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际关系心理学
299400000028

第28章 突破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1)

怯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调适

美国着名成功学家卡耐基曾说:即使是一个职业的演说家,都没有完全消失登台的怯场。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谁,都会有怯场的体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并不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都想每次做得好、表现得好。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一个非常有造诣的专家,他会说自己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出什么问题。这不全是谦虚,而是对自己负责。

伟人也有“怯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当今世界八大演讲说家之一,但是在他初入政坛不久,在议会发表演讲时,却栽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大跟头。他事先把演说稿背得滚瓜烂熟,踌躇满志地登上讲台,开始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他讲了一半,突然忘记了下文。他手脚冒汗,面红耳赤,可怎么也想不起来下面要讲的那句话。他像傻瓜一样在台上呆站了一阵,最后只得尴尬地退回自己的座位。当众出这么大的丑,这在英国的议会上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怯场”并非不治之症,演讲者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调适。

(1)由于陌生而怯场。

许多人由于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讲台上面对听众发表过讲话,一旦要求他们在这种场合、这样的位置面对听众讲话,就会怯场。

针对这种情况下的怯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调适:

①演讲者可以早到场熟悉环境。也就是说,在演讲之前早些到达演讲场地,不仅要观察演讲场地的空间布局,而且还要了解听众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甚至还可以与一些听众进行随意性的交谈。这样,等到演讲开始时,演讲者就会感到这时的演讲只不过是一次扩大了的谈话。听众也只不过是谈话的对象而已。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在演讲之前,到讲台上亲自体验一下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②呼吸均匀。当演讲者还未登台就感觉呼吸急促、心惊肉跳时,演讲者首先要等到主持人说完话,再不紧不慢、步伐适中地走上演讲台,以使紧张的气息平静下来。千万不要跑步登上讲台,那样会使紧张气息“变本加厉”。其次是登台后,不要匆忙开始演讲。应该先环视演讲场地,同时作一次深呼吸,而后行鞠躬礼。礼毕,再作一次深呼吸。经过这样的呼吸调整之后,再开始演讲,演讲者的怯场情绪就会锐减,甚至完全消失。

(2)面对陌生的面孔而怯场。

有的演讲者因为听众陌生而产生一些怯场现象,此时,演讲者可以这样做:

①寻找支持者。听众席中如果有同事、朋友时,演讲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也就是说,演讲者宜实视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而对其他的听众则采用虚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不要让视线长时间固定在某一方向或区域。否则,会使其他听众产生冷遇之感,从而不利于演讲顺利进行。

②盯住听众的鼻尖。当演讲者面对的听众完全是陌生的面孔时,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一般来讲,人们都害怕正视陌生人的眼睛,而演讲则要求演讲者用眼睛不时地与听众进行交流。这样,演讲者如若不采取任何技巧而正视陌生人的眼睛,势必会越讲越紧张,越讲越糟糕。如果演讲者盯住听众的鼻尖,则会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不仅会减轻演讲者由于面对陌生的眼睛而产生的紧张情绪,而且也会使听众感觉到演讲者在注视着“我”,“我”应该很好地听下去。

(3)由于过高估计听众而怯场。

在演讲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演讲者在参加某个集会时,对自己的演讲内容并不是毫无准备的,他们有的在会前作了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乏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临场时过高地估计听众,从而导致对自己缺乏信心和勇气,进而临场时心慌意乱,言不由衷,最终不能准确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播信息等。这种情况在青年演讲者中比较常见。此时,演讲者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对怯场进行调适,即无论听众水平高低,都假设他们“一无所知”。这样,一来能够成倍地增长演讲者的信心和勇气;二来还能使演讲者精心选择最能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三来还能够使演讲者用心选择适当的言语表达方式,来增强演讲效果。总之,无论听众水平高低,都假设他们“一无所知”,演讲者才能无所顾忌地、较好地调动和发挥他们多方面的演讲艺术才能,以引起听众心理上的美感和共鸣。英国物理学家、演讲家法拉第,曾做过一百多次的学术演讲,十九次科普讲座,每一次都取得了众口赞誉。当一个学生问他演讲成功的秘决时,他直截了当地回答:“假定听众‘一无所知’。”

(4)由于前面的演讲者取得成功而怯场。

有的演讲者看到排在自己前面的演讲者讲得头头是道、从容自然、水平较高时,就会产生我不如人的自我评价,由此产生怯场。这样的演讲者,要想调适怯场心理,第一要放下思想包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不要把演讲的失败看得过重,更不要过多地考虑演讲后别人会如何评价。请记住但丁的话: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二要坚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勇气。俗话说,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看到比自己强的演讲者是很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演讲者应取其所长,补己所短,使听众听了你的演讲后产生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5)有领导或专家在场而怯场。

有些演讲者登台之初比较轻松、自然,但在突然发现有领导或专家在场时,便立即紧张起来。其实,作为一个演讲者,首先要有一种震慑全场的气概和信心,只要认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是正确的。不管谁在场都要认真讲下去。同时还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和对听众认真负责的度。这样,就可以减轻领导或专家在场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临场时的应急措施。演讲者要想真正克服怯场的心理情绪,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端正认识。大多数人都认为引起怯场的根本原因是紧张。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紧张分为过分紧张和适度紧张,只有过分紧张才是引起怯场的主要原因。而适度紧张则是演讲者的基本素质之一,同时演讲者也只有具备了适度紧张,才能调动演讲者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顺利地完成演讲。相反,那些没有丝毫紧张感的演讲者,他们的演讲常常是松懈的、乏味的,其结果既不能感动自己,也不能感召听众。第二,争取多开口。演讲者应该在平时、在熟人面前多开口,多讲一些自己熟悉的东西,或者朗读一些诗歌、散文,以培养自己对害羞心理的抵抗力。以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增加难度。长此以往,就会完全克服怯场的心理。第三,演讲前充分准备。也就是说在演讲之前,反复讲练,熟记讲稿。这样,才能在临场时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你和别人的关系为什么会紧张

在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一些人,书看得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就是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很紧张,矛盾、冲突不断,周围人感到别扭,他自己也感到痛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能人,能力非常强,但就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太好,他的顶头上司就是不用他,冷落他,甚至时不耐地给他穿小鞋,他也就因此而失去许多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的确,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人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水平而影响自己的发展,而是因为人际关系而误了自己的前途。

那么,人际关系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很复杂、很多,有客观的环境因素,也有主观的心理因素,很多人将发生的原因归之于前者。

譬如,有些人的“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优越感极强,总感到自己要比他人强,要高明,处处、事事、时时都显示出一付盛气凌人的样子,自以为是,对他人说起话来总有居高临下一副老大的味道,平时的一言一行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样子,不会平等待人……而人呢?一般都有一个喜欢被他人尊重的特点,都不喜欢被他人歧视、瞧不起,因而对这种高傲无理的人敬而远之。

有的人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则是豆腐渣。自己浑身是优点、长处,他人满身是缺点和短处,自己是常有理,因而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责任总在他人一方,错误总是他人的,有时他也很明白自己很理亏,但是由于虚荣心太强,太爱面子,因而强词夺理,无理狡辩,一有矛盾、争执,总与他人闹个天翻地覆,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仅化解不了,反而向激化方向发展,人际关系自然也就越来越紧张。

有的人还有刻板、偏见的毛病。即一旦产生对某个人不好的印象,怎么都是扭转不了,他的一举一动都感到别扭,他的一言一行都很不舒服,总想找个岔去刺刺他,无端地攻击他人,让他人不舒服一些。有时,明明是对方做了好事,也总往不好方面想,总认为对方动机不对头,出发点有问题;而对那些与自己关系好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感到顺心舒心,有时这些人犯了错误,也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处理问题一点都没原则。因为这类人待人有很强的偏见,不能一视同仁,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有的人很虚伪,善长“伟大的谦虚”,从不说真话,让人猜不透、摸不着,说起话来装腔作势,明明他是在攻击他人,可是还假装是在帮助他人,明明自己是在做某件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却装出在维护真理的样子,这类人因惯用巧言、撒谎,惯用奉承谄媚,惯用背信弃义,惯用暗算他人的心计,因而时间一长,人们对这类人自然是百倍地警惕、提防,自然也就搞不好关系了。

有的人还有一个心胸狭窄、不够宽容的毛病。违反了与朋友交往中这样一个“黄金规则”:只能希望朋友做什么,而不能要求朋友做什么。而这类人呢?对他人的要求总是很严格,自己是怎么样,他人也必须是怎么样,总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话,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事。若是对方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办事,他就会感到难受,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指责他人;他们不允许他人犯错误,一犯错误就将他人往坏的方向想;他们还有一个“得理不饶人”的坏习惯,譬如明明知道对方很爱面子,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中批评、指责他人,揭他人的短处,让他人好没面子,下不了台,对他人的错误、缺点,有时还采取穷追猛打、无限上纲的态度,这些人因为不懂俗话所说的“冤宜解,不宜结”道理,由于处理矛盾、冲突采取这种过于笨拙的方法,结果是冤越来越多,与他人所结之“仇”越陷越深,与他人的关系一定是很紧张的。

当然,在处理不好与他人关系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有些人私心太重,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个人利益当头,见名利就争,见荣誉就抢,有时还要采用一点“小手段”、“小名堂”去算计他人,以不正当竞争去达到自己那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家想一想,盘中的“蛋糕”总是那么大。而这些人总想自己的一份多点、大点,一点都不谦让,其他人的利益该怎么办?这样一来,必然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这些人以不择手段的方式被他人识破以后,他人也必定会对这些人采取警惕、防备的态度,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很糟糕的。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呢?这的确是一个学问很深的问题,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不过,若是我们能做到陶铸所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那么,他与他人的关系一定是好的。

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了,他就会“寡欲”,就不会为“名利”两字与他人拼得个你死我活,就一定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他就会“天地宽”,就会变得豁达大度,就会做到“‘君子’不计‘小人’之过”,就会“得让人处就让人”。

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他就不会无端地猜疑他人,不会无事生非,就会主动与他人沟通,及时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做到和谐融洽。

一个人只有“心底无私”,他就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一想,就会当他人需要自己帮助时,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帮助之手,解决他人的困难。

总之,能做到“心底无私”,其人际关系一定会很好的。

澄清人际沟通中的三个错误观念

为了进行良好的沟通,首先要澄清如下三个错误的观念:

(1)“沟通不是太难的事,我们每天不是都在做沟通吗?”

如果从表面上来看,沟通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个人的确每天都在做。它像我们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但是,一件事情的自然存在,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将它做得很好。由于沟通是如此“平凡”,以致我们自然而然忽略它的复杂性,也不肯承认自己缺乏这项重要的基本能力了。如果我们有意成为一个更成功的沟通者,那么必须意识到“虽然沟通看起来很容易,但是有效沟通却是一项非常困难和复杂的行为。”

(2)“我告诉他了,所以,我已和他沟通了。”

柏乐在《沟通的过程》一书中指出,当你听到有人说“我告诉过他们,但是他们没有搞清楚我的意思!”你可以知道此人深信他要表达的意思都在字眼里面,他以为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就完成沟通了。其实“语言”本身并不具“意思”,其中还存在着一个翻译转化过程。

(3)“只有当我想要沟通的时候,才会有沟通。”

你一定见过一个演说者因为紧张而僵硬地走向讲台。当他犹豫地拖着脚步前进时,他的双肩是下垂着。然后你看到他借着挺胸、直瞪观众以及用严肃的语调发言,来克服他的怯场。演说者发出的这些信息,并非他的本意,它发生在演讲者毫无意识的情况下。

树立正确的人际沟通理念

前面介绍了沟通中常见的三种错误的想法。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下面的几点原则,不可不知:

首先,如果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避免以自己的职务、地位、身份为基础去进行沟通。你与他人有多少共同点,将决定你与他人沟通的程度。

共同点意味着目标、价值、态度和兴趣的共识。如果缺乏共识的感受,而只一味地去尝试沟通是徒劳无益的。一位经理若只站在自己立场上,而不去考虑职工的利益、兴趣,势必加大与职工间的隔阂,从而给沟通制造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应该向他人表示倾听的诚意。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应该如此。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心理经验的世界之中,对他而言,他所经历过的才是真实,而不是你所说的。

其次,在沟通过程中,请试着去适应别人的思维架构,并体会他的看法。换而言之,不只是“替他着想”,更要能够想象他的思路,体现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感觉。设身处地替他着想,是很有益的。但若能和别人一起思考、一同感受则会有更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可能会遇到“不同意所看到的和听到的”的情况。可是,跳出自我立场而进入他人的心境,目的是要了解他人,并不是要同意他人。一旦你体会了他人如何去看事实、如何去看他自己,以及他如何衡量他和你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坠入“和自己说话”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