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中的诬告往事
30257200000019

第19章 诬陷的学问:断章取义(2)

就这样,宇文虚中留在了金国,他再也没有回到南方。其实,许多金人都知道宇文虚中的名声。这位当年在刀枪下走过丝毫没有一点惧意的汉人让他们很是钦佩。最开始时,金人见他留下,就以伪齐刘豫政权的宰相之位诱惑他,但宇文虚中断然拒绝了。他把自己比作是汉朝的苏武,宁肯“生理殆尽,困苦濒死”,也不去做伪齐政权的伪宰相。

在金国,他常常用写诗来表达自己与金人的不合作态度:有人若问南冠客,为道西山采蕨薇。还写有“定鼎未应周命改,登床合许宋人平”、“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时到上林”的诗句。

他一面写,金人就一面看。金人就发现,此人的才华不世出。于是,金人决定让宇文虚中凭借他那卓越的才华来为本国效力。宇文虚中最开始是拒绝的,但长此以往,他知道对谁都没有好处。最终,他答应了金人的请求,但有个条件,那就是只掌词命之事。也就是说,只负责文事,关于政治军事一概不理。

同意合作就是良好的开端,金人高兴地答应了他。那个时代,在金国做官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首先是金人的不信任,其次是沦陷百姓对自己的仇恨。再次就是南方来人的唾弃。一位南宋的祈请使叫洪皓的有一年到金国执行任务,见到他,就非常鄙视。宇文虚中为此闷闷不乐了一个月。

凭借着出色的才华,宇文虚中的官职在金朝廷一升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封河内郡开国公,书金太祖《睿德神功碑》,进阶金紫光禄大夫。金人称其为“国师”。

宇文虚中虽然位极人臣,却没有得到同僚的关怀。他是被同僚联合而诬陷死的。宇文虚中在金国并不是个温文尔雅的人,他对金国贵族很不屑,经常骂他们是“矿卤”。这两个字可能相当于今天的“土鳖”。那些金国的贵人达官当然是愤愤不平的,因为他们是胜利者,而宇文虚中是个亡国奴。他死皮赖脸地留在金国,不被杀掉已经是对他有情有义了。他不但不知道谢恩,反而来讥笑,任是谁都不能吞下这口气。于是,一群官员集合在一起,把宇文虚中曾经写过的歌功颂德的宫殿榜署上的个别字句摘引下来,再接凑成其他的内容,然后向皇帝诬告他诽谤朝廷,由此构陷诬害想要酿成其罪。

这种断章取义使宇文虚中陷入绝境,金国皇帝在仔细辨认了被接凑起来的文章后,发现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特有的文风都是宇文虚中所固有的。别人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宇文虚中解释了许久,才让金国皇帝相信自己是被人诬陷的。虽然这一次他没有牢狱之灾,但却让始终支持他的金国皇帝已经不再信任与重视他了。金国贵族们熟知了这种形势,趁热打铁,让一些小人物对宇文虚中进行诬告。这个小人物是一位贵族的家奴,他诬告宇文虚中谋反,皇帝大怒,令人审查。但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贵族们再次站出来,说宇文虚中家里有很多藏书,这些藏书就是谋反的证据。

皇帝立即命人到宇文虚中家里,把他的书房翻了个底朝天,然后,说,你就是想用这些书造反!宇文虚中淡淡地回道:“你们这是枉废精力。我若死那是命。你们拿这些书籍搞什么鬼,如果真是这样,南来士大夫家家有之,许多人家的书比我的还多,难道都是在造反?”

审讯他的人立即找他写的文章,并在贵族的支持下,找来几个专业人士,在宇文虚中的文章中寻章摘句,最终,他们认定宇文虚中即使不是谋反,也有不敬朝廷之罪。有些字和句子为证。宇文虚中不承认,这些人就把他的家人老幼百口聚到一起,然后在周围点起一把大火,宇文虚中和他的家人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事实上,金国贵族对宇文虚中如此深仇大恨,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他的人身攻击。还有宇文虚中在金国朝廷的一系列作为。

宇文虚中不但是个天才的诗人与文学家,还是个优秀的改革家。他在得到金熙宗的支持下,对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使他们的民族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根本性转变。

宇文虚中所主持的这场改革始于天眷二年(1139)。也就是金熙宗上台的第二年,字文虚中“充规划三省使,遣官制礼,凡与百议”。他的建议其实是设立宰辅制度,由此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制度一旦确立,其继承制度就会相应改变。金人“兄终弟及,复归其子”的皇位继承传统被打破,确立了“立子贵嫡”的原则,宣告了绝对世袭权的确立。

这种制度的确立,把金国许多权贵的梦想给打碎了。因为按照原来的规定,金熙宗倘若宫车晏驾,继承皇位的要从金熙宗的弟弟里面挑。可现在不一样了。当金熙宗生了第一个儿子后,他的弟弟们的心都碎了。所以,他们才向宇文虚中进行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诬陷。

宇文虚中的死还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他的确要谋反。据说,宇文虚中毕竟是汉人,即使在金国多年,所以总想密谋带着钦宗皇帝回江南,但事情泄露。宇文虚中等不及,就率领士兵进入金熙宗的宫里,想要挟持他。金熙宗险些就被他活捉,逃脱后,把宇文虚中活捉,然后处死,宇文虚中一家老小也无一幸免。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宇文虚中在金国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那么,对他的诬陷也就不可避免了。

3、表笺案

明朝初年宫廷有个习惯,每逢正旦,万寿节及册立东宫时,内外文武大臣都要献上表笺庆贺。而开国皇帝朱元璋知道开国诸臣大都是草莽,真正能写出象样文章的并不多。这些人只能把撰写贺表的任务交给一些知识分子。朱元璋最清楚不过的是,知识分子笔下很不老实,借古讽今,骂人不带脏字是他们的能耐。所以,对几乎所有的表笺都特别留意。而一留意,他就真的发现,这些人的确有问题。于是,毫不留情地向这些人举起了屠刀。这就是明朝初年的“表笺案”。而“表笺案”大都是朱元璋的断章取义和望文生义引起的。

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在江南,由于方言原因,“则”与“贼”读音相似,被朱元璋视为骂他起兵当过贼,斩。

澧州学正孟清作《贺冬表》中有“圣德作则”,斩。

桂林府学训导蒋质作《正旦贺表》中有“建中作则”,斩。

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斩。

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大怒,斩。

福州府学训导林伯璟作《贺冬表》中有“仪则天下”,斩。

陈州府学训导周冕作《万寿表》中有“寿域千秋”,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被视为骂太祖当过和尚,斩。

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法坤”与“发髡”同,“藻饰”与“早失”同,斩。

祥符县教谕贾翥作《正旦贺表》中有“取法象魏”,斩。

怀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被视为“帝非”,斩。

德安府学训导吴宪作《贺立太孙表》中有“天下有道”,“道”与“盗”同,斩。

国内的臣子受到如此的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即使是藩属国朝鲜的人犯了这样的忌讳也要受到严惩。当时,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明太祖当即下令拒绝收他的贡物品,然后命令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人。朝鲜恐惧,只好将此人押送至南京,朱元璋将他发配云南。

朱元璋可谓是把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发挥到了极至。一位御史作诗:“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朱元璋认为不吉祥,下狱死。一位佥事陈养浩作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认为他对社会不满,被投入水中溺死。还有就是纯粹的滥杀了。比如兖州知府卢熊把“兖”错写成“衮”,被明太祖视为不敬,斩。中书詹希原给太学写匾额,“门”字少最后一勾,被视为阻碍纳贤,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