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29674100000136

第136章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典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经典今读:

这是楚国曾经的三闾大夫屈原对汨罗江上的无名渔父所说的一段话,此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在屈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来到汨罗江边,“被发行吟泽畔”,即披头散发,一边走一边吟唱,“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对于人世已无眷恋。当时,屈原曾为之效力并始终抱有希望的楚怀王因不听忠言,已经“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天下人笑楚怀王不重用屈原这样有远见的忠臣,而屈原的内心却在滴血。继位的楚顷襄王继续被佞臣包围,疏离屈原,屈原的眼前没有光明,一颗忠君爱国的炽热之心,不为俗世理解,在黑暗中前行,他决定选择逃避——去另一个或许更干净的世界。

行吟江畔,屈原和无名渔父邂逅了,这是历史深处一次神奇的碰面,两个人内心智慧地碰撞产生的余音将流传千古。忙于生计的渔父认出了曾经的三闾大夫,看见他郁闷落魄的状貌,吃惊地问:“大人有什么不开心,竟然落魄成这副模样?”对于汨罗江上的一个寻常打鱼人,屈原本无心情与之对话,但眼前的这个渔父似乎与众不同,在孤独的岁月中,他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屈原说:“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意思是在黑暗无道的世上,没有一个人的内心是干净的;除了我,所有的人都像喝了酒一样沉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被楚王流放了。

渔父明白,三闾大夫所谓的世人指的是朝廷里浑浑噩噩的众官,三闾大夫为人清高,不愿随波逐流,于是被浑浊的潮流淘汰了——这不稀奇,因为劣币驱逐良币是万古存在的现象。

常年在汨罗江打鱼的渔父似乎早就悟透了人生,看透了人世。在他的眼中,浑浊是世界的常态,就像汨罗江的水;人们难以改变世界,就必须接受世界的改变,主动适应这个世界。他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以圣人为榜样的人来说,应该学会“能与世推移”,与时俱进:

“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渔父的话简单而深刻。说其简单,是因为作为一个在江上往来之人,随波逐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说其深刻,是因为他的话揭示了人和世界的位置和力量对比,说明了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是一种感性的抒怀,也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更是一种从束缚中获取自由的潇洒。

但屈原终归是屈原,常年陪伴君王的他无法理解这种自由的意义,庙堂生涯遮蔽了他探求真理的目光,爱国忠君的烈火依然在胸中熊熊燃烧。屈原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尘埃乎?”意思是他要保持洁净的理想和灵魂,若看不到出路,他无法像渔父那样从眼前的浑浊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屈原选择了弃世,当渔父的背影渐渐远去,屈原怀抱石头,纵身一跃,“遂自沉汨罗以死”。

慧眼看经典:

庄子主张“外化而内不化”,意思是:

形式上随环境而改变,内心却坚持自我的追求。屈原沉江之前,如果能想起庄子这句话,或许会有别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