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势交涉:王牌交涉大师的制胜秘诀
29977400000028

第28章 识人与倾听(1)

有一点我们都非常清楚,那就是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首先留下印象的就是外貌,外貌的好与坏似乎也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

第一印象的作用非常大,人们通常也会通过第一印象来识人。但是,我们识人不能只停留在第一印象的表面上。因为第一印象只是我们认识一个人的起点,它毕竟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内在本质的信息不足的基础上的。所以它带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成分。并且也容易受我们的生活经验和好恶倾向所左右。要知道,人是可以改变的,对于识人来说,我们应该看得更深刻一点。

有些人对第一印象特别重视,尤其是长年在社交上与人交际、对各种性格的人都比较熟悉的人。有些着名的侦探就是凭借瞬间的闪念或是某种直觉就能够迅速判断出对方是否是罪犯。

第一印象往往是由直观感受得出来的,我们对于直观感受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因为它是最纯净的,但同时它也是最简单和最肤浅的。因此,在识人的时候不能光凭直观感受,除非是受过专业的训练,或是达到了心理学家那样的水平。

识人全然听信“第一印象”是很幼稚的一种行为,也是很危险的一种行为。我们要做的是要去验证它,如果验证的结果与我们所看到的第一印象不符,那我们就应该相信事实,排除脑海中那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只有我们了解了事实的真相,我们才能明智地思考问题。

有些人他们并不逃避思考,可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却总是喜欢抓着先入为主的观点不放,而对其他一切情况都视而不见,他们只对那些能说明其行为正确性的事实感兴趣。就像法国着名作家莫洛亚说的:“凡是与他们的个人愿望相一致的,他们就觉得正确;反之就会生气。”

人们常常会根据自己听到的情况来判断一个人,甚至等不到见面就对别人下评语,他们甚至无视自己的判断力,以便符合原来的结论。

先入为主的观念会让人丧失真正的洞察能力,必须要克服它。克服先入为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感情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做到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地分析与判断。

一、正确地评价自己

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这是认识他人的基础。

正确地认识自己,等于是以自己为题材而做的“对人的研究”。因此对自己认识越深,就能越接近“别人”,对别人的行为或心理也就能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个对自己评价过高、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会看别人不顺眼,认为别人都是笨蛋和傻瓜,一无是处。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正确、客观、公正地认识别人呢?

还有一种情况,以己度人。人们往往都会有一种倾向,就是总是设想别人与自己相同,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和年龄相近时更是如此。这在评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时,准确性当然会高一些,但这也不能说明是百分百可靠的,因为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而遇到与自己反差更大的人,那就更不准确了,误会也就由此产生了。

比如说,认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别人也一定感兴趣,可当看到结果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时,心里的感觉轻则是失望,重则是不满。这样的情景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见到。更有甚者会胡乱猜想,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很严重的损害。

总之,想要得知他人的真实面目,或者说,想要摒弃关于他人的歪曲印象和虚妄的看法,就必须客观地去认识他人,同时也要客观地认清自己。

二、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

有古语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这句话很有道理,有时候可能我们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我们在心里想象一下,自己正处在那个人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么做,你就会明白一些人的行为了。也许你还会发现,你也曾经做过和此人相似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如他们。

“设身处地为对方想”,这不仅有益于搞好人际关系,还是了解别人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想一想,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去认识一个人。

三、不要靠得太近

“英雄有妻子,却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这是在西方很流行的一句谚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很深刻的道理。

事实通常是这样的,对于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我们可能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出他的十几条特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这些特点也最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也就常常不会在意了。

要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与他进行长时间的接触。但是这样做也会造成另一种习惯上的错误,就是时间长了的话有许多问题反而会难以察觉。心理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恰如其分地了解与理解不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和过分亲密的熟悉。在时间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间,最有可能存在着曲线关系。更准确地使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有一方面不适合,就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

与此同时,经过长时间过于亲密的相处,很可能会歪曲到理解的准确性,会凭空给对方抹上许多色彩,不能正确地评估对方。要知道,情人眼里是会出现西施的,两个互相要好的人,在彼此的内心里都会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对于想要正确地认识一个人是不利的。

因此,在与一个人的结识时间不是很长,关系还没有十分亲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让头脑保持冷静,这时候再去认识一个人是最适合的。

四、大胆地猜猜看

要认识和判断一个人,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人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来进行分析,先假设他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然后,再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慢慢地观察,看看他是否与我们的假设相符合。如果结果与假设相符合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们原来假设的那个人;如果不符合,那么就说明那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如果有部分的符合又有部分的不符合,那就说明这个人具有这种类型的人某些特征。通常情况下,是第三类的情况比较多。

数学家高斯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大胆的猜测,一般是不会有进展的。”这句话在生活中同样适用。

当然,想要使用这个方法,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求我们具备认识人的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要注意不要落入定势心理的陷阱,被先入为主的框架套住。进行分类是很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与实践相符合,要灵活而不要偏执和死板。有一点是必须要牢记的,我仅仅是在假设。

五、比较是一个好方法

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认识人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见得人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和个性的差异。

比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和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一个买菜的阿姨说:“现在的菜真贵。”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菜贵了。又比如说“今天的天气真好”,这是和前几天天气不好相比较而说的。我们经常也会这样说,说某人聪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难看、卑劣,这都是和别人相对比而言的。

可以说,比较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没有比较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如果对比的方法正确,我们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只看到横向,而没有纵向,或只看到近处而不见远处,就会产生各种错觉、猜疑和误会。这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方法。

比较是一个好方法。它对于认识人、分辨出人们的微小差异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六、跳出感情的圈子

要正确地认识一个人是很难的,因为有很多感情因素会对我们理性分析问题进行干扰和影响,使我们常常迷失方向,走入岔路。

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好人时,那么这个人的一切在我们眼里就都是好的;当我们认定某人是坏人时,那么他的一切就会都变成坏的,甚至还会把对方做的好事说成是“别有企图”。感情,统治着我们的大脑和思想,统治着我们的精神,它无处不在,有时候甚至会让我们感到害怕。

《诗经》中说,一个人情感激动时,“虽有耳朵,却会听不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见、认识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爱。人们不会轻易就达到互相了解,即使有最美好的意愿和最善良的目的。而且恶意会把我们所经营的一切都破坏掉。而如果当偏见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再想去除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了。无论是多强硬的证据、常识还是理性,在偏见面前都没有太大的能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跳出感情的圈子,心平气和地来观察了解一个人,才会让我们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七、人以群分

认识一个人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只要看看这个人身边经常会出现什么人就行了。俗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相处在一起。一个安静、乐于思考、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喜欢与大吵大闹、轻浮、外向的人交往。一个行为主动、办事沉着的人一般不会喜欢与一个被动消极、办事急躁的人作朋友。但有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也会结交无论哪方面都与自己截然相反的或反差很多的人作为朋友,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也许这个人与自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这还是与自己相似的。

同时,长时期的、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的相互联系,会使交往双方在某些行为准则、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方面变得相近或相同起来。

八、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在认识人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是在倾听过后还要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头脑把那些听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当确信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是正确的时候,就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

不过也要注意自己不能被偏见、成见束缚而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冷静、公正、客观。尤其是年轻人,思想还不太成熟,有一定的依赖性,往往容易怀疑自己的感觉,容易受外来意识的影响,轻易地改变自己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如果别人的意见是有据可查清清楚楚的东西,那自然要另当别论,但不管怎样,从一个侧面所观察的结果,往往都会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而且还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如果我们对各种人的评价标准、鉴定意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不难看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有些评价标准甚至是缺少根据的臆测。

因此,要记住,成见不可有,定见不可无。眼睛永远比耳朵可靠,但是如果不能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认真地思考,那么,即使眼睛看得再多,耳朵听得再多,对我们来说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九、不要做极端的判断

作家曹明华曾在她的作品中这样写道:“人,乃是宇宙最错综、最完全的事物:揉怜悯、友善、顽强、智慧于一身;集自尊、自私、懒散、愚昧于一体。”的确,组成人的元素是多方面的,所以一个人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只不过可能是一个侧面比较突出而掩盖了其他的方面。哲学上讲矛盾无处不在,人也存在着自身矛盾,有时候为爱国激情所燃烧,愿意马上为国捐躯;有时候却又心灰意冷,只愿躲进深山老林……这就是真正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

因此,不要做极端的判断。作为社会中的人,心灵世界是非常复杂的,也是非常丰富的。高尔基曾在他的作品《三人》里,借主人公之口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个人是坏的,也还有好的地方;如果一个人是好的,也还有坏的地方。我们的灵魂是多色的,随便什么人都是如此。”

人无完人,十全十美的标准人物只有在文学作品中能看到,但是生活中恐怕我们不会遇到这样的人。

十、不要以貌取人

长时间以来,人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好人必定是体貌端庄,而坏人必定是獐头鼠目的。

其实,人的相貌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优劣。名垂千古的周公又瘦又小,像一段干枯的树桩,但他却功业卓着,使后人仰慕不已;而暴君夏桀,长得高大英俊,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但却残暴不已,最后落得个身死国亡、遗臭万年的下场。

如果仅以相貌来取人,最终都会失误的。唐朝的安禄山,长得肥肥胖胖,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问道:“你的肚子这么大,里面都装了些什么?”安禄山答道:“我的肚子里装的都是对陛下的赤胆忠心。”唐玄宗听了心花怒放,对他更加信任,频频委以重任。但最后,安禄山却起兵反叛。

总而言之,只有在实践中考验、识别一个人才是最可靠的方法,才能减少判断的失误。

一、从微小处识人

道德修养是从微小的地方逐渐锻炼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人间祸患也是从那些微小的事物逐渐发展酿成的。祸与福在刚刚萌芽的时候,都是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以小见大,从微小处识人,才能识人之本质。不能漠视细小枝节的力量。

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很少会去考虑未来不可知的事情,这样做是因小失大,同时也会将自己置入危险之中。

早在汉代,大将军窦宪娶妻,朝内大小官员都去祝贺。汉中太守也想派人去,部下李命劝道:“窦氏恣意横行,危机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这个交情不交也罢。”太守害怕不去祝贺会对自己不利,李命见劝阻不成便请求让自己去当使者。他故意在路上耽误时间,还没赶到便得知窦宪被诛杀的消息。

由此可见,从小识大,从已知识未知,可以说是知人识人的第一需要了。

二、从小处变化识人

从一个小小的变化而体察到被认知者的实际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能力,它是识人者应具备的能力。

在美国有一位很普通的女士,她就凭借着自己从处小变化识人的能力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

一天,这位女士突然取出了自己多年来所有的存款,结果没过几天她存钱的那家银行就倒闭了。很多人都很纳闷她是怎样预知的。后来这位女士说,在不久前的一次聚会上,她见到这家银行的总经理,她发现这位平时很朴素的老板那天却是盛装出席,服饰讲究,连指甲都经过精心休整。她当即感到,他所在的那家银行可能出现问题了,因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男子是不会花费这么多精力和钱财来修饰自己的,所以她就把自己的钱全取出来了。这位女士从小处识人的本领确实不同一般。这就是从小处变化识人的惊人之处。

尽管是小小的变化,但是这小小的变化里面一定隐藏着能让它发生变化的力量,在看人上这个作用就是他的内心世界,而使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生活的现实问题。那位女士就是学会了这一看人本领,所以她避免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