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成街,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大多是明清年间古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但街上正现做现卖的各种香喷喷的小吃,却又在实实在在告诉你,这里“人间烟火鼎盛”。写着店名的各色小旗在古街上空飘动,一股悠悠古风扑面而来,远远望去,费孝通先生为古街题写的“明清遗风”四个大字,正镶嵌在古朴庄重、高高耸立的大理石门楼上,一种恍若隔世的沧桑感从心底油然而起。这些老街或绿树掩映,或依水傍屋,或店铺林立,但都是宁静恬淡的,这种静是一种远离尘世的静,一种超凡脱俗的静,一种真正从心灵上求得平静与快活的静,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同里的老街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老式的商店装起了霓虹灯,有些石库门的楼屋换上了铝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着年轻人喜欢的乐曲,但这些变化无损于老街给予每个游人的那份浓浓的风情,老街是同里一条流淌着生活暖流与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变与不变,都将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一种新的希望。
水乡无桥,就如书店无书,河道纵横的同里是由一座一座桥串连起来的,而且每一座桥都有自家的韵味。迂回曲直的河道就像缠绕在古镇上的一条条丝带,而一座座风格迥异的石桥则是丝带上一个个美丽的蝴蝶结,连接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联结着小镇的古代与现代。
在古镇,桥龄最长的桥,要数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至今仍岿然不动,临立在川清水秀的桥港上。最小的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到1米,宽2米,两人相遇时都需侧身而过,其小巧玲珑,堪称一绝,而镇上最有名的桥是“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三座石桥均以小巧见长,古朴典雅,以三足鼎立的姿态互相依伴伫立在古镇中心。据说,从古至今同里人逢喜事有“走三桥”的风俗。他们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所以当地人都很看重“走三桥”,小孩满月或是喜庆婚嫁,都要到三座桥走一走,以图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古桥是同里的一大特色,每个前来古镇参观游览的客人都可以在此看到,这些风格迥异并流传着美丽故事的古桥是如何经受了漫长岁月风风雨雨的侵袭而变得温柔多情起来。它们是古镇活的历史。
泰顺——千桥之乡
泰顺位于浙南闽北的交界之处,山陵丘壑,沟涧纵深,是地地道道的山区。她的群山一峰接着一峰,很多山头上都有层层梯田,像非洲女人头上密密麻麻的小辫,层层叠叠一直“梳”下山脚。大多数梯田还是水田,山中小溪顺着山上一级一级的灌溉沟渠缓缓地流淌下来。在冬天温暖阳光的照射下,梯田中残存的稻茬会发出枯黄的光,将整个群山笼罩在那抹黄色之中。水多、山多,桥自然就多,958座桥梁让她又有了“千桥之乡”之誉。
走进泰顺,沿着长长的卵石路,桥就如雨后的彩虹,一座座架立在清溪之上,其中又有参天古树掩映着的廊桥和民宅,廊桥屋檐上的脊兽和民宅山花上的悬鱼在枝叶的摇曳中,若隐若现,放眼望去,让人哪能不产生在画中游的幻觉?
而如今,桥头、桥尾已成了老人休息和小孩子玩闹的场所,安详快乐。对他们来说,泰顺的古桥就是他们出行的途径,每个人走在古桥上时都是轻轻的,慢慢的,没有一丝的沉重,也没有一丝的匆忙,好像他们不是在行路,而是在回味自己的过往。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心境,对于古桥,对于每天往来的居民都是一种和谐,一种自然。而在泰顺的这千座桥中,每座桥又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主角,她们或掩映于参天古树之下,或由漫山花丛中伸出一角,或于清溪之上瓴拱飞甍……用自己的姿态诠释着桥的使命。
独自逡巡于廊桥之上,凭着桥栏,看着廊屋外那被廊窗分割的风景,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投射在老人慈祥的脸上、廊窗外的景致上,一切都因此而散发着一丝淡淡的红光,让脚下的廊桥也显出了一份空灵之气,人也感到了一份宁静。廊桥在带给人一份宁静的同时,也带来一种刻骨沧桑,这也许就是人在触及远古山地文明后的感慨,实在而又不踏实,好像漂浮于云端一样。
寄情风景,游人至乐,中国的桥都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既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婉,“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也不乏“莫叹天津桥上春”的沧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雄浑。而在这里,在泰顺,不管是世事变迁,还是沧桑变化,千姿百态的廊桥毅然站在那里穿过岁月的霞光,无言地诉说着千百年来曾发生的故事,与那些泰顺桥头、桥尾的老人一样淡然而又宁静。
西塘——亲切朴实的生活
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嘉善县城11千米,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她景色的美名度比不上那个曾经年华似水的乌镇,但她空气的清爽,令人的心肺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爽,就连那些在肺腔中沉积的烟垢似乎也可以被这充满浓郁历史清香的西塘的空气给涤荡得干干净净……
穿过西塘入口那条狭窄的深巷,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顿时呈现在眼前。青青绿波环绕着古朴的民宅,水面上时时摇曳而过一叶小舟,这分明是诗中的意境啊,“小桥、流水、人家”贴切而自然地描述西塘的生活。
在西塘有很多的桥,这桥不似陈逸飞先生画中的周庄双桥,没有它“神话一般的境地”,这桥更多是实实在在的结实,一块块石头搭起的拱桥,貌似普通,却连接着六百年历史古镇的完整。不管走在上人有多迷茫,走过去,都会有另一番别开生面的美景,一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盼,桥上游人很多,不知是否也带着迷茫,但是桥上的人都互相欣赏,成了彼此的风景,与这古朴的古镇融在了一起。西塘最著名的不是那些桥,也不是那些铺在地上只有薄薄一层的石皮弄,而是有“烟雨长廊”之称的廊棚。长长的沿着西塘河而建的“烟雨长廊”有1000多米,是众多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也是古镇中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走在下面既无日晒雨淋之苦,又可尽览水乡烟雨秀色,“烟雨长廊”其实只是西塘人家伸长的屋檐。西塘人在水边老屋里住着,也顺便做一点买卖,他们或端着饭碗,或坐着板凳闲聊,偶尔跟路人点个头,脸上的笑也是淡淡的,就像西塘河的水。
漫步廊棚,尽管脚步轻轻,石板也会发出“咚咚”有节奏的响声,因为廊棚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据说这是有意的铺设,为使积水流走。廊棚下曾经走过一些有诗意的人,比如柳亚子和他的南社诗友。他们在橹声桨影中,在廊棚滴雨中,享受着生命浓郁的春色。
来到西塘不喝一碗西塘的碧螺春,就不算来过西塘,在西塘水边的茶楼里,点一杯碧螺春放在面前,蓝花白瓷杯中的茶清馨香远,品着桌上小碟五香青豆,三五人聊着天,长廊和石桥上还能时不时地听到有车铃声响过。河边石级上有三三两两洗菜的老人;临河看店的老伯,一边逗着可爱的小孙子,一边照顾着生意……
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正是这样的普通西塘人,他们热闹而不喧闹的生活场面让人备感亲切,不知茶水已过几杯,细细相数,从西塘人嘴里,一步步走进陌生的西塘,感觉自己正融入小镇人的生活中,就在这澄澈茶水中,背弃城市里的躁动,带着一颗重新起航的心驶入这里,与朴实的西塘人把茶言欢。
长汀——美丽的山城
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曾说过,中国有最美丽的两个山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坐落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长汀,枕山临溪,秀丽多姿,一峰突地而起,桀骜不驯,不与群峰相连。四周平畴沃野,城内卧龙山绵延。而依山沿河修筑的古城墙,把半个卧龙山圈进城内,营造了挂壁城池,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绝妙境地。
发源于汀州宁化县治平乡木马山北坡的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为客家的母亲河,素有“天下客家第一江”之美称。穿城而过的汀江如一条飘逸的白练,为山城增添了几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韵致。汀江流域富饶美丽,上游林木葱茏,深山峡谷随处可见。两岸则水深莫测,波光粼粼,风景名胜,不胜枚举,远近闻名的龙门胜景就悠然于此。
汀江自上游迂回而下,在崇山峻岭间一路欢歌,流经长汀庵杰乡涵前时,被一座巍峨的石山突然阻隔,汀江江流一时山穷水尽,但是涵前在为汀江江流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在其下为她另辟了一处洞口。汀江由巨洞中呼啸而过,一路奔腾不息,直向南海。汀江如亮箭穿云般穿过洞口,形如一条拱形的龙,故名“龙门”。汀江水自龙门“千里汀江一线穿”而出,于洞前积水成潭,潭中碧波荡漾。毗邻汀江那丛丛簇簇,千姿百态的成片石林,又与之相映,妙不可言,成为汀江上游不可多得的名胜。
长汀江美,城墙也独具特色,长汀城墙始建于唐代,年代久远。古城墙沿汀江而建,先是从东到西呈弧形,而后又从东西端沿卧龙山两边的山脊一直筑到山顶,其形犹如观音大师颈间戴的一串佛珠。
如今,长汀城墙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保存完好的城墙仍有1000多米,此外六个城门也风采依然。
拾阶而上,步上城门,是楼阁式的房子,房子为砖石结构,厚重的木板墙上配着窗花格。站在城墙上,鸟瞰全城,长汀尽在眼底,田园似锦,汀江如银,环山层层叠叠,宛如一幅丹青佳作,令人心旷神怡。那保存较好的商业衔逶逶迤迤,新城区的小楼绵延数十里,老街与新楼区相映成趣,一街一楼,都足以见证当年古镇的繁华。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长汀民居就是这种文化的反映,长汀民居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为中原宗族府第式建筑风格的一脉相承。长汀民居,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有的前设门楼,后有闺阁绣花楼,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栏座椅,十分典雅别致,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有“小上海”之称的长汀,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那历史悠久的天后宫。天后宫坐落于长汀县东大街朝天门外,北倚卧龙山,南临汀江,东接319国道,西连横岗岭,是在九口大池塘水中央建立起来的古建筑。
从横岗岭横看天后宫,可见其殿宇广阔、雄伟壮观,四周风光秀丽。由于地形恰似金龟,天后宫又名“蛤蟆浮塘”,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立于天后宫前,青石雕凿的大门门面首先撞入视线,两边活灵活现的石狮、石鼓,前门两边的“河清”、“海晏”题额,让人浮想联翩。进天后宫门,是一戏台,戏台两边为长形走廊,中间为一个大天井,再进去,就是分前殿、正殿和后殿的主体建筑了。天后宫前殿、正殿各有石雕龙柱,玲珑有致。
天后宫正殿设计非常奇特,为悬山两面坡,琉璃瓦当滴水,厅檐有龙柱和石雕栏杆,其上刻有丰富的雕饰。上为五凤楼,中间是条纹板,前廊有抬头,五级台阶,殿顶为七层藻井,双层如意斗拱承托。
天后宫正殿右面是一小小的厢厅,据说里面有妈祖的起居室,圆门与雕花窗棂上贴有金箔,室内金碧辉煌,雕刻着人物花卉的花床古色古香,门帘、被帐都是用绸绢做成,极其讲究,仿古的圆桌几椅,既清净高雅,又落落大方。正殿玻璃间内供奉的妈祖塑像,是清道光年间广东潮州名艺人的精心雕琢,清秀端庄,十分逼真。正殿的左面有小阁楼,同样花格明窗,古香古色,楼下荷池中,游鱼优哉游哉与水相戏,情趣盎然。
和平——从历史深处走来
和平,坐落于闽北重镇邵武南部,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州的咽喉要道。早在唐朝天成元年(926),和平就有“五天一墟”的繁华贸易街市。
曾经发达的贸易,给古镇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城堡、和平书院、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明清民居建筑,这些如深藏于岁月深处的明珠,只要你走近,就能感受到它夺目的光彩。
虽经岁月的风雨,古镇和平的旧市街却依旧保存完整,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旧市街贯穿古镇南北,被誉为“福建第一古街”,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由于地形北高南低,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远看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沿街两侧商家,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鳞次栉比,均为前店后院式。现在,绝大多数店面已关闭,只剩下几家小店仍在慢悠悠地开着。推开斑驳残破的店门,便走进了古镇曾有的繁华。
东门街虽然没有旧市街那样年代久远,但也是古镇两条主要的街道之一。东门街有石板铺就,历经千百年风雨,石板面已光滑如镜,如舞在风中的绸带,一折又一折,不急不徐地展开,让人如梦如幻。侧耳倾听,从街心青石板上传来的唐时急急的马蹄声、独轮车吱呀呀的吟唱;举目凝望,宋时摩肩接踵赶集的人群,正慢慢地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
东门街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如棋盘的图案,当地人叫它棋盘石。沿街两侧,有纵横交错的河卵石巷道,它们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古朴幽远。穿行在小巷之中,巷子里石路延伸处,一棵老树伸出墙角,枝叶婆娑木板结构的房子毗邻而居,装饰古朴的店铺,精雕细刻的门楼,让人忽然就有了身在江南水乡的感觉。
与水乡不同的是,古镇的民居砖砌墙体,粉墙黛瓦,高屋窄巷,曲径通幽,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墙与巷构成了和平古镇特有的“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连”的布局。
和平之所以文化炽盛,和平书院承载了伟大的功劳。现在,古朴的书院就挺立在古镇之西的深巷间。这座古书院原为一座自办学堂,自宋以后,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程门立雪的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布道。伫立在朱熹题写的“和平书院”四字下,曾经弥漫的墨香似乎还在空气中飘荡。
现存的书院是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建筑。院门青砖而筑,匠心独运,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寓意,以此砥砺学子勤勉学习。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进入书院正厅,要上十六级青石板台阶,前六级为读书打基础之意,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步入正厅即为老师讲课的地方,正上方悬“万世师表”新匾一个,透出了古镇居民对传道授业夫子的敬佩之情。
荆紫关——鸡鸣听三省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