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潜能:唤醒你心中沉睡的巨人
29824400000017

第17章 还想什么,立即行动(3)

假设你现在要开始你自己的业务,你在卧室里安上了传真机,印好了你的信笺信封,分发了很多小传单,向潜在的客户送出了上百封的信函。但一切都是白费工夫。于是你决定把与客户见面当作下一个步骤,无视先接触或任何缘由而径自给潜在的客户打电话。问题是你虽然努力去试验了,但你却干不成事,因为每次打电话你都是半途而废。即使你遇到了成功的机会,也会特别紧张,说话不得要领,为自己冒昧的电话而抱歉,无法获得见面的机会。

为什么?因为对被人拒绝、被人瞧不起的恐惧使我们退缩。想像中的失败感超出了想像中的成功感。奇怪的是,克服这种恐惧心理需要胆识,需要毅力,需要确定的目标,需要对成功的坚定信念,并一心致力于目标,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放弃。

生活中要战胜的最主要的恐惧是对失败本身的恐惧。失败既然已经发生,就要从中吸取教训,失败并不能证明你总是要走向失败。

现代最伟大的高尔夫球手杰克·尼克洛,对一个从事这项活动的青年职业球手说,他永远不会忘记,他失败的次数远远超出成功的次数。

失败是进步曲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失败只是意味着我们做的不对,无论我们做的是什么事。

考察一下成功的推销员,高销售额的推销员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只有在有了六七次接触之后,他们才开始与人约见并卖出产品。这些推销员并不是什么幸运者,他们只是具备了充分的信心与积极行动的胆识,战胜了被人拒绝的恐惧心理。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不敢冒险,只求稳妥。

在我们这一生中,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但这只是在仔细考虑这次冒险以及成功的可能之后才采取的行动。

伟大的成功者在机遇降临时总愿一试身手。有趣的是,这类成功人士多数聪明能干,严于律己。

有这样一个人,头脑聪明、机智灵活。如果把他的成功和失败画成图形,那看起来肯定像阿尔卑斯山那样起伏不平。

他乐于冒险,在飞机上同邻座的陌生人谈了一会儿话之后就给某个工程投资50万,这一工程像火箭一样升得快,但后来却像枯草那样垮下来。他曾坐着雇有司机的劳斯莱斯轿车到处兜风,但有一天他跑去向朋友借车,因为他已没钱购买从芝加哥到底特律的车票。

他这样不是敢作敢为,是蛮干。

在面对是否采取行动的问题上,特别是这种行动涉及冒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在这种情况中,是传统的观点在作怪:“不要鲁莽行动,这里很可能有危险,不要去尝试。”

这常常是明智的劝告,但身为作家兼牧师的威廉·埃勒里·查宁却这样说道:

“有时……敢作敢为最聪明。”

没有做不了的事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时,在多伦多有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全家靠救济过日子,那段时间他急需要用钱。此人精于木炭画。他画得虽好,但时局却太糟了。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哪有人愿意买一个无名小卒的画呢?

他对此苦苦思索,最后他来到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社资料室,从那里借了一份画册,其中有加拿大的一家银行总裁的正面肖像。他回到家,开始画起来。

他画完了像,然后放在相框里。画得不错,对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样才能交给对方呢?

他在商界没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见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办法与他约会,他肯定会被拒绝。写信要求见他,但这种信可能通不过这位大人物的秘书那一关。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对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过总裁周围的层层阻挡,他必须投其对名利的爱好。

他决定采用独特的方法去试一试,即使失败也比主动放弃强,所以他敢想敢做。

他梳好头发、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了总裁的办公室并要求见见他,但秘书告诉他:事先如果没有约好,想见总裁不太可能。

“真糟糕,”年轻的艺术家说,同时把画的保护纸揭开,“我只是想拿这个给他瞧瞧。”

秘书看了看画,把它接了过去。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坐下吧,我就回来。”

她马上就回来了,“他想见你。”她说。

当艺术家进去时,总裁正在欣赏那幅画。“你画得棒极了,”他说,“这张画你想要多少钱?”

年轻人舒了一口气,告诉他要25美元,结果成交了。要知道,那时的25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500美元。

为什么这位年轻艺术家的计划会成功?

他刻苦努力,精于他所干的行业;他想像力丰富,知道如何巧妙避免拒绝;他敢想敢做,他不想卖给邻居,而是去找大人物。

但最最关键的是他敢于另辟蹊径,他不害怕去做那些“做不了的事情”。

客观环境往往不利于你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时候,你应学一学那位年轻艺术家,拿出自己的勇气,敢于冒险,通过对客观条件的认真分析,找出发挥自己才干的有利时机,自己创造条件,挖掘自己的潜力。

法国电视台记者穆胡季最近出版了他的著作《胜利者》。他挑选出法国当前35位在各行各业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战胜困难而取得成功的人作书中的主人公。他们的成就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热衷开拓、勇于冒险”的精神。他们战胜了危机,取得了胜利,鼓舞了一代人的志向。

穆胡季所列举的敢于冒险、不向坏环境妥协的人最小的24岁,最大的81岁,年龄差距甚大,社会经历各异,但都是敢于挑战的人。他认为不管是什么年龄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创造者、成功者。这是一种精神,是不以年龄界限为转移的。

敢于冒险、敢于接受挑战,才能获得机遇的青睐,才能把自己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

敢于冒险并不是横冲直撞,而是有原则:

相信自己:坚信有能力改变环境;相信自己对生活准确的判断。

在钻研过程险象环生时,以失败为师,不断尝试,勉励自己“继续干”,直到成功。

只要一有空就扑在那个可能干些东西的位置上,积极主动去冒风险,而不是消极应付。

拒绝拖拉的习惯

我们在一生中,总有种种的憧憬,种种的理想,种种的计划。假使能够将一切的憧憬都抓住,将一切的理想都实现,将一切的计划都执行,那在事业上的成就,不知要怎样的宏大,我们的生命,不知要怎样的伟大。

然而我们往往是有憧憬不能抓住,有理想不能实现,有计划不去执行,终于坐视种种憧憬、理想、计划的幻灭和消逝。

有时,我们感觉到一项任务不重要,于是做起来就拖拖拉拉。如果这项任务真的不重要,就把它取消好了,而不要拖延然后又后悔。

因为看不到完成一项不愉快任务有什么好处许多人便拖拖拉拉。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做这项任务时付出的代价似乎高于做完之后得到的好处。应付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从你的目标与理想的角度分析这个任务。如果你有个重大目标,那你就比较容易拿出干劲去完成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任务。

凡是应该做的事拖延而不立刻去做,留待将来再做,有这种不良习惯的人,是弱者。有力量的人,是那些能够在对一件事情感到新鲜及充满热忱的时候,就立刻去做的人。

每天有每天的事。今天的事是新鲜的,与昨天的事不同。明天也有明天的事。所以今天的事,应该就在今天做完,千万不要拖延到明天。

在兴趣、热忱浓厚的时候做一件事,与在兴趣、热忱消失了以后做一件事,它的难易、苦乐,不知相差多少!于前者,做事是一种喜悦;于后者,做事是一种痛苦。

搁着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待明天做,在这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实际上能够将那件事做好。

“命运无常,良机难再。”在我们的一生中,若错过良好机会,不及时抓住,以后就可能永远失去它。

你应该竭力避免拖延的习惯,像避免一种罪恶的引诱一样。假使对于某一件事,你发觉自己有了拖延的倾向,你应该努力改变它,不管事情怎样的困难,立刻动手去做。不要畏难,不要偷安。这样,久而久之,你自能扑灭那拖延的倾向。应该把拖延当做你最可怕的敌人,因为它要盗去你的时间、品格、能力、机会与自由,使你成为它的奴隶。

许多人的拖沓已经成了习惯。对于这些人,一切理由都不足以使他们放弃这个消极的工作模式。如果你有这个毛病,你就要重新训练自己,用好习惯来取代拖沓的坏习惯。每当你发现自己又有拖沓的倾向时,静下心来想一想,确定你的行动方向,然后再给自己提一个问题:“我最快能在什么时候完成这个任务?”定出一个最后期限,然后努力遵守。渐渐地,你的工作模式就会发生变化。要医治拖延的习惯,惟一的方法,就是在事务当前时,立刻动手去做。“要做,立刻去做。”这是人们成功的格言。

日本法西斯入侵马尼拉时,菲律宾海军的一名文职雇员被捕了。他被送往一个集中营,他叫哈蒙。就在到达集中营的第一天,哈蒙看见一个难友的枕头底下有一本书。他向难友借了这本书,这本书叫做《思考致富》。

在哈蒙阅读这本书之前,他的情绪很坏。他恐惧地望着在那个集中营里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但是,当他读了这本书时,他就为希望所鼓励了。他渴望拥有这本书,让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面那些可怕的日子。哈蒙在同难友讨论《思考致富》中的问题时,认识到这本书是他自己的一笔巨大财富。

“让我抄这本书吧!”他说。

“当然可以。你开始抄吧!”

哈蒙立即开始抄书。一字又一字,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他紧张地抄着。他时刻陷在有可能随时失去这本书的苦恼中,这本书会在任何时候被拿走,但这种苦恼激励他日夜工作。

真是幸运,哈蒙在抄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后不久,他就被转移到臭名昭著的圣多·托玛斯城集中营。

哈蒙之所以能及时完成抄书工作,乃是因为他能及时开始这项工作。

哈蒙在三年零一个月的囚犯生活中随时都带着这本书,把它读了又读。这本书给了他丰富的精神食粮,鼓舞他生活的勇气,制定未来计划,保持和增进心理和生理健康。

圣多·托玛斯监狱的囚徒在生理和心理上永远受了伤害——恐惧现在,也恐惧未来。但哈蒙在离开圣多·托玛斯时比他做见习医生时还要觉得好些。在那儿哈蒙更好地为生活作了准备,心理上也更活跃些。在他的谈话中,你可感受到他的积极思想:“成功必须不断地实践,否则它不会长上翅膀,远走高飞。”

课后分析:

成功与失败的分别在于:前者动手,后者动口。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于能知,而在于能行。

今天的事今天就做完,千万别拖延到明天。

敢干不等于蛮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