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温古知今
29677400000032

第32章 军事外交篇(4)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今河南睢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当周文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离首都咸阳仅百余里),秦二世才慌忙令少府章邯将修筑秦始皇坟墓的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不到一年而败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里的“天”说的就是“道”,即历史潮流。

在大陆和台湾实施“三通”,加强经贸往来,交流和沟通愈加频繁,两岸形势日趋于好的时候,台湾当局领导人却居心叵测,妄图横加阻挠,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愿望和利益的,长此以往下去,必定要失去民心,遭到众人的抛弃。温家宝总理引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是想让台湾当局领导人明白一个道理,要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这样才顺应民意,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但如果一意孤行,那么将会自食苦果。

古语源头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城人(今山东省邹城市)。又字子车、子居。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阅读拓展

【原文】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

环:包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放弃;去:离开。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封疆:划定的疆界。

固:巩固。

山谿:地势。

得道:实施仁政的君主。

失道: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故:所以。

【今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然而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就罢了,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总理引古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都可以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来进行协商。这样做实际上是发挥了两岸互补的优势和互利的优势。”

引古背景

2008年3月1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李克强、回良玉、张德江、王岐山应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的邀请,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回答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关于两岸关系及大陆对台政策的提问时,温家宝引用了鲁迅这一诗句,表达了中国政府不计前嫌,愿同台湾重修于好的愿望。

论今之妙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是鲁迅先生1933年写的《题三义塔》中的诗句。1980年,邓小平亲笔书写这两句诗送给了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儿子陈树柏,借以表达他对台湾和海外国民党人及其亲属寄予捐弃前嫌、共同努力统一祖国的深切期望。

陈树柏是美国圣卡勒拿大学的教授,教学和科研成就卓著。1979年,祖国有关部门两次邀请他回国访问,但他因父亲的关系颇多顾虑。他给邓小平写了一封试探性的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回信说,邓小平收到了他的信,热烈欢迎他回国讲学,希望他解除顾虑,早日启程。他于1980年7月同夫人来到北京。

邓小平很快接见了他。一见面,邓小平就亲切而风趣地对称呼陈树柏为“陈教授”还是“陈博士”进行了一番考究,这使陈树柏感到十分欣慰。邓小平下面的话更使他惊异,他说:“令尊治粤8年,建树很多,至今老一辈的广东人都非常怀念他。”

陈树柏回国原打算回避其父的陈年往事,岂料邓小平却偏偏见面就提他父亲,而且居然一提起就称赞一番,他感动得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邓小平对陈济棠的称赞,决不单是宽陈树柏的心,而是另有含义。一则表明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论人的是非功过,对陈济棠任广东省主席期间搞的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经过他的辖区时没有受到堵截表示肯定;二则是提醒陈树柏,乃父当年尚且能为国家做好事,今天,在振兴中华民族的新浪潮中,你更应该为祖国多做贡献。

陈树柏被邓小平的宽阔胸怀和雍容大度所感动,当即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科学教育的发展作出系统的计划,努力培养人才。

温家宝总理引用这句诗是要说明,大陆和台湾亲如兄弟,以往的任何不快皆成为过去,我们应该放眼未来,既往不咎,让台湾和大陆尽早团圆,大家相视一笑,仍旧亲如一家。

古语源头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鲁迅《题三义塔》。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阅读拓展

【原文】

题三义塔

鲁迅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注释】

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鲁迅日记》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为西村真琴博士书一横卷……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真琴(1883~1956),日本生物学家。一二八事变时曾来上海。

鸠指鸽子,日语称为堂鸠。

大心:佛家语,“大悲心”的略称。《大乘起信论》以“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为大悲心。瀛洲,传说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指日本。《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皦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精禽,即精卫。《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反,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劫波:佛家语,梵文Kalpa的音译,略称为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叫做一“劫”。后人借用指天灾人祸。

【赏析】

鲁迅先生《题三义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头两句“奔霆飞火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是写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由租界向上海闸北一带进攻,狂轰滥炸,烈焰飞腾,残害人民,闸北成了一片废墟,就剩下一只饥饿的鸽子。

第三四句“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是说鸽子偶然碰到了一个怀有宽厚仁义之心的人。这好心人,指的是日本医生西村真琴博士,鸽子离开了闸北三义里这个“火宅”,被西村博士带回去扶养,死后日本农民建立一座鸽坟,并郑重地称之为“塔”,因而受到作者对这一善举的感念。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志诚坚共抗流”,是想象鸽子化成了“精卫填海”神话里的“精禽”,梦醒后还在衔石填海,要消除日本侵略造成的中日鸿沟,配合反法西斯斗士抗击反动逆流。

最后两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开拓了诗的意境,高瞻远瞩,展望未来,预言经过这场战争灾难,中日人民兄弟情谊仍然存在,必将世代友好,相逢时就会笑一笑,消除以往的冤仇。

这首诗是1933年4月29日鲁迅收到西村真琴信“索诗题咏”后,在6月21日写成的。到现在虽然已有七十多年了,但鲁迅先生伟大的胸襟、过人的见识、人道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8.每逢佳节倍思亲

总理引古

“在举国喜迎新春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祝愿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祝愿香港、澳门同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台湾同胞。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共同推进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

‘春到人间万物鲜’。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到处生机盎然,蒸蒸日上。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努力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引古背景

2004年1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4年春节团拜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同首都各界人士4500多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在向香港澳门及台湾同胞致以新年祝愿时,温家宝引用了此诗句,表达了自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早日与台湾同胞相聚的心愿。

论今之妙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形单影只,强烈地思念亲人和故乡的感情。当年由于国民党的溃败,一大批大陆居民携妻带子,远赴台湾,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大陆人民翘首企盼他们能早日回来,台湾的人民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也日夜盼望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有多少本能家人团聚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因为一湾海峡而终生难以相见,造成了多少人间的悲剧!

温家宝总理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台湾人民倍加思念之情,更表达了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早一天统一,便早一天减少心中的遗憾。

古语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