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励志·最管理·最营销·最理财
29679700000039

第39章 激励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谛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3)

大多数人需要通过工作来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甚至有些人会因为没有工作而担忧。很多人在忙碌工作的同时,渴望得到一种愉悦闲散的生活。

因此,查尔斯·汉迪提到,工作令人沉重,我们却不得不为其付出。令人遗憾的是,同时我们也将金钱作为衡量效率的标准,为了突出效率,组织期望用更少的钱换取更多的工作,而员工期望用更少的工作得到更多的钱。

在这场较量中组织获胜,许多员工被组织拒之门外,但却要自己承担闲暇的时间成本。

3.生产力的悖谬

查尔斯·汉迪提出的生产力的悖谬中的生产力是指从更少的人那里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成果。为了提高这种生产力,组织里只留下了一少部分人,另一部分人离开进入新的工作部门。查尔斯·汉迪把这些新的工作部门称为“自为经济”。当越来越多的人游离于正规组织,开始加入到自为经济中时,就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发达国家就是这样“发展”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来经济在数据上得到了增长,而在实际上却会下降。

4.时间的悖谬

查尔斯·汉迪指出,如今,组织要求有更多的灵活性,全职和兼职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工作了过多的时间,但是却不得不配合组织去追求资产的增长。时间和钱的交易造成了恶性循环。一些人卖出自己的时间以赚到更多的钱,一些人愿意用钱来交换时间。为忙人提供工作服务以节约时间,为闲人提供娱乐休闲服务以花费时间。

5.财富的悖谬

如果说世界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人类的欲望,取决于人类想拥有的越来越多的东西,那么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增长的潜力。然而,发达国家中,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未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少,更长的寿命使年老的顾客有了更多的贫穷和挑剔,发达国家的顾客在逐渐消失。再看看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的需求成倍增长,可是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无力购买发达国家出售的大部分东西,仅仅能购买基本的物品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有限的购买力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想要让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的购买力,首先需要他们能够得到技术和资本制造东西卖给发达国家。这又是一个悖谬。

6.组织的悖谬

组织的悖谬表现为需要将各种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需要在两难困境中寻找适当的平衡。比如,好的组织需要是全球的但同时要是本地的,要拥有大的市场但同时能够迎合小的环境,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但同时能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在这些对立中,组织不能二择一,需要将它们有效地统一协调,不可偏颇。另外,随着组织的发展,未来组织的主要资产是人的智力。因此,组织这个概念变得不再具有明确的界限,而更像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聚在一起的群体。甚至这个群体不存在实体,“虚拟公司”也因此备受关注。组织变得日益模糊而重要性却丝毫不减,构成新的组织管理悖谬。

7.衰老的悖谬

衰老是一个可怕的词汇,但每个人都会衰老。然而每一代人的衰老又有所区别,下一代的人生活将不同于上一代人,如不会经历战争,不需要长久地在组织内部工作,工作和生活的计划更加随意。个人的衰老模式已经更改,而社会还遵守着它旧有的运行轨道。每代人都肯定自己不同于上代人,而他们所作出的计划却要求下代人与他们一样。代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8.个人的悖谬

对于个人,有些人强调发现真正的自我,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计划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而外界却强调个人的代表性或个人的归属性。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人们被追问代表谁、来自哪个组织。叶居士说一个人要想成为“我”,首先要成为“我们”,只有依靠别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我,需要依靠组织才能实现个人。

9.公正的悖谬

虽然社会需要公正,人们的生活需要公正。但查尔斯·汉迪指出,公正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矛盾。公正一方面意味着给人们应得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意味着给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这两个都没错,可是人们往往只选择其中一个。不同的依据需要不同的分配方式,而每种方式都会打着公正的旗帜理直气壮。这些困境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存在。

查尔斯·汉迪在给出了这9种悖谬理论后,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S形曲线和中国式契约管理。

S形曲线

在查尔斯·汉迪的“悖论式管理”理论中,同样也将企业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部分,并且形成一个从初始,到发展壮大,再到衰落的曲线。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会表现为S形曲线。人生也好,组织也好,都会在摇摆不定中找到自己的上升途径,逐渐发展,然后是下降和衰退。人们都希望保持上升态势,但往往等到下降时再寻找新的途径已经太迟了。

查尔斯·汉迪提出的S形曲线的意义在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第一条曲线还没有消失之前,就找到第二条曲线,以实现持续的增长。那么,如何使得企业能够在需要时找到第二条曲线呢?

查尔斯·汉迪指出,要想及时找到第二条曲线,就要假设自己已经靠近第一条曲线的顶部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永远未雨绸缪。当然,这个假设很可能会被证明是错误的,也许第一条曲线还处于艰难爬行的婴儿期,但问题是作出这样的假设你又能损失什么?你只不过完成了第二条曲线的探索阶段,而这种有益的探索则会导致你永远对第一条曲线给企业烙下的制度烙印保持戒惧,以免企业变成“温水中的青蛙”。

发现第二条曲线,听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它的确有效。此时寻求改变的确是明智的,这是唯一可以维持增长趋势又同时开创未来之路的方法。

遗憾的是,即使这是条明智之路,依然有无数的障碍。开始的第二条曲线意味着要和已经取得了辉煌业绩的第一条曲线相比较,从前成功的经验和用过的经营方式,同新布置的战略和另一种经营方式会产生剧烈冲突。

而且往往会成功地阻断第二条曲线的设想。无论怎样困难,想要让组织具有持续的竞争力,或者有持续的良好发展势头,重要的就是及时培育第二条曲线。

对此,汉迪提供的规则是,作为领导者,应当随时挑战第一条曲线。

当你还没有发展到A点之时,你对第一条曲线的挑战只是设想,不会造成损失。而一旦到达A点,这种未雨绸缪就会形成两条线的较量,等到第一条曲线开始下滑时,第二条曲线自然就会发展起来。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世界属于不满意的人。”

当一个企业渡过始创期的艰难之后,会逐渐走上一条迈向辉煌顶峰的曲线,随着这条曲线到达自己的顶点——就如同抛物线一样,用尽了促使自己向上的力量——便必然地回落,直到星陨大地,企业或品牌消失在公众的记忆当中。如果企业要摆脱这一宿命,就必须在曲线尚未到达顶点之前的A点,采取变革措施,这样才能保证拥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和动力,使新曲线渡过起初的探索和挣扎的过程。但是遗憾的是,几乎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是在A点,而是在企业已经衰落到B点的情况下,才开始匆匆忙忙地着手改变,而这时企业无论是资源、市场还是人力资源储备,都已经不具备支持这条新曲线腾飞的动力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存在于企业管理中唯一不变的法则,一切都必须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以适应现实环境的需求。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过去50年中成功的世界最大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在现下的环境中遇到了麻烦,而麻烦的根源就在于他们以为自己在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管理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但真正的真理却是:要不断地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不断调整策略而获得进步。

中国式契约

查尔斯·汉迪在石油公司任职期间,有一次和华人经销商讨论代理合约。商讨完毕后,查尔斯·汉迪拿出正式的代理合同准备与对方签署。但出乎查尔斯·汉迪意料的是,华人经销商对他的这一举动十分不理解。这位华人经销商认为已经谈妥的代理事宜,一旦要签订书面合同,就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即偏向要求签约一方的利益。在这个华人的意识中,合理的合约无须法律约束就可以自动落实,而损害对方利益的合同即使诉诸法律也无法实施。

通过这件事,查尔斯·汉迪指出,人们通常认为,协商的目的就是要牺牲对方的利益而增进自己的利益,因此合约的达成往往要依靠法律的约束与保障。而“中国式合同”却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协商并非只能你进我退、你多我少,而是可以寻求一种双方都满意、都获利的方式。正是因为对双方都有利,那么法律的约束也就不再必要。“中国式合同”的方法论意义是妥协。然而要维持长久的合作,除非通过妥协,使双方都获利,别无良策。

查尔斯·汉迪也认为,“中国式契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告诉我们如何建立长久的生意关系,更在于它阐明了一个原则:妥协是进步的先决条件。唯有双方各让一步,才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它让我们知道,彼此间必须相互信任,对共同的未来有信心。进一步而言,它告诉我们奉献牺牲的道理,让我们知道放弃一些眼前利益,可以避免未来之弊。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妥协不是软弱。

查尔斯·汉迪说:“假如我们不准备放弃某些东西,不愿意为未来下赌注,不能承担托付他人所带来的风险,那么像成功管理时代的悖论,可谓缘木求鱼。反之,如果我们有这些意愿,便会有许多条穿越悖论的途径。

一味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贪求赢得一切,只会造成永久的对立,破坏合作关系,阻碍进步,徒然造就更多法律与强制执行机构。”

将“妥协”说成是一种美德,听起来很矛盾,因为妥协通常是软弱的象征,或被认为是失败的表现。一般人认为强者不会妥协,而且原则问题是永远不该妥协的。然而,生命中大多数的妥协并非关乎原则问题,而与利益有关。假如不做这些妥协,可能会没有盟友,也没有进展。因此,中国式契约的哲学虽然未必带给人们更多荣誉,却可以带给人们更多收获。

当我们试图在眼前需求与未来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之际,也不得不有所妥协。我们都知道,要获取自己最想要,同时也是对我们最有益的事物,健康、爱、长寿,必须放弃若干眼前的快乐,或者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

为了未来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享受,妥协的程度应该在哪里?一切投资都是为了明天更美好而放弃一部分今天的东西。假如我们对未来有信心或有所期待,投入才有意义。而这通常也是另一种妥协。

查尔斯·汉迪指出,日本人以决策缓慢着称,但是一旦达成决策,就是既牢固又可靠。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花很长时间达成共识。中国式契约与日本式习惯其实是相通的。西方人可以学习这些东方的优点,改变一些文化传统,例如非输即赢的观念,而接受大家都只稍微赢一点,有可能大家都赢的观念;改变视妥协为软弱的观念;改变相信好律师胜过好协议的想法;改变只顾眼前不管未来的观念。这些想法是文化因素塑造出来的,并未深深植入人性里面,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仅通过签字画押就想获得一个确定性的和一劳永逸的契约,已经越来越没有可能性。对企业来说,真正有效的是一种通过为各利益相关方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来播种、培育、维护动态的、心照不宣的契约,一种在超越确定性中寻求确定的契约。

中国式合同的另一种表达是双赢,就是找到合作双方皆大欢喜的方法。

这种思维在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