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帅名将兵法——粟裕兵法
30068200000016

第16章 “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有利的战机”(4)

此时,顽军总兵力达到6.6万余人,我军能够集中的兵力仅有三个纵队10个支队(团)共2万余人,不仅在数量和装备上处于劣势,而且经连续作战,十分疲劳,给养又极困难。在此情况下,粟裕决心放弃天目山,向孝丰地区转移,待顽军深入时再相机予以歼灭。15日,我军全部撤离东、西天目山,向孝丰地区转移。

粟裕指挥部队一让新登,二让临安,三让天目山,接连后退200公里,加之我前线部队仓促撤离战场,物资伤员转移都由部队自抬自运,人员纷杂,道路拥挤,这种种现象使顽军产生了错觉,认为我已“伤亡惨重溃不成军”,作出了我军已“向北溃逃”的错误判断。粟裕将计就计,加强战役伪装,诱敌深入,将顽军引向预设战场。他一面指挥设在天目山的所有机关、医院、工厂、报社和军需物资向宣长路北转移,并公开向群众告别;一面以部分兵力摆出主力大部队的样子进行运动防御,且战且退,与顽军不即不离,到达退却终点孝丰后就转入正面阵地防御。实际担任后卫的只有一个侦察连。顽军的特务、谍报将所见所闻上报并夸大其词,使那些比较持重的顽军头目也确认“新四军已向北逃窜”。

6月9日,顾祝同电令李觉以主力组成左右两个“进剿”兵团,依托天目山,分由临安、宁国两地向孝丰分进合击。李觉作了周密部署,组成以突击总队副司令胡琪三为指挥官的右“进剿”兵团,包括第七十九师,突击第一队,突击第二队(欠2个营);以江南苏皖边区绥靖指挥部指挥刘秉哲为指挥官的左“进剿”兵团,包括第五十二师,第一四六师,独立第三十三旅,挺进第二纵队,绥靖第一、第二纵队。并以重兵据守天目山要隘,防我向南突出和策应其左右兵团作战。顽军总兵力约7.5万人,用于第一线和先后参战的有10个师34个团约5.7万人。大军压境直指孝丰,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顽军一心要将我军聚而歼之,或赶我军退回苏南,或将我军逼入杭嘉湖日伪“清乡”区借刀杀人。

面对顽军的进攻态势,粟裕决心集中兵力在孝丰地区求歼顽军一部,以粉碎其进攻。在顽军各部向前推进的同时,他将7个支队先机转到孝丰西北地区隐蔽集中,休整待命。这里是顽军合击圈的分界线,我主力集结于此,既便于向合击圈内外机动,又便于机动对付东西路两路顽军。他以3个支队扼守孝丰,并控制孝丰外围的各制高点,构筑必要的工事,以迟滞、消耗顽军。

怎样打法?先打哪个?粟裕认为,在西路顽军六个师兵力中,进攻的骨干力量只有第五十二师和独立第三十三旅。独立第三十三旅的编制、装备、战力与正规师相等,但它为保存实力好打滑头仗,拣便宜时进得快,碰硬时也溜得快,不会真正出力。第五十二师的一个团已受过歼灭性打击,这次要对付的将主要是另两个团。东路顽军有三个师兵力,突击总队虽是精锐部队,但其第一队同第七十九师在新登作战中均被歼一部,战力大损,突击第二队前来参战的只占该队的3♀5/。我军虽然只有主力三个纵队的九个支队和一个独立二团共2万余人,顽军与我军兵力总对比是31强,但我军已完全集中,对付其一路,尤其是其中一个部队,则我又将是优势。而且,我军协同动作和战术运用都有提高,已渐适应山地战斗,对顽军脾性特点也已摸到。地理、群众条件已转为有利于我军。顽军已脱离堡垒阵地,打运动战正是我军所长。

在此基础上,粟裕形成了明确的作战腹案:采取先阻东打西、后阻西打东的办法,连续作战各个击破两路顽军。作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歼西边的顽军第五十二师,并相机求歼独立第三十三旅;第二阶段,视情况发展移兵东向,再歼顽右翼集团。

6月19日,顽军左兵团进到孝丰以西,比较突出。其中第五十二师好大喜功行动积极,在我军少数兵力边打边退的引诱下,更呈冒进态势。此时顽军右兵团刚刚进到孝丰东南的港口地区,尚与第五十二师相距约20公里。战机出现。粟裕于当夜集中六个支队,分别对第五十二师的第一五四、第一五五团进行包围歼击。经一昼夜激烈战斗,歼灭了这两个团和独立第三十三旅一部。第五十二师是血债累累的反共急先锋。皖南事变中伏击我新四军军部的就是他们,这次向我军进攻时竟扬言“再打一个茂林,完成皖南剿共未竟之功”。因此,我军上下在战斗中高呼“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报仇”的口号,斗志旺盛,歼击速度比预期更快。

当我攻歼顽左兵团时,顽右兵团向我孝丰外围阵地猛攻。我坚守部队顽强战斗,打退顽军数次猛扑,牢牢地控制住顽右兵团。20日下午,全歼第五十二师已成定局,粟裕立即把指挥重点转向东线战场,下令把孝丰变成一座空城,要守备部队放开东路,控制孝丰城以北、东北、西、南、东南各山地要点,形成三面埋伏,即给顽军准备了个“口袋”让其往里钻,待其入内就关门打狗。

21日,顽突击第一队一部进入孝丰空城,见势不对急忙退出已经来不及了。出得了城却脱不了围。顽第七十九师与我军争夺孝丰城北制高点五峰山,被我军抢先五分钟占领山顶打了下去,不得不驻止于不利地形。当晚,我军主力东进,将顽军右兵团包围压缩于孝丰城东南的草明山、白水湾、港口的狭小地区内。

顽军虽多次拼死突围,但均未得逞。我军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精神,英勇顽强,忍饥耐苦,咬紧牙关,排除万难,用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的战术大胆穿插分割,加速了歼敌过程。

顽军根据惯例,认为我军必定是晚上发起进攻,就作好了防备我晚上进攻的准备,在主要通道上挂满了触发手榴弹,白天放心睡大觉去了。粟裕则一改夜间发起攻击的常规,将23日的总攻定为白天,既出敌意料,又易于观察,充分发挥我军炮火的威力,用炮火大量杀伤猥集的敌人,连顽军指挥部都被击中了。经两昼夜恶战,号称“王牌军”的突击第一队除留守临安一个营外全部被彻底干净歼灭,第七十九师、突击第二队大部被歼,残顽向南逃窜。至此,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遂告胜利结束。这次作战共歼顽军6800余人,其中生俘近3000人。

天目山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粟裕的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粟裕自己也十分重视天目山作战的经验。解放战争时期总结苏中、莱芜战役时,1948年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去江南时,他都一再提到天目山的经验。张震将军说过,他第一次与粟裕见面时,粟裕就向他介绍天目山组织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许多在天目山作过战的同志都说:“经过天目山战役,以后打苏中战役,打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都不在话下了。粟司令的运动战、歼灭战一套战略战术我们都学到了。”后来驰骋于华东战场的有名的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即整编后的第二十、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军,就是当年在天目山作战的主力部队。

四、攻其必救,围点打援孙武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①我军要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作战,因为我军所攻击的是敌人要害,是敌人必救的地方。曹操、李筌注:“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张预注:“敌人虽有金城汤池之固,不得守其险而必来与我战者,在攻其所顾爱,使之相救援也。”

孙膑说:“攻其所必救,使其离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

刘伯承元帅把孙武和孙膑的这一战法精辟地概括为:“攻敌所必救,消灭其救者,攻敌所必退,消灭其退者,是求得打运动战歼敌的好办法。”

毛泽东在谈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曾这样说: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充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

“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①“围魏救赵”是“攻其必救”战法的典型战例。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的战国时期。当时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邯郸告急,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了齐将段干朋的主张,即先出兵一部进行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出兵救赵。第二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救赵。田忌打算直奔邯郸,进攻魏军。孙膑认为魏军精锐在赵,内部空虚,主张引兵迅速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这样,魏军势必弃赵自救,我们可以一举而既救了赵国,又能使魏军疲惫,便于击败它。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率兵直奔大梁。大梁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国。齐军趁魏军疲惫不堪的时候,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赵国之围也就解除了。

从粟裕指挥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来看,他极为熟悉中国传统兵法中的“攻其必救”的战法,并多次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战法。他认为,攻其必救、围点打援,是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从而达到歼灭敌人目的的有效手段。这里的关键是选点。选敌至关痛痒之点,同时亦是较为空虚之处,常能收牵一发而动全身,击一点而震全局,调动敌人之效。

前面提到的粟裕指挥的“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豫东战役,就是攻其必救的著名范例。经过深思熟虑,粟裕选择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中原重镇———开封,作为攻敌必救之点。我军先攻占开封的行动,果然调动了敌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来援。粟裕说:“我军实施开封战役的目的,除攻占城市全歼守敌外,更重要的是引诱敌人来援,以便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现在敌军分两路向开封扑来,正好中了我们的‘动敌’之计。”①先打哪一路?粟裕在全面分析了战场形势之后,决定先打力量较弱的区寿年兵团,由于邱兵团和区兵团相距很近,要歼区兵团,必须使区、邱兵团分离。他又决定放弃开封,挥师南下,诱邱兵团西进开封,同时令第一、四、六纵队向杞县以南傅集东西地区隐蔽集结。

这时,国民党国防部又低估了我军连续作战的能力,误认为我军经过开封战役已被打伤,“似无积极企图”,“必向津浦路前进”,遂令邱区两兵团全力追堵我军。骄狂的邱清泉除以先头部队占领开封外,主力直奔通许,妄图尾击我南下的第三、八纵队。而多疑的区寿年却认为我军“有向平汉路进攻模样”,但也摸不清我军行动企图,因而在进抵睢杞地区后举棋不定。结果,两路援敌在我挥师南下的引诱和迷惑下,一路向西向南疾进,一路踌躇不前,从而很快拉开了距离,形成了40公里的间隙。粟裕果断抓住这一战机,乘敌立足未稳之际,突然包围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第七十五师、新编第二十一旅,经几昼夜激战,歼敌大部,并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第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

粟裕还在几个很有名的战役中,成功地运用过“攻其必救”的战法。

车桥战役———攻点打援。1944年3月上旬,粟裕为改善苏中的斗争局面,并为整风运动创造比较安定的环境,在淮安、宝应以东发起以夺取车桥为目标的攻势作战。

车桥坐落在涧河(又名菊花沟)两岸,东西2华里,南北1.5华里,河道上有五座桥梁,俯瞰全镇,形如“车”字,是以得名。车桥是联系苏中和苏北的枢纽,是日军第六十五、六十四师团的结合部,仅驻扎日军一个小队,约40余人,伪军一个大队,约500余人,比较孤立突出。驻车桥之敌加高围墙,拓宽外壕,架设铁丝网,修建了53座碉堡,构成了绵密的交叉火力网。以车桥为中心,在外围还有10余个坚固据点相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