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索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5800000022

第22章 对历史的探索(9)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

荆轲刺秦为哪般?在影片《荆轲刺秦王》中有一个美丽的女人,那就是由巩俐扮演的赵女。赵女与儿时在赵国做人质的嬴政青梅竹马,后随嬴政回了秦国。她一直认为嬴政是个仁爱的王,可以造福人民,所以当嬴政苦于没有借口攻打燕国的时候,赵女献计亲自到燕国寻一刺客,刺客一到,嬴政就有借口攻燕了。然而,赵女在燕国爱上了荆轲,并认识到嬴政的残暴,于是真的发生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固然美丽,但赵女这一人物显然是虚构的。史学家们对此种“为人设戏”的手法普遍表示宽容。“但是”,张大可教授说:“这样的情节确实是混淆了历史事实,而且恰恰削弱了秦始皇和荆轲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削弱了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也削弱了荆轲为民抗暴的精神境界,不能不说是艺术上的一处败笔。”

那么,秦王攻打燕国到底需要不需要借口呢?被采访的文史专家众口一词:“绝对不需要”。专家们说,秦国在秦始皇之前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兼并战争和统一战争,到了嬴政即位时,条件已经成熟,实在没有必要演出一场“苦肉计”。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荆轲究竟为什么会去刺杀秦王呢?据《史记》所载,燕太子丹当时是这样嘱咐荆轲的:“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就是说,至少燕太子丹起初是想生擒秦王嬴政,胁迫他退还已侵占的诸侯国领土,如果这一步能取得成功,他们未必想害嬴政的性命,倘若嬴政不肯,他们才准备杀掉他。但是,陈成军就不相信这一说法,他说:“荆轲的刀上淬了毒药,这就是要刺杀嬴政,后来解释说本想生劫秦王,那不过是英雄失败以后讲的大话而已。”当然,史家各有各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刺秦体现了一种阻挡秦国继续攻打其他小国的战争脚步的企图。无论是退兵之计也好,或仅仅是缓兵之计也罢,这应当是荆轲为解燕国之困,更是为所有诸侯国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无论是否可以把荆轲拔高到一个英雄的高度,史为今鉴,至少我们今人可以从中感受到几千年来普通民众对强权的仇视。

尼雅王国探索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尼雅河畔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并从这里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种珍贵文物12箱之多。当这些文物被带回英国时,使西方学者大为震惊,这就是被称其为东方“庞培城”的尼雅遗址。

东汉时期,名将班超为抗击匈奴稳定两域,曾带随从驻扎西域数十年。他利用杰出的政治、军事、外交才能联合当时的西域36国抗击匈奴的侵略,威镇西域数十年,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千古佳话。有人提出,斯坦因所发现的尼雅遗址,就是中国史籍中记载的西域36国之一的精绝国。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精绝国位于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接受汉王朝西域都护府统辖,国王属下有将军、都尉、驿长等。精绝国虽是小国,但它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书所描述精绝国所处的环境是:“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苇茂密,无复途径”。从文寥寥数语中显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精绝国是一片绿洲。公元3世纪以后,精绝国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发现又使精绝国惊现于世。

然而,精绝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它为何被埋没于滚滚黄沙之中?为什么璀璨的绿洲变成了死亡的废墟?为此,历史学家们既困惑不解又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尼雅之所以被废弃埋没于沙海之中,是因为尼雅人大肆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致使水源枯竭,风沙肆虐,绿洲消失,最终被淹没于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许多人对此持疑问和否定的观点。

为了揭开这千古探索,1995年10月,中日两国考古学家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了对尼雅遗址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收获最为丰硕的一次,被评为“95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文物之丰富,保存之完好震惊了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这次考古价值最高的发现是大量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织锦和写有佉卢文的木简函牍。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质地厚实,纹样瑰丽流畅,色彩艳丽,世所罕见。大量的佉卢史档案也让考古学家们喜之若狂。

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全称“佉卢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带使用,公元1~2世纪时在中亚地区广泛传播。公元4世纪中叶随着贵霜王朝的灭亡,佉卢文也随之消失了。18世纪末佉卢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无人可识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国学者普林谢普探明了佉卢文的奥秘。但是问题在于公元3世纪时,佉卢文在产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么突然又在异国他乡流行了起来?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们摸不着头脑。

最诱人的当然是佉卢文木牍的内容。解读它们发现,尼雅王国长期受到来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胁与入侵。可以说,尼雅王国是在预感大难临头中,忧心忡忡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木牍的文字表明SUPIS人对尼雅王国的威胁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胁令人十分担忧,余等将对城内居民进行清查“现有人带来关于SUPlS人进攻之重要消息”现来自且末之消息说,有来自SUPIS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显然尼雅人无法抵御强大的SUPIS人的进攻,”“SUPIS人从该处将马抢走,”“SUPIS人抢走彼之名菩达色罗之奴隶”。

考古学家们在这个沉睡了1600年的废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尸骨累累,内部各种遗物四处散落,房门敞开或半闭。用来存放佉卢文的陶瓮密封完好没有拆阅,储藏室里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纺车上还有一缕丝线。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尼雅王国在面临长期的入侵威胁后,遭到了惨重的致命一击,甚至没有留下最后的文字记载。

东汉末年,汉朝国力日竭,东汉官兵撤离西域。中原陷入长久的分裂与战乱之中,西域出现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国也陷入了弱肉强食的杀阀争战中。弱小的尼雅最终淹没在这血腥的厮杀中,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则透出尼雅人心归中国祈盼和平,也让人们面对这千年织锦,为尼雅的命运扼腕叹息。

但是在各种史书上从来没有关于SUPIS人的任何记载,这个凶猛好战而富于侵略性的民族会是些什么人?尼雅王国后裔们的命运如何?这些未解探索让历史学家们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国的最后归宿,又令人嗟叹不已。

西班牙“无敌舰队”探索

英国与西班牙原来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友好的关系。可是在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一段婚外恋情却在两国之间埋下了祸根。到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以后,两国因争夺一个叫尼德兰的地方,使矛盾达到极至。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英、西两国在海上发生了一次次冲突。到1588年,两国之间的海域争夺战开始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亲自组织海上舰队,伊丽莎白也利用一切力量对抗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她组建了一只由海盗组成的舰队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展开海上战争。战争从1588年打到1604年。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继位的詹姆士一世同西班牙结盟。战争终于结束了。一个王牌的舰队被一个以海盗为主的杂牌军打败,这种强者败,弱者胜,以少胜多的结局,一直是历史学家和军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1588年5月的一天,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得意扬扬地站在窗前,远处海面上,强大的“无敌舰队”正要出发。这次远征的目的地是英国,腓力二世命令他的舰队要消灭英国海军,直取伦敦。

当时的西班牙海军,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它由134艘舰船、3000多门大炮、8000多名水手、2万多名士兵组成。而英国海军则是由海盗小船拼凑成的,实力比无敌舰队差远了。因西班牙海军司令命令自己的舰队一字排开,耀武扬威地向英国开去。

英国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即做好了战争准备。霍华德勋爵担任海军统帅,他的副手是海盗德雷克和豪金斯。这两人可是身经百战的海盗头子,跟西班牙人多次交手,很了解对方的弱点。

英国的舰船体积比较小,但很灵活,速度也快。火炮的威力虽然没有西班牙的厉害,但射程较远。豪金斯对英国海军战术进行了改进,建立了纵队占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无敌舰队一出发,就被英国海军盯上了。

德雷克决定给无敌舰队一个“下马威”。当无敌舰队停在加莱港的时候,趁夜黑人静,海面上刮起东风的时机,他点燃了6艘涂满了柏油的旧船。六条火龙冲向了无敌舰队,西班牙人一片混乱,舰队仓皇砍断锚索,四处逃窜。舰船失去锚,只能随风漂流,被英舰又追又打,没有正面交手就死伤惨重。

事情没有就此结束,英国决定彻底打败无敌舰队。两天以后,双方在加莱附近海面上展开了决战。英国海军充分发挥自己灵活迅速的优势,他们先在远处向西班牙海军开火,西班牙的大炮虽然威力强大,但射程很近,打不着英国舰队。这时,高大的舰船成了累赘,躲闪不方便,一字排开的队形更是不利于战斗,舰船之间不能相互接应,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激烈的海战持续了整整一天,双方弹药都打光了。西班牙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好不容易有一些舰船逃出英国海军的炮火攻击。但在他们逃跑的途中又遇到了风暴,又经受了一次重大的打击。当腓力二世见到自己的“无敌舰队”时,眼泪都流下来了,“无敌舰队”只剩下了43艘破破烂烂的船。

英国舰队大获全胜,他们没有损失一条船就打败了“无敌舰队”,英国海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

库尔斯克号海难探索

1956年,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下水。从那时起到现在,美、俄、英、法等国共建造和发展核潜艇五百余艘。之后,核潜艇事故便频频发生。其中,已知核潜艇沉没的恶性事故就达十七起之多,并造成六百多名艇员丧生。据统计,前苏联海军核潜艇沉没十三艘,占百分之七十五,死亡艇员达五百多人。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海军也曾发生过三次沉艇事故,但70年代后,随着核潜艇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强艇员的严格训练和管理,使潜艇安全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近三十年来没有发生过此类恶性事故。然而,在1970年之后的30年中,世界沉没的十艘核潜艇全部被前苏联和俄罗斯囊括,其核潜艇事故如此之多,令人胆寒。仅1992年俄罗斯建国以来,就发生了七次核潜艇事故。是什么原因导致苏俄如此频繁的海难事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前苏联核潜艇数量曾一度达到二百五十多艘,几乎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事故发生的概率自然会大一些,这是冠冕堂皇的客观原因。但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比如核潜艇质量问题,可靠性、可维性和不沉性标准问题,艇员的训练、管理及组织纪律问题,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及紧急救援问题,等等。

潜艇的下潜与上浮主要是依靠向艇内水柜中灌水和排水来实现的。所以,只要动力系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就可以产生高压气,吹除进入艇内各舱室或水柜中的海水,从而使潜艇上浮到水面。前苏联潜艇曾经多次发生事故,但连人带艇一起沉入海底的恶性事故还很少见。事故发生后通常都是紧急浮出水面,再确定抢修方案。

库尔斯克号为何在事故发生后不紧急上浮,反而紧急下潜并坐沉海底呢?初步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事发突然,完全来不及采取措施。艇内人员可能正在按照预定科目进行正常演练,各舱室之间的水密门没有处于关闭状态,艇首突然发生的大爆炸使艇员们茫然不知所措,全艇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在巨大的压力下,汹涌的海水从炸毁的一、二舱突然涌入其他各舱,使艇内进水过多而迅速沉没。二是爆炸后艇内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明显。一、二舱爆炸并灌入海水之后,潜艇首部迅速下沉,在下沉过程中,艇员紧急关闭各舱水密门,结果可能只有尾部两、三个舱室被保护下来。这时核动力系统仍在工作,但由于大部分舱室已经进水,即使吹除部分舱室的海水也不能上浮,所以艇员紧急关闭了核反应堆,以防止造成核泄漏。三是对事故判断错误,处置措施不当。此次演习过程中可能预先设置了潜艇事故及紧急抢救的训练科目,库尔斯克号有可能在事故发生后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并继续按照事先规定的训练要求先坐沉海底,再实施自救,结果错过了最初的自救时机,迅速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