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很显然,老子用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述了一个重大的治国之道。“治大国,若烹小鲜”,烹者,煎也;鲜者,鱼也。鲜嫩的小鱼,放在锅中煎的时候,最怕用器械在锅里频频搅动,不搅,鱼就完整,搅了,鱼就碎了。小中见大,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何尝不是如此?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谐团结,必须也要稳步前进,有条不紊,即若象煎小鱼那样,乱翻乱搅,只能越搅越糟,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局面。
尽管老子这个警告提出的不晚,但不听或者当作耳旁风的人,实在不少。最明显的是秦皇汉武,他们都是强盛一时的大国,又都在治国方面上,犯了未能真正理解治大国就像烹煎小鱼真正意义的错误。
秦始皇在积蓄力量打到别人时,做的很好,把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一个个全都收拾掉,可是轮到自己掌政以后,把个国家治理的乌七八糟,朝内暗流滚动,朝外云激荡,仅仅传至二帝,本朝就寿终正寝。
震惊四海的汉武帝,凭着实力,带领军队四处征战,弄的国内民怨沸腾,矛盾四起,最后招致家破人亡,最后把大汉送给了权臣,从此大汉慢慢走向衰落。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牢记老子的教诲的话,恐怕就不会有此结局了。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已得的政权,他不断借鉴隋朝失败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臣属意见,真可谓一代明君。
首先,他召见一个叫张玄素地方小官,问他执政的关键在哪里。
张玄素回答说,隋朝皇帝好包揽事务,不信任群臣。群臣心里害怕,只知道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干。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定天下的的事情,即使正确和错误各占一半,错误已经很多,再加之下面对他一味阿谀奉承,不说真话,国家哪有不灭亡之理?另外,在隋末大乱中,真正有野心想争天下的,不过十多个人,其余都是为了保全自己和亲戚乡里,等待好的领袖出现就归顺他罢了。所以,老百姓中真正喜欢动乱的人是非常少的,只看君主能不能让他们安定而已。
对于张玄素的见解,李世民非常欣赏,没用多久,把他调到京城,升为侍御史。唐太宗从张玄素的见解中,总结出两条执政方针,一条是“防独断”,一条是“重安民”。
过了几天,李世民在一次谈话中,又问左右大臣:“隋文帝是怎样的君主?”
大臣们回答说:“隋文帝治国很勤奋,上朝理事,有时直到太阳落山。五品以上官员,他都会召见赐坐,讨论国政。虽然称不上仁慈忠厚,但也算得上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
李世民说:“你们所说,这叫只见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这人性格极端苛察,而又不明白事理。不明白事物的道理就不能够通达,喜好苛察就会疑虑重重,不肯信任群臣,凡事都要自己决断。天下这么大,日理万机,虽然伤身劳神,也不见得都能合理。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意思,只能遵命照办,即使明知不妥,也不敢提出意见。日积月累,错误越来越多,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啦!”
李世民不愧为是个明君,他根据张玄素的意见,依照隋朝灭亡的教训,向群臣强调了防独断,重安民的重大意义。按着一些大臣的肤浅看法,隋朝是亡于二世皇帝隋炀帝杨广的滥用民力,穷兵黩武,一意孤行。但李世民和张玄素看到的却是,隋文帝杨坚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致,在治理朝政的大树上,酿出两根蘖枝,这才是隋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的根由。
这就说明,要保证国家的平安,执政者就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这句话用极其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个极其复杂的治国谋略。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如此,则一切外在的势力,任凭怎样酝酿、如何操作,都不至于掀起颠覆国家的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