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继位史
29822700000001

第1章 相煎何太急:丧心病狂的篡位者(1)

君临天下的皇帝之位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了。为了争夺皇位,无数人变得丧心病狂,尤其是那些在皇位争夺战中落败的人,更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将这件天下第一好东西抢到手。对于这些人来说,皇位就是他们毕生追逐的东西,任何挡在他们身前的人都得死!

1.胡亥——杀兄矫诏抢大位的秦二世

胡亥作为皇帝始祖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史称秦二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备受诅咒的人物。因其一直和杀兄篡位以及“指鹿为马”这类词汇联系在一起,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按理说,有气吞山河的父皇秦始皇的庇荫和真正的皇亲血统,姑不论胡亥是通过何种血腥的方式继位,但根据“既来之则安之”的传统,总应当有所作为,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岗位职责”,也不会辱没先人的英明。

可是胡亥这个政治上的“绣花枕头”,一旦君临天下,就陶醉在巨大的政治光环里,只知道整天和杂技演员、后宫美女们在一起吃喝玩乐,发誓要将“娱乐进行到底”。至于朝政,好像他成了旁观者,结果把父亲倾尽毕生精力搭建起来的强大秦国给弄的乱七八糟,甚至闹出“指鹿为马”这样的政治闹剧,不但上演了一出“过把瘾就死”的现实版,还挥霍掉了整个国家,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继位内幕

作为秦始皇的第十八子,也就是秦始皇最小的一个儿子,虽然位列皇子,但根据古代最高权力论资排辈的承袭旧规,胡亥应当是距离皇权最远的人。可是,正是这位最没有资格继位的人,在别有用心的阴谋家的操纵下,政治野心却突然迸发,走上了一条歇斯底里的屠杀之路,其众多兄弟姐妹也都成了巩固政权的祭品,从此拉开了我国封建皇位争夺战的序幕。

始皇命归西,胡亥成赌具

历史有时真的让人不可琢磨,胡亥之所以“脱颖而出”荣登皇位,被人看上的正是他的“便于驾驭”,说白了就是他的白痴。这恐怕是对英名盖世的秦始皇的极大羞辱,因为秦始皇当初把自己定位为始皇,就是希望他的大秦江山万古长青。可是秦始皇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政治衣钵却被无能的小儿子胡亥接去,使大秦江山很快就分崩离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强悍的秦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不仅是个野心勃勃的皇帝,同时还是位比较狂傲的人。他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完成了别人根本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这样的功绩已超越了三皇五帝。于是,他为了让后人记住他伟大的功勋,就创造了“皇帝”一词,自称为“秦始皇”,意思就是后代皇帝就按“二世”、“三世”这样的顺序无限制地叫下去。可是,这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伟大帝王怎么也没有料到,他会在51岁那年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更没料到的是,他费尽心机打下来的江山,竟很快毁灭于他的心腹权臣赵高、李斯和他的小儿子胡亥联手导演的政治阴谋里。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他最疼爱的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等诸大臣第五次踏上了出巡的道路。可出巡的车队刚走到平原津时,秦始皇就不幸身染重病,但因为秦始皇坚信自己可以长命百岁,就没有把病放在心上。当大队人马走到沙丘平台时,秦始皇的病情却突然恶化,此时的秦始皇意识到自己这次闯不过生死关了,于是立即召集胡亥、李斯、赵高,并给长子扶苏留下一封玺书,让他把军队交给蒙恬,急速赶回咸阳来处理丧葬和继位的身后事宜。玺书写好后,还没来得及发出,秦始皇就一命呜呼了。

但由于秦始皇在这之前没有明确设立太子,若把秦始皇已经去世的消息扩散出去,势必会引发各皇子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内讧。为了大秦江山的稳固,丞相李斯果断下令封锁秦始皇死亡的消息,并迅速赶回咸阳,他一边把秦始皇的尸体安置在车中,让宦官照常坐在车上,传递批答奏章,送水送饭,如同秦始皇生前一样,并且同时催促赵高速发玺书,急召扶苏赶回咸阳。

但出人意料的是,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的话总是不打折扣地被贯彻执行,可在他死后尸骨未寒时,赵高就对如何篡改秦始皇的遗诏动起了歪脑筋。由于过去赵高曾经因为招权纳贿、舞文弄法,被秦始皇察觉,并将他交给了蒙恬的弟弟蒙毅来审理,蒙毅自然不敢徇私,便按律定罪,给判了个死刑。可谁知秦始皇却突然改变主意,不但赦免了赵高的死罪,而且还让他官复原职。但此事却在赵高和蒙恬兄弟之间结下了梁子,而蒙恬兄弟又是扶苏最仰重的大臣,一旦根据秦始皇的遗诏让扶苏继位,赵高料到自己肯定没有好的结果。

因此,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盘算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他认为,唯一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危险境地的人就是胡亥。过去赵高曾经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和他有师徒之谊,况且胡亥私下里也很喜欢他,并且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若让胡亥当了皇帝,那么,赵高就可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了。盘算之后的赵高,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受帝位诱惑,胡亥露出狼性

历史有时真的很无奈,在遭遇某种政治角力之后,会突然改变运行轨道。在秦始皇突然驾崩之后,大秦帝国的权杖竟然掌控在了阴谋家赵高的手中,这就是历史的拐点。赵高不但怂恿胡亥改变了接班路线图,还让利令智昏的胡亥大开杀戒,清除了自己的政治对手,上演了一出骨肉相残的人间悲剧。

当赵高决定要改变大秦的历史走向后,便来到胡亥乘坐的马车上,问胡亥:“王子,先皇驾崩,根据遗诏,是让你的哥哥扶苏继位,你有什么想法吗?”

胡亥还算有点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远不够当皇帝的资格,于是便坦然地对赵高说:“老师,既然父皇的遗诏是要立哥哥扶苏继位,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听从他老人家的安排。”

赵高自然知道胡亥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主儿,但是扶不上也必须得扶,因为这关系到赵高自己的前程问题,甚至是身家性命。他便不动声色地说:“王子,可现在天下大权就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李斯的手里,还不如你自己当皇帝。”

胡亥非常惊恐地说:“废掉兄长而自立,那可是不仁;不遵父皇诏命,可谓是不孝;自己能力不够,靠别人力量做皇帝,是无能。这三样可都是大逆不道,老师你怎么能这样呢?”

这些道理赵高自然很明白,但胡亥不做皇帝,那他赵高的一切就会烟消云散。于是他就继续“开导”胡亥:“商汤革命,周武伐纣,都是杀了他们的君主,天下没有人说他们不忠的;卫国国君杀掉残暴的父亲自立为王,也没有人说他不孝的,就连孔子还夸他做得对呢。因此,想干大事的人,就不要拘泥小节;有大德的人,就不应该过多计较过失和责备。事贵达权,不可墨守陈规。因小失大,必生祸患;坐失良机,将来必定会后悔!”

皇帝的权力无疑充满了诱惑,再加上赵高这番巧舌如簧的旁征博引,彻底打消了胡亥仅存的良知,他很快就接受了赵高的说法。其实,他也对权力充满了期待,只是怕自己控制不住局面而已,现在有了赵高这个后盾,他心里豁然开朗,决定搏上一把。

但赵高认为,说服胡亥并不是关键,最大的障碍就是李斯。因为李斯是秦始皇最信赖的丞相,在朝野中,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李斯不同意,立胡亥为皇帝的事就没有任何意义,于是,赵高就开始了对李斯的攻心战。

当时的李斯已年届七旬,应该算是一个相当老辣的政治家了,他对秦始皇朝忠心耿耿,要说动他去改变先皇的遗诏,几乎不存在任何可能性,可赵高却自有办法。一开始,当赵高告诉李斯他想改诏书的事后,李斯坚决反对。可狡猾的赵高又对李斯讲明利害,说如果扶苏做了皇帝,一定会重用蒙恬,到那个时候,别说你宰相的位置不保,甚至还有可能连累身家性命。赵高这番口舌果然厉害,着实打动了李斯。出于种种考虑,李斯最终选择了妥协,和赵高同流,立下胡亥。事实上他的这一选择,完全是助纣为虐,不仅断送了自己的一切,也断送了年轻的大秦帝国。

赵高说服李斯后,便与胡亥组成3人阴谋集团,开始实施一场直接改变秦朝命运的宫廷政变。政变的主谋虽然是赵高,但执行者却是李斯,因为没有他的同意,任何诏书都发布不出去,同时李斯任相多年,在国内的地位和威望都是赵高无法比肩的。

3人阴谋集团达成共识后,就紧急磋商,他们分析认为扶苏虽然机智聪颖,但是,他有其致命的弱点,就是天生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又恪守孝道。于是,赵高就提议,必须先毁掉秦始皇赐给扶苏的“玺书”,再由李斯伪造一道秦始皇临终前给李斯的临终遗嘱,谎称他在沙丘就接受了始皇的遗诏,是要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并以秦始皇的名义把长子扶苏和蒙恬下令赐死。

在这封杜撰的诏书中,直接向扶苏等表明:“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而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虽然十几年,但却不能向前推进半步,而士兵又伤亡众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诽谤于我,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就心生怨恨。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钦此!”

诏书传达到军中后,扶苏备感震惊,但他毕竟不知道父皇已死。根据秦朝法典,扶苏听完使者的宣旨后,便要自裁。可蒙恬却急忙上前制止,他认为始皇既然选派扶苏来做30万大军的监军,这本身就意味着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了他,今天怎能凭着使者的一封诏书就选择自杀呢?况且有谁来保证这诏书不是假的呢?蒙恬就劝扶苏先作请示,等弄清诏书的真假后,再死不迟。可扶苏却是位典型的仁孝忠厚的人,认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于是便稀里糊涂地拔剑自杀了。但蒙恬却坚决不从,使臣无奈,只好把他抓了起来,囚在狱中。

胡亥、赵高和李斯3人得知扶苏已死,备感振奋,便一路欢喜直奔咸阳。当时正值盛夏酷暑,没有几天,秦始皇的尸体便腐烂发臭。李斯和赵高怕引起众人的怀疑,就下令索取鲍鱼,百官车上各载一石,以鱼腥来掩盖尸体的臭气。就这样星夜兼程,赶回咸阳,到达咸阳后就立即宣布胡亥为太子,并为秦始皇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葬礼结束后,胡亥便正式即位登上皇帝宝座,称为秦二世。赵高也因为篡位有功而被胡亥提升为郎中令,并常居于宫中参与重大政策的决策,而李斯也保住了他丞相的位子。

千秋评说

人们在谈论历史的时候,往往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可有的时候,历史的契机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掌控在一两个人的手中。赵高、李斯就是在历史的瞬间获取了这样的机会,他们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了达到自己政治上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突然发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把平庸窝囊的胡亥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使得大秦这场原本有序的权力交接,却因为他们膨胀的野心而最终演化成了一场血淋淋的政治豪赌,不但输掉了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大秦江山,还使历史的运行轨道发生逆转,而作为3人阴谋集团主角的赵高、李斯和胡亥也无一人得到善终。

先说这场政治浩劫的主谋赵高,他在历史上则是以典型的小人形象出现的,如果说他在这场篡位中,是因为顾忌扶苏登基而难以自保而采取的非常手段的话,倒不如说他和秦始皇早有心结,他原本是赵国人,一直对秦始皇消灭赵国存在极大仇恨,但却迫于秦始皇的威严而不得不蛰伏起来,且骗取了秦始皇的信赖。这次篡位大打出手,表面上是推胡亥登基,其实他是为了自己更大的政治图谋而作的铺垫。怎奈人算不如天算,虽然报了秦始皇灭赵国的一箭之仇,但却最终没能登上大位,反而被秦始皇的后人子婴所骗斩,可谓死有余辜、罪有应得。

再说李斯,这位原本对秦始皇忠心耿耿的老政治家,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贪恋权威、见风使舵,不但晚节不保,而且还被那位阴谋篡位中的搭档赵高所处死,可谓得不偿失、咎由自取。

最后说一下胡亥,这位原本不懂政治的纨绔子弟,在权欲的诱惑下,不但对长兄扶苏大打出手,而且还对其他20多位兄弟姐妹大开杀戒,完全沦为一个杀人的恶魔,但最终也难以逃脱赵高的精心算计,成了赵高权欲的祭品,这也算是苍天有眼,对他的惩罚吧。

一场由恶魔导演的篡位活动,却使那么多的生灵惨遭杀戮,足见权力的诱惑力,可见通向皇位的太子,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位。

2.刘聪——杀兄登宝座的昭武帝

刘聪出身匈奴,是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刘渊第四子。刘聪从小就聪悟好学,14岁时便精通经史,熟读《孙吴兵法》。在武功方面也十分了得,精通剑术、善于骑射。即便是在书法和文章方面,也颇有造诣,可谓名冠当时的文武全才。深得其父刘渊的器重,并被委以军中重任。但因其生母不是正宫,故其不能作为皇太子承袭父位。所以,刘聪只能和其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一样,出任地方王侯。

可是这位曾经的少年英才,一旦登临大位后,却变成了十足的政治流氓,整天沉迷于酒色,将对他原本极有诱惑力的权力弃之一边,不但遍选天下美女,就连近臣长相好的女儿、孙女也成为他的囊中之物。甚至还荒唐地把先皇的爱妃揽入自己的怀抱,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继位内幕

经历史学家考证,刘聪对于他做太子的哥哥刘和并没有什么不恭敬的举动,在刘和登基之后,也丝毫没有露出准备起兵造反的架势。手握重兵却心甘情愿做臣子,刘聪的确是很难得的。不过,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让刘聪这样一个并没有多大野心的人篡权夺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呢?

兵权惹祸端,刘聪成为眼中钉

刘聪无疑在众皇子中,是颇具能力的一个,但因其生母不是皇后,自然就丧失了角逐皇位的资格。如果不是初登皇位的兄长刘和首先向其发动血腥的挑衅,刘聪就有可能在其王侯的位置上走到生命的终点。

晋怀帝永嘉四年,刘聪的父皇刘渊病重,他意识到自己不久将会离开人世,便开始对人事布局进行紧急调整。首先立呼延皇后生的儿子梁王刘和为太子,齐王刘裕为大司徒,鲁王刘隆为尚书令,楚王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北海王刘义为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始安王刘曜为征讨大都督兼单于左辅。同时,刘渊还将太子刘和托付给同姓老臣刘欢乐、刘洋和刘延年,并给他们加官晋职,使其均位列三公,旨在肩负辅佐君主的重任。两天后刘渊就驾崩了。

刘和因母贵而变得子荣,以太子身份顺利登基。可此时,刘和的舅父呼延攸,这位曾因平庸而被刘渊冷落的小官吏,却不甘寂寞了,认为外甥刘和的执政给他带来了可以使自己大展宏图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