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J:(人事、销售、营销)经理、技术培训人员、(后勤、电脑信息服务和组织重建)顾问、国际销售经理、特许经营业主、程序设计员、环保工程师。
我们可以从职业测试中清晰地发现,对于职业的定位,都是以自己的性格评估作为依据,其实这也是因为性格决定命运的缘故。还有我们是否发现,即便做这样的职业测试,每一次都是在选择,而且是一次果断的(不超过10秒),在潜意识的指引判断下做出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按照这样的测试做出的答案就一定适合自己,其实它是告诉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去找到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事情。
暗示改变潜意识
改善自我的状态,心理暗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是心理治疗中一种很常用而且很有效的方法。暗示现象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我们个人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
暗示现象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很早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这点: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一人带着他,一心想把孟子培养成才。孟子家住在一个坟场附近,孟子开始懂事时就跟着人学哭丧的事儿。孟母见了,心想这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就把家搬到了一处闹市。而在市井中,孟子很快就开始跟着商人学些嬉皮夸口、炫耀贩卖的事。孟母见了,又觉不安,于是再次搬家。这次更不巧,搬到了一处屠宰场附近。这下孟子更来劲了,没几天就跟着屠户学起了杀猪宰羊。孟母更觉不妥,最后把家搬到了一处学堂附近。这回孟子终于跟着读书人学起了读书讲礼的事情,孟母也就放心了。孟子后来的成就,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亚圣”了。
也许孟母并非什么教育家,但她非常明白环境对一个人的暗示、诱导的作用。孟母三迁教子,便是暗示疗法的典型案例,她是避开了坏的暗示,利用好的暗示把孟子培养成了一代圣哲。
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一个人处在别的环境中,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受到了对方或环境的改造。暗示的较高程度就像一个人在被催眠的状态中,催眠师让他醒来后去打开窗户,其结果是他醒来后果然就会照办。问他为何开窗,他就会说觉得热,或者空气不新鲜之类的理由,而不明白是受到了催眠师的暗示指令。
这充分告诉我们,潜意识接受命令的方式,通常是暗示的作用。在暗示现象中,发生示意方可以是无意、含蓄地表示,比如古代的帝王看见日食就认为是上天在示警,往往减刑罚、省徭役,日食对于接受暗示方就是无意、含蓄的现象。发出暗示方也可以是有意而且明确地指示,像催眠师让患者醒后去做某一件事,当然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指示。
但是,无论发生暗示方是有意、无意、明确或者含蓄,对于接受暗示方的显意识来说,都是不明不白的。古代帝王自以为明白了上天的警示,其实上天何尝有减刑、省役之意?真要究其原因,应该就是他们潜意识中的畏惧感,让他们形成了对自我行为的反观,产生了要行善以敬天的潜意识。
暗示所产生的潜意识,可以直接触发人的潜能释放。《史记》中记载,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在一次夜间的巡逻中,见草丛中有虎影,一箭射去不见动静。第二天他再去查看时,原来没有老虎,那支箭深入到了一块巨石中,但是他再用箭射时,却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由此可见,虎影的暗示让他产生了危险、要全力一搏的潜意识,激发出了他很大的潜能。
积极的暗示,就会产生积极的潜意识,积极的潜意识引导你做出积极的事,得到积极的结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很多重症或者癌症病人的速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正的因病而死,而是因为生病以后的自我消极暗示的结果。他会想:“我就要死了,没有一点办法了。”他们精神崩溃,情绪低落,消极治疗,有些人连药都不想吃了。这种消极的暗示产生了非常糟糕的潜意识,让他们的身体加速衰老,甚至丧失抵抗能力,从而客观上让病痛加快生长,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他们失去了生命。更有极端的,甚至是直接选择了自杀。
但是反过来,假如医生不告诉他真实的病情,而是联合家人一起对他说:“你没什么病,就是累的,太疲劳了,应该多休息,除此之外你很好,只要吃一些药,配合我们打打针,过上半年你就痊愈了。”为了加强暗示的效果,还可以制造一份假病历,以及假的透析结果,让病人验证。那么,事情就会走向另外的方向。病人会心情大好,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情绪,他想尽快好起来,重新去工作,所以积极配合治疗,调动体内一切潜能,跟病魔进行对抗。那么,一个只能活三个月的癌症病人,可能在这种坚强和积极的精神暗示下,能够支撑六个月或者八个月,有的甚至可以发生控制住癌细胞扩散的奇迹。
自我暗示,就是对自己潜意识或者潜能的全面激发,消极的暗示一定会压制人的潜能,就像很多家长,他们平时因为压力和繁重的工作,对所谓的调皮的孩子放弃教育时,就是消极的潜意识在起作用。他们会恨恨地说,这个孩子不可救药了。于是十几年后他们就发现,这个孩子真的是不可救药了。
暗示不全是来自外界和别人,自我肯定更是对我们自身非常有效的一种积极的暗示疗法,它通过改变自己的情绪与心态来促使自己进行积极的行动来改变周围与世界的一种方法。所谓想什么来什么,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一直很棒,你就能变得比以前更优秀。
双向沟通的训练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如果没有沟通,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不信任感和敌对心态。
曾有一位西方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他把两个在囚的犯人,关进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结果是不用多长时间,两人就发生了相互攻击的行为。相反,如果把他们关进一间明亮的屋子里,他们则会慢慢进行沟通接触,有的甚至会因此成为朋友。
在一个完全黑暗的屋子里,我们对外界的感觉是陌生的,产生的潜意识也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感。恐惧感让你全身警惕,与外界高度对立,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觉得是危险信号,所以攻击行为就会发生。相反,在明亮的空间里,我们可以通过感官判断,获知安全的环境信号,产生安全的潜意识,进而就有了沟通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见,在沟通之前,我们需要正视内心的恐惧。
有一位在某大型跨国公司做销售的员工杰克,他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每次去拜访客户前,都要绕着客户的小区转上五六圈才有勇气去敲客户家的门。而拜访的结果,也总是差强人意。
后来有一次,他们公司的销售经理给他们做培训时,他鼓足了勇气,说出了自己的这个心理障碍。
这位经理跟他说:“你是害怕客户的门后有鬼吗?”
他说:“当然不是?”
经理又问:“为什么不是?”
他说:“因为根本就没有鬼。”
经理接着说:“那就对了!你这种恐惧感,就是来自你内心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于未知的鬼你不会恐惧,为什么在销售时你心中却还藏着一个让自己恐惧的‘鬼’呢?”
经理还对他说,感到害怕的时候,要勇敢地面对恐惧,盯着它看,直视它的眼睛,那时,恐惧自然就会慢慢败退消失——因为它本来就同鬼一样,信则有之,不信则无。
当你开始盯着恐惧时,就打开了与内心沟通的桥梁,开始与心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它真的很可怕吗?请为我描述它的具体样子。
心灵这时就会问你:你觉得它是怎样的?
啊,它很可恶,让我不敢迈出脚步,不敢伸手去敲门。
那么,你害怕什么呢?
我害怕被拒绝。
为什么拒绝?
因为他们会觉得我是不速之客,理由不充分,无法说服对方。
那么,你是这样的人吗?
显然,问题很快到达了真正的层面:你是否自信,是否拥有说服对方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心中的鬼,正是你的不自信。到了这里,我们解决问题的窗口就打开了。毫无疑问,这时的你,需要充分检查自己的硬件,然后大声地告诉自己的心灵:我很好,一切正常!如果害怕,那是因为你先在心里相信自己揣着“不自信”的鬼胎了。
那么,将恐惧推到一边吧,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神秘感是一种深刻的印象
神秘感是一种奇特的心理力量,是指人对于“未知的、既可能产生巨大正向影响又可能产生巨大负向影响”的力量,将会产生神秘心理,并且有区别地服从或逃避它的驱使,同时关切地、紧张地、惶惶不安地注视着它所产生的后果。
毫无疑问的是,神秘感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表现,它会对人形成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这种印象是好是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有力。
在古代日本有一类很厉害的“职业战斗者”,即忍者。他们就非常善于利用和制造神秘潜意识,来对敌人形成威慑,传播自己的“威名”。在关于忍者的传说中,他们除了会用出名的隐身术,他们还懂得让人心寒意冷的缚身术和咒术。相传他们与人交手时,打了一段时间后,会忽然跳开,双手握紧,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大喝一声,对敌人凌空挥手一指。不久,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敌人就全身瘫软死掉。
或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忍者有这么厉害的一招,他们干吗不在一开始打斗就用这咒术呢?其实忍者只是用毒高手,他们用了一些无色无味的毒药,在与敌人交手时,巧妙地让对方吸了进去。然后,在预测了敌人所食的毒药就要发作的时候,忍者就会跳开,对着他“念咒”,然后向敌人一指,就刚巧是药力开始发作的时候,于是他们的“咒语”就产生了克敌制胜的作用。
忍者的这一做法,就是运用了人们对咒术的神秘信仰心理,给人制造出了神秘的潜意识。每当在打斗中他使出这一招时,当然要确保给其他人看到,使得大家都以为这忍者是恐怖的咒术师。因为人的受众心理是喜欢听故事,并在臆想中为故事说圆的,所以忍者的恐怖形象就被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宣传开来,故事每传一次就被扭曲一点,每扭曲一点就被下一个传播的人自圆其说地完善一些。往后,只要你一遇到忍者,就可能先怕了。忍者能够制造出越强的恐惧能量(即神秘感的负向影响力量)越好,当他被聘杀人时,只要他在“被杀者”面前出现,“被杀者”可能就会怕得无反抗之力了,那么他的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人们在这期间之所以愿意帮忍者做宣传,这就是神秘感的推动力量。
在别人的脑中播撒神秘的潜意识并非不可能,在生活中其实就常见这种做法。例如在保险业中就会有一种“虚伪式神秘感”的播撒方式,只是这种方式不甚高明,其效果也不甚好,这里我们作为反面案例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保险业中推销保险的从业人员,常常会上门或打电话推销他的产品,我们心理上对他们的这种作为是天然抵触的(抵触的潜意识)。所以保险业的从业人员,往往认为在与人第一次见面时,尽量不要讲自己从事什么行业,就算对方问起,也要讲得模棱两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让对方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人们就会回避他,避免被推销保险。
所以,有些保险业务员刚见新朋友时,如果被问起从事什么行业,他们会模糊地说:“哦,我是做顾问的。”这样一来,他就初步建立了一个神秘的潜意识——我是做顾问的,你想不想知道我是做什么顾问的呢?但,这种模糊答法会更危险。因为,通常业务员讲了这种模棱两可的答案后,就开始逐步犯错:他先“刻意”地隐瞒了自己的工作,然后又在谈话中找机会开始问对方“你对人生保障有什么看法”或“你有没有个人投资”等问题。其实只要他一开始就进入这一类话题时,对方就会开始猜测他问这些问题的动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闲聊,很少会无端地做这种“访问式沟通”;最后当对方知道之前他刻意提出的话题原来是要推销保险的话,对方的防备会更大。所以,他前面建立起的神秘潜意识,就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