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29680400000054

第54章 凡事不要做到临界点

名着《红楼梦》中刻画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无疑是其中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之一。人们一面惊叹于她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她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另一面又不禁感叹她的结局的凄凉。

在书中王熙凤的判词是这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机关算尽”这四字道尽了王熙凤对一己私欲的放纵,她个性好胜,作为管理贾府之人,她想尽办法想使贾府振兴起来,或者至少维持着大家族表面上的兴旺,但是她的鞠躬尽瘁却招来贾府上下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能使贾府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都保不住。

熟悉凤姐的各色人等说她是:“于世路好机变,言谈去得。心性又极兴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百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真真泥脚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天下都叫她算计了去。”然而她这样一个聪明人,却不仅好名,而且好利。

不论是对于金钱的欲望,还是对于权名的欲望,王熙凤都毫不知道节制,也不担心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因为她说自己是从来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的,因此什么狠心的事她都做得出来。在第十五回,她弄权铁槛寺,一手操纵了张金哥之事。在这件事中,她巧妙地运用贾琏的关系,轻而易举地敲诈了三千两银子,至于张金哥与守备之子的死她全然不放在心上。手段高明但却阴险。——为了一个利字,可以妄顾他人性命,这又怎么能说不是对私欲的过于放纵呢?

在协理宁国府一回中,为操办秦可卿的丧事,她受命于混乱之际,目的自然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这种表现欲在当今社会看来无可厚非,但是同样的表现欲展现在他处就不仅仅是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已了,就会演变成一种无法节制,不能收敛的贪婪。她对于金钱的贪欲,不仅是在外利用像张金哥一案那样的机会敛财,而且苛扣下人的月钱放高利贷,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为了争她身边一个丫环的名位,各色人等都来送礼,甚至在害死尤二姐之后,连丈夫贾琏的钱都搜刮得一干二净。就连她自己也说:“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

也该抽身退步,回头看看。”

可是她真的抽身退步了吗?没有。欲望膨胀到一定的程度,就是洪水猛兽,她不仅没有退步,而且做什么事情都是赶尽杀绝,不留后路。

正如老子所说,“物壮则老”,欲望已经膨胀到这种地步,早已脱离了大道,那么自然也就只能是“不道早已”了。最后王熙凤作威作福,积怨渐多。赵姨娘想要为儿子贾环争夺继承权,不惜使用巫术对付她和宝玉;宁国府的尤氏则伺机奚落她,拉拢她的亲信和仇敌;连她的婆婆邢夫人也是抓住机会就要打压她,利用“绣春囊”一事大做文章;下人们也早已不能忍受她的刻薄贪吝和狠毒,骂她是“巡海夜叉”,用各种方式抵制她的统治,是“墙倒众人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弄得她心力交瘁,大病小病不断,额头上的膏药是总得贴着的。而且连贾琏对她也是恨之入骨,最后王熙凤落得个“一从二令三人木”的下场,实在令人感叹。

从这一点来看,王熙凤的聪明实在称不上多么高明,她有的只是世俗的小聪明,以为自己始终能把一切都掌握在手中,能将众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但是她却没有看到“物壮则老”的规律,最后自食恶果。

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贾府的一个缩影,仗着祖先的余荫,仗着元春入宫为妃,整个贾府其实都在肆无忌惮地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尤其是那些代表着贾府的延续的男人们。贾府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到“呼喇喇似大厦倾”,从极盛而至衰,恰恰体现了老子的论点。

那些老少主子爷们在生活上极尽奢华,当初为秦可卿这么一个年轻媳妇办丧事,宁国府的当家人贾珍就不惜倾其所有,只为了丧礼上的风光,就花了一千两银子为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尉”的虚衔;上好的杉木板皆不中用,直至选中了“拿着一千两银子,只怕没处买”的樯木棺材;停灵49天,家下执事仆从人等可数得上的,就有130余人穿梭般忙碌于其中;出殡之日沿路搭设彩棚,设席张筵进行路祭,其势轰动朝野。而且他们吃喝嫖赌种种恶习无一不沾,直让柳湘莲感叹“只有门口这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依财仗势,包揽词讼,欺压百姓,狎妓酗酒,种种恶行丑态不一而足。最后贾府被抄,革去世职,流放赎罪,赫赫贾府家计萧条,每况愈下。

这些场景缩小了来看,和王熙凤的所作所为直至结局是多么相似啊。贾府的由盛至衰,不就是因为那些老少主子爷们的放纵贪婪吗?

他们的贪欲被无穷尽地放大了,就像拼命吹大的气球,总有吹破的那一天,到时便是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时候。

这便是“物壮则老”的规律。做人不能太放纵自己的欲望,我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切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落入为求名利而不择手段的圈套,只怕会像王熙凤一样“反误了卿卿性命”。

正如老子所言: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是说:过度的犟执趋求会使之气息焕散,外强中干,过早的老化,这不合于道,不合于道的总是会过早地灭亡。

名利便是这样的苹果,如果任追求名利的愿望过分膨胀,那就好像是在把苹果催熟,一不小心便得到了一颗烂苹果。做事过程中如果做到张弛有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反复强调这个“度”,这个“度”便是“道”,也是一个临界点。合于道的,也就是在临界点之内的,便是随顺自然茁壮有力的,反之则是趋于老化趋于灭亡的。这就好像苹果,一旦熟得过分,那也就离腐烂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