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许久不能吃东西,加上病痛的折磨,人已经缩小了许多,哪里还有几年前那生龙活虎的样子,那时候他走起路来地动山摇。他在我的病床前,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拿两眼瞅着我,劝我好好保重身体。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此时说出的话,已经无法形容它的分量了。我明白桂德教授的心思,他是要向我做一次告别。临走时,桂德教授哭了,那脸部的表情像孩子般痛彻,已全然没有了成人哭泣时的掩饰,他哭着被夫人推出了我的病房。桂德教授走后,我两眼久久地望着天花板,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在生死面前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情和人格。身子已经掉进死亡的窟窿了,靠耳朵怎么能挂得住?桂德教授明白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临行前还要来看看自己的同事朋友,来坦述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留恋,怎能让我不感动!
他那张哭泣的脸永远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桂德教授走了,带着对亲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走了。薪尽火传,桂德教授做学问,做人的真实认真的精神将永留在党校,永留在我的心中。如同钱穆所言:"用他死去的躯体,占据着后来活着的人的心灵。"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离开这喧闹的世间后,有谁还会记得他呢?只有他教过的学生和并肩战斗过的同事,哪怕是曾发生过口角,红过脸,也都变成了永久的回忆而愈发珍贵了。
古籍,指的是历代的书籍,包括书籍内容的古和书籍装订及流传的古。在我的认识中,古就是历史,有历史才会古。深圳是个极年轻的城市,从诞生至今不过25周年,与中国西安、洛阳等千年古都相比,几乎没有年龄。这是我初到深圳时,有些瞧不起它的原因。
回忆深圳古籍书店
然而不久,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我的认识。1993年底,我在当时深圳最繁华热闹的国贸对面,发现了一家古籍书店。当时心想:"深圳哪能有什么古籍!招摇而已。"不意当我踏入书店后,大为惊愕。这是个不大的店面,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版本的古籍书,店中间还有两排书架,显得很挤,让人几乎插不进脚。仔细看看,书的内容很好,说明书店的经营者选书的品味极高,与国内各大城市的古籍书店相比毫不逊色。最令我心动的是在书店的一角,还有旧书卖,不仅有旧平装,而且有线装书。记得当时线装书共有四架,两架是新版线装书,两架为旧线装书!特别是旧线装书,大大地吊起了我的胃口。初到深圳,一直找不到工作的我,从此便一头扎进了这家古籍书店。它成了我在深圳最好的去处,化解了我当时的所有烦恼。书这东西真怪,当你真正喜欢上她之后,她便慢慢地占有了你,把你变成了她的奴仆,在不知不觉之间,悄悄地占有了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进了古籍书店的门,除了看书,当然还要买书,我在这个书店买过许多书,今日已不可能记清所有的书名了,脑中还留下些印记的,大概有三四部线装书,因与我当时研究的晚清上流社会有关而购,多是些名人文集,如吴汝纶、盛宣怀等。旧线装书,是我最感兴趣的,每次去书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两架装满古旧线装书的书架。书架上的书很多,一部部叠放在一起,为取书常常要搬来搬去,占去附近不少地方,使原本就十分狭小的书店,显得更加拥挤。我只有一遍遍地对周围的人说:对不起!谢谢!好像在练习文明用语,其实周围的人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侧着身子在看书,你说些什么,全没听见。在这些旧线装书中,我买到的最中意的书是《涧于日记》,这是才女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的日记,清末石印本,共14册,是套足本。过去为了查找资料常去图书馆翻看这部书,今日拥入私怀,方觉心中无限畅快。人这东西就是私欲堆成的,当把别人的变成了自己的,就会感到舒服。
要说舒服,最使我窃喜的是买那部《清实录》。这是一部研究清史的必备资料书。为了方便研究者使用,中华书局将全部《清实录》缩小影印。说是缩小,印出来的书也可装满一个大铁柜,定价是3600元。今日看来,已是极为便宜了,但在十多年前,这个价格可以买一部明版书。每次去古籍书店,我总要在这部书前翻看许久,不忍离去。我曾托在中华书局工作的朋友设法买打折书,未能如愿。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早已断了饷,在深圳为了生存,我曾卖了一件心爱的豆青釉乾隆官窑渣斗,所以在当时我不可能拿出大笔钱去买这部喜欢而又十分需要的资料书。有一天,我去书店,得知前些日子大雨,深圳当时因排水不畅,许多楼房被水淹,古籍书店也未能幸免。书店被淹,最惨的就是那些珍贵古籍,许多书淹水后,胀得厚厚的,龇牙咧嘴,面目丑鄙。这一部《清实录》平时因较少人看,故散在书架底部,自然罹难。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积水,我不无痛心去说:"这么好的书都淹了,怎么办?"一位女售书员说:"只好打折卖了。"我一听,心中活动,马上去翻检那部《清实录》,半部书全被水淹过,另一半得幸逃脱。我挑挑拣拣,将我所需的道光至宣统时期的后半部分全数找出。这半部书仅有4册书角浸水,余皆完好,搬去柜台,经请示老板同意,打了七折售给我。
当我提着沉重的两大包书,走出书店的时候,听到女售书员问老板:"剩下的那半部书怎么卖?"那是半部已经泡了水的书,书既不全,又泡了水,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卖了。我当时只是觉得便宜,而且是把我最有用的那部分买了来,真是难得,心中窃喜。十余年过去了,每当我站在书架前,看到这半部《清实录》时,便想起这段往事。虽说半部书就够用了,但作为藏书,收得全是断本残册,心中的遗憾便渐渐涌了上来,淹没了当初那种侥幸得来的窃喜。贪图便宜是人的本性,为了贪图便宜,舍弃了对完美的追求,留下的便只能是遗憾了。
随着深圳的飞速发展,高大的书城建起来了。古籍书店也搬进了书城。开始时,古籍书店设在一楼大堂,占据了大堂的半壁江山。让古籍占据书城最明显的大堂,委实使我对书城的统治者敬仰良久。然而不久,古籍开始高升了,搬入二楼,随后又移入了一个最不被人注意的安全角落。想找古籍,不仅要不停地打听,还要拐好多道弯。新的店堂比原先的小店自然宽阔了许多,书架低了,取书不再困难;间隔宽了,也不必担心碰到别人,但古旧书少了,甚至没有什么书值得看了。过去胡乱堆放在架子上的旧线装书,现在被仔细地整理过,小心翼翼地摆放在玻璃橱柜中,翻开书的扉页,隔着玻璃便可清楚地看明白书的行格款式。在书的下方,摆放着一张小签,详细地介绍了书的名称、著者、明版、清版及价格。价钱已不是往日。以前我买一部于式枚编的《李文忠公尺牍》,仅用2600元。而在这里,这部民国初年的石印本,已高达32000元了。我背着手,弯着腰,鼻梁顶着眼镜,吃力地看着玻璃柜中那标价以万元为基本单位的旧线装书。我忽然感到,这似乎不是书店,而是博物馆。博物馆和书店的根本区别是,后者你可以拥有它,而前者则绝无可能,非但无可能,只要你一产生这种念头,就已属非法了。
书是爱书人的命根,书店便是读书人的奶娘。以前深圳的古籍书店虽小,但它哺育了我们,把我们拉扯大。每当夜深人静时,抚摩着仿佛依然飘着墨香的古书时,我便常常会想起那拥挤、泡水的小书店,几乎被海丰苑那高楼压得扁扁的,开不了的门。每次由国贸前路过时,我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扭过头去看看那张狭小低矮的门脸,虽然今日已被如涛的商潮淹没了,但是那里曾经是我在深圳的初恋,伴随我渡过了一段最辛酸艰难的日子。
留恋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有许多情愫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如快乐、幸福、悲哀、痛苦……留恋也是其中之一。
留恋为何物?留恋是人们对既往事物的回顾,是过去时光的驻留,是对自己感情生活的依恃。人不是生活在平静如水的时光中,即便是如水般平静,水下也会有汹涌的激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的记忆中所摄取的每一个定格片断,都有可能成为留恋的题材。
留恋还是一种诱惑,由于有了留恋,人们才有憧憬,留恋越深,希冀越大。生活中巨大的期望,常常产生于一个小小的留恋,这是人们的思维由过去走向未来的定式。沿着这条狭窄的思维轨道,不知有多少人,默默地走去,久久地坚持,把忍受当成享受,把所有难以承受的苦涩咀嚼成永远回味的甜美。留恋是美丽的,它是一株永远含苞待开的玫瑰。
留恋又是一种动力,留恋的事物在人一生中常常会永恒保持。为了这个留恋,人们会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它,以保持它,以追随它。留恋会给人一种永恒不竭的动力,从乞求到追求,驱使人们跟自己的精神赛跑。
留恋留恋是无限光明的,它是一支耀眼的光柱,引领着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
在人生的旅途中,留恋又在不停地变换。新的事物刺激了疲惫的大脑,已经模糊的老印象,渐渐被清晰的新图片所替代,一幅又一幅。人们究竟留恋了什么,已经变得不重要了,诚如考茨基所言,目标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权力、财富、爱情常常是人们最多留恋的内容,它们占去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精灵几乎全部的生活。权力是威严的,有了它,便有了指挥一切的魔杖,可以使自己变大,让世界变小。只可惜权力不是永恒的,它不会伴随人们一生,所以它才成为留恋的内容。钱财是富有的,有了它,就可以买来想要的一切,甚至整个世界,使自己升华,让世间沉沦。只可惜财富不是永远的朋友,朋友才是永恒的财富。爱情更是一朵美丽无比的罂粟花,沾上它,只看到自己,没有了他人,爱得最切,也会恨得最深。那些被留恋的事物吞噬了整个精神世界的人,大概因为他们所留恋的,通常是不应该留恋的东西。
人生苦短,价值何在?在于创造,在于追求。终日向留恋索取的人,他们拥有昨日,却难以得到明天。人生的价值在于把理念变为现实,将价值的追求变为价值的创造,让生活明媚,让幸福和快乐染遍我们的一生,不萎缩,向前看,如泰戈尔所言:"愿生如春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人的留恋,说到底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依恃,是借助着别样的事物来对自己施加关怀的一种理由,其实它除了孤独之外,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自私。
留恋是美丽的,但留恋又是消极的。因为美丽,她会捆住你行动的脚步,让你沉浸在温馨浪漫的思乡,不知归路。说它是消极的,因为留恋本身并不能创造什么,她唯一的衍生物便是遐思。在记忆的长河中徜徉,所得到的是一种幸福欢愉的美感。美与丑的区别在于,丑可以使人们因此而远离,因远离而安全;而美则不同,美使人们亲近她,因亲近而献身,最后被销噬的则是人自身。
我是一个喜欢回味和留恋的人,迷恋历史,钟情往事,在记忆的海洋中漂荡,自有一种销魂摄魄的感觉。今日批判留恋,是希望走出梦幻,重回现实世界。毕竟此岸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人生最值得留恋的地方。
思念
"思"为何物?查《辞海》:为"想念,挂念意"。文字之少,哪里是辞汇之海。这里倒是把一个"念"字给勾了出来。这"思"原本是要"念"的,故曰思念。
思念是人极为独特的一种情感。因为人是精神的生灵,这生灵最重要的特质便是会思念。思念又是何物?思来想去,终于悟出。所有动物在表达感情时所通用的肢体语言,就是抚摸。人也不例外。握手是手的抚摸,接吻是唇与舌的抚摸,拥抱是躯体的接触与抚摸。能够抚摸到对方,便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无声地转达过去。在抚摸不到时,所有的动物皆无法直接转达情感,而人却不同,因为人会思念,思念其实是心灵的抚摸。人们相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思念便是人们在无法当面表达情感时的唯一沟通方式。
思念说到底,就是想。但却不是普通的想,是注入了情感的想。它是人们在孤独寂寞中的精神生活。这种想,有时会很苦。唐代诗人韦庄描述过这种情形:"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女冠子》)想得"魂已断",可见思念之苦;"空有梦相随"似是仍未有了期。思念是一根绳,在心里绕啊绕,用缠绵愁苦死死地捆绑住思念的人。这种愁苦、孤独、寂寞无法与人言说,只能自己独自享用,故"除却天边月,没人知"。这种思念思到深处,让人无处躲藏,永远避不开。李清照有过这样的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个才女以极细致的笔触描绘出思念时无可躲藏的状态。由此说来,思念又是一个虫,在你的心上咬呀咬,你只有挨咬的份儿,却无法将其捉出。这时的思念已是由愁苦变做了煎熬。"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宋,赵令峙《清平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宋,秦观《江城事》)思念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上演诸多的活剧。这中间,半是对过去的咀嚼与回味,半是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已经过去的时光在大脑中不停地回放,定格,再回放,将那些精彩的片段瞬间变成温馨的记忆,储存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为舒心提供着不竭的动力,让人始终浸润在幸福之中。清代才子纳兰性德在他的《画堂春》一词中倾诉道:"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这个虽非汉人却精通汉学的满人,用"两处销魂"和"不相亲"来问罪苍天,正是这种独自思念回味后狂放的伸张。而思念中的向往与憧憬,又多半会变成一种幻觉,时常给人一种惊扰。宋人晁端礼的词中描绘了这种情状:"最恨细风摇幕,误人几回迎门。"(《清平乐》)将幻觉与现实融为一体,写实之细,犹如一幅画图。宋人管鉴也有《醉落魄》言:"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这里已经把人的意志写了进去,不是幻觉,又是何物?在思念这个独立的空间中,人是可以禅定的,世间纵有万般热闹,守定心中的依然是寂落。
思念之所以产生,说穿了,仍是一个"情"字。爱情、欢情、乡情、离情,是情所产生的澎湃动力鼓起了思念之帆远航。"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诗)。用情这枝笔绘出的思念之图,苦涩的东西多,幸福的事物少,悔恨的东西多,憧憬的事情少。故而"天色无情淡,江声不断流,古人愁不尽,留与后人愁。"(宋,范成大《江上》)"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西厢记》)思念是酸甜苦辣咸五味混合物,不是谁想吃什么味道就能得到什么的。情这东西由思念一炒,活脱脱地把人的馋相给勾了起来,犹如在饥饿中的人已顾不得吃相一般。在思念的大海中沉浮的人儿,不要说幸福了,有时连尊严都会失去。怎一个情字了得。
都说思念是人最美好的情愫,但到真要想把它说清楚时,却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