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以《三国滨义》《水浒传》《依智高故事》改编的壮剧,实际上在传播某种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则。不少文献有助于研究壮族军事史,例如有关太平军出桂后留在地方小型武装的军事活动,相当多的是大成国等壮族起义领袖的活动,其史料有的在官方记载中是找不到的。明代形成的《岑家兵法》,民间传说最初是用古壮字拟就的,因为要面对广大乡村壮民,只有古壮字才能让壮人掌握。后写成汉文,但原本已失,只有少数条文转载在其他汉文古籍中。不过在各地民间武装互助团体结合团的协议中,仍或多或少反映了《岑家兵法》的内容。
7.文化教育
古壮字文献中相当一部分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文化娱乐功能。壮族历史上的教育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两种,官方教育使用汉文,所以又称之为汉文教育。民间教育又分两种,一种是日常通过文学艺术、风俗、传统道德进行的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另一种是通过民间教馆用古壮字进行的教育,类似私塾。《岭表纪蛮》载,历史上各壮族村寨常“醵金为学费”,千里迢迢请歌师歌王来主持教馆,歌师歌王在这里首先教壮族男女青年古壮字,给他们讲壮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教他们掌握各种格式壮歌的创作方法,传授具有教育意义的长诗。他们实为壮族文化的传人。
8.语言文字
古壮字文献对研究壮语史特别珍贵,通过对《越人歌》等的古老词汇与现当代壮语的对比研究,可以找到壮语与古越语的渊源关系,寻求壮语上古的状态。唐宋以降古壮字文献有助于构拟中古壮语音韵系统。这些文献还有助于研究壮语的内部结构,即它的语音、语法的特点及演化,方言土语状况,壮语与汊语的关系等,壮语中不同阶段的汉语借词,在文献中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现。古壮字文献给我们留下了壮族古文字的缘起及最初形成;壮族把写字叫raiz(ra:12),原意为虫子爬行,这说明文字的产生曾得到虫子爬行痕迹的启示。通过古壮字结构,可以编纂《古壮字字典》。
9.文学艺术
古壮字文献一般多以韵文的形式存在,其文学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些文献的积累,使壮族的韵文作品从简到繁,从粗糙趋于精粹,从零散趋于系统,从短篇发展到长篇,从自生自灭到艺术加工并保存和流传,从不同区域的隔膜到艺术交流,从纯粹的口头文学到准书面文学,对壮族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古壮字文献的产生还为壮汉文学的交流起了推动的作用。一方面,在壮汉杂居地区的一些汉族人也通过掌握这些文献了解壮族文学艺术的特色,并把它们推荐给汉族人民,这是《粤风》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壮族人大量吸收汉文学艺术的题材、主题、人物、表现手法,从而产生了大量文艺作品,丰富了壮族文学艺术。
10.宗教
用古壮字创作的大量麽教、师公教经诗和道教、佛教的经典,为我们研究壮族的宗教特点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材料。通过道教、佛教的壮化,可以探讨壮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对稳定的社会根源。
11.天文气象
壮族古代曾有自己的天文历法,岁首郎首(旧时农村基层头人兼祭司)以12竹杯盛水环列,自黄昏至凌晨,视其水位之高低(蒸发量)预测水旱之大小及方向。季节之安排也与中原不相同,现存的几十个不同于内地节日即可为证。云南文山地区广南、富宁尚保存壮族古代新年习俗,以农历十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比内地早了整墼三个月。这些在文献中都有一定的反映。由于壮族是农业民族,文献中有大量的《四季歌》《农事季节歌》《花果歌》《水旱歌》,等等,相当准确地总结了壮族地区不同区域的农事季节,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2.医药
古壮字文献中2000多种药物名称,岭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几百个民间验方,都为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防病治病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材料,并且在民间保持其实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广西本草选编》《广西少数民族常见病便方》《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壮族民间常用药选编》《广西药用动物》等,内部编印的主要有《广西民族医验方汇编》《文山州中草药单方、秘方、验方汇编》(第一集)、《文山中草药》《武鸣县医药古籍汇编》《壮医药简编》《壮医药知识汇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与古壮字文献。“拉静仅”(金果榄)、“又月白”(岩白菜)、“拉课磨歪”(南五味子)“梅低莫”(救必应)、“美鲁屁”(羊耳菊)、“梅生磨”(苏木)、“麻底”(余甘子)等古壮字药物名称,都进入了药书药典。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及云南省文山州和广西、广东各壮族聚居地医院的中医、壮医门诊部,也无不得益于古壮字文献资料。
13.农业
壮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其他作物及林牧副渔都围绕水稻运转。在历史上,生产经验的总结、积累,生产知识的传授,都通过壮歌来进行,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歌,比较稳定的都用古壮字予以记录或创作,从而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右反映耕地、插秧、收割、采茶、打鱼、放牛、驯养等生产内容的生产歌,如《农事歌》《十字坡歌》《看牛歌》《采茶歌》《花歌》《果歌》《瓜果菜歌》《打渔歌》,等等,对各种农事活动进行了归纳;有反映生产工具门类、特点及用途的《生产工具歌》;在歌圩对唱的盘歌部分,经常有大量的盘问生产工具特征及性能的歌;还有传授某项生产窍门的歌,如《鸟兽歌》里教人们如何对付猛兽,如何防止毒蛇侵害……
这些歌在生产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时代,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研究农业生产发展史也离不开它们。
14.民俗及其他
古壮字文献广泛地反映了壮族的风俗,诸如衣饰风俗、饮食风俗、居住风俗、婚嫁风俗、人生礼仪、丧葬风俗、宗教信仰、岁时习俗、家庭及社会组织习俗、文化娱乐习俗,等等,为研究壮族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尤其古代习俗,汉文献材料有限,而古壮字文献却蕴藏丰厚。例如,在作为歌圩倚歌择配手段的成套对歌里,极其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壮族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到定情的整个过程。《嘹歌·建房歌》至今仍是干栏建造过程及每个环节伴随进行的民俗活动情况的最为详尽的描述。古壮字文献还反映了壮人族源、迁徙、古代科学萌芽等许多方面的情况,此处不复赘述。从以上14个方面的价值看,古壮字文献的珍贵价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壮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古壮字及其文献在历史上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湮灭。许多有名的篇章今天只闻其名,不见其面。一般来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古壮字手抄本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上层人物、官方,不管是本民族的、本地的或外来的村建上层,几乎都贬低、藐视古壮字及其文献。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古壮字文献的整理、研究是不可能的。《龙胜厅志》就说壮人其人其文“都无足述”。封建社会是民族歧视压迫的社会,有这些谬论也不足为奇。但壮族上层有的文人一旦中举,也回过头来鄙视古壮字,骂壮民为“蛮人”,为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助威张目。第二种是有眼光的文人韵士,他们或多或少意识到古壮字文献的价值,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甚至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以采用。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四川才子李调元,他在《粤风》中对壮歌赞赏有加,表现了一位正直文人的胆识。在说到其中的高妙之处,他禁不住击节赞叹:“直逼三百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