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继位史
29822700000003

第3章 相煎何太急:丧心病狂的篡位者(3)

文帝虽被杀死,但已经杀红了眼的刘劭并未收手,又派人杀了文帝的左右亲信徐湛之、江湛等数十人,并且连潘淑妃也给一同杀掉,还派人剖开其腹,说看看潘淑妃的心长在何处。前去杀潘淑妃的人为了奉迎太子,回来故意禀报说“潘淑妃心邪”,对于这样的回答,刘劭非常满意。

可刘浚带人接应时,刘劭就故意谎称说“潘淑妃为乱兵乱杀”,并迅速观其反应。刘浚稍微一愣神,就迅速反应过来,连忙说道:“这样的结果也正是在下我所希望见到的。”两人遂相安无事。

紧接着,刘劭再次假传诏书,召太尉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令何尚之进宫,并被一一软禁,然后再召集众臣,这时消息已经传开,应召前来的人并不多,文武百官,只有几十人前来捧场。于是刘劭便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刘劭管不了许多,即刻发布了即位诏书,改元“太初”。草草结束即位仪式后,由于心虚,刘劭马上声称身体不适回了永福省,并将文帝的灵柩迁移至太极前殿,也不敢亲临父皇的丧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为了安抚前朝重臣,组建政治班底,搭起朝廷的架子,刘劭任命萧斌为尚书仆射、领军将军,何尚之为司空,张超之等人也都得到擢升,并得到20万钱的赏赐。不久,又对宗室大行封赏,拜江夏王、大将军刘义恭为太保;南谯王、司徒刘义宣为太尉;始兴王、卫将军、荆州刺史刘浚进号为骠骑将军;三弟、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进号为征南将军,加散骑常侍;南平王、抚军将军刘铄为中军将军;随王、会稽太守刘诞为合州刺史。一开始,他并不知道王僧绰也曾和文帝商议废立之事,并且还任命他做了吏部尚书,可是很快就发现了有关的文书,也随之将其杀掉。同时,刘劭还对抵触他的人还大开杀戒,先后杀死了长沙王刘瑾、瑾弟刘楷、临川王刘烨、桂阳侯刘觊、新谕侯刘球等多位宗室成员,江夏王刘义恭独自逃脱,而他的12个儿子也都被杀。

对于刘劭这样滥杀无辜、无恶不作的暴君,自然会有人发动政变来对付他。当时,武陵王刘骏正率沈庆之等人在长江中游一带镇压地方叛乱。3月,政变消息传入军中。刘劭本以为沈庆之曾经做过他的太子步兵校尉,会为他所用,于是便派人送了封亲笔信,要他秘密杀掉刘骏。沈庆之见事情危急,便求见刘骏,因刘骏不了解他的倾向,便假说有病故意推诿,可沈直闯进来,把信亮给他看。刘骏看后更加害怕,便请求进屋和母亲诀别后再死。

沈庆之十分震怒,说:“下官受先帝厚恩,今日之事,唯力是视;殿下何见疑之深!”

刘骏这才定下心来,说:“家国安危,皆在将军。”便决定对杀父弑君的刘劭进行讨伐。

刘骏起兵后,各地军政掌管纷纷响应。4月,刘骏在新亭即位,是为孝武帝。5月,辅国将军朱修之等攻入城内,诸军克台城,张超之跑到合殿御床前弑文帝的地方躲藏,被众军士击杀,刳肠割心,诸将碎割他身上的肉,生食以解恨。曾经狂傲的刘劭逃到武库井中,被一副队长高禽捕获。

臧质、刘义恭等大臣临前观刑,刘劭还想乞活,问臧质:“能把我流放到偏远之地,饶我一命吗?”

臧质回答说:“主上近在航南,到时自有处分。”就将刘劭缚于马上,押至军门。当着他的面,众人先把他4个年幼的儿子砍头,刘劭被缚于马鞍之上不能动弹,对临观的弟弟南平王刘铄说:“怎么会有这种事呢?”

四子杀毕,临到刘劭,这位嚣张一时的太子爷仰天长叹:“不料宋室到了这样的地步!”

刘浚逃出城时遇到刘义恭,眼看跑不掉,就假装投降,问这位皇叔,就提起自己的小名说:“虎头现在来,算晚吗?”

刘义恭斩钉截铁,答道:“可惜,现在已经为时过晚。”

可刘浚仍抱一线生机,问:“能否饶我一死?”

刘义恭答道:“可以到皇上处谢罪,到时候再说。”

刘浚似乎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接着问:“不知能否给我个职位,让我为新皇效力?”

刘义恭顿觉好笑,嘲笑道:“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说完,便命令他上马往回走。刘浚一上马,左右立刻按住,白刃注顶,颈血狂喷。

随后,刘劭、刘浚两人的尸首被投入江中,余下的子女妾侍亲近左右皆赐死于狱,太子东宫也被砸毁。严道育和王鹦鹉两个人更被当街鞭杀,然后焚毁其尸,扬灰于江。谁也没有想到,凶狠残暴的刘劭却落了这般下场。

千秋评说

假如刘劭能以孝悌为本,凭借其皇后所生,嫡子承袭,自然是天下共推的没有任何悬念的储君。可是他在权欲的诱惑之下,竟敢冒天下之不韪,做出如此“天地所不覆载”的逆恶之事,身自横死,妻子屠戮,也属罪有应得。

虽然杀父篡位的人古来鲜见,但毕竟有之,但唯独刘劭之所以遭到最猛烈的天谴,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第一个被正史记载的杀父篡位的暴君,而且因为他所杀的父皇宋文帝刘义隆,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战争豪杰。尽管刘义隆本身也有杀兄弟刘义康的劣迹,而且还是他揭开了刘宋王朝骨肉相残的序幕。但人们似乎善于遗忘,唯独记下了刘劭杀父的暴行。

虽然,刘劭通过杀父的宫廷政变攫取了皇位,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位置,也许并不仅仅因为执政日期的短暂,而是因为他不为人类所齿的暴行。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最后刘劭死在了其三弟刘骏的刀下,结束了他短暂而又罪恶累累的一生,并被后人称为大逆不道的元凶。

4.拓跋嗣——报父仇杀弟继位的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是南北朝时代的历史人物,曾统治过北魏王朝,史称明元帝,庙号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生于公元392年,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与刘贵人的儿子,其母亲后来被他封为宣穆皇后。

公元409年,17岁的拓跋嗣登基称帝,并于同年改年号“永兴”。拓跋嗣统治时期,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不错的表现,因此也给后人留下了英明、神武的印象。但可惜拓跋嗣在位时间仅有短短的15年,期间他不仅要为政事操劳,同时还要亲自指挥战争,从而导致积劳成疾,最终于公元423年因病去世,享年31岁。

继位内幕

北魏时期帝位的传承注定是要以血腥开道,因为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立下了一个残酷的律条:确立太子之前,必须将其生母杀掉。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地避免母亲家族势力膨胀和干预朝政怪相的出现。但却也拉开了家族内讧、骨肉相残的悲剧序幕。

母亲惨死,拓跋嗣离宫出走

北魏建于公元386年,又称后魏、拓跋魏或元魏。该王朝相继经历了14个皇帝的统治,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长达148年,最终才在公元534年,以北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后宣告结束。

北魏时期,先后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和孝文帝卓越的政治改革等。不过,除了这些政治事件以外,北魏的一项政治制度也颇受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北魏皇帝为了避免外戚干预朝政,便下令实施了一项残酷的母死子贵制度。这项制度要求皇帝的继承人在被确立为太子之前,其生母就要被提前处死,以杜绝母以子贵的情况发生。

这项政治制度自北魏开国以来就已经形成,是开国之君拓跋珪制定的。道武帝拓跋珪15岁称王,16岁称帝,建立了北魏王朝,并在统治期间不断扩展着国家的疆土,可谓是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不过,在拓跋珪的晚年阶段,他却遭到了民族矛盾的困扰,导致其备受精神压力,开始变得残酷无情。为了保卫好自己的国家,他不惜效仿汉武帝,却丝毫不顾及感情的存在。

汉武帝统治时期,身为嫔妃的钩弋夫人曾深得皇帝的宠爱,是汉武帝的4个重要女人之一,但最终却被赐死。其原因只是因为汉武帝在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后,担心她日后会凭借生母的身份操控刘弗陵,进而控制国家的政权。于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钩弋夫人就不明不白地被赐死了。

有汉武帝这个例子,再加上此前也发生过不少母以子贵,甚至干涉政权的历史事件,因此拓跋珪为了彻底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便制定了要立太子,先诛其母的制度。然而,这项制度的最初受害人即是拓跋嗣和他的生母刘贵人。

刘贵人在北魏建国之初就已经入宫了,为道武帝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被称为华阴公主,儿子则即是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其母刘贵人也随即被赐死,这令拓跋嗣悲恸不已。

在得知自己的儿子正在为生母的去世而痛苦不堪时,拓跋珪将他召入宫中,对他说:“自古以来,母后临朝摄政的事情屡屡发生,所以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国家的长久安危着想。”但毕竟是生母,再加上拓跋嗣自幼就十分孝顺,因此其父的这番话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他更加伤心,立即便泪流满面,趴在地上痛哭不止。此举让道武帝勃然大怒,立即将儿子赶了出去。

拓跋珪的晚年生活并不理想,他不仅常被政事困扰,而且还因长期服用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补药而导致精神有些失常。据说,即使是在上朝的时候,拓跋珪也无法控制自己喜怒无常的情绪,一旦对哪个大臣产生不悦,就会亲自动手对其进行殴打,残酷无情的程度令人发指。

所以拓跋嗣虽然对父亲赐死自己生母的做法十分不满,却也不敢公然地反驳,只能回到自己的住处独自悲伤。但即便如此,拓跋珪还是对儿子的多情感到十分愤怒,并想要再度召他入宫训话。

拓跋嗣宫中的一些人在听说道武帝要再次召见他时,都纷纷劝他说:“皇上现在对殿下有怒气,您此时入宫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不如先到别的地方去躲一躲,等皇上气消了再回来见他。”拓跋嗣深知自己父亲的脾气,觉得宫人们说得在理,于是就带着随从离宫出走了。没想到在他出走期间,宫内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纨绔子弟拓跋绍愤然杀父

道武帝有两个儿子,拓跋嗣是他的长子,而次子则名为拓跋绍,是拓跋珪与妃子贺兰夫人所生的孩子。据记载,贺兰夫人是道武帝的母亲贺兰太后的妹妹,长得貌美如花,但在遇到拓跋珪之前就已经嫁人了。道武帝年轻时,有一次去母亲家里,看到贺兰夫人,顿生爱意,于是便吵着要娶她为妻。其母贺兰太后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而是对他说:“太漂亮的人大都心地不太善良,而且她现在已经嫁给了别人,你怎么能抢别人的妻子呢?”

不过,让贺兰太后没有想到的是,拓跋珪虽然表面上没有反对自己的意见,但却在暗中派人杀掉了贺兰夫人的丈夫,然后召她入宫为妃,而且两人还育有一子,即拓跋绍。

也许是同父异母的缘故,所以拓跋嗣和拓跋绍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孝顺懂事、谦虚好学,后者则顽劣异常、不听说教。拓跋绍喜欢游街串巷,在大街上常常对行人肆意地欺凌,打劫不说还经常当众扒光别人的衣服,并因此而乐此不疲,可以说是既凶狠又无赖。有一次,道武帝为了惩罚拓跋绍,便将他头朝下吊在井中,直到他奄奄一息时才将他放下来。拓跋嗣对这个弟弟也通常是训斥责骂,所以这父子3人的关系都不太乐观,从而引发了后来的血腥悲剧。

公元409年的一天,拓跋绍的母亲贺兰夫人犯了错误,被性格暴躁的道武帝幽禁,并面临着可能被赐死的危险。为了保命,贺兰夫人便悄悄派人去找儿子拓跋绍,希望他可以营救自己。拓跋绍听到生母有危险,立即召集了一些宦官,商议救母一事。当天晚上,拓跋绍就带着一同密谋的宦官和众多武士冲进了宫中,来到了父亲寝殿的门口。守在殿门口的侍卫大呼有贼,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道武帝,他立即起来摸着黑寻找自己的弓刀,想要出去捉贼。结果他的儿子拓跋绍以及几个武士却趁乱闯进了寝殿,将还没有找到武器防身的父亲当场杀死。这一年,道武帝38岁。

曾经无情地赐死自己妻子的拓跋珪最终却被亲生儿子所杀,这也应该算是因果报应,同时也是他咎由自取。拓跋珪晚年的残酷令许多人都心生厌恶,其中也包括守护他安全的侍卫和下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些跟随在拓跋珪身边的人也许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着,巴不得早点摆脱这个残暴的皇帝。所以当拓跋绍带兵进入道武帝的寝殿时,才没有遭到强有力的阻拦,最终使拓跋珪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道武帝死后,北魏王朝的统治也陷入了危机之中,众多部落纷纷集结起来,欲争夺皇位。幸好离宫出走的太子拓跋嗣及时赶回,才避免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也保住了北魏王朝的江山。

为报父仇兄弟相残,拓跋嗣登基做皇帝

在拓跋绍残忍弑父的第二天,他派人将宫门紧闭,直到中午才私自下诏将文武百官们都召集到端门之前。众多官员们站在端门口,只见拓跋绍将宫门开了一条缝,并透过门缝对他们说:“我有叔父,也有哥哥,你们想要拥立谁为皇帝呢?”这句话让官员们不明所以,沉默了许久后才有人率先反应过来,对拓跋绍说:“我们愿意拥立王爷您。”此话一出,其他官员也立刻明白,应该是道武帝已经驾崩了,只是不知道死因,因此也只好随声附和。

散朝后,道武帝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之间朝野大乱。朝廷内部的官员议论纷纷,一方面猜测着道武帝的死因,一方面又在计划着该不该拥立年仅16岁的小王爷为帝。而朝廷外部,各部落也纷纷集结,欲夺皇位。面对如此混乱的场景,拓跋绍束手无策,又无人辅佐,只能拿出宫中的绫罗绸缎分发给诸位官员,以笼络人心。

此时,离宫出走的拓跋嗣也得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于是迅速赶回都城。这件事很快被拓跋绍得知,他派人寻找哥哥的下落,欲将他杀害,因为只有这样,拓跋绍才能顺利登基称帝。可见这个小王爷虽然年纪尚轻,但城府却已经很深了,并且继承了其父亲的心狠手辣。

在经过一番调查后,拓跋绍得知哥哥拓跋嗣住在随从王洛儿家里,于是便派人前去捉拿,但却没能得逞。因为拓跋嗣白天都躲在城外的深山之中,晚上才回王洛儿家居住。在此期间,王洛儿一直在帮助拓跋嗣同朝廷内的官员们联系,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一同对付叛变的拓跋绍。

官员们听说拓跋嗣已经回城,纷纷响应。相对而言,他们还是更希望拥立这位名副其实的太子拓跋嗣的,因为他不仅比拓跋绍年龄稍长,而且在性格上也深得人心,没有继承其父的粗暴个性,比生性凶狠、顽劣的拓跋绍更适合继承皇位。

因此,以拓跋烈为首的几位官员便假意支持拓跋绍,并自告奋勇地向他提出知道拓跋嗣的藏身之地,希望拓跋绍可以命他们前去捉拿。

拓跋烈是道武帝的堂兄,当初他在端门前听到自己的兄弟拓跋珪已经驾崩的消息后,立即痛哭不已,并转身离去,可见他与道武帝有很深的感情。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明智的人,所以自然支持太子拓跋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