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曙光初现(1940-1949)
29999700000058

第58章 1948年(4)

锦州的攻克和长春的解放,使东北国民党军全部覆灭的命运已成定局。而将介石仍然命令徘徊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的廖耀湘西进兵团同锦西、葫芦岛地区的东进兵团继续东西对进,企图重占锦州,并令第五十二军抢占营口,以便东北残余由陆路或海上撤逃。毛泽东对此指示东北野战军不打锦西、葫芦岛,集中全力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按照此指示,以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以北进行阻击,主力从10月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面回师,于26日将行进中的西进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过激战,至10月28日晨,全歼西进兵团10万余人,并俘兵团司令官廖耀湘。

消灭廖耀湘西进兵团后,东北野战军立即向沈阳、营口前进,11月2日解放两市,歼敌13万余人。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及其他战役的胜利,使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至300万人。这样,中国军事形势进人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毛泽东称这一转折"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并估计"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是华东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在山东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也是彻底消灭山东残敌、解放山东全境进行的最后一次大战。这次战役,还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大规模围歼国民党军队主力和解放敌军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序幕。

人民解放军自1947年6月揭开全面进攻的序幕以后至1948年秋,经过外线和内线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队94个旅152万人。国民党军队虽然仍有兵力360万人,但用于第一线作战的只有170万。而且多为新补充兵员,战斗力及士气大为下降。而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到280万人,技术装备上已有显著提高,建立起了特种兵纵队,拥有一定数量的火炮和重武器,战争条件开始优于国民党军队。同国民党军队打大仗、打硬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会议,指出同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在部署东北野战军组织大规模的辽沈战役的同时,命令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

蒋介石基于其军队机动兵力下降,被迫从全面防御转为重点防御。1948年秋,国民党军事当局确定在中原和华东实行"三角、四边、十三点计划",即:国民党军在华中、华东、豫陕战场集结65个整编师(军)共100万兵力,企图保住徐州、汉口、西安之间的三角地区;陇海路全线、津浦路兖州至浦口段、郑州以南平汉线、宝鸡至成都公路四条边;以及郑州、开封、济南、商丘、南阳、襄樊、确山、信阳、汉中、安康、钟祥、宜昌、合肥13个重要据点。济南就是这一计划最北端的战略据点。蒋介石制定的计划是,以10万重兵依托坚固工事,坚守济南,北与平津相支撑,东与青岛相呼应,以屏障徐州。为此,制定了以徐州3个兵团27万人北上的"会战计划",即在济南遭到华东解放军的攻击时,以第二"绥靖"区王耀武部坚守济南,消耗疲惫华东解放军,然后以第二、第七、第十三兵团由徐州北援,企图在兖州、济宁间击破华东解放军主力,解围济南。

中共中央、毛泽东对济南战役极为重视,指示华东野战军必须集中全力,以20天至2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攻克济南。1948年8月12日,毛泽东又提出"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的作战方案。在战役具体部署上,中共中央军委作了明确指示:攻战部队应以山东兵团全部再加外线兵团一部组成,首先置主力于西面,夺取机场,断敌空援,尔后依战况发展使用主力于最有利的作战方向;打援和阻援部队应全部置于援敌正面,不但应设法阻敌20天以上,而且应预定在兖州附近歼灭援敌一部或大部。为配合济南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又指示中原解放军进行配合,造成攻打徐州之势,达到牵制徐州之敌不敢北援的目的。

华东野战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以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其中以2个纵队组成东集团,以3个纵队为西集团,以1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另以9个纵队和3个旅共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分别于巨野、兖州等地区夹运河而阵,担负对徐州北上之敌的阻援、打援任务。

济南战役于1948年9月16日夜正式发起,华东野战军攻城集团各部向济南外围攻击前进。至17日,西集团攻占匡李庄、杜家庙、琵琶山、崮山等地,逼近机场、腊山、党家庄;两广纵队及野战军司令部警卫团攻歼长清之敌。东集团第九纵队攻克城东屏茂岭山、砚池山,直扑外城;渤海纵队攻占韩仓,围攻王舍人庄敌。18日,西集团攻占古城、玉皇山等地,歼灭国民党军整第八十四师一部,并以炮火控制了机场。19日晚,国民党军整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下,率部3个旅2万多人举行战场起义,西集团乘机于20日拂晓全部占领了商埠以西以南阵地,东集团直逼东城垣。至此,华东解放军已扫清国民党济南守军外围据点,从四面包围了济南。

月17日,蒋介石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第二、第十三兵团由鲁西南北援,第七兵团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路向北攻击,企图实施其事先拟定的"会战计划"。中共中央军委获息后立即致电华东野战军准备阻击,并指出王耀武很有可能突围而出,向天津或青岛或临沂等处退路,务必布置好,达到全歼目的。遵此,华东野战军即令攻城部队9月20日迅速向商埠及城垣攻击,同时部署力量防敌逃跑,打援、阻援部队调整作战方案,准备集中打击已集临城的国民党军邱清泉第二兵团。

攻城部队激战至24日晚,连续突破外城和内战,全歼守军104290人(内有吴化文部2万人起义),活捉王耀武等高级将领23人。由于华东野战军仅以8昼夜就迅速攻克济南,以及打援、阻援部队严阵以待,国民党军徐州地区的3个兵团惧怕被歼,未敢北援,蒋介石的"会战计划"完全泡汤。

济南的攻克,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坚守大城市的信心。济南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取得了许多经验,过了"真正的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给予人民解放军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中共中央军委9月25日批准了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两天以后,又向东北解放军首长提出歼灭卫立煌集团36个旅,并夺取长春、沈阳的任务。周恩来后来指出: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淮海战役

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解放军及地方部队60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邱,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同80万国民党军队展开淮海大决战,歼灭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国民党军队。

在人民解放军发起完成济南战役之后,蒋介石感到徐蚌会战迫在眉睫,匆忙布置华中、徐州地区的防御:以白崇禧驻武汉指挥2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23万人,防御平汉路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钳制中原解放军主力;调华中所属第十二兵团加入徐州方面,以增加该方面防御力量;以刘峙指挥4个兵团和4个"绥靖区"部队置于津浦路徐州、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采取"攻势防御",确保该段交通,以拱卫南京、上海。到1948年11月中旬,蒋介石又将从辽沈战场撤出的2个军投入,并为了加强指挥,又重任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令他全局指挥。

人民解放军的淮海决战方案有一个形成的过程。9月底,中共中央军委同意粟裕提出的由华东野战军出兵徐州、海州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同时针对刘峙集团一点两线(徐州一点,津浦路徐州以南段及陇海路徐州以东段两段)的部署及重兵密集便于机动的特点,确定了华东野战军以歼灭黄伯韬兵团和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为作战目标。10月11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将整个战役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着重指出第一阶段重心在于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11月9日、10日,果断地决定在徐州附近歼灭国民党军主力,勿使其南逃,并迅速攻克宿县以控制徐蚌线,断敌退路。至此正式形成了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决战方案。为加强领导,便于统一指挥,中共中央军委11月16日决定成立由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授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并责成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全力支援。

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开始,华东野战军从临沂、邹县一线分三路南下攻击黄伯韬兵团。蒋介石以为解放军目的在于攻打徐州,急忙命令4个兵团向徐州收缩。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华东野战军迅速越过该部防线,将正在向徐州靠近的黄伯韬第七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加以全歼,黄伯韬毙命。徐州"剿总"刘峙哀叹:"黄兵团覆没,所谓徐蚌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黄兵团被包围时,蒋介石命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沿陇海路西侧向东增援,令孙元良兵团由宿县调防徐州,令平汉线上的黄维兵团迅速向徐州宿县一线前进。增援黄兵团的邱李兵团遭到了解放军东侧阻援部队8个纵队的阻拦,虽然付出近万人代价,仍被阻于离碾庄地区50余华里的地带。而在同时,解放军却在11月16日攻克了宿县,完成了对徐州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并将来援的黄维兵团迎头阻击于浍河上游以南地区。

黄伯韬兵团被全歼后,蒋介石于11月24日将刘峙、杜聿明召到南京,决定三路会攻宿县,打通徐蚌联系,将徐州的3个兵团接出,退守淮南。具体部署是: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由固镇地区沿津浦线北进,杜聿明回徐州指挥主力南进,黄维兵团继续向宿县前进。

为粉碎这一会师宿县计划,解放军决定中间围歼,两头堵击。华东野战军分为南、北两个集团,分别堵击沿津浦路南北对进之国民党军;中原野战军全力歼灭黄维兵团。

赶来增援黄伯韬的黄维兵团11月24日渡过浍河后,发觉处境不利,掉头逃走,但已来不及,被解放军于25日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27日,黄维命令4个主力师打开缺口向南突围,但因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战场起义,突围未能得逞,遂固守待援。蒋介石为了援救黄维兵团,令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由徐州南下,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由蚌埠北上。但在解放军的阻击下,未能达到目的。蒋见救援不成,黄维兵团有被全歼的危险,乃决定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兵团绕道南下;同时令刘峙飞回蚌埠督促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再次北进,南北对进,攻击中原解放军侧背,解黄维兵团之围,然后合伙南逃。

解放军早亦预料徐州国民党军撤逃,当杜聿明11月30日率部弃守徐州后,解放军即以11个纵队采取平行追击、迂回拦截和尾追的战术,于12月4日将杜聿明部3个兵团全部合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并于6日首先全歼企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到此时,解放军虽然分别合围了黄维兵团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但一时难以全歼。于是便决定"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首先集中兵力吃掉黄维第十二兵团,同时挟住杜聿明集团,看住蚌埠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12月6日,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便全歼,生俘黄维。

黄维兵团被全歼后,杜聿明集团已成孤军,摆脱不了被全歼的命运。此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国民党军南下,并给被困之杜聿明集团造成更大困难以利歼灭,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遂决定对杜集团暂时围而不打,令淮海前线解放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杜集团进行政治瓦解。到1949年初,平津国民党军已无逃跑可能,华东野战军遂于1月6日发起总攻。经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生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至此,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65天,歼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4万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精锐师团丧失殆尽,国民党政府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等地已处于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淮海大决战的胜利,实现了毛泽东关于"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的科学预见。

陈布雷自杀身亡

年底,对国民党政坛产生极大震动的消息,不只是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完全失败,还有蒋介石的心腹"文胆"陈布雷11月13日服安眠药而"安眠"于地下。

陈布雷给其妻子王允默的遗书中,在表达其夫妻恩爱而不忍离去之情的同时,道出了他不得不离去之原因:

默君惠鉴:我鉴于自身体力精力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丝毫之贡献,偷生人世,已无意义。因此数年来所萦绕于心之"决绝"观念,而复屡萌而不能自制,如此对国家不负责任,实为一种无上之罪歉,尤其对君卅年之眷爱,而我乃先君而自弃,竞蹈吟兄之覆辙,自私自了,我实负君,无容可求谅恕。但宛转寸肠,早已思量不止千百遍,我如此下场之后,在君或反而减少牵虑之痛苦。我年将六十,譬如在武汉撤退时,在武昌、重庆轰炸时遭遇不幸,千万望君退一步想,千万勿为我而悲痛。我尚有若干知友,当能照顾我的家属。人生至此,命也,尚何言哉!来日大难,君与令姊太觉孤寂凄凉,可将在国内之三儿召回一人留侍。后事如何,不忍预嘱。我一生爱惜名誉,今乃以如此不仁不义不智而弃世,徒供世斥,有负平生。然事属万不得已,君当了解出此下策,无可奈何,我的灵魂永远依绕君之左右,肠断心枯,不忍再往下写。我的躯体不值一钱,草草为我斥窀,即在南京薄埋之,千万勿为我多费财力也。痛极痛极,惟祝大局好转,国家长存,我虽死犹生矣。

陈布雷这个悲剧人物,其人生经历及家庭情况,恰如《中央日报》11月14日刊载的简历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