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牵引到腰脊作痛,恶心呕吐,应取足少阴肾经俞穴太溪穴治疗。心痛腹中作胀,肠中涩滞不通,大便不利,取太白穴治疗。心痛牵引到背部作痛,呼吸不利,应刺足少阴肾经俞穴太溪穴;如没能治愈,再取手少阴心经俞穴神门穴治疗。心痛牵引到小腹胀满,上下串通无定处,大小便不利,刺足厥阴肝经俞穴太冲穴。心痛但见气短,呼吸困难,刺手太阴肺经俞穴太渊穴。心痛可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的筋缩穴刺之,现在穴位上按揉,刺后继续在穴位上按揉,可立即止痛。
患呃逆症的,可用草茎刺激鼻孔,使其打喷嚏,打喷嚏后呃逆自止;或闭口停住呼吸,待呃逆上冲时,迅速吸气,就可止住呃逆。
人打哈欠,是因为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阴气主夜主静,入夜则多睡眠;阳气主升发而向上,阴气主沉降而向下。故阴气聚集于下,阳气开始入于阴分,阳引阴气向上,阴引阳气向下,阴阳上下相引,于是连连哈欠。等到阳气都入于阴分,阴气盛时,就能闭目安眠;若阴气尽而阳气盛,人就醒了。对于这样的病,应该泻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阳膀胱经。
人患呃逆症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饮食物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精微上注到肺。现在患者原已感受寒邪、有新进饮食,寒邪与饮食都滞留于胃中,新进的饮食与原有的寒邪两相扰乱,正邪相争,邪气与胃气搏结而同时上逆,再从胃中出,所以发生呃逆。治疗时,补手太阴肺经、泻足少阴肾经。
人有哀叹是什么原因?是由于人的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运行快速,阳气运行缓慢,甚至阴气过盛,阳气衰微,所以造成哀叹。治疗时补足太阳经,泻足少阴经。
人发冷战抖是什么原因所致?由于寒邪侵入皮肤,阴寒之邪偏盛,体表阳气偏虚,所以出现发冷战抖的症状。治疗时采用温补各阳经的方法。
人发生嗳气是什么原因所致?寒邪侵入胃中,厥逆之气从下向上扩散,再从胃中出,所以出现嗳气。治疗时,补脾胃二经。
打喷嚏是什么原因所致?阳气和利布满于心胸而上出于鼻,成为喷嚏。治疗时,补足太阳经荥穴通谷穴,以及眉根部的攒竹穴。
人发生全身无力,疲困懈惰是什么原因所致?胃气虚,以致各经脉皆虚;各经脉的虚衰就导致筋脉懈惰无力;筋脉懈惰,若在强力入房,则元气不能恢复,于是出现懈惰无力的症状。治疗时,要根据病变发生的重点部位,在分肉间施以补法。
因为哀伤而涕泪俱出这是什么原因?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眼睛是五脏六腑精华汇聚的地方,也是津液由上而外泄的道路,口鼻是气出入的门户。大凡悲伤忧愁等情绪变化,首先激动了心神,心神不安影响到其它脏腑和波及各经脉,从而使眼及口鼻的液道开启,涕泪就由此而出。人体的液,有渗灌精微物质濡养孔窍的作用,所以上液之道开张就流泪,而哭泣不止则可耗竭精液,不能渗灌精微濡养孔窍所以目无所见,这叫做“夺精”。治疗时应补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
有人叹气是什么原因所致?忧愁思虑则心系急迫,心系急迫就约束气道,气道被约束就会呼吸不利,所以不时做深呼吸以伸展其气。治疗时补手少阴心经,采用留针的方法。
人流涎是什么原因所致?饮食入胃,若胃中有热,寄生虫因热而蠕动,会使胃气弛缓,胃缓则舌下廉泉开张而流涎。治疗时补足少阴肾经。
人发生耳鸣是什么原因所致?耳部是宗脉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虚,水谷精气供给不足则宗脉必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精微不得上奉,上入耳部的经脉气血,不充而有耗竭的趋势,所以耳中鸣响。治疗时,在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及手大指甲的手太阴肺经少商穴施以补法。
人有时自咬其舌,是什么原因所致?这是因为厥气上逆,影响到各经脉之气分别上逆而致。如少阴脉气上逆,就会咬舌;少阳脉气上逆,就会咬颊部;阳明脉气上逆,就会咬唇。治疗时,视发病部位,确定属于何经而施以补法。以上十二种病邪,都是奇邪侵入孔窍造成的。故邪气侵害的部位,都是由于正气的不足。凡上气不足,则脑髓不充实,症见耳鸣、头倾、眩晕;中气不足,症见二便失常、肠中鸣响;下气不足,症见两足痿弱无力、厥冷、心胸窒闷。治疗时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并用留针法。
上述各病的治疗方法是,肾主哈欠,应取足少阴肾经。肺主呃逆,应取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哀叹是由于阴盛阳衰,所以要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发冷战抖,要补各阳经。嗳气,应补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喷嚏,应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肢体懈惰无力,根据发病部位,补分肉间。哭泣涕泪俱出,应补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叹气,应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用留针法。流涎,补足少阴肾经。耳鸣,补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及肺经井穴少商穴。自咬舌颊等部位,应根据发病部位的所属经脉分别施以补法。肢痿无力厥冷、心胸窒闷的,刺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处,用留针法。另可刺昆仑穴也用留针法。
《灵枢·师传篇》说:所谓顺,不仅仅是指医学上的阴阳、经脉、气血的逆顺,就是对待人民都要顺应民心民意。由热而导致多食易饥的消渴病人,适宜于寒的治法;属于寒邪内侵一类的病症,就适于热的治法。胃里有热就会很快消化谷物,叫人心似悬挂,总有饥饿感。脐以上的皮肤有热感,就说明肠中有热,就会排出像糜粥一样的粪便。觉得脐以下对皮肤寒冷,就表明肠中有寒,就会产生肠鸣飧泄的症状。如胃中有寒,肠中有热,就会导致胀满泄泻;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就会引起易于饥饿,而小腹胀满。帝曰:胃热宜食寒的,肠寒宜食热物,寒热两者性质相反,应该怎样治疗呢?尤其是那些王公大人,肉食之君,都是性情骄傲恣意妄行轻视别人的,无法劝阻他们,劝阻就是违背他们的意志,但顺着他们的意志,病情就会加重。这种情况下,如何顺适其宜?治疗时又该从哪里着手呢?岐伯说:人没有不怕死的,虽不喜欢活着?如果医生告诉他哪些对身体有害哪些对人体有益,并指导他怎样做,那么虽有不大懂情理的人,哪里还有不听劝告的呢?怎样治疗呢?春夏时节应先治在外的标病,后治在内的本病;秋冬之季,应先治在内的本病,后治在外的标病。对那种习惯与病情相矛盾的又如何使其适宜呢?顺应这样的病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使他寒温适中。天气冷时,要加厚衣服,不要是他冻得发抖;天气热时,要减少衣服、不要使他热得出汗。在饮食方面,也不要吃过热过凉的食物。这样寒温适中,体内真气就能内守,邪气也就无法侵入人体而致病了。
胀病:《灵枢·胀论篇》曰:夫胸腹,脏腑之廓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人体的血脉、脏、腑三者都有不正常的气,但并不是胀气产生的部位。胀病都在脏腑的外面产生,向内压迫脏腑,向外扩张胸胁,使皮肤发胀,所以叫做胀病。
胸廓、腹廓都是脏腑的外卫;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饮食的道路;消化道的咽门、喷门、幽门、阑门、魄门五个窍门,就像闾巷邻里的门户一样,廉泉、玉英,是津液运行的通道。所以说五脏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界限,并且它们所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如营气在脉中正常循行,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引起脉胀;如卫气并入脉中,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引起肤胀。用针刺治疗时,取足三里穴,用泻法。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穴近针泻一次就可以了,若胀的部位离足三里较远,就应针泻三次。不论虚实,胀病初起时都应赶快施行泻法,以治其标。
五脏中心患胀病的表现为:心烦短气,睡卧不安;肺患胀病表现为:胸中虚满,喘息咳嗽;肝患胀病表现为:胁下胀满疼痛牵引小腹;脾患胀病表现为:呃逆呕吐,四肢闷胀不舒,肢体沉重,体不胜衣,而且睡卧不安;肾患胀病表现为:腹胀满,牵引背部闭闷不畅,腰髀部疼痛。六腑中胃患胀病表现为:腹部胀满,胃脘疼痛,鼻中常常闻到焦臭的气味,不思饮食,大便困难;大肠患胀病表现为:肠中濯濯鸣响而作痛,若冬季再受寒邪侵犯,就会导致完谷不化的飧泄;小肠患胀病表现为:小腹胀满,小便不通;三焦患胀病表现为:气充塞皮肤,轻浮空虚,松弛;胆患胀病表现为:胁下疼痛胀满,口中发苦,经常叹息。以上这些胀病,在产生和治疗原则上都有相同的规律,只有明确营卫气血运行逆顺的情况,从而运用恰当的针刺方法,才能治愈疾病。如果患虚证就用泻法,患实证就用补法,就会使神气不能内守,正气不能安定,真气动摇,易致人夭折。如果患虚证用补法,患实证用泻法,就能使神气内守,经脉、肌腠充实,病方可除,痊愈而恢复健康。
胀病的产生和根源是,人体内的卫气,在正常情况下,常常伴随着血脉循行于分肉之间其循行有逆顺的不同,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脉中的营气相随而行,与自然界的规律相适应。营气行于脏腑的经脉,周而复始,也顺应自然界四季的次第变化,使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精微。如果阳气不随,气厥于下,使营卫不能正常循行而凝滞,寒气上逆,邪气与正气相搏集结,就会形成胀病。
前面讲过,胀病初起之时,不论虚实一律应用泻法针刺,离病位较近的刺一次,离病位较远的刺三次。而有刺三次仍不见减轻是什么原因,这是指针刺时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刺中了气血输注的穴位,故针刺一次或三次胀病即愈。如果针刺时没有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并刺中穴位,就会使经脉之气不能畅行,邪气闭留在内。如果妄中皮肉,则使卫气更加逆乱,阴阳营卫之气互相排斥。对于胀病而言,当用针刺泻法而不用,所以上逆之气不能下行。针刺三次仍不下行的,就必须调换其他的穴位,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这样胀病就可以消除。如果还没有消除,可在换穴位针刺,直至治愈疾病,不在有什么危险。对那些慢性胀病一定要认真审察症状,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就像以槌击鼓必有响声,胀病哪还有不消退道理。
《五癃津液别篇》水谷进入口中,再输送到肠胃,它化生的津液分为五种:天气寒冷衣服单薄,就化为尿与气;天气炎热,衣服过厚,就化为汗;情绪悲哀,气并于上,就变为眼泪;中焦有热而胃功能弛缓,就化为唾液;邪气内犯,阳气闭塞,水气就会成为水胀病。
其中的道理是,水谷进入口中,它有五种味道,各归其所喜的五脏,津液亦随其所喜而各走其道,故由三焦输出其气,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这就叫做“津”。炎暑之时,穿的衣服过厚,则腠理开张,故而汗出,如果寒邪稽留于分肉之间,将津液凝聚为沫汁而发生疼痛;天寒时腠理闭密,气温不能从汗窍排泄,向下流于膀胱就为小便与气。
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耳主听觉,眼主占侯,肺像宰相,肝像将军,脾像护卫,肾脏主骨而成形体。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向上渗灌于眼睛,当心有悲哀气并时,心系就会引急,心系引急则肺叶上举,肺叶上举使津液向上泛溢。但心系急,肺叶不能经常上举,而是忽上忽下,故发生咳嗽与泪出。
中焦有热,胃中消化谷物过快,肠中寄生虫上下蠕动。若水谷使肠胃充廓,则胃的活动弛缓,胃弛缓则气上逆,而为唾液出。
五谷的津液,和合而成为脂膏,向内渗灌于骨孔,上行补益脑髓,向下流于生殖器。
如果阴阳不能调和则使腋下溢于阴窍,髓液也同时减少,流泄过度使真阴虚,虚则发生腰背疼痛、胫部酸软。
如果阴阳气道不通,则四海闭塞,三焦不能输泻,津液不能化生,所受的水谷并聚于肠胃之中,最后别出于大肠,停留在下焦,不能将水分渗入膀胱,则下焦作胀,水液泛溢于外则成为水胀。这就是津液分为五路而后运行的正常与反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