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诸子中,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都是不错的,他们的身份是“士”。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了。比如孔子的日子就过得非常好,孔子说他在鲁国做官的时候,俸禄是6万,食不厌精,有很多贵族的风气。
在诸子里面,只有两个人日子过得非常辛苦,一个是墨子,一个是庄子。墨子日子过得那么苦,是墨子的主动选择。墨子是一个大宗师,有很多学生,他这个学派兼有宗教团体和军事团体的性质,墨子的学生在外面做官,拿到的俸禄都是要交给墨子的,墨子过苦日子,是因为墨子有一种观念,认为人只有在艰苦中才能磨练他的品德,所以他讲究苦行。
庄子日子过得苦,却是不得已。他穷,和他不愿意出去做官有很大的关系。他一直待在乡下。先秦诸子基本上都生活工作在城市里,但庄子不愿意去做“公务员”,他是个体户,所以他日子就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
庄子有一次到魏国去见魏王,但庄子一般是不到城市里去的,也不跟诸侯打交道。这次为什么去呢?我猜测是因为庄子有一个朋友惠施,此时此刻在魏王手下做国相,庄子想看一下老朋友,说不定还想跟老朋友借一点钱。既然到了魏国,总要见一见魏王。庄子当时的打扮是这样的:“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穿的是布衣(布衣就是麻布,还不如今天的麻袋),而且这个麻袋还是打着补丁的;鞋子破了,要用绳子捆在脚上。就这样去见一国之君了。
这里传达了两个信息:首先庄子很穷,其次庄子对去见魏王看得不是很重,对魏王毫无敬畏之心。
梁惠王见到庄子就说了:庄先生,你怎么搞得这么狼狈啊?庄子一听就看不起梁惠王了。庄子说我这个叫贫穷,不叫狼狈,贫穷只是没有钱,狼狈是没有精神。我只是没有钱,但我是有精神的。
但庄子的确穷,穷到严重营养不良。是不是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来改变呢?不是的。那个时候,士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是知识分子的卖方市场,鸡鸣狗盗都能找到工作。
庄子有一天在钓鱼,不是在休闲,可能真的是家里揭不开锅了。
这时,来了两个楚国的大夫,请他去当国相:“我们的国君希望把国家大事交给你,让你受累。”
可是庄子仍然握着杆子在钓鱼,头都没有回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在楚国的田野里有一只乌龟,这个乌龟平时生活艰辛,在污泥浊水里奔波觅食。可是有一天楚王把它请到了宫中,给它吃好的住好的,到要祭祀的时候就把它给杀了,装在精美的盒子里,放在祭坛之上。
如果你是乌龟,你是愿意在楚国的祭坛上呢,还是在水田里待着呢?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了楚王。在庄子看来,政坛比泥水更污秽,也更危险。
所以,庄子可以说是心甘情愿选择了乡下的贫穷生活,在庄子看来,他用物质生活贫穷的代价,换来了精神上的自由。人拥有的物质越多,顾忌就越多,而庄子恰恰是把生活上对物质的要求降到了极限,所以他思想的自由也就升到了极限。
人生最高境界是“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坚决不愿意出去做官,坚决不愿意跟统治者合作,为什么?
这跟他对世道的看法有关。在这点上,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就很明显:
儒家是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有用的人。
我为什么要学习、读书,要不断地磨炼自己?就是要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在道家看来,我是我,我凭什么要中你的用呢?庄子常常在你不经意的地方,突然一句话直抵你心中的痛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你完全没有用也不行,完全没有用会被人瞧不起。怎么办呢?
庄子说:“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可是,这样还只是形而下,并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庄子自己又否定了。最后,庄子提出了他的正面主张:“乘道德而浮游——”
庄子的逍遥,指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状态。所以,用今天的话来解说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
常识告诉我们,人只有有所凭借,才能延伸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空间。经验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科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儒家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但道家不这么想。
我们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没人会去想——你已经在竿头,你再往上爬,不会摔下来吗?
有限的高度可以依赖杆子,绝对无限的高度不能依赖杆子。任何一个有形之物,本身都是有局限的,如果我们仅仅依赖于他(它)实现自由,我们所依赖的东西的局限性,就会变成我们的局限性。当我们有所依赖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被所依赖之物所束缚,所控制,所局限。
庄子就看到了这一点。这就叫哲学思维,哲学不是给我们提供现实性,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是可能性;哲学不是让我们有做事的能力,哲学是让我们有想象力。哲学拓展的是我们的智力空间,不是拓展现实空间。所以,用科学的标准去要求哲学,这是完全没有哲学思维的人才会做的傻事。
读哲学让你有想象力,读哲学让你茅塞顿开,读哲学打通你的智慧,它给你的不仅是知识,是智慧。
《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最着名的是第一篇,《逍遥游》。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一个人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么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到黄金,在那里瞎想有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具备了高远的见解以后,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语言文字如果能如实地表达人的思想,那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误会了。譬如怎么表达哭,只有哭了才晓得,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达的东西,可以转个弯来表达,那就是用比喻来表达。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于用比喻,释迦牟尼佛最善于用比喻,如用莲花的比喻等;耶稣也很会用比喻;庄子也常用比喻。
所以《逍遥游》里面有两个大方向,在很多关键的地方用比喻,来告诉我们人生和修养的方法。
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物化”,这是中国文化中道家的一个大标题。
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彼此有变化,就变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互相变化,而且非变不可,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物化”。
在道家的观念里,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是里面的“化”物,受“化”的一个小分子而已。
第二个方向就告诉我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的变化。我们人,可以把自己升华成超人。这个超人怎么变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变。
我们做到了《逍遥游》这两个要点,才真正达得到逍遥。
其实,人生中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宝贵的是自由。庄子不仅追求自由,而且素有一套自己的自由哲学。他认为,人生在世,自由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人生多一份自由,便多了一份幸福,而最大的不幸莫过于丧失了自由。你可以看一看那些在田野上奔跑的牛马,饥则食,渴责饮,快乐了就四处奔跑,劳累了就卧下休觉,它们是何等的快活!
人类不能没有知识,人类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人类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常识,我们就靠着这些一直走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做事情,靠经验,靠积累,靠常识,这些都没错,但是庄子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的知识还是人类整体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庄子的《逍遥游》就是想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经验以外的世界,知识以外的世界,常识以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