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6100000033

第33章

听主帅这么一说,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的将领流露出畏惧情绪说:“眼下敌军粮草已经不多,若尹子奇与我军背水一战,做困兽之斗,发动强攻,我们恐怕难以抵挡,我看赶快再请援兵为好。”有的将领则说:“敌军粮草不济,正是我们攻击的好时候,我看不如派兵主动出城迎敌,火烧敌粮草补给地,这样或许可以解除危机。”“不行!敌军粮草早有重兵把守,况且,当前之敌已有数万,我们根本杀不出去。”出城迎敌之计很快遭到反对。这时,淮阳守将许远说:“这些日子,跟着节度使大人奋力厮杀,连连克敌,将士们群情激昂,倒是没有多想下一步如何,我们听大人的,您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张巡见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也没有什么好计,于是说:“叛军固然粮草将尽,但据报又有新的补给,援军刚刚出发,需数月左右才能到达。叛军眼下如果发动进攻,虽然未必能攻下淮阳,但守城兵马必然又要遭受损失,依我之见,要想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才好。”

“大家不必冲动,我有个退敌计策,或许可解当前之围。常言说,捉奸要捉双,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敌众我寡,硬拼不行,如果能把敌主帅尹子奇除掉,乱其指挥,动其军心,岂不事半功倍?”

众人连称好计。许远说:“大人不愧智勇兼备,只是我们都不认识尹子奇,如何擒他?”

“这个好说,我们先叫士兵用蒿草稿削成箭向敌阵射,中箭的叛军一定以为我们已经没有箭可射了,如此重要的军情必然要向尹子奇报告。我们派人紧盯中箭之人,只要他向谁报告,谁就是尹子奇。”

不久,尹子奇又发兵攻打,张巡依计行事,他叫士兵向冲在前头的一敌校尉射出用蒿草稿做的箭,校尉自然未被射死,拔出箭一看竟是蒿杆所制,大喜过望,急忙向尹子奇报告:“恭喜主帅,张巡已经弹尽箭绝,你看,他们现在用蒿草稿做箭了。”尹子奇一看,非常高兴,即刻命令攻击。正得意忘形时,忽然一支利箭直射而来,尹子奇躲闪不及,箭头射入左眼,鲜血直流。同时张巡指挥几千精兵杀将过来,尹子奇一看不好,急忙逃走,险些被生擒。叛军一看,主帅受伤,落荒而逃,顿时乱作一团,哄散而去。

张巡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采用“擒贼擒王”之计,伤其主帅,乱其阵脚。使其前功尽弃,再次打退叛军。

直捣黄龙

刘秀与王莽交战时,刘秀就以此计智胜王莽军。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包围了昆阳,刘秀奉命突围出城,到各地召集援兵。

当刘秀率援兵返回昆阳的时候。王莽数十万大军已经把昆阳包围得水泄不通。刘秀与庞大的荆军比起来,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盲目地使用这么点兵力去攻击强大的敌军阵地,等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刘秀想出这样一个作战方案,把作战目标选定为王莽军的统帅部——中营。具体做法是从援军中抽调精壮将士组成敢死队,首先冲进敌营,援军主力紧随其后,全力以赴地捣毁敌人的统帅部,使敌人指挥失灵,陷入混乱,同时通知守城部队配合出击,造成内外夹攻的有利形势。刘秀慎重地从援军中挑选了3000名勇猛强壮的士兵组成敢死队,由自己直接指挥。援军主力的作战准备工作,也安排得妥妥当当。

攻击敌人的时刻到来了。刘秀率领着敢死队从昆阳城东迂回到城西,渡过昆水,来到靠近敌军中营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向敌营发起了猛攻。莽军统帅王邑、王寻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弄蒙了,一时弄不清这支军队的来意,命令各营不许擅自行动,而两人只率领1万人马前来迎战。这一下正中刘秀下怀,他把战刀一挥,3000敢死队就像狂风一样向敌人扑去,刀劈枪挑,勇不可挡。荆军派出的迎战部队本来就不太多,再加上士气不高,哪里能抵挡住刘秀敢死队的冲击,很快就乱了阵脚。其余各部因统帅有成命在前,都不敢擅自来救,眼睁睁看着义军援军把自己的中营打得稀里哗啦。在混战中,王寻被杀,王邑逃跑,莽军其他部队也因失掉统帅而出现了混乱。

坚守在昆阳的守军,看到自己的援军旗开得胜,备受鼓舞。他们立即大开城门,呐喊着冲杀出来。配合援军夹攻敌人。这时,老天也来助战,下起了大暴雨。莽军个个被淋得像落汤鸡,更加无心恋战,四散奔逃。

雪夜偷袭

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给了唐朝的统治一个沉重而持久的打击。最高统治阶层的软弱使得很多地方节度使纷纷独立,各自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国。唐宪宗在位时的淮西(今河南一个地区)节度使吴少诚、吴少阳兄弟也企图背叛朝廷,雄踞自立。但直到814年,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才公开造了皇帝的反。他以蔡州(今河南汝阳县南)为据点,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朝廷多次试图制伏叛军,但都失败了。最后,在李塑亲自请求下,朝廷命他做了紧靠吴元济统辖区的唐、随、邓州的节度使,并把平息叛乱的任务交给了他。

起初,李塑一直按兵不动,并禁止士兵入淮西境内。好让吴元济以为朝廷派来的对手是个懦弱的人,放松警惕。而同时,李塑却在暗中做各种战前准备工作。他研究地形,派遣密探,操练士兵,还特别友好地对待被抓获的叛军士兵,就是对那些被擒获的、官职较高的叛军官员,他也给予赦免,甚至把他们收为自己的部下。通过这些措施,他吸收了一些对吴元济防区极为熟悉的士兵。从他们口中,他得知,吴元济的主力部队不在蔡州,而在洄曲。蔡州几乎没有防守。

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李塑想:自己的前任们都没能损伤吴元济的实力,因而他必定狂傲无比。况且郓州(今山东菏泽地区东北)节度使李师道、恒州(今河北石家庄等地区)节度使王承宗都是他的朋党,两人目前还未公开反叛朝廷。如果同吴元济打一场持久战,势必存在李、王两人与叛军联合的危险,这对朝廷将祸患无穷。为此,只有一个办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消灭吴元济,就是说:擒贼先擒王。

在公元817年11月27日冬夜里,李塑开始雪夜行军,奇袭蔡州。进攻军队已有三十年没到过这个地区了,所以谁也想不到进攻会在天黑时发起。天上下着大雪,很多军旗被吹破,但军队仍然不停地前进。

以柔治国

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哀帝建平元年)12月,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9岁时病故。在他28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直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低。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歉收,与兄刘寅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会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23年(更始元年)2月,绿林军为了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绿林军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王莽纠集新朝主力约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直扑绿林军。刘秀等人放弃阳关,率部退守昆阳。刘秀坚决反对逃跑,认为如果并力御敌,尚有保全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围,必被包围消灭。他亲自率领十三骑趁夜突出南门求救,他说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起义军,亲率精兵数千人偷渡昆水,突袭敌人,敌人大败。

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也为起义军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基础。因为自打败了王邑、王寻的军队以后,刘秀兄弟两人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加上刘秀的哥哥当初曾反对立刘玄为帝,正好借此进谗,说刘秀的哥哥不除,终为后患。刘玄懦弱无能,并无主张,便听了人言,准备伺机发动。刘玄借犒军之机,大会群将,制造借口,但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秀的哥哥被杀。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等到起义军杀了王莽,迎接刘玄进入洛阳,刘玄的其他官属都戴着布做的帽子,形状滑稽可笑,洛阳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穿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喜悦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往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当时的河北有三股势力,最大的是王郎,其次是王莽的残余势力,再次是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见官吏,平反冤狱,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制度。释放囚犯,慰问饥民。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有一个叫刘林的人向他献计说:“现在赤眉军在黄河以东,如果决河灌赤眉,那么百万人都会成为鱼鳖了。”刘秀认为这样太过残忍,定会失去民心,就没有这样做。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无人听他指挥,虽能“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但毕竟没有大量军队。他为王郎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后来,他逐渐延揽了邓禹、冯异、寇恂、姚期、耿纯等人才,又假借当地起义军的名义招集人马,壮大声势,并联合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官僚集团,才算站住了脚。由于他实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很不自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王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势力十分强大,又有同学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三十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鲔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因参与过谋杀刘秀哥哥的事,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决不加诛,还会保存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27年(建武三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机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区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绝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恂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决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确实赢得人心。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竞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的时候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绝不轻易杀戮将士。邓禹称赞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不为过誉。

东汉建立以后,刘秀仍然实行怀柔政策,避免了开国之君杀戮功臣的悲剧,使得东汉的政治安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反间计

兹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反间计评价如下。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衰微,天下诸侯王公各据一方,不听调度,眼见有天下大乱的趋势。

大将军、外戚何进想除掉宦官,但又恐势力不足,就听了袁绍的话,要调各路诸侯入京,共除宦官,曹操和陈琳坚决反对,认为调外兵入京,恐怕会闹出乱子,但何进不听,还是派人去请西凉刺史董卓等人入京共除宦官。结果,何进被宦官杀死,董卓带了十多万大军入京,独霸了朝廷。董卓仗势欺人,凌辱百官,无视皇帝,权威几同天子,甚至大有取汉天子而代之之势。曹操、袁绍、王允及朝廷百官不愤,起而共诛之,于是,司徒王允把自己的七星宝刀送给曹操,曹操借献刀行刺,行刺不成,便逃回家乡,传檄四方诸侯,共讨董卓。但因诸侯不能齐心合力,结果,董卓挟持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

司徒王允为除掉董卓而日夕忧虑不安,董卓不仅权势熏天,掌握军政大权,更兼有一义子吕布,骁勇异常,有万夫不挡之勇,极难对付。一天,王允在深夜看见自己的养女貂蝉在牡丹旁边对月长嘘短叹,以为她有了私情,十分生气,就厉声呵斥。

没想到貂蝉跪下来说:“小女见大人近来忧心国事,愁眉不展,只恨自己是一弱女子,不能为之分忧。”王允一听,忽然计上心来,觉得汉室的命运,真是决于貂蝉一人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