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欣喜万分,毕竟这是父亲给他锻炼的机会。于是他拿着《马经》找了很长的时间,他见到了许多的马,每遇到一匹马,他都会拿《马经》来仔细核对,但是每次都对不上。这样找了一年,儿子有点灰心丧气。他回到家中垂头丧气地告诉父亲自己的经历。但是伯乐始终劝说他不要灰心,只要努力以后必然会找到千里马的。
在父亲的鼓励下,儿子再一次踏上了寻找千里马的征程。然而此时他确实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寻找。他只是漫无目的地走,一直走了很长的路。
终于有一天,他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一只大蛤蟆“咕咕”地叫起来,而且很是欢快地一蹦一跳地跳过来了。儿子看了半天,心中想:这难道不就是我要找的千里马吗?于是十分开心,立即往家里跑。
他前脚还没迈进家门,就大声嚷嚷起来:“我终于找到千里马了!我终于找到千里马了!”伯乐一听,赶忙跑出来问:“你找到的千里马是什么样子的?”儿子十分得意,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说:“见过了那么多马,我终于发现有一匹和书上画的最像。它的头颅高高隆起,眼眶则深陷下去,背脊也是缩着的。但是遗憾的是,它的蹄子不像。不过我觉得很难有比这个更像的千里马了。”听完儿子的话,伯乐心中明白了大半,他苦笑着对儿子说:“你找的这匹‘马’应该只会蹦蹦跳跳吧!你想一想啊,这样一匹马人骑上去怎么会受得了?”
培养思路和独立判断还在于凡事有自己的主见,要看得长远,避免鼠目寸光。拿遭到羞辱来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怒目相对。在冲动下,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然而,这种人不可能做大事,因为他缺少自己的独立判断。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能够忍受屈辱的人物,最后他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将领。韩信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年轻的时候,韩信既不会经商,也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他和当地的一个官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官员家中去吃饭,可是时间一长,官员的妻子对他十分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韩信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再也没有去那里蹭饭了。为了生活下去,韩信便到淮水去钓鱼,有个洗衣服的老太婆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十分感动,便对老太婆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婆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是惭愧。当地有些少年很是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便认为他胆小,于是在闹市里截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都想看韩信会如何对待。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哄然大笑,都说韩信是个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然而韩信却是个十分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正在改朝换代,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自己会有出头之日。他后来帮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阴侯。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韩信来到自己的封国,把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他当了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他部下的各位将领说:“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虽然韩信的做法有一些做秀,但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最后获得极成功确实表现了他超凡的眼光和超人的忍耐。试想,如果当时韩信一怒杀了那个少年,最后的结局会怎么样?韩信要么逃亡,要么被抓起来,而韩信一贫如洗,没有钱财,逃亡和被抓起来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死路一条,是几乎没有可能成就日后的功业的。而且他年少的时候忍受的那些屈辱,让他更懂得抓住机会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会放任自流,游戏人间。
老狐狸认为,一个人拥有思路和独立判断是非常必要的。
终日忙碌,不如一刻学习
老狐狸认为,终日忙碌不如一刻学习。在紧张忙碌的时候,一定要学些知识。
人们一定要学习有用的知识,不要学那些无用的知识。古时候有一个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他到一个据说懂得屠龙之技的人那里去学习屠龙的本领。他散尽了家里的财产,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屠龙的技术学到手。结果当他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时,才突然想起来这世间根本就没有龙可杀。
学习当然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学习做正确的选择,避免漫无目的地学习。春秋时期的西施长得十分美丽,当她心口疼的时候常常会紧锁双眉,这个时候她显得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动人。人们纷纷赞叹不已。邻村的东施看见了,于是回去立即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然后皱紧眉头。这被村里的人看到了,都纷纷地跑开。这个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是因为西施皱眉才美。
人必须读书正如人必须吃饭,读书越来越重要。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换来谋生的技能,不再像原始时代,会用砍刀杀野狗就可以生活一辈子。现在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有位文化人说过:看一个人看他的书房就够了。一个人的藏书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人的品格高下立现。读书要选择,正如人吃东西要选择一样,吃了坏东西要拉肚子。书也不可乱读。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产出和效用。读了以后写出来或者用出来,就是读书的产出。这种产出是消化正常的表现,也是理顺自己思路的表现。反过来对于读,也更有帮助。
社会上很多人都已经厌恶读书了,他们认为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只崇拜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书,却能够大把大把赚钱的富翁们,认为真正成为有钱人的正是那些没有读过书,敢闯敢拼的人。且不说读书是否是为了赚钱,姑且把读书的目的定位为赚钱。那些不读书也能成为富翁的人之所以成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环境因素的。偶然性在于没有读过书而下海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偶然地成了其中的成功者;环境因素在于我国处于经济起飞发展阶段,那些人所得到的财富大多是在卖方市场时获得的。
现在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读书就没有出路。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不读书,他很难受聘于一家正规的大公司,这样他也很难为自己赢得职位,甚至连谋生都成了困难。
读书并不是以赚钱为最终目的,只有浅薄的人才将读书的目的如此简化。读书的目的在于求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一群老鼠出外觅食。很快它们在一家人的厨房里,发现了好多食物。
就在老鼠们享用美食时,突然传来猫叫声。它们赶紧四处逃命,但猫穷追不舍,最后有两只老鼠逃跑不及,被猫捉到。正当猫要吃掉老鼠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凶恶的狗吠声,猫狼狈地逃走了。
过了一会,老鼠首领走了出来,对全体老鼠训诫道:“我早就跟你们说过,多学一种语言是有利无害的,你们看,正是因为我学了狗的语言,才救了你们一命。”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十分有哲理。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所能调度的资源也是不同的。人和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后天的学习,后天努力学习的人自然在困难之时能够调度更多的资源,而后天疏于学习的人,在遇到困难之时所能调度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人不能疏于学习,应该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更适应现在变化日益激烈的社会。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更是要积极地去学习,这以后将成为一生的财富。
宋朝,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方仲永5岁时,还从来没有见过笔墨纸砚。
一天,方仲永哭哭啼啼地向家人要笔墨纸砚,他说他想写诗。父亲感到十分惊讶,他执拗不过儿子,便立即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小小的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同时还给诗取了个题目。同乡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全部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个究竟,他的诗确实写得还不错。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人们都十分称奇。
从此以后,方仲永家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常常有人来他们家拜访,还有一些文人当场出题让小仲永作诗。然而无论是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意境比较高远,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赏。
方仲永的奇才传到了县里,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没有人不认为他是神童的。很多县里的名流、富人对方仲永也十分欣赏,他们一家的地位提高了许多。方仲永的父亲很是得意,便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县里去拜访那些名流、富人,总是找一切机会去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这样不但可以博得夸赞和奖励,而且还可以赚到很多的钱。
方仲永从此就再也没有学习,时间一长,神童渐渐才思不济,最后仅仅一味地凭着一点天才来作诗。结果到了十二三岁,他作的诗已经大不如从前,跟他交流的人都感到十分失望。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所有的才华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了,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人们都非常遗憾地摇着头,可怜一个天资如此聪颖的少年最终还是沦为一个十分平庸的人。
老狐狸认为,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重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人要学会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定期把自己清零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定期把自己清零,有些东西是“不要”的。
第一种“不要”是: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明白真正的价值。要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没有多少概念。在年轻人的意识里也许认为,是自己的永远就是自己的。其实这种意识不一定对。比如十九岁是自己的,但是过了十九岁,就再也不是自己的。要学会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很多时候拥有一些东西时没有感觉,是因为缺少比较。每天都能吃饱饭,自然不会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不能吃上饱饭;每天都能开心健康地度过,自然想不到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忍受疾病的折磨。应该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千万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这些东西的获得往往是很多人很多年努力的结果,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学会和那些过得很是艰难的人进行比较,这样往往会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生活。
第二种“不要”是:不要在事情还没办成之前就自吹。事情没有办成就永远是个未知数。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失败的,所以在事情没有完全办成之前千万不要有任何得意的神色。当然事情办成以后,也不应到处吹嘘和炫耀。在办事情的过程中,人得到了成长和锻炼,这才是最重要的。人要学会在自己的生活中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事情做得漂亮是可喜可贺,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骄傲。而且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荣耀也已经过去,过去的就不需要过多地去留恋。人生是一场接力赛,开局不错,不代表一定能够是最快跑到终点的一个,还要看后续的努力。如果开局不错的时候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如何如何聪明无比,是世界上最有智慧和能力的人,那么到最后会怎么样?显然最后很可能失败。因为人一骄傲就容易失去理智,提前骄傲更容易让事情功亏一篑,更何况事情还没有办成。到时候可能会招来各种嘲笑和讥讽,也会被别人认为是很轻浮。
第三种“不要”是:不要过于骑墙。在任何时候,总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主见。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不能培养一种骑墙的习惯。虽然骑墙是最少有损失的,但是长期来看,骑墙的人是最不好的。一点个性都没有的人长大以后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很多时候坚持原则,坚持主见,短期来看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失,但是长期来看,坚持原则的人,在别人的心目中会是一个非常值得交往的人。谁愿意和那些一说话只是讨好别人的人过多交往。那样不但让自己很没有安全感,而且也缺少一种骨气。人要有自己的主张,还要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在表达主张的时候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分寸。过于骑墙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有大智慧,适应社会,甚至会自诩自己的人生哲学是像水一样,以柔克刚。其实骑墙是虚伪的表现,柔能克刚则是另外一回事。人一点骨气都没有,连骨头都是软的,相信也很难成就事情。
第四种“不要”是:不要盲目地羡慕别人。两个鱼缸的金鱼都特别羡慕对方的生活,于是它们分别跳到了对方的鱼缸里。跳过去以后,才发现大家过的其实是同样的生活,相比较而言,自己那边反而更好些。我们容易盲目羡慕别人,认为别人一定很如意,一定很顺利。而事实上,很多事情想着是一回事,事实却是另一回事。发明“666”农药的人一定很幸福,因为他很成功地发明了这种农药,可是我们哪里知道发明者经历了666次失败的实验,经历了666次失败的打击才成功。在我们的意识里,定然也认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此是很幸福的人。殊不知爱迪生为了找合适的灯丝,尝试了几千种材料。不要以为几千种说出来那么容易,实际上几千种尝试等于经历了几千次失败,至少是不满意,要承受住这种打击,往往需要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种“不要”是:不要过于轻率。做人做事都不要轻率。做人轻率的人往往被人认为是莽夫,缺少自己的判断。做事轻率往往容易犯错。人要学会思考。做人要思考如何做人,做事要思考如何做事,在思考成熟后再下结论,再去行动,这样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会有太多的后悔。与人交往,尤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
第六种“不要”是:不要过分矜持。人要不断地去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而且要快速,要在环境中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学习。放弃自己的矜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赢得众人的欣赏。其实很多人都会很欣赏那些落落大方的人。不要以为表现矜持就代表老实,其实老实还有层含义就是不懂得变通。人们对老实人或许有一种信赖,但是对他的能力往往会有所怀疑,尤其是在现代社会。
老狐狸认为,以上几种“不要”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种人生态度的指导下,很多事情本身就有个很清晰的价值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