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29680400000027

第27章 前言

道家起源于远古的隐士传统,它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旁观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且不带意识形态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

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下,在迭经春秋、战国、秦朝、楚汉之争的战乱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道家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逐渐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也再度败坏,直至魏晋清谈之风重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了儒家社会哲学的影响,它认为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间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且,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它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更加宽容,因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的《道德经》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其论述的形而上学与人生智慧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于人类而言,应当学习的就是其处世的智慧。当然,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庄子的道家学说不同于老学,他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创造能力,包括智慧上、认知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其后,儒家学者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思想并未被官方采纳,但仍然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家的社会哲学强调人的应对智慧,因此满足了人们休养生息的需求,使得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儒家同等重要。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源泉。

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积极进取的,因为它们认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为天道变化,人类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这种智慧是能适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

此外,道家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和商业经济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和启迪,使得人类的事业与生活、婚姻与家庭,以及人际关系处理都有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这足以使我们能更轻松地发现出入进退之道,领悟在复杂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