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拒绝别人时,我们可以先肯定对方一部分的要求,给对方一些鼓励,让他放弃被拒绝的戒心,然后再委婉地加以拒绝,这样会使对方更加容易接受。
李大妈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一天她对邻居张大娘发出了邀请:“晚上没有事情就到我家来玩吧。”张大娘顺势说:“好呀,我最爱吃您做的三鲜馅儿饺子了。但是我儿子一家子今天从外地来看我,那这次我就谢谢您吧,下次再去尝吧。”这样李大妈自然就明白了张大娘的意思,她的儿子定居在外地,很少有机会来看她,当然人家一家团聚比较重要。
四、为对方着想,凸显拒绝的必要性法
1949年年底,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张元济先生找到陈毅市长,要向他借2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这位董事长已经80岁高龄,而且德高望重。
当时,全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拿出20万元确实有很大的困难。没办法,陈毅只有直截了当地对张元济先生说:“如果我说人民银行现在没有20万元,那是骗您。您老这么大年纪,为了文化事业亲自奔走,我们理应借给您。但是我想,还是不借给您为好,为什么呢?20万元搞商务,一下子就花掉了,不如从改善经营上想办法,不要只搞教科书,可以搞一些大众化的年画,搞些适合工农需要的东西,学中华书局的样子,否则不要说20万元,就是200万元也没用。要您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到处轧寸头,我很感动。对不起,我真的不能借这笔钱,借了就是害你们。”
陈毅一席话,张元济老先生听后心悦诚服,他高兴地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我不借钱了。你的话是对我们商务印书馆的爱护,我很感动。”
在交涉拒绝别人之前,能够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地分析对方当前的利弊得失,这本身就体现了人性上的亲近和关怀。而一切以对方利益为出发点,并提醒对方,如果愿望实现会引发何等危害,令其自动放弃的拒绝技巧,会令对方幡然醒悟之余心怀感激,为自己的片面想法感到惭愧而摆出低姿态,此时的拒绝就如顺水之舟。
总之,在交涉中,要善于灵活地运用一些技巧,巧妙地拒绝别人,在拒绝的同时仍要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现实中,往往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或推卸责任而与人争吵,殊不知认错未必是输,因为说声“对不起”不但能表现出个人修养,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办错了事不认错是错上加错。人的一生难免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如果不能很好地补救,就会在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设置很多的障碍。人们在心理上对于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如果因为你的过失,让别人在某方面受到了损失,但是你还不承认自己有错,好像别人是自找倒霉,这样别人就很难原谅你了。在与人交涉时,要避免别人对你产生厌恶的感觉,不伤害对方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要谦逊一点。自己有错要立刻道歉,这样别人不但不会怪罪你还会对你表示同情。反之,不承认过错,就难怪对方生气,许多口角变成打架,或因为一两句话而酿成命案,都是因此而起的。倘若大家都不忘记多说几句道歉的话,互相谦让一下,我们的生活会减少很多不愉快。
在香港卡耐基课程任教的麦克·庄说,在某些时候应用某一项原则,可能比遵守一项古老的传统更为有益。他任教的班上有一位中年同学,多年来他的儿子都没跟他说过一句话。这位做父亲的以前吸鸦片成瘾,但是现在已经戒掉了。根据中国的传统,年长的人是不能够先承认错误的。他也认为他们父子要和好,必须由他的儿子采取主动行动。在这个课程刚开始的时候,他和班上的其他同学谈到他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孙子孙女,以及他是如何地渴望和他的儿子团聚。他的同学都是中国人,了解他的欲望和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位父亲觉得年轻人应该尊敬长者,并且认为他不让步是对的,而要等他的儿子来主动找他。
等到这个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位做父亲的改变了看法。他说:“我仔细考虑了这个问题。戴尔·卡耐基说:‘如果你错了,你就应该马上并且诚恳地承认你的错误。’我现在已经做不到马上承认错误,但是我还可以诚恳地承认我的错误。是我错怪了我的儿子。他不来看我,以及把我赶出他生活之外,是完全正确的。我去请求年幼的人原谅我,固然会使我很没面子,但是犯错的是我,我有责任承认错误。”全班同学都为他热烈鼓掌,并且完全支持他。在下一堂课中,他讲述了他是怎样到的他儿子家里,请求并且得到了原谅,并开始和他的儿子、媳妇,以及终于见到面的孙子孙女建立起了新的和谐的关系。
当我们做的对、没有错的时候,我们就要试着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当我们错了,我们就要诚实地承认错误。在与人交涉时,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在任何情形下,都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得多。
别忘了有这样一句古话:“用争斗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步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所以如果你希望别人同意你,就请记住:如果你错了,就要很诚恳地承认。
“对不起,让你等了很久,真不好意思。”简单的一句话就会消除别人心中的许多怨气。多说几句道歉的话,表面上是让别人占了上风,但实际上你却换来了亲人、朋友、同事间的和睦。
道歉也要讲究艺术: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道歉方式,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实在说不出口,可用别的方式来代替。一束鲜花便冰释前嫌,把一件小小的礼物放在对方的餐桌上,足以表明悔意。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传给对方,同样能求得对方的谅解。
其次,把握好恰当的时间,发生冲突后双方不宜马上道歉,否则,对方会怀疑你致歉的诚心,应等对方消了气以后再道歉。
最后,道歉不能太盲目,如果你没有错,决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盲目认错,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你要了解深感遗憾与道歉的区别。
生活中与人交涉时,难免有人与你的意见相左。如何指出他人的过失,不是单单指正的问题,如运用得不好,不但对方不会听从你的意见,还会你对心生怨恨,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批评别人要讲究艺术、注意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行为,你认为别人出错要加以批评的东西也可能是别人认为万无一失的。所以,如果你试图批评别人一定不能直接,而要委婉运用一些技巧,用尊重别人的审慎的方式。
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不能当众奚落、挖苦别人的错误。周总理在这方面总是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他不但对别人的缺点进行了批评,而且还使人心悦诚服。
1952年,总理率团抵达前苏联,与苏联关于“一五”期间的援建项目进行谈判。到达苏联以后,他召集了相关人员开会,逐字逐句讨论修改计划的草稿。
复印前,他又再三叮嘱工作人员不能有一点差错,可当总理拿到稿子的时候还是发现有明显的错误,但他并没有立刻批评校对的同志。第二天,在与工作人员共进午餐的时候,总理特地与这位负责校对的同志碰了杯,笑着说:“罚酒一杯吧。”既亲切又严肃,使这位同志认识到错误而又不会尴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常,我们听到自己的长处受到赞扬后再听到批评,会感到容易接受一些。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次批评他的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真是一位迷人的小姐。不过,希望你今后能对标点符号再多注意一些,那么你打出来的文件就会像你的人一样漂亮。”
对方有了缺点或犯了错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加以批评,讲话强硬,比如“你怎么这么笨?”“你这样做就是太不应该了”等,是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的,反而还会使你的个人威信大受影响。
其实,别人做错事时,心里也会自我反省,觉得抱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你又对他大为指责,只会使他羞愧难过,无法再树立起信心,甚至会激起他的逆反心理,就是要与你对着干,你还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如果换一种语气,“从今以后,你自己要多注意,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我相信,如果你细心点,一定不会再有类似的错误了。”这样一来,对方不仅会感激你对他的信任,而且还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并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小心、谨慎。
胡拂是美国一位着名的飞行员,常常参加飞行表演。有一次,他在表演后回程中,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在90多米的高度时突然熄火,他凭着熟练的技术使飞机安全降落,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着陆后,他发现是燃料加错了才导致的事故。回到机场,他见到为他加燃料的年轻人。那年轻人正在为自己的过失而苦恼着。他泪流满面地对胡拂说:“由于我的过错,毁坏了一架价格昂贵的飞机,而且还差点使3个人送命,我的罪过不可原谅。”可是,胡拂并没有指责他的失误,而是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为了向你表明我坚信你不会再这么做,我希望你给我的F15战斗机提供服务。”这样的批评不仅使这位年轻人心存感激,而且还会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格外认真。这样的交涉收到了好的效果。
在与人交涉中,必要的批评与建议是不可少的,我们要更为巧妙地使用它,从而使你的社交活动更完美。
在与人交涉过程中,我们不妨运用一些说话的小技巧。而这些小技巧往往可以烘托交涉的效果。
一、用数字说话
数字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语言信息。干巴巴的数字,一般不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但给对方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因为它可以增强说服性。我们在用数字说话时,首先要注意将换算的数字形象化,使那些难于感知和认识的数字更加生动;其次,是要注意数字的准确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误差过大而让对方难以接受;再次,被你用数字形象化的事物是对方所了解和熟悉的,要使数字在对方头脑中立即形成鲜明的形象。
我国古代相关的故事有很多。战国时,魏王打算修筑一座耸入云天的台坛,许官听说后就背着畚箕,手持铁锨进宫,对魏王说:“听说大王打算修建中天台,我虽然没有力,却能为修筑中天台出主意。”魏王高兴地说:“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说出来听听。”许官说:“我听说天与地相距15000里,现在大王按天地距离一半的尺度来计算,就该建起一座7500里高的台。高是如此,它的基础必须是方圆8000里,大王把全国的土地全用上,还不足做中天台的台基。古时尧舜分封诸侯,土地方圆5000里。大王一定要修建此中天台,就得先用兵讨伐诸侯,占有他们的全部土地,当然这还不够,还得讨伐四周边鄙之地,才能得方圆8000里的土地,这才足够作台基。聚集众多的建材,征召众多的工人,消耗仓库中储备的粮食,数目要以数亿万来计算。另外,我们还得在方圆8000里以外的土地上,有种植庄稼的田地,才能供给修中天台的人食用,而且修台的条件齐备后,才能动工。”魏王一听,立刻放弃了修中天台的打算。
二、引用恰当的典故
在与人交涉时,运用典故能够深化观念,益人心智,妙趣横生,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个20多岁、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进法律顾问处。律师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小伙子略带火气问:“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
小伙子是江阴某厂青年工人,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后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又问。
“不违法”律师回答得很明确。
小伙子立即说:“那我就可以控告他们!”
“不违法,但是你违反人情,违反国情!我国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留刮胡须无责可指。你年纪轻轻的却留胡须,既不卫生又不美观,就是违反人情。”
小伙子充满疑惑地问:“那我怎么违反国情了呢?”
律师说:“你应该知道你的家乡江阴有这样一段着名的史实吧。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杀勿论。江阴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是一场壮烈的抗清斗争开始了,全城血流成河。历史上有八十日戴发效忠、六万民众同心杀贼的记载,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寇占领上海期间他蓄着胡须不登台,以此反抗日本侵略者。请问,你是为了什么而留胡须呢?”小伙子听了什么话都说不出,回去后便把胡子剃掉了。
古时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丈夫,他想娶小妾,便对妻子说:“史书上记载,齐人有一妻一妾,可见我今天纳妾是有据有理之举。”妻子听后平静地说:“我也想纳一夫。”丈夫听后吃惊地说:“有这样的先例吗?”妻子答道:“史书上不是记载着‘河南程氏两夫’吗?你有纳妾的根据,我便有纳夫的理由。”丈夫听后无话可说。听此故事的人也无不哑然失笑,称赞妻子的聪明。
可见,在说话时适时地运用这些小技巧,无疑可以使你在与人交涉时更占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