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别让管理败在不会用人上
29830400000002

第2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管人用人必备的识人技巧(1)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管理者能够识别人才的重要意义。企业的发展,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像伯乐识别千里马那样识别人才,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的才能之一。要知道,只有你亲手发掘出来的人才,才能称得上是你的嫡系。

招式1会识人才能会用人

东汉桓帝时期的郭泰,是一个擅长识别人才的人,而且他不光善于发掘人才,也善于勉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当时的东汉政府已经朝腐败的方向发展,淡泊名利的郭泰就更不想去做官,只想周游郡县和诸侯国,做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

有一次,郭泰去了陈留地区,正赶上天降大雨。他远远地瞧见当地的居民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这些人都很随意地坐着或者蹲在大树下,只有一个大约四十岁的中年男子正襟危坐,很是庄重。郭泰凭感觉认定这人一定不是一般人,于是他热情地上前和那个人打招呼。从言谈中,郭泰得知这个中年男子名字叫做茅容,两人聊得十分投机,于是郭泰便成了茅容家的客人。

第二天,茅容家里杀鸡宰牛,郭泰以为茅容一家是要招待自己,没想到茅容将做好的饭菜,分了一大半给自己年迈的母亲,剩下的放到橱柜当中,依旧用普通的饭菜招待郭泰。

郭泰非但不以为忤,反而肃然起敬,恭恭敬敬地起身对茅容行礼,说道:“先生果然德才出众,如果是我,一定会减少母亲的饭菜来热情招待客人,但你却首先保证母亲的饮食。我对你十分的敬重。”他鼓励茅容勤奋读书,并保持自己的品德,这样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后来,果然就像郭泰所预料的那样,茅容成为了一个德才出众的人,在当地极有口碑。

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莫过于人,尤其是人才。有的管理者不以为意,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客户。诚然,客户是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但是,管理者要知道这一点:客户是需要靠人去发现、开发和维系的,如果没有企业中的“人”,客户是不会自己找上门来的。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同类企业众多的时代和环境中,更是如此。离开了人,企业恐怕就要关门大吉了。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管理者能够识别人才的重要意义。企业的发展,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像伯乐识别千里马那样识别人才,是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的才能之一。但是前提是,会识人才能会用人。

一位企业家曾说过:“事业靠人才发展,人比资产更重要。”人才是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很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世界上有名的大企业无不是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典范。比尔·盖茨曾这样感慨:“如果把我们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此话足可以看出微软对于人才的重视以及人才对于微软的重要性。

用人必先识人,知人方能善任。人才是公司进行发展的基础,公司的宏伟的事业都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学会慧眼识人,为公司招募到最合适的人才。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公正、客观地去了解人才,这样才能辨其长处。

一个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利而出,靠的就是人才。只有用对了人,企业才能获得成功。三国时期,诸葛亮不会上战场领兵作战,但是诸葛亮善于出谋划策,更是善于识人和用人。所以,他诸葛亮解救了蜀国日趋危亡的局面,并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在湖北省有一个叫观音岭的地方,是重要的贡茶产地。在这个地方,有一家新开的贡茶有限公司,公司的经理是一个叫顾之行的年轻人,顾之行公司里的茶叶品质都很好,但顾之行却发现公司缺少一个懂管理的人才,而且这个人才一定要对茶叶方面熟识。

有一天,朋友跟他说,他在武汉见过一个专门生产茶叶的厂长,这位厂长曾经把一个茶叶的小作坊,经营到全国有名的大公司,不过这位厂长现在已经退休了。顾之行觉着这是个机会,他要亲自登门拜访厂长,把他招来,让他做经理。

然而第一次登门拜访,厂长推脱自己年事已高拒绝了顾之行的邀请。就像是一盆冷水浇到了头上,顾之行怏怏地走了出去。从与厂长的交流中,顾之行知道这是自己期盼已久的人才。

顾之行决定要“三顾茅庐”请厂长这个“诸葛亮”出山。第二次,顾之行来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下着大雨,这一次顾之行得以和厂长促膝交谈,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但顾之行还是没有答应他。但顾之行通过这两次的接触,更加确定了厂长就是自己要找的人才。

厂长母亲生日的那天,顾之行定了一个很大的蛋糕,为厂长的母亲祝寿。老人家很喜欢厂长,在得知顾之行的来意后,老人家说,“看在这个孩子这么有诚意的份上,你就帮帮他吧,我身子骨还硬朗,不用你担心。”

原来之所以厂长不肯答应顾之行就是因为母亲年事已高,顾之行说:“我的茶厂是在山里,但我请你是做管理的,不需要你离开武汉。”厂长只好答应出山了。后来在厂长的管理下,顾之行的公司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销售额直线上升,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品牌。

管理者学会识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慧眼识人、人尽其才是每位管理者都应该做到的事情。管理者坚持学以致用,用人之长的原则。虽然世界上不存在全面的人才,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偏才,但最重要的就是从这些偏才中找到其闪光点,并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特长是十分重要的。

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人才,企业的生命也就终止了。领导识人要有伯乐之眼、霸王之胆,敢于开拓、善于发掘。能从一件不引人注意的小事或者一个小的细节上发现人才,这是一个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

招式2英雄不问出,识人别看出身

一个民营企业的销售经理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我亲自带过一个员工,她相貌平平,而且只有高中毕业,在公司的员工中,她是最平庸的一个。但是,她的工作态度很好,非常认真地向老员工学,自己又努力去实践。我觉得她很有潜质,就提拔她当我的助理。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进步非常快,已经是销售部的精英了。”

近些年,职场上“重能力,轻学历”的呼声虽然甚嚣尘上,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管理者在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时候,依然着重于学历,认为学历高能力自然也高。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认识不无道理,学历高说明接受的教育程度高,同时也说明人家学习的过程中是认真投入,并且是聪明智慧的。

但是,如果把学历和能力完全等同起来,认为一定成正比的话,可就有失偏颇了。有的企业管理者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不断在招聘条件提高学历要求,从大专升至大本,如今,连大本也难入他们的法眼,只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他们才会考虑任用。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很狭隘的,会让公司流失很多优秀的、能力出众的人才。作为管理者,应该将眼光放宽,唯才是举,才能网罗真正的人才。

古往今来,有很多先辈在这方面的做法很值得现代将帅们借鉴,在此我们举一个元世祖忽必烈的例子:

元世祖忽必烈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杰出帝王。因为他不仅打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而且在用人上也能慧眼识才,唯才是用。其中,让18岁的安童担任丞相就是一个例证。

安童,是元初“开国四杰”之首木华黎的孙子,在他13岁那年,就依仗着祖父的威名,被“召入长宿卫,位上百僚之上”。

虽然身为名门子弟,但安童从不愿意倚靠祖辈的荫庇,而是和其他孩子一样勤奋学习。正是因为这样,胸怀大志的安童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成熟和稳重。

安童16岁时,元世祖与阿里不哥在争得王位中获胜,一举率军拘捕了阿里不哥的党羽千余人,元世祖问安童:“我想将这些人杀掉,以绝后患,你认为怎么样?”

安童却说:“以臣之见,自古以来,人各为其主,他们跟随阿里不哥也是身不由己,这由不得他们选择。陛下现在刚刚登上王位,要是因为泄私愤而杀了这些人,那又怎么能让天下人诚心归附呢?”

一个16岁的少年竟然说出这样有见识的话来,元世祖惊讶地说:“你年纪这么小,怎么知道这番道理呢?其实,我只是说说,我并不打算杀他们!”

一晃两年过去了,安童已经18岁了,元世祖一直细细地观察着安童,见他处世练达,办事果断,为人稳重,足智多谋,于是就决定破格提拔他为中书右丞相。

知道元世祖这一想法后,安童赶忙推辞道:“虽然大元已经安定了三方,但江南还没有归属朝廷,臣年少资轻,恐怕四方会因此而轻视朝廷,还请陛下另请高明。”

但是,元世祖主意已定,毫不动摇,说:“我已经考虑清楚了,你就不要再推脱了。”

用一个18岁的年轻人为丞相,在大一统的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少年得志的安童,自然会招来不少人的嫉妒,劝说元世祖不应该将实权交给一个小孩子。

元世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用人按资论辈,那我岂不是要等到安童三四十岁,甚至更老的时候才能提拔他。那时的安童可能已经锐气全无,才思迟钝,这将是对人才的扼杀。”

元五年,有几位权臣想削夺安童的实权,建议设尚书省让阿合马主持,而让安童居三公之位。

元世祖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最后说:“安童,国之柱石,若为三公,看似给了他权职,实际上是夺了安童的实权啊,这样的做法我不同意。”

自此之后,安童一直身居要职,直到49岁因病去世,为元世祖效力长达31年,为元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因为没有遵循人们一以贯之的“按资排辈”,而是破格提拔,才使得安童在风华正茂之年为国效忠。元世祖的英明之举不得不让人敬佩!

可时代发展至今,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却还会不自觉地按个人的外在因素综合出资历大小,辈分高低,再让所有人按“辈”就班,依次考虑。殊不知,这种的做法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使组织出现僵化和凝固的情况,从而停止前进的步伐。古人曾指出:“资格为用人之害”,只有唯才是用、不拘资历,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从这一点上讲,现代企业将帅们就有必要借鉴和学习一下古人了。作为管理者,忽必烈的唯才是用是很值得参考和学习的,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学历等外在的东西,要深入了解其内涵,然后再判断其是否为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诗人龚自珍的呐喊,直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震撼。作为将帅,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一定得将目光放在有能力且又能体现在成果上的人身上,即使他没有较高的学历,也应该加以重用。而那些只会捧着高学历时刻不忘吹嘘一把,却没有什么能力和成果的人,则没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了。

招式3相貌不是人才的“名片”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寓言:说是一只山羊初见一只斑豹,山羊很快就喜欢上斑豹满身漂亮的斑纹。甚至忘记父母告诫自己的不要以貌取人,只见山羊喜爱至极,竟忍不住向前抚摸斑纹,斑豹对这送上门来的猎物毫不客气,将山羊吞食于腹。山羊临终前悲叹道:“我真愚蠢,不该以貌取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管理者不能因下属的外表而迷了眼睛,应该由表及里,通过现象认清他的本质,看准下属的“庐山真面目”。如果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那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晋代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人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凭一个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自古以来,“以貌取人”者就不乏其人,甚至很多君王也是如此。

三国鼎立时期,东吴的国君孙权是善识人才的明君。孙权一表人才,满腹经纶,很多人才都甘愿附在他的麾下,所以孙权的手下聚集了周瑜、鲁肃等大将。在孙权的带领下,东吴被治理得井然有序,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现象。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明君,在辨别人才的时候,也有失误的地方。

自从周瑜逝世之后,孙权的身边便缺少一个善谋的智者,这时鲁肃向孙权推荐了庞统。孙权很是期待能够有人代替周瑜,为他减轻压力。然而,当鲁肃带庞统前来拜见时,孙权看到庞统的长相后,却一口拒绝了鲁肃的推荐。原来这庞统相貌极为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庞统本来也很自卑,但在诸葛亮的开导下决定出来建功立业。可没想到一出来,就遭到了孙权的“以貌取人。”

鲁肃悄悄地问孙权说:“主公,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拒绝任用庞统,这可不是你一向招揽人才的作风啊?”孙权回头看了一眼庞统说道:“你看他的长相,尚不及周瑜的十分之一,怎么看都不像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怎么能把周瑜的位置让给他呢,而且他在我看来不过就是一介莽夫。”

鲁肃打断孙权的话,提醒道:“主公你错了,当年在赤壁大战的时候,错没有庞统连连献计,我们又怎能战胜曹操呢?”但孙权并没有采纳鲁肃的建议,最终还是让庞统走了。后来,庞统又去投奔刘备。最初刘备也是犯和孙权一样的错误,认为庞统相貌奇特,不能重用,好在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一直在给庞统求情,关羽、张飞很欣赏庞统的满腹才华,刘备才答应任用庞统。

在刘备麾下,庞统的才能日益表现出来,对以后蜀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刘备对庞统的才华很是欣赏,甚至不禁自责道:“庞统是一位不可多得之才,可是我的愚钝,差点使得自己与他失之交臂。”

远在东吴的孙权听说庞统到刘备那后的所作所为,叹息着说:“我又失去了一个周瑜。”可他悔之晚矣。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要想真正的识别出人才,就要进行全方位的审查,看其是否有与职位相当的能力,是否有不可限量的前途,而不是单单靠着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智慧、学识。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数尚未得志,所以没有多少机会在公开的场合说官话、假话,他们的话,往往都是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表达出了他们的真实思想和情感。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会享受,如果凭着外貌来选人才,终究会导致人才被埋没,企业受到损失。

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往往会被下属的外表和言辞所迷惑,委以重任,但经过时间的考证,发现事与愿违,在选人才上失误了。因此,不以貌取人是管理者必须掌握的识人原则。但是,如何练就这项本事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看内在,看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