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的最高境界是厚道
29709300000009

第9章 太聪明失看大局,留点痴心能成大事(2)

在罗马帝国历史上,有一个叫塔克文的国王。他残暴地杀害了布鲁图斯的父亲和哥哥。布鲁图斯一心想为父兄报仇,他想出的办法不是荆轲刺秦王式的穷途比首先,也不是直捣黄龙的武夫之勇,而是装成了一个傻子。

据说,布鲁图斯装傻子装得特别逼真,以至于王宫上上下下都把他当作一个笑料,国王更是把他当做开心的玩物来对待。

当时,罗马有个美女名叫圣瑟雷提亚,本来已经嫁人为妻,可国王听说她漂亮,就给抢进宫来。不过,这个美女拒不从命,为了贞洁和自由而自杀了。

布鲁图斯想方设法找到了美女的丈夫和父亲,要他们发誓为她报仇。那一刻,他揭去了自己身为“傻子”的伪装,随后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动员起人民,最终不但赢得了人民的拥戴,而且他还获得了军队的支持。就这样,布鲁图斯终于推翻并驱逐了国王,结束了罗马的专制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而布鲁图斯顺其自然地当选为罗马共和国的首席执政官。

案例中布鲁图斯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钦佩,他用若愚的大智不但为自己报仇雪恨,而且还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成为了新的一国之君。这种甘为愚钝、甘为弱者的做人之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渊薮,他们能够做到不露真相,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的目的,然后再瞅准时机,一举将对方拿下。

说到底,做人做事都有一定的法则和技巧。我们只有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则和技巧,才更容易驱赶前进旅途上的障碍,更快更好地步入成功者的行列。

5.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厚道经】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但对重要问题、原则问题,就不能糊涂,该聪明时就得聪明。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也就是说,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再显露自己的大智慧。

话很简洁明了,说起来也容易,可难就难在怎么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注意一下,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能够做到“糊涂”的人时不时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尚未达到或者永远也达不到超然忘我的境界。

因为在大家的人生包袱里,盛着小如芝麻绿豆,大如苹果西瓜等种种大事小情,而很多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总得停留在小事上面,被其缠绕。有时甚至影响到对大事情的判断和把握。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是一句很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的话。关于“糊涂”,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其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没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表现出糊涂的人实际上往往比那些表现得聪明的人更聪明,更清醒。他们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对事物参透得深刻,对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人更有包容之心。

往往这种“糊涂”很容易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当然,小事上装糊涂是可以,但遇到大事就不能糊里糊涂的,非但不能如此,而且要铆足精神,开动脑筋想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解决办法。

王芳在一家报社任采访部主任,由于业务能力精湛,经常受到领导的好评,同时也深受同事们的钦佩。但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王芳的优良表现还是引来个别人的嫉妒。开选题会讨论选题的时候,他们故意指出王芳所报选题的不合理之处,想方设法刁难她。

对于这些,王芳心里很清楚,但她每次都笑脸相对,不慌不忙,也不带任何情绪地向大家叙述自己选题的可行之处。而且每次她都会向对她提出异议的同事表示自己的感谢。

那几个和她关系比较铁的同事对此看不过去,他们就私下里跟王芳说为什么不在主编那里奏他们一本,让他们赶紧离开报社。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王芳都只是笑一笑,告诉好心的同事,这些都是小事,犯不着非得弄个青红皂白。她还安慰同事,大家在一起工作产生点小摩擦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此看来,王芳真是个厚道之人,有着非同常人的心胸。但是她可并非是好惹的主儿,就拿不久前报社改革的事来说,王芳的表现就足以让人对她的看法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原来,报社新领导上任,“三把火”之一就是改革采访部和编辑部。本来采编分离的制度要改为采编合一。这样,就会裁掉一部分员工,尤其是采访部只会采访写稿的记者是最容易被裁掉的。而对于这样的改革,大部分人都颇有微词,包括牵涉不到的部门也觉得不可理解。

因为作为一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纸,又是每周3期,工作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而版面的编辑和采访的记者本来就该各司其职,这样才能抓到更多一线的新闻,也才能编辑出更好的文章和版面。

就在这个消息即将公布之前,听到风声的王芳就找到了自己的上司马主编。王芳说出来自己觉得这样改革不妥的想法,并且向领导摊派:如果报社如此改革,自己就辞去这里的工作,令某他处。

作为采访和编辑能力都超强的王芳这个顶梁柱,报社是坚决要保护好的,她要走了,报纸的半边天可就塌了。最终,领导层经过商榷,改变了当初的想法,只是进行了些许微调。这样,同事们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大家更对王芳高竖大拇指了。

可见,傻可以装,但不可以真傻,到了该聪明的时候就得聪明,该争取的时候就得争取。只有学会适时适当地藏和露,我们才能在处理事情时游刃有余、进退自如。这也正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最真实、最贴切的体现。

6.别时刻显示自己多精明

【厚道经】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聪明用在正当之处,用在最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当深谙其中的道理后,我们也就可以做到适时适地地装一装傻,而不要总是拿着“精明”不撒手。

不可否认,几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诸如功名、利益、事业、地位和家庭的成就。每个人的精力也几乎都集中在这些方面,为之不懈地奋斗和追逐。

显然,为了名利、荣誉而奋斗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精打细算会让人们用最小的付出换取看上去较大的利益。可是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一个精明干练的人,往往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相反,他们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料的阻力,这对他们实现自己目标和理想将颇有害处。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聪明用在正当之处,用在最需要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不过,到底什么事可以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才算恰到好处?这些问题说起来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若能掌握其中的要领,那么无疑便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了。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宴请众大臣一起喝酒狂欢。席间,不仅有轻歌曼舞、美味佳肴,还有美女作陪——楚王让自己的两位爱妾许美人和麦美人,轮番为爱将们敬酒。

正当大家欢闹喧腾之际,一阵狂风吹来,把所有蜡烛都吹灭了,整个厅堂顿时漆黑一片。

黑暗中,端坐着的许美人突然发觉,有人偷偷摸了一下她的纤纤玉手。气愤的许美人立刻把手甩开,并且趁势扯断了对方的帽带。然后,她摸着黑,匆匆回到楚王身边,附耳悄声说道:“刚才有人趁黑调戏了我,那人的帽带被我扯断了。大王,您赶紧叫人把蜡烛点上,那个没有帽带的人,就是侵犯我的恶徒。”

楚王一听,反而立马阻止仆人点燃蜡烛,他大声对所有人说:“今天晚上,寡人非常高兴,寡人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来!来!大家都把帽子扔了,痛痛快快地喝!”

当蜡烛重新点亮的时候,一地的帽子。既然所有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无人知道那个轻薄许美人的人是谁了。就这样,楚王保全了轻薄者的颜面。

后来,楚王带领人马攻打郑国,有一位将领独自率领几百人,过关斩将,奋勇杀敌,为楚王杀出了一条血路,直捣郑国的都城。而这位将领,正是当年轻薄许美人的那一位。因为楚王的宽恕,他感激涕零,至那日起,便誓死效忠楚王,为楚王开疆辟土。

楚王用自己的智慧上演了一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戏码,为此他保全了那位轻薄将士的颜面,而为自己后来战胜敌国种下了“善因”。试想,如果当时楚王不这么做,而是凭借自己是一国之君将此人严加惩处,那么不但会让文武众臣大为扫兴,而且事后也未必能如此顺利地攻下敌国。

无独有偶,有着一代奸雄之称的曹操也做到了适时适度地“放下”自己的聪明,变得“糊涂”起来。例如,曹操在焚烧他的下属私通袁绍书信的事上,就做得很漂亮,成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糊涂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将袁绍打败。随后,在收缴袁绍的往来书信中,曹操发现了自己手下的一些将领给袁绍写的信。对此,曹操内心荡起波澜,顾虑重重。但他并没有就此事展开调查行动。

这件事在别人看来,其实正是一个查明内部有无“奸细”的最佳时机。但曹操认为,即使查出来,对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有任何好处,只会引起人心惶惶,甚至有可能造成军心涣散。

曹操知道,袁绍被自己击败了,当初的那些不稳定因素也就没有了念想。而自己这个时候正处于开始阶段,很是需要人手。一旦调查此事,内部肯定会滋生恐慌情绪,从而不容易稳定局面。

考虑再三,曹操决定在这件事上“糊涂”一把。当着大臣们的面,曹操把收缴来的信全都付之一炬,并对大家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显然,曹操用“糊涂”和大度告诉那些不稳定因素:自己理解他们的想法,作为君王的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将士们呢!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实在是高明得很,让我们也不得不慨叹曹操之真正精明之所在。

身为君王的人都需要学会不显露精明,何况现实社会中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呢!当深谙其中的道理后,我们也就可以做到适时适地地装一装傻,而不要总是拿着“精明”不撒手。

7.不是原则问题,不要太较真

【厚道经】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正是这个道理。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太较真。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聪明之举。

对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体现处世哲学的话,我们早已不陌生了。然而,现实中我们依然会看到或者遇到“至察”之人。这些人往往精明能干,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都是孤军奋战,周围没有朋友,只是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罢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些人,他们虽然看起来厚道、老实,但不管走到哪里都人缘很好,当遇到困难了也往往能看到别人伸出来的友谊之手,帮自己走出困顿的局面。

这样的现象很容易理解,正是因为有些人太较真而让别人产生了压力,和这样的人交往是很不舒服的,所以人们就会远离这些人;而那些人缘好的人,则多是因为他们不斤斤计较,从而赢得人们的好感和尊重。

所以,我们说,人生在世,那些非原则问题,我们还是不较真为好,这样更容易为我们带来好处。如果为人太精明了,反而会让人更加提防、讨厌,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生存的困难和障碍。

清朝末年,曾国藩借剿杀太平天国的功劳而成为一代重臣,引起了慈禧太后的等高层权贵的疑忌。他是用什么办法来逃过“功高震主”这一悲剧结局的呢?其妙招就是“装傻”。

后人都说曾国藩起家靠的是13套本领,其中11套没有留传下来,传世的只有一部相书《冰鉴》和另一本《家书》。可是,他的家书几乎全部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家里的人:哪几亩菜地该种了、该锄了,特别要养好猪,因为不养猪就算不上一户人家……

然而,别小看曾国藩写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把他所处的地位和清王朝最高层对他的提防之心联系起来,就不难明白他这一手的确很妙了。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当曾国藩第一次攻克武汉后,咸丰皇帝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称赞了他几句。当时,身边有一位满族大臣却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恐怕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帝一听,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久久沉默不语。

慈禧太后以一个女人之身当政后,对曾国藩更是大加提防。

在受到猜疑的时候,曾国藩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应对措施,如裁减军队,主动让出一部分兵权,把南京的防务让给八旗兵而军饷则由自己拨给等等。这些办法,虽然使他在权势和金钱上都受了损失,但却使他更加受到朝廷的信任,也避免了杀身之祸。

人们不管自己是机巧奸猾还是忠直厚道,几乎都喜欢傻呵呵不会弄巧算计、过分精明的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情心理。所以要学会装傻,也就是像曾国藩一样,表现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可是,装傻对很多人来说十分困难。因为大家都喜欢表现自己,想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得很精明。有的人不懂得如何装傻,有的人则根本不愿意装傻,最终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

周末的一天,林晓东接到同事王志峰的电话,王志峰想约他出去喝酒。林晓东心里有点疑惑:王志峰刚结婚没多久,正是小两口如胶似漆、缠绵难舍的时候,周末不在家陪老婆,却约自己喝酒?虽然这么想着,但林晓东还是答应了。

见面后,林晓东得知,王志峰是和老婆吵架才出来喝闷酒的。出于关心,林晓东询问了原委。原来是王志峰结婚后发现老婆有很多地方让自己无法容忍,比如没有把钥匙和手机放到固定的地方,电脑桌面总是放很多不用的文件不及时清理等等。林晓东听完,跟王志峰说:“你的老毛病又犯了。”

原来,王志峰是个对人对事过分挑剔的人。在工作中,打印一份材料不能有错别字自不必说,就是使用字体、字号、颜色等也不能有丝毫偏差。王志峰对自己这样要求,对别人的缺点同样不能容忍。上至领导,下至一般职员,在他眼里人人都有毛病。因此,无论是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只要他看到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帮人家改正,被帮的人却未必领情。这样一来,他与同事的关系也搞得很尴尬。由于王志峰的个性使然,所以人们见到王志峰总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他的朋友越来越少。

往往我们在对于别人过于挑剔和精打细算时,别人也会在对立面与我们不谋而合。这样的情况下,总得有一方做出让步。如果都像故事中的王志峰这样,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和家人,都难以和其愉快的相处下去。到头来,恐怕也只有后悔的份。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也不喜欢与过于精明的人交往。为什么?因为怕被算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过程。许多时候应该大智若愚,谋的是长远,是抓大放小。

做人离不开精明,但这种精明更多是保持一种放眼长远的健康心态。那些每天抱着一把小算盘,眼盯着每一场买卖死缠烂打的人,就算终生不出一点差错,得出来的也绝不会是幸福人生的准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