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赵氏经络综合锻炼方法
29979100000009

第9章 杂论(4)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中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内经》中曾有以七日为疾病转归之关捩点的论述。《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伤寒论》第八条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言病气在经络中循行到了尽头,故其主证头痛到七日可以自愈。王叔和《脉经》继承了这种认识,又提出以针刺截断阳明经传经为治,《脉经·卷七·病可刺证第十三》文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当自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见愈,把临床经验提升为理论,与《易经》的“七日来复”有关。按象数易学家们解说,“七”是“阳爻之象”,故《复卦》及其《彖传》的卦爻辞均有“七日来复”。如《复卦》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彖传·复》曰:“七日来复,天行也。”认为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的小周期,说这是天道,是自然规律。《内经》曰:“法于阴阳,得于术数”,以六七日间符应《易经》“七日来复”。《伤寒论》既为“述经叙理”之“论”(《文心雕龙·论说》:“述经叙理曰论”),仲景的此条可谓合《内经》《易经》的经旨。汉魏时代以“七”为吉祥,《东方朔占经》和《岁时书》都以七日为“人日”,言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把灵辰大吉的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节”。南北朝诗人薛道衡的《人日诗》名传千古,诗曰:“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古代还开展“人日登高”的健身活动。《汉书·律历志》,用七为三才四时之始来解释七的重要性,说:“七者,天地人四时之始也。”晚清经学大师俞樾在《文体通释叙》中说:“古人之词,少则曰一,多则曰九,半则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汉魏学者自谦,言能通晓大半,故书名篇名多用七,如枚乘《七发》、崔瑗《七厉》、曹植《七启》、王粲《七释》、桓麟《七说》等等。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也系自谦而又有数之喻。《伤寒论》着于素尚言“七”的时代。自愈之日的病情又与七日来复相合,便将“七日愈”写进条文,这也是文化情愫的体现。但更主要的是,古人认为“七”是气化规律的概括,这是对《易经》“七日来复”的发展。宋代戴侗在《六书故》中说:“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皆曰七。气化曰七,形化曰变,《易》曰变化者,密移而迹泯,变者革故而其迹着。”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续稿卷三义理类·七数》中说:“天之道帷化,而气至六日有余则为一候,故天道七日来复;人身之气帷七,六日而行十二经络有余,故人之疾至七日轻重判焉。”无独有偶,七日愈是气化的转机也能取得现代病理学上的支持。一般来说,炎症的发热,经变质、渗出、增生的病理过程,大抵在七日左右。在美国曾报道一个患者,他的两个膝关节都按各自的七天周期水肿和消退。丹麦生物医学家哈浦尔盖在十几年之中,经过大量的抽样数据分析,发现人体内的17-酮固醇数量,是以七天为变化周期的。近些年来,很多生化学家、医学家们发现,人体内有许多特质是以七天为周期循环变化的(像现代的感冒输液大多以“七”天为一疗程)。可见《伤寒论》的“七日自愈”是临床经验,《伤寒论》中的七日自愈,是中医学“合于术数”的先例。“自愈功能”具有代偿功能、平衡功能、选择功能。人体某一个部位出了毛病时,自愈功能会安排一种补救的办法以维持正常生活的需要,这就是代偿功能。

(第六节)祸兮福所倚

佛曰:“无病第一利。”《身经通考》说:“人至于病而求医,已非上士。所以自期之意矣!上士与春夏同其生长,与秋冬共其收藏,之四大为有尽之躯,故不以血气徇其愁苦;知富贵非百年之业,故不以精神湛于嗜欲。优优焉,坦坦焉,不以喜伤心,不以忧伤肺,不以怒伤肝,不以恐伤肾,不以思伤脾。避风雨,所以护皮毛也;节饮食,所以护肌肉也;寡色欲,所以护骨髓也。可劳而劳,劳焉而百节流通,可逸而逸,逸焉而天君宁谧。水火不能为之犯也,寒暑不能为之侵也,是为非医之医,不药之药乎?如此,则可引年长世,而无难矣。”人类最大的弱点是恐惧、贪婪、懒惰、依赖,既想拥有健康又想不劳而获。对疾病的降临而感到恐惧、紧张、不知所措,病急乱投医。毅力是贪婪、恐惧的克星,是战胜疾病、走向健康和成功的天梯。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译文: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疾病是祸是福,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愚昧、恐慌、懒惰、依赖、等待疾病,一旦疾病降临就认命、恐惧、自暴自弃、向疾病低头或坐以待毙,这就意味着自杀,意味着放弃自己、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和医院,这是在推卸自己对健康应负的责任、是极不负责任的推脱、是逃避!有句成语叫“自生自灭”,你的病是医生让你得的吗?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是我们自己平日不懂养生之道,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贪食、贪饮、贪欲(《孟子·告子下》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运动不足或过劳、过思、喜怒无常、不爱运动的惰性等等众多因素日积月累所造成的。自己的过错还要自己负责纠正,若求医,医生最多只能帮你10%,而90%还要靠你的积极配合和自己强烈的求生欲望及坚强的毅力,通过治疗恢复体质后的自愈能力还有身体的自我代偿能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要向自身的经络穴位、向运动锻炼、向自己的身体要健康,除了你自己,谁也左右不了你的健康。积极地与疾病抗争、勇敢地科学地面对,就意味着希望和胜利!正所谓“塞翁失马焉之非福”。疾病的出现是身体对人类的“预警机制”,警示人类身体机能下降并把身体的弱点告诉了我们,这里需要维护保养护理,故此人类无需惊慌失措,运用我们的随身“御医经络”积极地防治,终生的经络自我运动锻炼,顺应自然变化之规律,把“饮食、睡眠、经络运动锻炼”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体就会恢复平衡,这就是人体与自然的循环规律,这就是健康长寿的真谛。

没有实践就无法验证真理的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没有实践的验证无非是“纸上谈兵”。如何能找到真理之所在?几千年来,我们秉承祖先经络学的传承,一直把经络防治疾病的方法传承至今,历代的医者一直致力于运用经络穴位治病于人。我在一次化验肝功的血液检测时,发现血糖9.8,医生看后说我血糖高,已经是糖尿病了。说着就不容置疑地给我开所谓的降糖药,她开完药我并没有去拿,因为我在部队学过中医对西医的治疗,糖尿病也略知一二,知道降糖药并不是治疗糖尿病的。我回家后在网上搜治疗糖尿病的方法,都是吃降糖药。最后搜到某军队总医院研究所生产治疗该病的药,我就去了北京,按图索骥找到了所谓的研究所,其实就是一所居民楼的一层卖药点,我连问都没问就走了。回到家继续搜索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最后看到了西安高级按摩师王舒生先生的“靠好糖尿病”的广告,我就花60元钱买了他制作的示范动作光盘,结果半年也没寄给我(因为他当时不在家他不知道)。我打电话问,他说他在北京给别人治病呢,他叫我去他那里治疗,我当时给一位美籍华人当私人保镖,实在走不开,就向他询问了一些锻炼的方法开始锻炼。后来,他把光盘寄给我,是一个几分钟的锻炼视频,和他说的锻炼方法一样。王先生作为一名高级按摩师,能悟出自我锻炼背部的方法,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为病人服务。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自我锻炼对病人的重要性。一些慢性病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自我康复,才是治愈疾病的根本保证。我在后来与王先生的几次通话和网聊中了解到,他的方法并不被人们所接受,我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不愿意坚持锻炼,多数人的想法是“不差钱”,我花钱,你给我治好了就行,根本不想付出辛苦的运动锻炼来治病(你为何不花钱叫别人替你吃饭、替你睡觉呢?如果有人连饮食、睡眠都叫别人代替了,那他真的可以不用运动了!殊不知“钱”可以买到世界上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唯独买不到健康),尤其是糖尿病人浑身无力整天懒洋洋的不想动。大家殊不知正是自我运动锻炼才是治疗之关键、血糖才能被有效地消耗而降低,这才是标本兼治,这才是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方法,有谁能领悟呢?这也是许多慢性疾病至今无法被战胜的原因,我坚持了,我受益了,我付出了,我得到了健康的回报,并且把经络亘古不变的使用方法发展成《经络自我综合锻炼方法》。王老师锻炼脊三线的方法,是利用门框按摩经络穴位,一次按摩多个穴位,包括五脏六腑。运动量对糖尿病人来说有些大,很累,身体弱的人坚持不了,我在实践中把一次多脏腑同时按摩,发展为有针对性的专一的对心经按摩,所有被按摩的穴位都是针对心经起作用的,在治疗中逐一按摩五脏六腑俞穴使之互不干扰,更具有针对性。运动量和缓,锻炼后一身轻松。全身的穴位都在锻炼范围内,效果更全面更完善,真正地做到了从整体出发全面调整的中医治疗理念。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在25日的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糖尿病学》上报告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天运动1小时左右,可使死亡风险和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约一半。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与日本国内59家糖尿病专科医疗机构实施了联合调查,以1700多名40~7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调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之外的运动情况。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由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研究人员跟踪调查这些患者长达8年,根据运动量将患者分为几组,并把他们的运动量与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合并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其中,运动量最多的一组相当于每天以时速6公里的较快速度步行约70分钟,或相当于游泳30~40分钟,而最少的一组,除了工作和日常生活的活动外,几乎不运动。调查结果发现,运动量最多的一组患者因心肌梗塞等合并症而死亡的风险是运动量最少一组的约47%,患脑卒中的风险只有后者的约57%。研究小组代表、新泻大学教授曾根博仁指出,运动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血糖值和血压值,还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如果能认真实施运动疗法,将有助于削减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