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29674100000176

第176章 突厥

典出:

《资治通鉴·唐纪九》

经典今读:

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争论,这次争论的议题是关于突厥。

众所周知,突厥是北方少数民族,其祖先是汉朝时的匈奴,长期骚扰中国边境。唐军击败突厥军队,生擒突厥头人颉利可汗并将其押解到长安。当时是五月,长安已经有了一点夏天的味道,唐太宗在顺天门城楼召见了颉利可汗,宣布了他的五条罪状,显示了天朝的威武不可侵犯。这五条罪状,每一条都可使颉利可汗掉脑袋。但唐太宗没有这样做,因为这个颉利可汗,曾经同他有一面之缘。九年前,颉利可汗曾率兵进犯大唐疆土,一口气杀到长安城的渭水便桥,慑于唐太宗的威武,同意与唐朝化干戈为玉帛,从此未曾到唐朝边境骚扰,冲着这一点,唐太宗免对方一死。

打发颉利可汗容易,打发他的部族就令人犯难了。突厥灭亡后,有十万户突厥人投降了唐朝,怎么安置这些人?唐太宗苦苦思索这个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议题,而大臣们也为此争论不休。大部分朝臣都主张将他们迁徙到河南北部,让他们散居各州县,“化胡虏为农民”。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北方就再也没人住,也就再也没有人会从北往南侵袭唐境了。中书侍郎颜师古则主张把这些人安置在河北,让其聚部而居,由酋长们统治,保持原有习俗。礼部侍郎李百药大体上支持颜师古的意见,建议在定襄设都护府统一管理突厥各部落。另一个封疆大吏窦静则主张对突厥不可迁就,要将他们从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彻底汉化,通过通婚等方式,去除其“狼性”。大臣温彦博想得更远:在广袤的北方,还有很多突厥人,他主张将投降的突厥人安置在塞外,尊重其习俗,待之以真诚,让他们作为唐朝北方的屏障为我所用。最敢讲真话且富有远见的魏徵在这件事上倒有点保守,他认为,“突厥世为盗寇”,绝对不可信,不如将他们驱赶到北边看不见的地方,离唐境越远越好。

大臣们争执不休,最后请唐太宗决断,唐太宗思考再三,还是觉得温彦博的方案最稳妥,也符合人情,“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人家走投无路时,我给他们一条生路,对他们进行汉文化教育,几年后,这些人就跟汉人没两样了,如此,乃“策之善者也”,于是将突厥降众安置在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灵州(今宁夏灵武县)一带,分设六个都督府,“以统其众”。

慧眼看经典:

民族政策,向来是个敏感而复杂的课题。唐太宗在武力获胜的情况下,能宽容地对待异族,为后世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