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的理想,其实早在我的少年时代便已萌生。
几千年来,中国人既有固守家园的恋乡情结,也有志在四方的远游传统。张骞出使西域诸国,连通东西方丝绸之路;玄奘大师徒步苦旅,远赴南亚天竺求法;李白仗剑携酒,徜徉纵情于江河湖海;徐霞客以旅行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至死方休;饱经颠沛流离的杜甫,用一篇题为《壮游》的唐诗,记录下自己从少年到老年的漫长羁旅。所谓壮游,并不是单纯的观光赏景,而是人在壮年时,胸怀理想,独自云游四方,一路寻山觅水,感受天地壮阔苍茫,探访市井民间,积累阅历见闻的过程。
由于亚欧大陆是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而不是像其他大洲那样,在地理位置上各自独立,因此,也决定了这两个大洲之间息息相关的渊源。欧亚文明的最初互通,主要源于古丝绸之路,它起始于长安和洛阳,途经西域各国,直达欧洲腹地,借助频繁的商贸往来,带动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
来自东方世界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漆器等,从进入欧洲之初,就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迷恋追捧,风行欧洲千百年的中国热长盛不衰;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国内迅速风靡的北欧热,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正在持续升温。
然而,在很多年以前,选择探访北欧,似乎还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想法,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关注焦点,多半集中于北美洲、大洋洲、东亚的日本、欧洲的传统知名大国如英、法、德等。华人与北欧的近距离接触,主要还是从近代开始的,如果追溯到更遥远的1898年,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戊戌变法遭遇失败,作为维新派核心人物之一的康有为,曾经远渡海外避难,他游历欧洲十一国,被北欧的宁静安详所吸引,随后便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郊外,出资在东部的一座海上小岛上建起“北海草堂”。
本世纪初的夏秋之交,我原本计划横穿太平洋,负笈东渡北美,最终,在种种机缘之下,目的地换成了北欧。于是,我从南中国出发,乘坐火车到达北中国,又一路向西北飞行,经过内外蒙古、俄罗斯上空,最后驻留在波罗的海与北大西洋环抱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是一大片有着清新田园风光的新奇土地,在错综密布的森林湖泊岩石中,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童话精灵。此后数年,我在此过着近似隐居山林的恬静生活,体验着百年前到此的先辈们那种独自客旅异国的人生百味。
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都市人群,已经对宜家、H&M、沃尔沃、爱立信、诺基亚等北欧品牌如数家珍,对北欧的设计风格、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追慕推崇,就连“北欧”二字仿佛也成了一种代表时尚理念和小资情调的流行名词。
不过,真正的北欧是怎样?真正的欧洲又是怎样?
即使是在欧洲这片大陆上已经繁衍数代的外来移民,甚至是本土原住居民自身,也会感到一言难尽。或许外人只看到富裕发达的福利国家,却未必能想到北欧人的先祖也是从贫穷岁月里熬过来的“苦出身”,即使同源同宗,欧洲诸国之间仍旧是个性与共性并存。所以我的这本旅欧散记,也算是管中窥豹,借助图文的形式,将个人眼中所见的欧洲千面百态,尽力道来。
在欧洲,说到旅行,是一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因为在欧洲的海陆之上,密集地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国家,旅人在一洲之境内,即可周游列国。这其中的大部分国家,已经加入了边境开放流动的申根协议,各申根国内部的合法居民(包括本国居民和持有合法居留权的移民和外来人士)不需另外签证,即可自由往来,因此欧洲人在申根国之间的通行,就如同中国人在国内的跨省出行一样便捷。
整个欧洲一年中最美的时光,是在夏季,那是一幅幅阳光普照、翠绿碧蓝的立体风景画,因此欧洲人把夏天称作“黄金般的日子”,弥足珍贵。每年的6~8月,通常都是欧洲高校的暑假,于是师生们可以利用这漫长的假日,背包行走穿梭于各地的山水与城市之间,学习书本中所没有的人生课程;同时,夏季也是大部分欧洲人的主要休闲假期(另外两个长假,则是春季的复活节和冬季的圣诞节),在这段时间内,有大量的企业员工会选择休假出游,而他们在公司内的职务,则由临时招募的暑期雇员代班,直到休假归来,再作交接即可。
无疑,以上这些优势,都使得欧洲成为一个十分理想的壮游目的地。所以,我也曾经依靠学生时代的奖学津贴和工作之后的薪水积蓄,或者独自上路,或者与家人朋友一道,背包行走欧洲,前后游历十几个国家、数十座城市。在旅途中,我们尝试过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坐过飞机、火车、轮船、地铁、电车、巴士,然而更多的时候,还是依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抵达目的地,我们既住过比较舒适的酒店,也住过小型家庭旅馆和自助青年旅社,甚至还有过在火车站候车室露宿一夜的辛苦经历。
身处欧洲,背包穷游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人在一生之中,不妨拿出一些时间,放下一切顾虑羁绊,不计挫折成败,去尝试寻找自己理想的方向,只要耐得辛苦,舍得脚力,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四处游历,实现走路看世界的梦想。
数年来,作为国内媒体的特约撰稿人,我一直在向中国人介绍欧洲,也向欧洲人介绍中国;同时,国内北欧热的兴起,以及欧洲中国热的延续,都是我长期关注的焦点。当下,全球化和互联网对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影响日益增强,究竟是东方之路前途光明,还是西方模式稳定长远,所谓见仁见智,也是一个颇为值得探究的多元课题。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欧洲游攻略指南,我希望它是一卷浮世绘、一部风物志,一场穿行在历史文明的过往今昔,去探寻蓬山远景的人生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