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经典今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越王勾践立志消灭吴国,以洗刷自己在吴做奴隶三年的耻辱。当时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后来勾践做到了,为什么?因为他做了精心准备。越国兵败,勾践在吴国受够了羞辱,连吴王夫差的屎盆子都端过。回到越国后,勾践每天凌晨都会从梦中惊醒,经常怀疑自己还被囚在吴国。
在微茫晨曦中,勾践回忆着那不堪回首的屈辱三年:自己为夫差养马、驾车,干苦活儿,还时不时看夫差的脸色。这一切都得咽进肚子里去,寄人篱下,能捡条命就不错了,哪还敢让吴王夫差知道咱不高兴呀。勾践夫妻俩小心翼翼地伺候夫差,“三年不愠怒”,终于让夫差认为勾践已经真心臣服,把他放回了越国。
回国后的勾践心中只想着一件事:雪耻。
但他并没有着急,因为他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消灭吴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他精心制订了复仇计划。为了确保落实,勾践对自己进行警示教育:晚上不睡床而睡在柴草上,把一枚苦胆晾干了挂在门口,进出都不忘舔一口。强烈的苦味使勾践想起在吴国的苦楚——做亡国奴的滋味不好受呀,而想到这些,复仇的劲头一下就蹿上来了。这个故事人人知道,就是“卧薪尝胆”。
为了灭吴,勾践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可是煞费苦心。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儿:一是强国,二是强军,三是亲民。为了强国,他重用人才,推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政策。
为了强军,推行先军政治,除了百分之百保障军队需要,其余的花销能省就省;他带头不吃大鱼大肉,不穿绫罗绸缎;为了保证今后有足够的兵员,他鼓励妇女生育。至于亲民,他亲自下田耕种,并下令减轻赋税,缓刑薄罚。他秘密联系吴王的敌对势力,组成反吴统一战线;还以救灾为借口,用计从吴国借来一万石米,却还回去蒸过的稻粒,导致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就这样,勾践苦心经营、励精图治,做了十几年的准备,一朝发力,把吴国给灭了,夫差也被逼得自杀身亡,真是应了那句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慧眼看经典: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越重要的事情,越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匆匆忙忙上阵,往往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