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壮文论集
30023900000011

第11章 壮文——壮族人民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载体(1)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①可见一种新文字的创制和推行,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现在壮文这项事业怎样了呢?可以借用清代壮族诗人黄体元的两句诗来概括:“最爱春容如画处,满园花影曝新阳。”局面打开之快,收效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连南宁也出现私人办学教壮文了。那么,各级壮族干部的思想是不是都真正统一了呢?但愿如此。因为,如果我们面对实际,不想自欺欺人;如果我们面对群众,不想使相当多的壮人被排斥于人类文明之外;如果我们面对国家,在四化的征途中想奉献与壮族人口相称的贡献;如果我们面对未来,不因信息被切断而麻木,不为知识爆炸的气浪所震昏,不在新产业革命即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及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中被抛出文明民族的行列,那么,在推行壮文的问题上我们不必要再争论不休了,不该再犹豫不决了,不可再三心二意了,不能再丧失时间了。对于掌握汉文的壮族干部、知识分子也好,粗通汉文的壮人也好,文盲也好,问题都严峻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一、壮族文盲状况

有一个材料说,广西少数民族文盲占十二岁以上人口的31.6%,这个数字是以小学三年级为自然脱盲标准计算的。按此推算,则文盲为四百多到五百万人。然而这个数字里的水分,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即使是宜州、邕宁这样教育水平较高的县,1980年小学生的合格率仅10%。这10%的儿童回乡呆上三五年,也就剩不下几个汉字了。另外的数字告诉我们,有的地方比上述情况要严重得多。融水1979年文盲达到65%,而且大部分是青壮年新文盲。百色地区的文盲半文盲为51.5%。隆林则高达66.4%。这些数字离实际情形总算比较接近,但也仍然是有水分的。我们不妨把问题想得严重一些,假定按百色的百分比来计算壮族文盲,则应当为680到700万人;如按隆林的算,则高达870多万人。但据我了解,边远山区文盲达80%的乡不在少数。问题是相当严重的。上了初中的学生又如何呢?据我校实习队调查,1981年,武鸣县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及格率仅7.4%,1982年升到20%,这就是说,剩下的92.6%及80%都得回乡生产。而且不说他们的汉文水平还达不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程度,单是防止复盲就是个大问题。由于听觉符号(语言)与视觉符号(文字)的矛盾,复盲的比例和速度比汉族地区高得多。其结果是自然脱肓比例缩小,文盲队伍扩大。以上情况反映到讲师教授、科技队伍及在校大学生的人数里,令人心情沉重。偌大的一个广西,少数民族人口占38%,为一千多万人,而1984年高级科技人员才56人,占广西同类人员的6.3%;中级科技人员2119人,占11.4%。这个状况,人们可以把它归罪于历史上的差距、经济的落后以及工作的失误等原因。但我认为没有一种与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二、上述状况的危险性

我在上面所引用的数字和所作的估计,丝毫没有否定30多年成就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这个状况使我们面临严峻的现实,面临一个越来越大的危险——信息继续被割断,在下一个世纪被列入落后民族之列。事实上,过去30年里,相当一部分壮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交流并没有沟通,甚至与现代社会的信息实际上也没有沟通,人们满足于过去的信息——自然经济时代的信息,并且大有稳如泰山之势。信息是什么东西呢?它与壮文有何关系?它是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无论是间接信息或者直接信息,都向观察者提供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知识。它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即可被任何观察者(人、生物、人掌握的仪器)所感知、检测、提取、识别、存储、传递、显示、分析、处理及利用。因此,它是决策的依据、控制的基础和管理的保证。从而使信息(知识)与物质(材料)、能量(动力)一起,成为当今科学三大支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信息部门是越来越发展了。通讯、广播、电视、雷达、导航、遥控、遥测、遥感、记录、存储、显示、计算机、情报、新闻、书刊、杂志、报纸、电影、戏剧、音乐、美术、会议、展览、广告、教育、统计、管理、行政、财政、银行、政工都门,等等。然而这些部门再多却与大多数壮人无缘。因这些部门所使用的符号,是汉语汉文。那报刊上的文章,条理清晰,妙笔生花,洋洋万言,引人人胜,然而文盲的看不懂;广播里的世界新闻,国家大事,科技珍闻,小说连播,生动、精彩、新奇;一个芯片已经能包含10万个晶体管,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每秒运算一亿次,美国一头良种奶牛一年可以生60头牛犊,真是爆炸性的新闻。然而壮人依然很平静,因为他们听不懂,那么看电影如何?人在动,声在传,但不知道上面是干什么的,据说竞有的因此而以为《红灯记》里的李玉和和李铁梅是在谈恋爱的。那么多的报刊,那么多的广播,对相当一部分壮人起不了作用,他们无法接受里面的信息,不用说语用信息和语义信息,语法信息也不行。但这能怪他们吗?他们是壮人,祖祖辈辈讲的是壮话啊!

人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可以接受的信息,特别是砸烂了壮文,他们实际等于被排除在政治和科学之外了。他们就没有信息吗?也有的,一是生产队长去县里开几天会,回来传达几分钟,这是主要的。二是道听途说,一些懂得汉文的人零零碎碎的讲一些;三是去参观看到一些,这是少数人;四是过去留下的信息即祖辈传下来的经验的积累。这些信息的特点,可以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句话来概括:“信息传递缓慢,主要是通过和人交往。而且大多数是当地事务。”

②其中有的算不上信息,只能算消息。但尽管如此,50、60年代这些信息还是可以大抵地满足需要的。那时候,人们凭天赋的信息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思维器官,就大抵上可以满足认识、改造世界的需要。这些信息是和当时壮族地区千山万鼻的生产力水平相遁应的。人们分到了土地,依靠过去的经验,加上现在的革命热情,大片土地便可以种出粮食来。

在广西的支农资金里,财政占30%,信贷占66%,自筹占4%,可见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国家。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无用的农田基建,有的挪作他用,用于智力投资很少。壮族农民当然也得到了一些科学种田的利益(如水利、良种、密植、农药),但总的是依靠祖传的信息。何况那时是指令性计划,以粮为纲,农民没有自由种植权,只有埋头种地,因此传统经验是大抵够用的。但就是这样,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后果,使劳动生产率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61%降到1980年的12%,为全国的72%。1981年广西的财政收入才占国民收入的14%,全部用于文教卫生、科学、行政和救济都还不够。总之,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按过去的办法,无论听力、视力以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和精度,都远不够用了。我们民族正在面临一个严重的抉择,寻找一种可以使广大壮人迅速获得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载体。

三、未来社会的挑战

未来社会的挑战是严峻的。要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使壮族地区赶上全国的步伐,进而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的行列,我们必须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也好,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也好,舍去其违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面,里面提到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确实,世界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正在酝酿着一次划时代的科学技术革命。这次革命不再像十八世纪那样,是单一的技术、单一的产业的新发展,而是出现了耘的技术群、产业群。其中以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纤通讯、激光及整个的信息系统,亦即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作为这一群中间的龙头,新的技术群和产业群不仅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而且发展速度异常神速。从40年代以来,这个速度越来越快,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以榘成电路为例,50年代为10个(每片芯片晶体管数)、60年代为2万个,70年代达10万个,80年代将达到200万个。30年里,与第一台计算机性能相同的新产品,体积缩小到三万分之一,运转速度则增加30多万倍。上述情况,必将引起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将上述技术用于农业,将引起一场农业革命。举个例子,1983年全区牛存栏55000头,有人建议争取2000年达到700000头,然而就在这一年,我国已成功地实现胚胎冷冻(保存在-196℃液氮中)和移植。通常,一头牛一年最多生几头牛犊,用胚胎冷冻术,一年就可生几十头牛,但这还不是最后数字,如果使用激素和胚胎切割技术,冷藏空运,一对良种牛每年可产几十万头。17年增加15000头的计划与之相比,真是蜗牛爬行。又如,到2000年广西的人口可能增加到4500万人,按小康水平的要求,到那时每人应当有1000斤粮,这需要400亿斤以上,按目前的生产方法,要达到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发展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充分利用中间环节,不让太阳能的转化物变成低温又辐射到太空中去,那么,只要有5%的太阳能得到利用,则每人每年就可以获得10000斤粮。再降低一些,利用1%每人每年就可以得到1000公斤粮。果能如此,400亿斤的目标又算什么?按传统的耕作方法,有人于1980年对玉林地区8个县9个生产队稻谷生产作成本核算,结果发现,每斤稻谷的成本达0.1314元,平均每亩亏20.20元。生产中的人工费成本高达70.42%,有的每盲竞高达89.5个工,比国家规定标准40个工高一倍,生产水平较高的玉林尚且如此,桂西壮族地区可想而知。按这样的生产方法去追求400亿斤的目标,能不令人汗颜?又如广西的森林覆盖率目前已下降到23.3%,600万户农民中有一半上缺柴烧一到四个月不等。滥伐森林的原因除了“左”的影响,人们不懂得个体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在地球的表面上,每平方厘米有高达120大卡的热能,只要用光电池(非晶体)转换10%,一年就可以得到165亿吨煤,何愁没“柴”烧。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这种的紧迫感,这种形势对我们民族潜藏的危险性,对新社会制度的严峻考验,很多壮人是不一定知道的。他们大体依然按传统的方法去思考、去耕作。因为他们与世界的信息通道被切断了,还没有一种信息载体能把他们与时代的步伐、科学的发展、产业革命的趋势联系起来。不用说有定量分析的科学信息,例如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最新科学成果信息,就是一般的消息很多人也得不到。他们到集市上去,大体是卖些土特产,买些日用品,新华书店的书,他们看不懂,里面的现代科学的书出的再多,写的再好,又与他们有什么关系?

四、只欠东风

区党委曾经指出,广西有一个基础(农业)两大支柱(蔗糖和水电),八大优势(糖、水电、有色金属、建材、土特产、林业、外贸和外资、旅游)。确实,广西自然资源丰富,有自己的优势。在工业上,据1983年统计,全区已有10527个工业企业,近两年又必有增添。全区面积35000多万亩,仅利用49.4%,尚有11500万亩可以开发。山塘水库50%尚未利用。

广西南部无霜期,中北部无霜期达10-11个月,气温平均为16℃一23℃,日照时数达1600-1800小时。每年又有1250-1750毫米的雨量,极利于发展农业和林业。这儿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不下8000多种,已调查整理的有6000乡种,居全国第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多达40多种。土特产中,八角、营油、桂皮、桂油、沙田柚、罗汉果、金橘居全国第一,松脂、菠萝居第二;香蕉、龙眼、荔枝、油茶居第三。此外还有桐油、木耳、香菇、茶叶、蛤蚧、蛇等许多“拳头”产品。土特产中有22种为大宗,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宜牧地达1200多万亩,载畜量可达80万头。可开发的水电能达1675万千瓦,水源富集程度,每平方公里超过日本、意大利、瑞典、挪威、葡萄牙等国。理论蕴藏量为1752万千瓦,占全区能源构成74%以上,全部开发,年发电量可达600亿度。有色金属方面锡、锰储量占全国第一,铝、锑、钨、铅、锌占有重要位置,价值很高。此外,全区还有859公里海岸线;288万亩滩涂,可以海养、晒盐、种植、水利、航运……以上这些优势中,很多是在民族地区。在广西,壮族分布地区(聚居、杂居)达60%。这些地区宜林宜牧,土特产分布集中,有色金属也是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例如平果的铝矿,产值可达38亿元。又如土特产,都安的桐油、纱纸、南粉号称三宝,从1950年到1979年产纱皮258万斤,占全区纱皮产量的92.9%。再如水电,壮族聚居的红水河,流量相当于黄河的三倍,可建梯级电站10个(大的7个,中等3个)容量1294万千瓦,占全区水电70%,发电可达600亿度,提供产值1000亿元的工业所需电力,相当于建立12个年产300万吨的煤矿。广西小水电资源可装120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总计可达700万千瓦,可发300万千瓦,主要是在民族地区,目前只利用20%左右。石头裸露的地方,虽然无法开垦种植,如有一些水源,便可建造太阳池。这是曰前刚刚兴起的廉价新能源。面积为一平方公里的太阳池,相当于43000吨石油产生的热量。以色列在十年之后,1/3的电力将由太阳池供应。太阳池结构简单,费用低廉,昼夜可用,易于管理,能吸收也能储藏热量,而且储量大,温度高。它还不用看管,是一种分散性较高的技术,短期内可能将有较大发威,壮族地区年平均温度高达22℃,日照时间长,是建造太阳池的理想地方,问题在于技术。总之,广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全国是得天独厚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眼里,这无疑是一块令人羡慕的宝地。广西不仅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勇敢,富于智慧,善于学习,可以说是天时、地利加人和。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每人负担的耕地仅3.1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