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竞底:中国企业之殇
29714000000058

第58章 竞底战略(二)(2)

3、当竞底空间进入衰竭和消失期时,该行业或产品已成为“鸡肋”,越来越“食之无味”,这时如果企业没有发现新的竞底空间,则必然“弃之可惜”。因此,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必然在竞底空间尚处于成熟期时,就不断为自己寻找新的增长点。

衡量竞底空间质量最明显的量化指标,就是产品或市场的行业毛利率。毛利率高的产品或市场,其竞底空间的质量则相对较高。

为什么不以净利率来衡量竞底空间的质量呢?因为竞底空间是独立于企业外部的机会,而净利率和个别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有关,不能较客观地加以反映。

一个行业从“朝阳”走向“夕阳”,就是竞底空间的质量不断劣化的过程,其重要表现是毛利率的不断下降。随着毛利率的下降,竞底空间越来越狭小,只有竞底实力最强大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它们试图通过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来开拓新的竞底空间,而该行业也演变成一个传统行业。

最好的竞底空间如同隐秘的肥沃土地,既不被外人知晓,洒下种子不用太多辛劳,就能获得丰饶的果实;而最糟糕的竞底空间,并不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到这种沙漠上播种,而是那些看似肥沃的土壤,当你辛辛苦苦地建起篱笆,把种子播撒下去,却忽然冒出一大群后来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播种、斗殴、践踏,最后使你血本无归。

中国人有句古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竞底空间就是一个企业的家中之粮,它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大型而长期的竞底空间,可以决定一个产业对外来巨额资本的吸引力。如中国的房地产业存在数十年的巨大竞底空间,因此众多资本纷纷杀入该行业;

中型较长期的竞底空间,则能吸引行业内企业的投入。如“无辐射微波炉”在日本开发成功,很多中国家电企业就会立刻盘算如何引进这个产品,最快最便宜地在中国市场推出;

而一个小型的、短期的竞底空间,则会让某家企业权衡。如伊拉克重建计划的电信项目招标,华为就会盘算怎样绕过种种障碍,去参与竞争。

竞底空间的安全性

竞底战略既然是一种跟进战略,竞底者就很容易被他人竞底。当一个竞底者发现竞底空间后,其他的跟进者蜂拥而至,希望分享这块空间的竞底者。

因此,当竞底者发现了一个竞底空间,他必须要问:

1、多少对手在觊觎这个空间,他们的竞底实力如何?这要求竞底者有完善的情报搜集系统,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中的“知彼”;

2、自己的竞底速度有多快?能否在竞底空间消失之前,积聚足够的实力,将它吞下?能否迅速修建起一道“防火墙”,阻挡跟进者的脚步?这是“知己知彼”中的“知己”。

D、如何为自己创造竞底空间

虽然竞底企业普遍是“反应型组织”,优秀的竞底者还是能主动去寻找竞底空间,而杰出的竞底者则更善于创造竞底空间。

a、制造事件以扩展竞底空间

在中国历史,有很多人使用这一招数,并获得了成功。如武则天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将对手打到底线,从而赢得皇帝的独宠。而希特勒也曾制造国会纵火案,以此为借口铲除了德国共产党。

案例:二粒“神奇”的子弹,使陈水扁的竞选反败为胜

陈水扁是一个竞底色彩很浓的人物,其竞底事迹相当多,这里只择要讲述一二。

1986年陈水扁在台南县竞选公职,在竞选前夜突然打着点滴出现在拉票现场,声称受到对手国民党的下毒,一时使选民们群情激奋。但第二天他却非常健康,若无其事,此事后来被人认为是竞选伎俩。

2004年3月19日,台湾“总统大选”前一日,民意调查显示,“蓝营”领先陈水扁的“绿营”8个百分点,陈水扁被淘汰几乎已成定局。就在距离选举投票不到24小时,陈水扁在竞选时离奇地遭两颗子弹袭击,他被送往亲绿的非政府指定私立医院就医。

据说,子弹在陈水扁的腹部擦了一个大口子。不过公布的照片却显示,在接受治疗时,陈水扁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医生在给他疗伤时,他还怡然自得地打着手机。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陈水扁的苦肉计。(苦肉计是对内竞底的一种)

二粒子弹为陈水扁创造的竞底空间,完全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在3月20日的选举中,陈水扁以微弱优势胜出。这个结果引起了台湾地区的骚乱:百万人游行示威,有些地区还发生流血冲突。

陈水扁是否在玩苦肉计,只有历史可能说明当时的真相,但至少他还是如愿以偿,再次于2004年爬上了“总统”的宝座。

b、突破底线

竞底空间的本质,是竞底者通过审视自身和外部的资源、条件,为自己找到的、底线之内的运作空间。它虽然能让竞底者有一定的成长,但毕竟受底线的约束和限制。

对竞底者而言,创造竞底空间的根本方法,就是突破底线,让底线远离自己,这样竞底空间就相对扩大了。

案例:ADIDAS通过搬迁,扩大竞底空间

ADIDAS在中国的制鞋工厂有一条重要的底线,就是人工成本,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ADIDAS的中国工人平均日薪已涨到5美元, ADIDAS开始将工厂迁往越南,因为那里的日薪为3.5美元,这就比中国离ADIDAS的底线相对远了1.5美元,因此可以说,通过搬迁,ADIDAS在人工成本方面的竞底空间相对扩大了。

富士康将深圳的工厂,大规模地迁往湖北山区,也是同样的道理。

案例:联想的战略底线

2008年3月,联想董事长杨元庆表示,联想很擅长并购手段,这是其在产品和技术之外的另外一个竞争力。

联想收购IBMPC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模式。一个小公司并购大公司,一个中国公司并购一个国外公司都可以成功,可以说联想在收购方面已经驾轻就熟。

但就在杨元庆高调宣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前后,联想的大股东IBM坚持不懈地进行了两次大幅抛售,将在购并事件中获得的联想份额在市场售出,导致联想股价猛然下挫。

坊间评论认为,联想实际表现不如表面数据理想。

靠购并来实现快速扩张,在商业历史上已有多年的实践,既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购并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这种购并能否使两家企业,通过整合带来核心竞争力质的飞跃;或者将购并方的核心竞争力,成功注入被购并方,形成竞争力在量上的倍增或扩大。

联想购并IBMPC,就目前的成功来说,意味着联想将自己的竞底能力注入了原IBMPC部门,实现了总成本的下降。但联想手机业务在中国市场的适应,表明联想的竞底能力和国内其他企业相比较并不够强大,否则借助于联想巨大的市场、官场、品牌等资源,它的手机应有足够的竞底能力将对手打到底线,而不是被对手打到整体出售的底线。

在企业的连续购并中,由于核心团队的分散,同时受被购并企业的文化感染,购并方的竞底能力通常会被摊薄,竞底文化将被冲淡。尤其在欧美地区,竞底基本被法律所禁止,明基购并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失败就是一个例证。

因此,联想如果希望通过购并,而不是希望通过发展自己的竞优能力来进行扩张的话,它必将在不断的收购过程中,面临竞底能力快速削弱的困境。当它的竞底能力不足以应付对手更强大的竞底功夫时(如联想的手机业务),那么,它的购并战略就将到达底线。

c、炒作

竞底空间是宝贵的发展机会,并非容易找到或等到,因此有不少善动脑筋的竞底者,处心积虑地为自己打造竞底空间。公司也可以通过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对手产生差异,而获得竞底空间。这种差异可能是真实有效的,也可能只是某种虚幻的概念。

炒作,就是一种常用的方式。

中国的保健、家电、房地产等行业,极其热衷于炒作概念,就是为了用差异化和对手区别开来,让消费者认为他们的产品时尚而物超所值,而实际上在这些概念背后,往往只是换汤不换药。

低水平的炒作,是对顾客的心理认知能力进行竞底,一旦顾客了解、熟悉了这种炒作手法,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反过来对炒作的公司进行反竞底。

因此,在进行炒作之前,竞底者必须扪心自问:

1、顾客会在多大程度上认可我宣扬的竞底空间?

2、市场会在多长时间内接受我的这种炒作?

3、对手跟进的速度?

4、市场出现反感的信号是什么?到时如何应对?

E、如何维持竞底空间

当公司进入某个行业或某一市场领域时,他们立即开始构筑底线,也就是抬高这个行业的进入壁垒。

美国人发明东西,日本人把东西做精,韩国人把东西做烂,中国人把东西做死,这种把东西做死的策略,其实就是构筑了一条严酷的低成本底线,让其他竞底者无法再做。

在中国,构筑底线的方法多种多样:

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政策性的垄断,构筑最蛮横的进入壁垒,限制民营公司提供与之可能的竞争产品或服务。这是民营企业不能学习的竞底霸术,在此不做赘述。

形成规模经济,以吨位吓阻对手。中国的企业家都全力追求做大、做强,因为做大、做强了,就能有规模效应,就能增加自己的竞底实力。联想敢于蛇吞象,以重金收购IBM的PC部门,TCL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都是为了尽快做强做大,这样就有了对别人竞底的实力。

孙子兵法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这种方法也可用于维持自己的竞底空间。但现代社会,仅仅会“藏于九地之下”还远远不够,维持竞底空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不让潜在跟进者发现该竞底空间;

2、制造进入障碍。规模化、企业联盟、产品低利润化,都属于这一类;

3、制造退出障碍,对潜在对手进行威慑;

4、误导潜在对手,使其注意力转向其它领域。

案例:四川长虹的竞底之路

四川长虹的总裁倪润峰尽管水平不高,但也是个作风强悍、霸气十足的竞底者,每次长虹在遇到销售瓶颈时,他就主动祭出杀价的法宝,因此被彩电业内称为“价格屠夫”。无独有偶的是,倪润峰也是复转军人。

1998年,国家对消费者竞底,开征彩电特别消费税,导致市场万般萧条,倪润峰率先将每台彩电降价300元,一出手就大有斩获;

随即倪提出漂亮的长虹使命:“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在1996年发动降价大战,所有品种彩电让利幅度从18%到30%,长虹的市场占有率很快从22%猛增到35%;

1998年,长虹与国内八大彩管厂签订近乎垄断的供货协议,将76%的21寸、63%的25寸和约100%的29寸彩电据为己有,想以规模打垮对手;

再接着长虹进军海外,导致4.7亿美元的货款无法回收,以惨烈的教训印验了竞底法则五:竞底不可持续,任何竞底者最终将被他人竞底。

案例:弱者在夹缝中创造相对优势

李志强的实力有限,无法为他的电话机厂建立绝对竞争优势,因此,他谋求相对的竞争优势。电话机制造业可以说没有技术门槛,李志强也无法控制销售渠道,他的产品谈不上自己的品牌,因此最后通过价格竞争,志强厂每年虽然有四个亿左右的营业额,但净利润一直徘徊在两百万左右。虽然可以占用供应商的资金,但李志强还是需要将近一千万的流动资金,同时基本上每天得在工厂干满十个小时,应付层出不穷的问题。

这么巨大的产值,不是一个小老板能够操作的,但这么微薄的利润加上长时间的艰辛工作,又不是一个大老板喜欢干的事。李志强就在这样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竞底空间。

F、如何破坏对手的竞底空间

优秀的竞底者不仅善于通过竞底打击现实的对手,更能发现对手的潜在竞底空间,并预先破坏之。

破坏了对手的竞底空间,就等于削弱了对手未来的竞底实力,这将扩大自己与对手的竞底落差,从而有利于将对手打到底线。

中国人说的“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就是这种战术。

二、典型的竞底技术

现在,企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竞底目标,确定了明确的竞底方向,同时也发现这个方向存在足够吸引人的竞底空间,那下面应该如何办呢?

亨利福特说:“如果有了一个好主意,最好是集中力量把它完美地做出来,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四处闲逛,寻找更好的主意上。一次只坚持一个主意,这是一个人能做好事情的最重要的基础。”

显然,对于一个竞底企业而言,下面就是真正的竞底了。

1、增加自己的竞底实力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如何使自己在竞底博弈中,处于“不可胜”的地位呢?最根本的手段,自然是增加自己的竞底实力。根据竞底公式:

竞底实力=竞底精神X资源产#(记住遇到这样的X,请都标为乘号)#

优秀的竞底者必先铸造坚韧的竞底精神,然后再寻求资源的丰富,最终形成强大的竞底实力。

寻求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A、联盟

联盟是企业竞争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我们在此特别有必要探讨:联盟对象的选择。

竞底者应该选择那些竞底精神薄弱、资源丰富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什么呢?分析如下:

竞底精神薄弱、资源匮乏的公司,毫无竞底实力,根本没必要与其联盟;

竞底精神强大、资源丰富的公司,竞底实力强大,可能不愿结成联盟,而且日后会以大欺小;

竞底精神强大、资源缺乏的公司,二者同质性太高,无法互补。

在第六章的盛大“盒子”案例中,盛大就应该与广电总局进行合作,因为后者属于竞底精神薄弱、资源丰富的机构,至于如何说动广电总局和盛大联盟,盛大可以深入研究华为起步之初的成功案例。

案例:华为选择电信局合作,飞速发展

华为是一个充满狼性的民营企业,所谓狼性,实际上就是任正非对强烈竞底精神的一种俗称。

在起步之初,华为凭狼性研发出万门程控,但它缺少资金、市场渠道、品牌美誉度等重要资源。而华为面对的客户电信局,是典型的国有单位,有资金、有市场、有信用,但却没有竞底精神。

因此,任正非在中国各地和大量的电信局,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盟(如合资公司、合作企业),从而壮大了自己的竞底实力,对中兴、朗讯、爱立信等对手展开强烈的竞底,使自己获得长足的发展。

#B、集聚自己的资源

联盟虽然是增加竞底实力的快捷之路,但一则联盟的合作方不易寻找和确定;二则竞底法则二确定:一个竞底组织中,只有一个最高竞底者。因此在中国,联盟的运作往往会有很多磨擦;另外,既然是联盟,就必须和对方分利。分利太少则不足以吸引联盟,而分利太多,部分胸襟狭窄的竞底者不易接受。

因此,在寻求联盟之前,竞底者最好先依靠自己的力量,俗话说:攥紧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何谓“攥紧的拳头”,就是将自己所有的资源,按照战略的需要,集中使用于某个竞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