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语文故事
29774700000028

第28章 百转的谜语故事——神思妙想探结果 豁然开朗诡计多(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喜欢猜谜。有一年元宵节夜晚,他穿上便服到大街上去观花灯、猜灯谜。他看到街道上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人们拥挤着看灯,仰起头在猜灯上的灯谜,他走到一处,看见周围的人最多,并且不断地发出笑声,便好奇地挤了进去。只见一个花灯上是幅画谜。画着一个女人,光着两只大脚,怀抱一个西瓜,注明“打俗语一句”。朱元璋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八九,却故作镇定地悄悄问随行的几个人是什么意思。其实看的人心里都很明白,但谁也不敢说出来,怕冒犯皇上,惹下大祸。朱元璋见他们都只是摇头不说,心里就更明白了。他回去后的第二天,便下令派兵到悬挂那幅画谜的地方问罪,屠杀了很多人,造成了我国谜史上的一大惨案。

原来,朱元璋的皇后是淮西人,本来是个劳动妇女,长着一双没有缠过的大脚,在当时那个时兴缠足的社会,尤其是对于上层的妇女,要是有一双“天足”,就会受到讥笑。当朱元璋做了皇帝,他的元配夫人成了皇后,这位大脚皇后便遭到了嘲笑,社会上便流行着一句俗语说:“淮西妇人好大脚。”

画谜上妇人怀里抱着西瓜,又赤着两只大脚,不正是应了这句话吗?

画谜显国情

明洪武年间,有人在金陵城外大道旁的墙上作了一幅画,上面画着一个戴着一顶帽子的和尚,一个道士披头散发,又重重叠叠地,戴着十顶帽子,旁边另画着一座断桥,几个身穿铠甲的军士和一群百姓焦急地站在桥头,无法过去。这幅画前吸引了许多人围观,人们议论纷纷。

一天,一个书生模样的人从此经过,看了这画,失声叫道:“妙哉此画!”

大家都围拢到他跟前问这幅画妙在何处?

书生说:“你们看:和尚头上无发,却戴着帽子,这不是‘有官(冠)无法(发)’吗?而这个道士戴着那么多帽子,头发又是乱的,这就是说‘官(冠)多法(发)乱’啊!再看,由于这桥断了,民意不能通达,军民的行动都被阻断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有人把这件事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一听,沉思了许久,点了点头说:

“这幅画切中了我们的弊病!”于是决心精简机构,整顿法规,改善吏政。天下的军民对这件事都连连称赞。

才女为情造谜

清朝末年,有一位妙龄少女,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一富家子弟。但结婚后不久,两人感情就已冷淡,丈夫经常在外寻花问柳,她只能独守空房。

一年元宵佳节,她独坐玉床,百感交集,展香笺舒笔墨,填写一首《玉房怨》:

元宵夜,兀坐灯窗下,问苍天,人在谁家?

恨玉郎,全无一点真心话。

叫奴欲罢不能罢。

吾今舍口不言他。

论交情,曾也不差。

染尘皂,难说清白话。

恨不得一刀分两家。

可怜奴,手中无力难抛下。

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后来这首《玉房怨》传到一文人手中,读后先赞到:才女为情造文,不仅词如鼓瑟,声声见琴心,而且蕴含妙趣,每句暗含一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大明寺水天下无比

大臣令狐謋在唐宣宗年间辅佐朝政十年。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令狐謋没有任何功绩,只是在文学方面还有所称道。史家评论说:“謋性懦缓,盖自文学以外,无可称者。”

喜欢文学的令狐謋门下聚集了许多文学之士,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

他在出镇淮海时,曾经带着一批从属游大明寺,在转至寺庙西廊时,看见墙壁上题有几句话:

一人堂堂,二曜同光。

泉深尺一,点去冰旁。

二人相连,不欠一边。

三梁四柱,烈火烘然。

除却双勾,两目不全。

众人对这几句话都感到非常奇怪,不知道所指何意。在这些从属当中,有一个叫班蒙的人悟出了这几句话的意思,他向众人解释说:“‘一人’指的是个‘大’字;‘二曜’指的是日月,合在一起便是个‘明’字;‘尺一’为十一寸,是个‘寺’字;‘点去冰旁’即‘水’字;‘二人相连’为‘天’字;‘不欠一边’

是‘下’字;‘三梁四柱,烈火烘然’指的是个‘燕’字;而最后两句指的是‘比’

字,合起来就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

王勰巧解字谜

作为遣兴调笑的一种娱乐方式,猜谜很早在文人士大夫中就流行开来。

南北朝时期,北魏文人就常用猜谜助兴,经常聚在一起猜谜,连皇帝也会参与进来。

有一次,北魏孝文帝设宴招待群臣,酒兴正酣,孝文帝向群臣说:“朕这里有一谜,众爱卿谁要能最先猜出,有赏。”然后,孝文帝就把自己的一谜说出:“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诸位大臣听罢孝文帝的谜语,都认真思索起来。众人眉头低锁,都未能猜出孝文帝所指何物,虽然中间也陆续有几个人回答,但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彭城人王勰站起来说:“陛下,依您所指,是不是一个‘习(习)’字?”

孝文帝高兴地点点头,当即赐给王勰一份重赏。过后,王勰给大家解释说:“三三横,两两纵,正好是个‘羽’字。金钟是酒杯,酒杯也叫‘大白’。

‘羽’加‘白’即为谜底‘习’字呀!”大家这才明白过来。

思卿维求福寿男

明嘉靖间,贵州有个赵姓举子赴京考试。赶考途中宿在姑母家,姑母家有个年轻的婢女,生得美丽典雅,令赵生产生了爱恋之情。晚上婢女去书房给他送茶,赵生礼貌地相待,并问姑娘的芳名。姑娘含羞地说:“贱名‘加夕’,不堪以闻,蒙相公动问,感激衷心。”赵生点头会意,便说:“姑娘‘移禾’,雅致!雅致!”姑娘听了,知道对方已听懂,更加羞赧,含情地转身走了。

第二天,婢女来送莲子羹。赵生又问:“前日动问芳名,尚未明示,如蒙不弃,再请见教。”婢女便在书案上写了“韩信点兵”四字。赵生一看,也在书案上写了四个字:“颜回言礼”。婢女见了,羞答答地说:“相公才如子建,贱婢怎敢有非分之想?”又一日,婢女来书房为赵生研墨。赵生说:“请文君再赐一联,相如愿得一知音。”婢女便拿出一方手帕,上写:“感君常念波罗密。”赵生接过手帕,在上面接着写了“思卿维求福寿男。”婢女看了,十分感动,两人便以终身相许。赵生告诉了姑母,姑母也欣然同意,不过要求赵生必须赴京考中之后,才能相定。以后赵生果然考中,姑母做主,成全了他们的美满姻缘。

原来婢女名“多多”,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因暴病而亡。她因葬父而卖身到赵的姑母家为婢,见赵生有才,才以谜相示,以身相许的。(“波罗密”是佛经语“波罗密多”省去了“多”字,原文为从此岸渡到彼岸之意。“福寿男”

乃是称为“三多”的“多福、多寿、多男子”省去了“多”字。)李时珍以谜收徒

明代着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亲自深入民间,收集秘传偏方,攀山越岭,以身试草,历经艰难万苦,修正古代医药书籍中的错误,完成医药典籍《本草纲目》。

一年,他又要进山采集,他的儿子李建元和邻家少年庞显也都要跟着去。李时珍说:“进山采药,要在荒草林莽之中,登悬崖,爬绝壁,风餐露宿,十分危险和艰苦。你们还年轻,怕经受不了的!”两个少年都说:“经受得了!”李时珍笑了笑说:“好,那么我出个字谜,你们若能猜到,又能办到,我就带你们去。”于是他说:

左边右边都是树,中间一个野鹊窠。

大哥掏鹊叉开腿,小弟伸手往上摸。

李建元猜了许久也没有猜出来,而从小就立志学医的庞显却不声不响地在地上写了一个“攀”字。李时珍一看,高兴地说:“猜得很对!”于是就收庞显作徒弟带他进山,一边采集一边教他认识各种药材。庞显终于成了一位很好的医药学家。

六兄弟同学艺

一家兄弟六人,长大后,父亲让他们离家各学一门手艺再回来。三年过后,兄弟六人在年前回到了家,都说自己学了门好手艺,父亲便让他们依次报上自己学到的手艺。

老大说:“我学的是‘姜太公渭水垂直钓’。”

老二说:“我学的是‘俞伯牙鼓琴扬波涛’。”

老三说:“我学的是‘汉苏武北海牧羊羔’。”

老四说:“我学的是‘孟浩然骑驴寻梅早’。”

老五说:“我学的是‘韩文公雪映蓝关道’。”

老六说:“我学的是‘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

父亲听了,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说:“想不到你们兄弟六个学了同一门手艺啊!这可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寒暖的大事,的确是好手艺,要好好干呀!”

原来,这兄弟六人学的手艺是——弹棉花。

三子破谜承父业

从前,有个非常富有的商人,到了晚年时,精力有限,必须找个年轻人继承他的事业。

富商有三个儿子,他想找出其中最聪明能干的一个来接班,这样事业就会越来越有声色。

有一天,富商把三个儿子叫到一起,对他们说:“我给你们出一个谜语,谁答对了,我就把家业交给谁经营。”谜语是这样的:

扁担上边站头牛,立日一起在心头,西天之下有一女,女子相伴真风流。

(打四字)

大儿子冥思苦想,找不出答案;二儿子想了许久,也猜不出来,两人都冲父亲摇了摇头。这时,三儿子上前说道:“爹爹,我猜着了——是‘生意要好’

四个字,对吧?”

富商点点头,哈哈大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放心地把家业交给了三儿子。

姑娘以谜招亲

古时,有一个书香之家,家中只有一个独女。她从小聪慧好学,长大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女。因此,登门求婚者络绎不绝。

姑娘的父母十分疼爱女儿,对于给女儿找婆家一事也十分开明,对求婚者没有什么要求,只要女儿本人满意就成。

然而,前来求婚的人,姑娘一个也看不上,她一心想要找一位才高学深的如意郎君。她亲笔写下了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打七言唐诗一句)

姑娘把这条谜语挂在大门外,声明猜中者方可议婚。

不少年轻人都聚集在门前,反复吟读那几句话,却没人能猜出来。恰好,有一位赶考的举子路过此地,见有不少人围在一起,便也凑了上去。他看了看姑娘留下的诗谜,便从行囊中取出纸笔,写下了崔颢《黄鹤楼》中的一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

写完,让人帮忙递给了小姐。小姐一看,正合自己心意,于是与书生结下了美满的姻缘。

女主人姓氏之谜

有家山村小店,店主性格爽快,幽默风趣。一天,小店来了两位客人,女主人殷切地迎了上去,问道:“二位客官贵姓?”

两位客人是进京赶考的秀才,肚子里都算是有墨水的。其中一个想同女主人开开玩笑,他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同伴,说:“弯弓长,十八子。”

这岂能难倒女主人?她忙笑着招呼:“哦,张公子、李公子请坐!”

两位客人落座后,便问女主人:“主人贵姓?”

女主人答道:“三斗三,四斗四,二斗三升共一字。”

这样的回答使得两位客官面面相觑,一时猜不出女主人的姓,一会儿猜是“米”,一会儿又猜是“仓”。

女主人却笑道:“米有几斗?几年满仓?我的姓不是那两个。”

有个也来客店吃饭的本地人,提醒两位客人道:“你们把她说的数目加起来就知道了。”

二人在心里默想了一回,终于明白过来:原来女主人姓石呀!

(注:古时十升为斗、十斗为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