,穿浅色的衣服会更好些。服装还要和体形、肤色相适应。一般体形肥胖的人,适合穿深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集中,会显得匀称些。体形瘦削的,适合穿浅色服装,这样看上去目标松散,会显得丰满些。皮肤白皙的人,穿深色、浅色的服装都可以。皮肤较黑的人,最好穿稍浅色的服装。矮胖的人穿竖条服装可显得苗条些。而瘦长的人穿横条的服装就可显得丰满些。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当演讲内容所需的色彩和体形所需的色彩发生矛盾时,那就要服从于内容,而不能迁就于体形。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思想美要先于形式美。

此外,演讲时还应注意自己的站立姿态,必须站直立稳。切勿前后摇摆,不停地改变两腿的重心,这样容易使人想到你心神不定,不自然。应当全力控制自己,犹如运动场上的一位体操运动员。

目光在演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非常重要。演讲者不仅靠它对听者察言观色,而且也靠它表达思想情感。这里要求眼神和思想情感必须一致,演讲者要目视听众,既要克服眼神的呆滞、犹豫和不变,又要反对那种故弄玄虚、高深莫测的样子。目光左躲右闪则会给人一种鬼祟的感觉,使人反感。

面部表情从迅速地表现心理变化来说,其功能并不亚于眼睛。比如讲到高兴时,就喜笑颜开。讲到愤怒时,就面色厉然。讲到愁闷时,就皱额锁眉……这种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定作用于听者的视觉器官,产生相应的共鸣,收到讲话的良好效果。

手势则既可表情达意,又可摹形状物,有助于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手势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种,即情绪手势、象形手势、指示手势和象征手势。不管哪种手势,都要做到准确、自然、优雅,使动作恰当、简单、明确地说明问题,切忌过多的手势和毫无意义的手势,因为它除了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以外,还会使听众费解,削弱讲话的效果。

领导者的内在形象

魏王曹操有一次接见少数民族来使,自己装扮成带刀侍卫,让侍卫扮作自己接见使者。使者对这个“假魏王”说了这么句话“魏王固雅量非凡,侍于侧者,乃真英雄。”

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使者的眼力,这也表明曹操这位三国英雄即使扮作兵士,也自有其英雄的非凡之气。这种意义上的“气”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气质”,即领导者的内在形象。同时,“气”还用以描述位于人的“精神气质”之外的其他方面,如衣着、发型等。

人们常用“洋气”、“土气”、“俗气”等等词语来指称人的这一类外部特征。这类的指称和上面所说的那一类“精神气质”一样,都具有一种价值判断意义,其暗中即包含有“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的评判。这类“精神气质”和后面介绍的这种气质如果能够和谐一致,那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是有气质的”。

以上说明,仅仅一个“气”字,就已经涵盖了“气质”的全部意义。那么“质”是什么呢?“质”是内容,是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气质既然讲的是人的外在魅力,是外在的气,那为什么还要谈“质”呢?其实谈“气”永远离不开谈“质”。“质”和“气”一样,具有比较大的涵盖性。它不仅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还应包括一种能够引导人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诸如坚忍、勇毅、乐观、自信、具有决断力等素质,正是这些“质”决定了一个人表现在外部的“精神气质”和“附件气质”。所以说,“质”所包容的东西虽不在“气质”之内,却对人的气质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对生活悲观绝望、整日垂头丧气的人如何能有“精神风貌”,如何能有气质?

所以说,培养良好的气质,一方面要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比如穿戴、举止、礼仪、与人交往等等方面,形象好了,当你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即使不说话,或什么也不做,别人也会为你外在的气度折服,即使他根本就不了解你。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个人的内在修养,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必然反映在外在的表象上。你若是一个乐观上进的人,你的脸上就会时时洋溢着微笑,你就会待人热诚、直率,你的脸上就会有一种“喜气”,你的举止就会有一种活泼气。反之,你若是一个悲观的人,一个常常为小事挫败的人,忧郁就会时时结在你的脸上,叹息也会常常挂在你的嘴边。你如果有广博的知识、机敏的头脑,你就会谈吐不凡、幽默风趣,脸上也会显得平静大气。而心胸狭隘、胸无大志的人则会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表现在脸上也常常是不自然或易怒。

因此,“内外”与“内在”一定要齐头并进,才能够培养出你良好的气质。如果只注重外在形象而忽略内在质的根本,那么你表现在外在的“形象”也只能一时地吸引别人,随着交往日深,这种没有根基的“外在”未必能得到别人长久的认可。若只重“内在”而忽略外在的“形象”,也只能算是个有才华的人而未必是个有气质的人。培养良好的气质是一场从内到外彻底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