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曙光初现(1940-1949)
29999700000033

第33章 1944年(5)

年元旦,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布将在战争结束前召开国民大会,以此来对抗中共的联合政府主张。1945年1月24日,周恩来飞重庆,随后与国民党进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谈判最后宣告破裂。2月16日,周恩来飞回延安。至此,赫尔利调处国共关系失败。1945年2月19日,赫尔利回国述职。4月2日,赫尔利在华盛顿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美国政府全力支持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曾向美国要求供给武器军火,但以武器供给、武装之政党,无异于承认其为一对日交战者,而美国已承认重庆国民政府为中国之政府,中国一日如有拥有武力之政党存在,则中国一日不能获得统一。"至此,赫尔利已公开撕破了第三者的假面具。对此,毛泽东指出,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明显地造成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从1944年春开始,由于国民党军事上的溃败;政治上顽固坚持一党专政,拒绝在全国实行宪政,缺乏解决国共矛盾的诚意;经济上物价飞涨,面临巨大的危机,上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痛切地感到,只有改变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改变国民党的误国政策,抗战才能取得胜利,中国才有生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方的昆明、桂林、成都、重庆等城市的民主人士,纷纷举行演讲会、座谈会等,痛斥抗战中的失败主义,强烈要求刷新政治、开放政权、实行宪政以挽救危局。但后方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力量分散,目标不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更加明确的斗争目标。

年9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在重庆召开。9月15日,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向大会介绍了4个月来国共谈判中的主要问题、重要分歧、事实真相及挽救抗战危局准备反攻的救急办法,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林伯渠声明:"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救急办法,必需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10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双十节大会。周恩来作了《如何解决》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召集紧急国事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6项具体步骤:第一,各方代表应由各抗日党派(国共两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各抗日军队(分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及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军三方面)、各地方政府(分大后方各省及敌后解放区民选政府两方面)、各民众团体(分大后方及敌后解放区带全国性的各界人民团体)自己推选,人数应按各方所代表的实际力量比例规定。代表总额,为应时局急需且便于召集起见,可不必太多。第二,国事会议,国民政府应于最近期间召开,以免延误时机,陷大后方于不可收拾的地步。第三,在国事会议上,根据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义的原则,必须通过切合时要、挽救危机的施政纲领,以彻底改变现在国民党政府所执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错误政策。第四,在众所公认的共同施政纲领的基础之上,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党专政的政府,吸收全国坚持抗战、民主、团结的各方领导人物,罢免失败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分子,以保证真正民主政治的实现。第五,联合政府须有权改组统帅部,延纳各主要军队代表加入统帅部,成立联合统帅部,以保证抗战的胜利。第六,在联合政府成立后,应即重新着手筹备真正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准备于最短期间召开,以保证宪政的实施。只有这样的国事会议和联合政府,才是全国民主的真正起点;只有这样的联合统帅部,才能听命政府,协和盟邦,击退敌人的进攻,配合盟国的反攻。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国统区各界人士张澜、沈钧儒、郭沫若、冯玉祥、李济深、陶行知、柳亚子等纷纷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1944年10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要求贯彻抗战国策,切实整理军队;立即结束一党专政,建立各党各派的联合政权,实行民主;确立亲邻的外交政策,加强对英美苏及其他盟邦之联系;确立战时经济、财政之合理机构及政策;革新目前的教育、文化政策。广大工人、学生纷纷举行示威游行,响应中国共产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后,周恩来、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进行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但没有结果。1945年元旦,蒋介石在元旦讲话中,作出了召开国民大会的空头许诺,企图以此来缓和人民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耐心和努力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的实现。1945年1月24日,周恩来由延安飞重庆,再次与国民党进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2月2日,周恩来向国民党代表王世杰提交了《关于党派会议的协定草案》,内容是:(1)党派会议应包含国民党、共产党及民主同盟三方代表,会议由国民党负责召集,代表由各方自由选出;(2)党派会议有权讨论和决定如何结束党治、如何改组政府,使之成为民主的联合政府,并起草共同施政纲领;(3)党派会议的决定和施政纲领草案,应通过于将来国民政府召集的国事会议,方能成为国家的法案;(4)党派会议应公开进行,并保证各代表有平等地位及来往自由。2月3日,毛泽东提出了参加政府的先决条件:废止一党专政,承认一切党派合法,取缔一切特务机构和特务活动,真正开放自由,释放政治犯,撤销对边区的封锁,承认解放区,组织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但国民党方面坚持党派会议为政治咨询会议,负责研讨结束训政与实施宪政之步骤,今后施政方针与军事统一之办法,国民党以外党派参加政府之方式。2月13日,周恩来偕赫尔利往见蒋介石,将中共关于召开党派会议的意见和参加政府的先决条件告蒋。蒋介石称各党派会议等于分赃会议,组织联合政府无异推翻政府,拒绝接受中共所提先决条件,使国共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谈判,因国民党方面的破坏而告结束。

年3月1日,蒋介石在宪政实施协进会上发表演讲,声称在国民大会召开以前,不能将政权责任和最后决定权移交于各党各派;重申于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第二天,新华社记者发表评论,指斥蒋介石的演讲鲜明地反映了国民党内最反动集团的立场和企图。蒋介石及国民党内最反动的专制主义者们,不愿顺从民意,废止独夫统治,成立联合政府,却想寻一件民主的外衣,来包裹其反革命法西斯的躯壳,这就是所谓还政于民和召开国民大会的实质。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英美盟军来华参战,各部队急需大批翻译人员,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也急需一大批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年人伍参战。而国民党正面战场在豫湘桂战役中损兵折将,丧师失地,也需要补充兵员,扩充战力。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决定发起一个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并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相号召,鼓动青年入伍。

年10月11日至14日,国民党中央召集三青团及有关部门、各省、市政府、党部、团部、教育界人士召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远征军,名额10万人,从军年龄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征集时间定为1945年1月1日至3月底。10万人编成10个师,分驻贵州独山、扎佐,四川绵阳、成都、万县,陕西汉中等地。全国设立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省市县设立征集委员会。10月14日,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成立,何应钦、吴铁城、陈立夫、张治中、白崇禧、陈果夫等为常务委员,张伯苓、莫德惠、蒋梦麟、顾毓琇等为委员。16日,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举行会议,决定了各省市征集额:西康、青海、宁夏200人至1000人以下,甘肃、浙江、云南、重庆市1000至2000人以下,贵州、湖北、广西、安徽、江西、广东2000人至3000人以下,湖南、陕西、河南、福建3000人至4000人以下,四川省8000名。10月22日,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告勉全国同胞互相督促,父谕其子,兄勉其弟,妻劝其夫,朋友相规,师生相勉,以志愿从军为光荣,以规避兵役为耻辱,恢复我民族尚武的德性,改造社会颓靡的风气,整我军旅,灭彼敌寇。当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知识青年从军办法》8条,规定,男性知识青年年满18岁至届满35岁、曾受中等教育、体格健全者,均得志愿参加。服役时间为两年,期满退伍。11月4日,全国知识青年从军指导委员会制定《妇女服役办法》,规定征集女青年2000名,分两期进行;应征年龄在18岁以上35岁以下,服务2年,不得自由离队。为鼓励各界青年积极从军,11月19日,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了《知识青年从军优待办法》,规定:知识青年自人伍之日起,原任职于党政教育机关者,保留其职务;原从事于国营公共事业者,由原机关保留其职务;原肄业于各级学校者,保留其学籍;从军知识青年之家属,继续享受原优待职员家属之各项待遇,领取人伍补助金;知识青年退伍后,在升迁、升级考试、留学、参加国内外军事学校等,政府择优优先保送。11月29日,国民政府又颁布了《优待从军知识青年家属办法》10条,规定:减免临时捐款及劳役;子女弟妹人公立学校,免交学费;债务未清者,可展至服役期满后2年清偿;承租之耕地房屋,出租不得收回改租他人;出征期间,其妻或未婚妻不得离婚或解约;无耕地者,可申请分地供种。为鼓励知识青年从军,国民政府教育部还制定了《军歌》,歌词为:"教崇射御礼乐,宏书数。六艺备成才,好男儿经文纬武。唐隆宋替,积弱近千年,黄龙取,金瓯补。黄龙取,金瓯补,还我河山主。龙蟠虎踞,龙蟠虎踞,五业恢明祖。总理覆清廷,建中华,群尊国父。总裁抗战,唤起我青年。从军旅,争先赴,从军旅,争先赴,万里长空舞。"知识青年从军的主要对象为大中学校学生。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后,中央大学校长顾毓瑗、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复旦大学校长章益、重庆大学校长张洪元等24校院长于1944年10月24日联名电呈蒋介石,表示拥护知识青年从军;同时通电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校长,望能一致倡导,发动全国知识青年踊跃应征,以雪国耻。但在有些学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遭到学生的反对和抵制。

国民政府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后,后方各省青年出于爱国热忱,在"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一扣人心弦口号鼓励下,踊跃报名应征。在一个月内,经甄选合格的青年就达12.55万人,内有1.5万人受过大专教育,国民党党部、行政机关青年工作人员2620人。这些青年经过短期培训,于1945年1月1日组编为青年远征军第二○一、第二○二、第二○三、第二○四、第二○五、第二○六、第二○七师,师长分别为戴之奇、罗泽闽、钟彬、覃异之、刘安祺、杨彬、方先觉,师部分别设于四川璧山、綦江、泸县、万县,贵州修文,陕西南郑,云南昆明,各师接收从军青年分别为8106人、7189人、8591人、10127人、5912人、11631人、11000余人。3月,青年远征军第二○九师成立,师部初设于江西铅山,旋移福建上杭;师长为温鸣剑,接收从军青年12510人。4月1日,青年远征军第二○八师成立,师部设于江西黎川,师长为黄珍吾,接收青年11000余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份贡献,不失为提高军队素质和作战力量的方法之一。但国民政府将此标榜为挽救危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却遭到中共方面的批评。1944年10月23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从军问题》的社论,指出,目前开展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当局认为是挽救危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实,挽救目前危局最根本、最重要的办法,是政治上有一个全面的彻底的革新。

史迪威事件

3月4日,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飞赴重庆。史迪威来华后,身兼6种职务:美军驻华军事代表、在缅甸的中美军队司令官、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滇缅公路监督人、在华美国空军指挥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在这6种职务中,除中国战区参谋长外,其他5种职务是蒋介石无权干涉的。但围绕史迪威的指挥权限问题、援华物资的分配权问题、统率全部中国军队等问题,史迪威与蒋介石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分歧。

史迪威来华后,他本人及其政治顾问谢伟思、戴维思等人,通过长期观察,了解到国民党政府是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政治上不民主,军事上消极抗日,经济上贪污腐化,积极反共。史迪威担心,如果中国发生内战,将直接影响到抗日大局。因此,他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局出发,主张采取联共方针,应把援华物资也分给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某些地方部队。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向蒋介石建议,调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共同进攻日军,并要蒋介石把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拨一部分给共产党,被蒋介石拒绝。9月29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整编中国全国军队的建议,蒋介石再次对此案未予理睬。1943年10月,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公开化。史迪威从抗日大局出发,力劝蒋介石撤出包围共产党的军队去打日军,从而触怒了蒋介石,不惜冒得罪美国的危险,要求解除史迪威的职务。蒋介石把史迪威和戴维斯、谢伟思说成是共产党的爪牙,因为他们向华盛顿汇报,称赞共产党,诋毁国民政府。1944年10月,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蒙巴顿和美军后勤部长索姆维尔到重庆。索姆维尔建议史迪威去向蒋介石解释,以消除误会;蒙巴顿也不同意解除史迪威职务。宋美龄、宋霭龄也出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好暂时打消解除史迪威的职务。1943年10月17日晚,经宋美龄之约,史迪威面见蒋介石,自陈赤诚卫护中国,如有误会皆出无心,此后极愿合作。蒋介石告以统帅与参谋长间之主属关系。史迪威表示:此后决不使蒋介石失望。但二人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