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年~公元258年在位。他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为了一统天下而互相之间争斗不休。事实上,在当时,不仅魏蜀吴三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激烈无比,在各自的国内,为了争权夺利,其“窝里斗”的惨烈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国与国之间的纷争。尤其是东吴集团,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在朝堂上,甚至在孙氏家族内部的较量,更是腥风血雨,惨烈无比。孙亮作为东吴大帝孙权的第七个儿子,也就是最小的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子并成功继位,实在是吴国宫廷内部骨肉相残的结果。
事实上,孙亮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那个著名的“蜜汁中的老鼠屎”的断案故事的主角就是孙亮。因此,《三国志》这部三国时代正史的作者陈寿在谈到孙亮时会发出“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的感慨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孙亮能得到一个像当年辅佐他父亲的张昭那样刚直不阿、一心为国的大臣的辅佐的话,以他的聪明才智,历史就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继位内幕
孙亮是东吴大帝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自然不具备太子的资格。然而,就是这位排名老幺的儿子,却在家庭内部的一系列人伦惨剧中因祸得福。孙亮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呢?
骨肉相残,孙亮渔翁得利登大位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三巨头”(曹操、刘备、孙权)之一,三足鼎立的吴国虽是孙策建立的,但却是在孙权手中发扬光大的。孙权共有7个儿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经过一番惨烈至极的皇位争夺战,最终登上皇位成为孙权继承人的,却是年纪最小的孙亮。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第二年,孙权自称吴王,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到了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登也理所当然地晋升成了皇太子。孙登的地位非常稳固,而且有当代名士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谢景、范慎、刁玄等人尽心辅佐,他的弟弟们是完全没有希望与他争夺太子之位的。但是,孙登是个短命鬼,登上太子之位没多久就去世了。这下,关于谁能成为孙权的继承人的问题就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由于孙权的二儿子孙虑比孙登死得还早,三儿子孙和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因此,孙登一死,孙权就改立孙和为太子。但是,孙和的太子之位可不像他大哥孙登那样稳固,至少跟他一母所生的四弟孙霸就不服。孙和成了太子,自然会有朝中大臣支持他,而孙霸既然有跟孙和一争高下的决心,再加上相对孙和,孙霸更受孙权的宠爱,那么自然也会有一些政治投机者们投到他的门下。进而,东吴朝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那些比较正派的大臣如陆逊、诸葛恪、顾谭、朱据、屈晃、滕胤、施绩、丁密等人为首,另一派则以全琮、杨竺、吴安、孙奇等人为主,这些人则想凭借支持鲁王孙霸而捞取政治上的好处。两派人等势成水火,互相诋毁,各不相让。
在这两派之外,还有一个人对于孙权的立嗣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孙鲁班原本嫁给了大名鼎鼎的周瑜的儿子周循。但是,周循同孙登一样,也是个短命鬼,孙鲁班嫁过去没多久,周循就病死了。后来,孙权看女儿寡居在家十分可怜,就让她改了嫁,这次的夫婿是当时的东吴名将,官至卫将军兼左护军兼徐州牧的全琮,因此,历史上习惯于称孙鲁班为“全公主”。
我们知道,在立嗣的问题上,全琮是支持孙霸的。但是他的妻子孙鲁班却既不支持孙霸,也不支持太子孙和。问题出在太子孙和、孙霸共同的生母琅琊王夫人身上。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孙鲁班跟孙和与孙霸的生母琅琊王夫人结下了梁子。在孙鲁班看来,孙和、孙霸两兄弟中的任何一个做了太子,王夫人都会当上皇后。王夫人一旦当上皇后,到时自己肯定没有好日子过。所以她变着法子在父亲孙权那里挑拨,不但不肯让王夫人当上皇后,更不肯让孙和、孙霸兄弟成为孙权的接班人。
后来,孙权生了一场重病。孙鲁班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主动去父亲的病榻前尽孝,日夜不离。病中的人总是要比平时软弱些,孙权也不例外。全公主孙鲁班借着父亲生病的机会在孙权面前说了王夫人无数的坏话。
王夫人死后,但是孙和、孙霸兄弟尚在,孙鲁班自然不肯轻易放过他们。还是孙权那次生病的时候,孙权为了自己能够早日痊愈,就派太子孙和去祖庙祭祀祈福。在这里,孙和犯下了一个严重的低级错误:他的太子妃张氏叔父张休正好就住在孙家祖庙的附近,听说太子侄女婿来了,张休自然想要借机多巴结巴结这位未来的皇帝陛下,于是便盛情邀情孙和到家里去聚会。这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孙和竟然傻乎乎地就去了。结果,这件事被孙鲁班安插在孙和身边的眼线打了报告,再经孙鲁班的嘴说到孙权耳朵里去时,就完全变了味儿:老父病重,去斋戒祭神的儿子居然不守在祖庙里,反倒跑去跟自己的外戚见面。这样的事对于任何一个君主来说都是大忌,天知道他们都在谈些什么?你孙和是不是当太子当得不耐烦了?想要趁着我生病的机会把我推翻,你好自己当皇帝啊?
想到这里,孙权不禁对孙和产生了疑忌之心,甚至生出了废太子的念头。但是,废立储君毕竟是国家大事,孙权免不了要拿到朝堂上去与大臣们商议。孙和自有其政治势力,孙权一提起废太子的事,陆逊、诸葛恪、朱据等支持孙和的朝中重臣自然是极力反对。孙权本来也没抓住孙和太具体的把柄,因此也就只得作罢。
在此之前,孙鲁班做的那些事都是在仗着自己公主的身份在父亲面前挑拨离间。但是,这次的事情让孙鲁班明白了,原来身为皇帝的父亲也有做不到的事情,自己要想达成目的,再像现在这样孤家寡人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得拉拢一些朝中的势力才好。
孙鲁班决心拉拢的盟友是孙权叔叔孙静的曾孙,当时官至侍中的孙峻。别看这个孙峻只是孙家的旁支,但也是东吴朝廷当中一位颇有分量的人物,深得孙权的信任。当孙鲁班找到他的时候,只稍作暗示,孙峻就明白了她的意思,并且下定决心要站在孙鲁班这一边。
很快,孙峻也开始大肆攻击太子的过失,并且力主更换太子了。孙权对这同宗重臣的意见十分重视,再加上支持太子孙和的东吴名将陆逊此时已经去世,孙权终于下定了废太子的决心。
公元250年,孙权下旨幽禁太子孙和,并且直接把孙和废为庶人并赶出京城建业。同时遭殃的还有孙和的同胞弟弟鲁王孙霸。孙霸曾经为了与胞兄夺嫡,在朝中结党钻营、坑害臣工。当时孙权还在宠爱琅琊王夫人和孙霸,因此,不但不予追究还帮他出头。现在孙权变了心意,孙霸的劣迹也就变得令孙权无法忍受,于是清算旧账,说孙霸是“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得立,安得不乱?”这样的大帽子扣在了头上,孙霸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很快,孙霸被孙权处死,孙和、孙霸兄弟相煎,结果却便宜了别人。
同年,在孙鲁班和孙峻的支持下,孙权年仅10岁的小儿子孙亮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潘氏成为东吴帝国活着登上皇后宝座的第一人。不久,古稀之年的孙权真正到了他人生的末路。神凤元年4月,曾叱咤一时的东吴开国皇帝孙权去世了。仅仅10岁的太子孙亮最终渔翁得利,成为了孙氏夺嫡大战的胜出者。
除敌不慎被逼下野,聪明皇帝命丧九泉
孙权临终时,见太子孙亮年纪尚小,不能亲自处理国事,于是立下遗诏,让太子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侍中武卫将军孙峻等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孙亮,直至孙亮亲政为止。
但是,这几位辅政大臣的下场也不怎么好。诸葛恪在孙亮继位后便出兵北伐,进攻魏国。但是,这次北伐过于盲目,准备也不够充分,再加上诸葛恪是一个政治家,并非将才,因此,吴军在新城被魏将张特打得大败,死伤极其惨重。回军后,诸葛恪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变得更加独断专权,导致朝野上下对诸葛恪怨声载道。公元253年,孙峻在得到孙亮的同意后,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夷灭其三族。紧接着,孙峻接过了诸葛恪的权柄,出任丞相大将军,成了新一代的权臣。
虽然诸葛恪已死,但是孙峻的地位也并不稳固。公元255年,孙峻带兵与魏国在淮河一带交战获胜,招降了魏将文钦,声威大震。但可惜的是,孙峻在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不久便去世了,他的权力由他的弟弟孙继续执掌。
接替孙峻的孙的地位仍旧不稳固。骠骑将军吕据等人不满由孙这个黄口孺子来接掌孙峻的权力,并推举当年的辅政大臣之一,但始终被诸葛恪和孙峻打压的滕胤为丞相。年轻气盛而又大权独揽的孙根本没有理会他们的要求,转封滕胤为大司马。
心怀不满的滕胤遂与吕据密谋推翻孙,但最终失败被杀。另一位将领王惇也密谋杀死孙,亦事败被杀。就这样,反对孙的人源源不断地站出来,孙便一直不定地杀死那些企图推翻他的人。
过了几年,孙亮渐渐长大了。长大后的孙亮并不满足于只做个傀儡皇帝,他急切地想要亲政,夺回落在孙手中的权柄。为此,孙亮借口追究其三姐朱公主孙鲁育被杀事件的原委,降诏怒责孙的亲信虎林督朱熊与外部督朱损当年没有匡正孙峻诛杀鲁育公主的错误。孙上表进谏求情,但孙亮不予准许,十分强硬地派遣左将军丁奉诛杀了朱熊与朱损。
此时,孙亮与孙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因此孙亮则私下与其大姐全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密谋,准备发动政变,诛杀孙,夺回权柄。但可惜的是,孙亮虽然聪明能干,但毕竟太年轻了。在一次孙亮与全公主和全尚等人密谋之时,被孙亮的一个妃子偶然间听到了他们密谋的内容。那个妃子是孙的从外甥女,于是偷偷向孙报告说皇帝正在与全公主和全尚等人密谋杀你。孙当机立断,连夜带兵抓获了全尚,并派遣自己的弟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杀害了刘承。然后一不做二不休,举兵包围皇宫,召集群臣宣布废掉孙亮。
乍逢大变,群臣十分震惊,但是孙这几年杀人如麻,再也无人敢违抗他的命令。于是,孙派遣中书郎李祟夺了玉玺,以诏书的形式向全国公布孙亮所谓的罪状。尚书桓彝不肯在诏书上署名,被孙杀害。典军施正劝孙立孙权六子琅邪王孙休为皇帝,孙同意了他的提议,进而命令宗正写信给孙休,让孙休赶回建业登基称帝。另将废帝孙亮贬为会稽王,送回封地;将全公主迁徙至豫章郡,全尚则被流放至零陵郡。就这样,胸怀大志而又聪明伶俐的少年天子孙亮被同样是少年执政的孙赶下了台。后来,在孙亮受封的会稽郡有流言说孙亮将会回到建业复辟登基。这些流言导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并且不明不白死于遣送封地的途中,死时年仅18岁。
千秋评说
孙亮这位在兄弟姐妹相互残杀中渔翁得利的小皇帝,虽然没有太大的政治建树,然而他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抱负,仍可管中窥豹,显示出了他非同寻常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他智辨鼠屎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孙亮也和历代小皇帝一样,也有他的政治短板,他在没有构建起自己可以操纵的强大实力时,就贸然亮剑,结果在皇宫遭到包围时而无救援之兵,最后只得束手就擒。假如他先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逐渐培植自己的武装团队,先忍受一些政治上的打压,等待时机,再与强大的对手进行博弈,将会有更多的胜算。况且,他可以充分运用手中的执政资源,逐渐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时间有利于他这一边。倘若那样的话,他就不致过早地被人从皇帝的位置上拉下马。
不过,孙亮不愿意任人摆布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他采取更为稳健的措施,可能东吴的历史会重新改写,就不会最终落得不明不白地死去的悲惨下场。至于,孙亮是郁闷而死,还是受到取代他而登上帝位的六哥孙休的政治谋害,史料均无明确交代,故不敢妄加评论。但一个有才气的少年天子,最终未能展示自己的抱负,毕竟是历史的遗憾。
3.萧纲——与乱臣贼子做政治交易终惹杀身之祸
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同时也是南朝梁的第二位皇帝。
萧纲在政治上的成就远没有在文学上的成就大。萧纲自幼爱好文学,因为身份特殊,他有能力招募一批在文学上极具造诣的幕僚,这些幕僚围绕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主张鲜明的文学集团。随着萧纲于中大通三年被立为皇太子,这一集团的文学影响逐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开宣布并倡导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这在当时蔚为风尚,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也是极具影响力的。
继位内幕
萧纲作为梁武帝的第三子,自幼聪明过人,6岁便以能歌善赋而闻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艺术家一旦涉足政坛,多半没有什么好下场。萧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自然也不是成为一名冷酷政治家的材料。可是没有这金刚钻,萧纲却偏要揽这瓷器活儿,结果会有多么悲惨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野心没才能,侯景之乱成萧纲唯一机会
公元502年,后来被称为梁武帝的萧衍建立了南朝梁国。萧衍在位48年,是南朝所有皇帝当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与此同时,萧衍治国也还称得上是贤明,他在位期间,我国南方的人口数大为增长,生产力也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是,梁武帝萧衍这位在历史上评价还算比较高的皇帝在确定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始终纠结得很。
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名叫萧统,史称昭明太子。这个昭明太子萧统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皇位,但是在历史上的名气要比他父亲还大得多。萧统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为他有一部流芳百世的著作——《昭明文选》。这本《昭明文选》使萧统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事实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萧统都是一个不错的集成梁朝皇位的人选。但可惜的是,萧统在公元531年一次乘船游览的过程中不慎落水伤了大腿,虽然后来被人救起,但最终还是病重身亡了。
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也是昭明太子萧统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所以在萧统去世之后轮到萧纲当太子,那是因为萧衍的二儿子萧综在萧统去世之前就已经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