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有责任感,只有有责任感的人,才有可能远行。一个人的责任感,首先表现在对家庭的责任上,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肩负对家庭的责任,那跟他谈什么信义都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人要学会善始善终,不要让消极的思想入侵。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学会把责任当成一种荣誉,而不是负担。面对困难,不用害怕,它不过是有个强大的外表,根本就不堪一击。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演员,要学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无家庭责任,则信义皆休
老狐狸认为,人无家庭责任,则信义皆休。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生存,而社会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就是家庭。
很多古代的典范人物都是因国忘家,这里谈到先有家,后有国,似乎有点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古代典范人物是要在国和家中做一个取舍,最后毅然选择了国。现在不需要取舍,所以自然是先有家,后有国。家是国的基础,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的人,怎么能对国家效忠呢?
我们必须有很强烈的家庭观念。在家庭中,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一个家庭中,我们首先是子女,作为子女,我们要明白父母的辛苦,要学会感恩。人生在世,最感激的人应该是父母。父母是一本大书,并不是所有人都读得懂的,要学会关心他们。
作为子女,孝顺永远是第一位的。父母无私地将子女养大,可能占用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此无私对待他人的人,试问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做到。虽然父母不求回报,但是为人子女必须报答。这不仅是出于自己的孝心,而且也是子女们做给自己子女的示范。古时候有一对夫妇,有一个老母亲,还有一个儿子。夫妇二人嫌弃老母亲,于是找了一个箩筐,将他们的老母亲抬到荒郊野外打算丢弃。然而往回走时,儿子拉着父亲的手说他要拿回箩筐。父亲问为什么,儿子回答说:“等你们老了,我再用它把你们抬过来。”父亲一听,顿时后悔了,赶紧把自己的老母亲接了回去。
孝顺并不等于愚孝,一定要懂得把握分寸。曾子是个很孝顺的人,有一次他的父亲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拿起大棒打他。曾子挨了打却始终一声不吭,还站着不走。父亲当时处在盛怒之中,一顿狂打,曾子被打休克了。没有想到曾子醒来的第一句话是:“父亲大人,您没有受伤吧?”父亲很是感动。曾子因此而得到孝子的名声。后来他跑去见他的老师孔子,但孔子吩咐人拦住他,不让他相见。曾子觉得很奇怪,后来见到孔子,就问老师为何不见他。孔子骂曾子太愚蠢了,曾子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以前舜跟父亲住一起的时候,他的父亲很不喜欢他,又受到舜的继母调唆,经常打舜。如果父亲用小棒打舜,舜还能承受,站在那里不走。如果父亲用大棒子打舜,舜就立即跑开了。等到父亲的怒气消了以后才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像你的父亲当时正在盛怒之下,用那么大的棒子打你,你居然还愚蠢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如果你被你的父亲打死了,就尽到了孝道吗?错,其实是你让你父亲成为杀人凶手。
在家庭中,要多与父母沟通,多向父母请教。或许我们会以为自己已经了解,见过的世面比父母要广得多,因此没有必要向父母请教。其实,父母对待孩子就像种树一样,在小的时候,一定通过各种规矩来保证小树能茁壮成长,等到长大了以后,父母就开始放松要求,到最后不再有任何约束。这种境地的变化会让很多父母心中形成落差。在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向父母讨教一些经验,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父母自己真的很需要他们,他们心中会很宽慰的。聪明的人都不要在父母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而应该学会谦恭。没有什么比告诉父母“自己还很需要他们”更让他们欣慰的。
父母年纪大了,往往喜欢唠唠叨叨,很多子女对此很烦。其实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对子女放心不下,担心子女吃亏或者过得不好,因此出于一片爱心才会说许多。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的这份心,即使说得不对,说得自己不爱听,也不要表现出来,而应该考虑到父母的本心,对父母表达感激。
在一个家庭中,对自己的爱人,应要学会珍惜感情。这种感情不仅是爱情,而且还是一种亲情,要学会将爱情转化为亲情,同时也要学会不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亲情平庸化。其实两个人相爱是很神奇的事情,最后能走到一起成为夫妻更是幸福的事情。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因为他们是没有真正读懂爱情。爱情最后必然会上升到亲情的。两人相处的时间太久了,以往的新鲜感就逐渐消失了。如果还要去追求新鲜,那么两个人必然会分手。消失了新鲜感就应该用一种亲情来填充。爱情确实是个奇怪的东西,当初克服了千辛万苦,冲破各种阻力和束缚,好不容易走到了一起,就应该好好珍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情,往往让我们不胜烦扰,人们经常会为一些小事情而争吵,最后导致劳燕分飞,这种结局是可悲的。一开始爱得轰轰烈烈,到最后反而成了仇人,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人们好好反思。
在与爱人相处中,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为对方思考一下。人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总是要求对方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很多时候,必须给对方一个自由空间,不要让婚姻成为束缚。古人说夫妻相敬如宾是有道理的,不是说夫妻之间讲客气,而是说应该相互尊重。
在一个家庭中,对待孩子,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教育。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像棵小树苗,父母不但要辛勤培养,而且还应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不能成为一个自私的人。不成为自私的人,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教会他们主动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和麻烦。如果孩子能够关心别人,那么他们又怎么会不关心自己的父母呢?让孩子主动去关心别人,是让孩子做人存有一颗善心,一颗热心。这种热心可以演化为孩子将来的孝道。
要关心孩子,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比较冷漠的人。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而忘记了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在孤独中长大,自然对人对事缺少关心和兴趣,也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试想一个不考虑别人感受的人,怎么会为父母着想?他们连猜父母心思的想法都没有。绝对不能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冷漠了心,要让孩子对世界充满着热情。这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不要简单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孝顺。孩子之所以不孝顺往往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自己对待父母没有任何感情,对待孩子也爱理不理,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又怎么能够让孩子对自己有感情呢?
关心孩子就不要让孩子心中有太多的负担。不要总是表现出自己为孩子做了哪些事情,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否则,容易让孩子心中有负担。当孩子长大以后,做事会顾虑很多,会过多考虑家庭因素,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前途。父母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有所愧疚,而应该让孩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成长。
所谓成功人士,不但要在事业上成功,而且要在家庭上也比较成功,而家庭的成功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孝老,二是夫妻和睦,三是子亲,且缺一不可。对于那些自诩为了事业必须抛弃家庭的人,即使成功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真正的成功人士会让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都很成功。
每一个人都要正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尽到自己家庭成员的义务。一个连家庭都料理不好的人,怎么可能把事业做得很成功?即使事业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此时却没有人与之分享,这个时候人往往是最孤独的。所以千万不要想着家庭不行,事业来补,这种办法往往把自己送到了一个孤峰,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那里,不胜寒意。同时也千万不要吵吵嚷嚷说为了事业的成功必须抛弃家庭,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把它们对立起来。可能有人认为时间和精力有限,照顾了家庭就荒废了事业,勤于事业就疏忽了家庭。其实关键在于一种平衡,即把事业和家庭平衡起来。对事业太执着和过度沉溺于家庭都是不可取的。
同时作为家庭成员,也要学会付出。家庭就像冬天的一炉火,只有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不断地往里面添柴,火才能越烧越旺,家庭成员才能感受到温暖。其实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是比较孤独的,如果离开了家庭,很多人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当然在家庭中不要恃宠而骄,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即使是一家人,家人也完全没有义务一直对你这么好。要学会对家人好,这样才能得到家人的照顾和关心。
在家庭中,为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家人受伤。有些时候我们所说的话,我们说话时的口气会变成一把利刃刺伤他人,家人离我们最近,往往成为最先受伤的人。不要随便开家人的玩笑,虽然只是玩笑,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让家人逐渐产生一些不好的感觉。当然也千万不要因为玩笑和家人翻脸。在日常生活中,争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注意减少争吵的次数,千万不要因此而伤害了感情。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老狐狸认为,人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有位皇帝,本来也不适合做皇帝,但是他却偏偏在阴错阳差中做了皇帝,最后才发现自己最喜欢做的居然是和尚,于是又去出家,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了。正是这种在政治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做和尚又做不得的矛盾之中,他被别人结束了生命。这个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
萧衍生于公元464年,南朝齐的大将,后来手握兵权,逼迫齐国皇帝“禅让”了帝位,建立了梁。
萧衍的父亲名叫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卫尉等高官。萧顺之十分注重对萧衍的培养,萧衍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不但为人十分聪明,而且特别喜欢读书,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博学多才,在文学方面更是造诣非凡。因为家族背景,萧衍很快就当了官,而且一当官就直接在卫将军王俭手下。王俭比较注重人才,他看到年轻的萧衍很有才华,而且言谈举止和别人很不一样,尤其出众,很快就提拔萧衍做了户曹属官。这时的萧衍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办事果断机敏,同时还注意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不久王俭就提拔他当了参军。就在他仕途一帆风顺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遵从当时的孝道,他回家去守丧三年。三年后,萧衍复官。
齐武帝去世后,新皇帝即位。但是这个新皇帝可能是因为富贵太久了,毫无斗志,只知道天天吃喝玩乐,从来就没有把心思放在政务上,大臣一片忠心,对他进行规劝,但他从来就不听从。此时,掌握朝中大权的萧鸾特别生气,于是他果断地联合众人将新皇帝废掉,另立皇帝,这样朝中大权便掌握在他的手中。三个月后,大概是他觉得有什么不如意,索性自己就做起了皇帝来,他便是齐明帝。齐明帝萧鸾对萧衍也十分重用,总是不忘提拔他。然而齐明帝萧鸾只在位五年就病死了,他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宝卷。殊不知,这个宝卷治国无术,且为人还特别残忍,他一当上皇帝就杀掉了很多大臣,即使是对一些功臣他也丝毫不知道爱护,总是编织一个理由来妄加杀戮。在这个时候,萧衍开始和这个昏庸的皇帝对立起来,他联络了很多掌握实权的官员,共同废掉了宝卷,最终拥戴和帝。而他从此以后也掌握了朝中大权,升任大司马。
过了不久,萧衍就动用自己的权势,逼迫和帝禅位给他。做了皇帝之后的萧衍,初期时,政绩是非常显着的。萧衍十分注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对政务很是勤勉,是个勤政的皇帝,很少有疏忽怠慢的时候。不仅如此,他还广开言路,对人才很是尊重,也力争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他要求官员必须注重官吏的选拔,同时还要求地方的长官清廉。当然,萧衍本人是可以作表率的,他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是出了名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俭勤政的皇帝,他虽然逼迫和帝禅让帝位,但是在他的心里,他还是特别希望能够做个和尚。公元527年,这个向往做和尚的皇帝来到了同泰寺,在这个寺庙里,他把国事全部抛开,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为了更好地实现他心中的宏愿,他甚至将当年的年号改为大通,并逐渐开始不近女色,也不吃荤。萧衍不但自己是这样做的,而且还特别要求全国都来效仿。自从他皈依佛祖以后,就选择吃素,连祭祀宗庙,也从来不用猪牛羊,而直接用蔬菜代替,在他看来,神灵是吃素的。这个身逢乱世的皇帝没有想到继续励精图治,为百姓造福,而是试图出家当和尚。萧衍几次入寺做和尚,后来都是大臣们捐献财物将他赎了出来。萧衍对佛教理论研究得十分透彻,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朝政昏暗就可想而知。到了老年,萧衍特别刚愎自用,建了很多佛寺,也从来不听从大臣的劝谏,最后他被叛臣围困,在饥饿中悲惨地死去。
人一定要学会做自己,做最想做的那个自己,而且一旦目标确定,就要有一种认真精神,把这个自己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