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可以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所以贸易自由非常有意义。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人反对贸易自由。贸易自由的反对者认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减少了国内的工作岗位。自由贸易确实对国内一些产业造成冲击,但是它在消灭了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如果国内钢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搞钢铁的自由贸易将引起钢铁价格下降,这就使国内钢铁产量减少,这样国内就有一些钢铁工人将失去他们的工作岗位。
但是这种失业并不是长期存在的,而是暂时的。这些人失去工作岗位,经过调整再学习之后,还会找到新的岗位。韩国等国家搞农业保护政策,确实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是对整个社会是有害的。农产品的贸易自由,造成对农业的冲击,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良性竞争。毕竟,当农民并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他们可以寻找新的岗位。
其实,劳动力市场方面也需要搞贸易自由。20世纪8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高速增长,建筑、制衣、家政等行业都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可是这些行业的工会纷纷组织起来,促使政府限制了外劳输入。结果削弱了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香港工业大规模北移。
每个国家或者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搞贸易自由就是让各自发挥优势,从而创造更多财富。经济学者薛兆丰说:“当美国人到处推广电灯的时候,各国的蜡烛工人确实要失业了。他们或许将永久地失去蜡烛工这一份职业,但他们不可能永久地失去所有的职业。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工作总是无限的。当人力从蜡烛业节省下来后,其他千千万万的行业就会产生新的人力需求。既然今天我们不当蜡烛工人能够生存,明天汽车工人不造汽车也同样有办法生存。”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搞自由贸易而导致的失业。事实上,失业并非一件坏事,而是引导人们放弃低效率的职业,从而选择高效率的职业。
尽管一些人反对自由贸易的理由是: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有助于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作出反应。但是这些看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搞贸易自由会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多好处。毕竟,资源是稀缺的,我们应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生产。
从经济学看财富
每个人都在追求财富,但是很多人搞不明白什么是财富。我们通常说具有价值的东西就称为财富。所谓的财富,实际上也就是资产。凡是财富,都能够给以后带来收入。出租土地能够获得收入,那么土地就是财富。要是学习的知识能够给以后带来收入,那么这种知识就是一种财富。
人们经常说健康是财富,是革命的本钱。很多时候,我们对财富的理解总是片面化的。谈论财富问题时,总是喜欢说多少货币资产,却忽略了无形的财富。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一本万利’或许是可能的,但‘无本生意’就是白日做梦。实际上,种种对收入作出了贡献的‘本钱’,被人们忽略了。你的本钱全部是借来的吗?信用就是你的本钱。两手空空起家?本钱是时间和生命。”[引自《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上)》]
要知道,个人拥有财富多少并不仅是口袋中的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而是能够给将来带来收入的本钱。并不是一个人今天收入很高,财富就很多,而是这些资产给未来带来的收入。对于女性来说,天生漂亮确实是一种财富。很多漂亮女生找工作时通常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商业社会里,信用就一种财富,要是不讲信用,欺骗别人,就等于消灭自己的财富。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凡是财富,都可以拿来当作谋取日后收入的本钱。要当心,这里财富的概念,是指对我们人类有用、但又稀缺的资源。阳光对人类重要无比,但不是财富,因为阳光不稀缺。因此,没有人可以省下阳光来当‘本钱’。”是的,从当前消费里省下来的财富,才可能成为挣得未来收入的本钱。在这个意义上,当作本钱的财富就是资本。鉴于资本概念还模糊不清,我们不妨回到1907年的费舍尔,对资本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资本就是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这一句话就够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线索:离开对财富、特别是对财富中拿来做本钱的那部分资源的状况调查,我们无从理解收入。[引自《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上)》]因此,我们必须对财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珍惜自己的财富。
财富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到真实世界的局限。一块土地,如果用来种庄稼,价值取决于生长的庄稼可能提供的净收益。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块土地会转化为商业用途,价值就会暴涨。
说实在话,人的眼光都是有限的,往往看不到那么远。就拿我来说,本来就存在很多争议。一种观点看好我的前途,觉得我将来能够赚很多钱,甚至成为所谓的“富一代”。同时,另一种观点就是对我的前途不怎么看好,看不到我的希望。以现在作为一个起点,未来五年我将是怎样的?我想自己可能都是难以判断的。在真实世界里,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所以只能根据现有知识和信息去猜测。
财富这个东西,可以说看得见,但同时也可以说是看不见的。在这里,我还是强调费舍尔那句话:“资本就是产生未来收入流的财富。”
鼓励生产才是经济增长之本
刺激消费似乎要成了正确的词汇,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老百姓拿钱出来消费,经济就有复苏的希望。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大家都储蓄,都少消费,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无法卖出去。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因此,消费就是帮助企业创造利润,工人有了工作,大家的日子才好过。
刺激消费论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很多荒谬的地方。要明白一点:生产本质就是为了满足消费,所有生产都是围绕着消费而展开的。消费是一种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都希望自己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要实现这种高消费,就必须保证有丰富的消费品。生产力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不是消费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
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消费。俗话说:“辛苦工作就是为了三餐。”设想鲁滨逊在那个荒岛上,要不要对他进行消费刺激?要解决饥饿问题,就需要生产粮食。所有消费都需要通过生产方式满足。鲁滨逊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房屋、篱笆,缝制衣服,制造器具等生活必需品。他把野生的动物圈养起来,种植了许多农作物。鲁滨逊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机会很小。
要是没有出现物物交换,就是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我需要什么,就去生产什么。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提高生产水平。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刺激消费。他对鸡蛋产生需求,要是他一天能够生产一个鸡蛋,只能消费一个鸡蛋。如果想每天消费两个鸡蛋,就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一天能够生产两个鸡蛋。人们之所以能够积极从事生产,本质就是因为人类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这种消费欲望鼓励人类生产,创造更多财富。
经济增长意味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又必须依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鲁滨逊的世界里,消费者信号可以很好地传达至生产者那里,信息基本上是对称的。如果他没有消费玉米的偏好,那么就不会生产玉米。要是生产出来,没有进行消费的话,效用就等于零,完全是一种浪费。除非他个人消费偏好突然发生了转变,否则很难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
当然,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不会走得远。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必须要实现专业化分工。亚当·斯密分析了分工带来的三大好处:劳动者技巧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免除更换工作造成的时间损失;使人的注意力倾注在单一事物上,更易在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方面有所突破,更有利于发明创造。要实现专业分工,就必须解决交换问题。在鲁滨逊的社会里,无法实现交换,就不会出现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可以增进劳动生产力。如果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程度是极高的,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这就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专业化生产程度越高,市场包含的信息就越多。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消费者要给生产者表达的信息就越困难。因此,促进专业化分工就必须要降低市场的交易费用。一个经济发达体,交易费用占GDP的比例是很高的。交易费用只要有所降低,专业化分工就会向前走一步。很多人都以为,传统社会里的交易费用很低,这笔费用会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高。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传统社会里很多交易费用并不是很低,而是高到无穷大,所以就无法产生交换。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没有物品的交换,自然就不会产生这些交易费用。专业化生产,产品要实现价值,就必须产生两项费用:一是生产费用,二是交易费用。如果产品生产出来,但是没有实现成功交换,就无法实现真正价值。产品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那里,这个费用高于生产费用,都是很正常的。很多商品,零售价格比批发价格高出好几倍,甚至超过10倍都有。可以看出,成功地把产品从生产者那里转到消费者那里的困难程度,所产生的费用比生产本身还要高。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对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有一定的理解。
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并不是大家都储蓄,都少消费而造成的。实际上,造成东西无法卖出去,一是生产决策的错误,如市场对传呼机不再有需求了,要是继续进行生产,必然导致卖不出去。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流通存在困难,如有人想买苹果却买不到,有人想卖苹果却卖不出。要是两者的信息能够流通,那么想买苹果的人就可以与想卖苹果的人进行交换,从而解决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的难题。
刺激消费就是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完全颠倒了。如果生产出来的苹果,市场上确实没有需求,这就是生产决策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继续生产下去了。刺激消费就是鼓励人们把那些没有卖出去的东西消费掉,从而维持继续生产。出台刺激消费政策,包括各种补贴政策,就是扭曲人们对物品效用的评价。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这可能是决策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该作出反思,改进产品,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东西。要是政府通过刺激消费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库存问题,实际上就等于奖励企业犯错误。这样就给企业一种信号,即使东西卖不出去,政府也不会不管。最终将导致企业的错误越来越严重,这必然出更大问题。
消费市场一片繁荣,这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是结果。要保证每个人都有高消费水平,就必须保证这个社会有丰富的消费品。因此,要实现经济繁荣,一是鼓励生产,二是要解决交换问题。要是产品生产出来,但是不能顺利进行交换,就很难维持继续生产。不管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生产过程都存在分工。进行分工生产,就必须解决交换问题。通过命令方式解决交换,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但是每个人得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落后地区引起先进技术,经济水平并不能追赶上发达地区。这是因为落后地区的制度成本太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交换过程中的费用太高了。
如果张三以生产粮食为主,李四以打猎为主。张三只是对猎物有需求,李四只是对粮食有需求,那么张三就可以用粮食交换李四的猎物。他们就可以专注做一件事,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是李四打到的猎物很少,没有剩余的猎物拿出去交换,但是张三粮食有多余。此时,如果张三相信李四这种情况是暂时的,继续给李四提供粮食,从而产生借贷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就不用压缩粮食生产,因此合理信贷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要是张三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衣服。实际上,李四对衣服没有产生需求。张三为了解决衣服库存,就找李四买自己的衣服,但是李四不肯买。因为他知道自己不需要这些衣服,效用几乎为零。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管理机构。就对李四说,要是买了这些衣服,对扩大内需作了贡献,就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于是,李四就买了衣服,张三的库存问题就可以解决,从而继续生产。
现在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张三生产这些衣服有意义吗?这就等于他把衣服生产出来,然后一把火烧掉,再继续生产。刺激消费类似于张三的行为,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要是李四不买衣服,就可以买更多粮食。刺激李四买衣服,就必然减少其对粮食的消费。刺激消费并没有真正繁荣消费市场,只是让人们看到增加的消费机会,却看不到被抹杀掉的消费机会。
要保持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解决生产问题。真正解决库存问题,不是产品生产出来就烧掉,然后继续生产,而是如何找到真正需要该产品的人。真正有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出来东西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满足自己、满足别人都可以。要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无法卖出去,说明这些东西是没有价值的。刺激消费就是希望别人为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埋单,政策上给予补贴就等于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去埋单。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要扩大内需。其实,真正影响内需的因素,并不是缺少消费刺激,而是制度成本太高了。很多企业宁可在国际市场上艰难行走,也不愿意把目光放在国内市场上。国内企业偏好国际市场,这是有原因的。相对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有一个法治环境,他们的交易活动得到保证。只要把货物发给对方,资金就可以安全到达。因此,做出口对国内企业来说,省去了不少麻烦,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国内市场却不同,法治环境保障有限,很多企业又缺少诚信。繁荣消费市场并不需要刺激消费,而是需要一个完善的法治环境和讲求诚信的市场环境。
鼓励生产才是经济增长之本。把法治环境建设好了,制度成本降低,生产能够顺利完成,经济就可以继续增长。经济获得高速增长,消费市场自然就会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