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家、道家、儒家智慧一点通
29680400000090

第90章 给予是一种快乐

孔子深察人心和人性,深深了解不同个性和涵养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哲学。他认为,内心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因为他一旦贫穷,便会无恶不作;一旦没有恒产,便失去恒心。如果这种人的生活环境安逸的话,他便会“饱暖思淫欲”,就会骄奢淫逸,没有了意志和进取心,甚至有的还会变成邪恶之人。

100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并且做事都要有个长远目标,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例如一个推销员,如果他没有自己长久的目标,他就不能长久地保持简朴的生活,不能心甘情愿地在外面奔波,也快乐不起来,他会把销售当做一种负担。有目标的推销员能安于自己的目标,认定了就想办法实现。聪明一点的人,会调动一切外部的要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孔子原典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仁德的人安于仁,就如同一滴水安于大海,又如同鸟儿安于森林,鱼儿安于江湖。有智慧的人能够深深懂得仁德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也安于仁德。

有个手艺精湛的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老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舍不得他走,一再地挽留他,并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

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的余生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的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

里。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你加上去一块板,敲进去一颗钉,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仁心,只因为一时沾染上了坏习气,仁便为之隐蔽,而无作用。所以需要把心放在仁上,然后做一切事情都是仁事,而非恶事。聪明的人知道行仁有好处,不行仁有坏处,权衡利弊得失,然后选择行仁一途。

简言之,对人好,既让人获利,又让人快乐。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自己要舍得。人越舍得就会收获越多,越快乐。

阿里斯提卜年轻时曾从师苏格拉底,后来他离开苏格拉底,师从狄奥尼修。

有一次,狄奥尼修问他:“你为什么离开苏格拉底到我这里来呢?”

阿里斯提卜说:“将我所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以得到我没有的东西。”

阿里斯提卜的意思是他已把自己的东西给了苏格拉底,又到狄奥尼修这里来要东西。

那他要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是快乐,而不是知识。因为快乐只能自己拥有,而知识却可以别人给。因此,阿里斯提卜的意思实质上是说:我为了寻找更大的快乐,所以来到您这里。

孔子说“仁者安仁”,一个“安”字表明了仁者的快乐是安乐的、安宁的、安详的。这正如《战国策》里所讲的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群姑娘晚上经常聚在一起做针线活,点灯的油钱大家平摊。有一个姑娘,因为贫穷出不起油钱,又想抓紧时间多干活,也就和她们坐在一起。有人看到了很生气,就让这个姑娘离开。穷姑娘说:

“我正是因为拿不出油钱,所以每天都先来打扫屋子,这样对大家不是都有好处吗?再说,油灯也不会因为多照了我一个而变暗,你们并没有损失什么呀?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姑娘们听了她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一方面要各自出力,一方面要与人方便。这样,才会对大家有好处;反之,则无趣。孔子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与人相处的艺术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真心待人,别人就会对你真心。我们给予的,迟早会收获更多。我们收获的,将会撒下更多快乐的种子。这种简单的道理,是衡量人际关系最通俗的标准,这也说明人们对“坏”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