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在众生嘴巴里很容易变成流言,流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有时候它在人们眼中太接近于事实。所以,被流言击中的人往往都无法不能轻松而退。作为人类最厉害的武器,谣言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确担当了许多重大责任。
周公恐惧流言日
周武王灭掉商后的第二年,武王就生了病,大臣们都非常着急。大臣们不得不着急,在这个时候,商朝虽然灭亡了,但很多地方还有反抗力量做乱,如果武王真的有什么不测,那新建立的王朝很可能会土崩瓦解。正当大家焦虑万分时,周公站了出来。周公名旦,为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朝建立以后,他被封在少昊故墟曲阜,但是周武王很舍不得他,就不肯放他去上任,所以,周公就留在了武王身边。
他站出来,亲自堆山筑台,置璧秉硅,向三位周朝的祖先,太王、公季、文王祷告,去事奉鬼神,以换取武王的安康,也就是愿意用他自己的命换回武王的命。结果卜问三卦,卦卦都出现吉兆,再对照简册上的占辞,竟然都属于吉利。周公回来后就把祷告的册子放起来,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武王,让他不要担心,果然,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彻底的好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周公对武王的感情是极深的,他的忠诚之心也是可以想见的。后来,周武王真的病了,他又去祷告,这一次却没有得到吉卦,武王去逝。武王的儿子成王当时还是个小孩,所以武王临终前就把这个小王托付给了周公,希望他能尽心辅佐。周公含泪答应,并且真的做到了。据他说,自己勤于朝政,“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但他的忠诚与勤奋换来的却是流言四起,当时,文王的第三个儿子管叔论地位仅次于武王的,在周公之上。但周公因为出色的才干被两代天子都倚为左臂右膀,这自然让当哥哥的管叔心里非常不舒服。又加上当时成王年幼,周公监国,于是他想造反。
在造反前,他开始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要对小孩子(成王)不利了。”谣言四起,甚至连朝中的老臣太公、召公都相信了,他们找来周公,问他是不是真的想要有所动作。周公非常冤枉,说那纯粹是谣言。召公不相信他。周公就做了一首《君奭》给召公:“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周公的意思是说:“君奭(奭,召公名,前加一“君”字,表示尊敬)!商纣王不敬重上天,给殷国降下了大祸,殷国已经丧失了福命,我们周国已经接受了。我不敢认为王业开始的时候,会长期保持休美。顺从上天,任用诚信的人为辅佐,我也不敢认为王业的结局会出现不吉祥。啊!您曾经说过:‘依靠我们自己,我们不敢安于上帝的福命,不去永远顾念上天的威严和我们的人民;没有过错和违失,只在人。考察我们后代的子孙,很不能够恭顺上天和下民,把前人的光辉限制在我们国家之内,不知道天命难得,上帝难信,这就会失去天命,不能长久。继承前人,奉行明德,就在今天。’您的看法,我小子姬旦不能有什么改正,我想把前人的光美传给我们的后代。您还说过:‘上天不可信赖。’我只想把文王的美德加以推广,上天将不会废弃文王所接受的福命。”
召公的确被这一首诗给打动了,周公又是哭泣又是发誓,所以,这些谣言在召公这里就失去了作用。但天下百姓还是不相信周公有这么大公无私,谣言依旧在流传。周公在那段时间简直恐惧极了,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权位不保,而是担心一旦真的被成王拿下,王朝的江山由谁来支撑呢?
可是,他还没有恐惧多久,炮制谣言的管叔的狐狸尾巴就迫不及待地露出来了。他在自己的封地宣布造反,周公立即捉住机会,要求成王派自己去平叛乱。成王答应了他。不久后,管叔的大军就被周王朝军队消灭,周公凯旋而归。并写了一首《鸱》送给了成王,仍旧是表达自己忠诚之心。
流言也随着管叔的失败而消失了。后人有一句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意思就是说,即使如才智过人的周公都对流言深为恐惧,那么平常人在谣言面前无计可施也就是再所难免的了。
不过,周公这个人虽然非常恐惧谣言,但他还没有到被谣言杀死的份上。也就是说,周公的心理素质相当好,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心理素质非常不好的人,他们居然会被谣言杀死。北宋时期的狄青就是其中之一。
狄青是大宋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名将之一,仁宗皇祐四年(1052),广西少数民族侬智高宣布与政府进行对抗,宋朝曾几次派兵征讨,但都无功而返。北宋一朝,与政府对抗的组织的实力其实并不高,但由于北宋一朝的国策(抑武)往往使得一小股人就能折腾半个帝国。侬智高的军事才能只属于中等水平,而能屡屈朝廷武将,原因就在于政府控制着将军的一举一动。将军在出征前必须要按照皇帝的意思画出一张作战图表来,将军必须要按图打仗。这种作战方法是千古未闻,也是千古笑谈。
正当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狄青毛遂自荐,上表请行。仁宗皇帝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狄青受命到达广西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一批不听号令之人,使军威大振,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屯集粮草。依智高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就放松了警惕。狄青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击,将毫无防备的侬智高击败。班师还朝后,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这是武将中的最高级别,然而就在功成名就之后,祸患也就由此而生。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感到奇怪,若说功高震主,狄青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不过是平息了一次叛乱而已。那么,祸患从何而生呢?
说来话长,宋朝初建时,太祖皇帝就对五代时期的武夫专政很是担心,所以用了几杯酒“释”了开国初期几员大将的兵权。而他对武将的猜疑更是与日俱增。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怪事。殿前都虞侯杨信在上任不久后就忽然染上怪病,失去了发音功能。太祖看到杨信虽然不能说话,但身体其他部分正常,不耽误使用,就仍旧让他带兵。第二年,又进一步授给他节度使一职。蒙受如此恩典,口不能言的杨信更加谨事朝廷。
据说,杨信有个家童具有体察主人动向的能力,每每入朝上奏,或在军中传令,只消杨信展开手掌比划几下,该人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主人的话语,所以不仅不影响对皇上表忠心,而且能够自如地掌控军队。
11年后,杨信要死了,突然会说话了。此时,赵匡胤的弟弟已经登基坐殿,是为宋太宗。太宗皇帝闻讯十分惊诧,马上来其家探视。杨信对太宗表达了自己感念两朝的知遇之恩,说到感慨处不禁泪流满面……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奇迹,而且这奇迹发生的太离奇,使人没有办法相信。如果杨信真是哑巴的话,何以在死前突然又能说话?只能有一种可能,杨信这小子玩诈,素来谨慎的他看到前任的悲惨结局,便以装哑来保护自己;而赵匡胤在杨信变“哑”之后,也确实更加信任他,不仅赐以巨款,而且将殿前司最高职位也交给他。让他成了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人中的一个。
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太宗对武将的猜疑更是变本加利。赵光义处处对武将设防,实施“将从中御”之法,所谓“将从中御”是由于太宗对武臣戒备之心甚深,对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要过问,这在当时被称为“将从中御”。在军中,他还亲自设置由文臣担任的监军来牵制将士,使用“阵图”约束战场指挥将领的手脚。作战“阵图”,则是作为“锦囊妙计”授给将帅,借以控制其举动。
由此不难看出,地主把羊交给放羊的,还要制订一个路线图,让放羊的根据这副图来让羊吃草,并且还要派出狼狗,监视放羊的。但狼狗是狗,它没有人性,总会欺负放羊的。放羊的必须要按照地主制订的路线图去放羊。如果不按照他设计的路线图,羊即使喂得肥胖,也要被辞退。
赵光义北伐辽国时,领兵主帅郭进就因不堪监军田钦祚这条狼狗的屡次欺压,自缢而死。但这件事发生后,赵地主竟然不予追究。在第二次北伐期间,杨业也被一条叫王优的监军狼狗逼死。太平兴国八年,镇州驻泊都监弥德超虚织罪名诬陷枢密使曹彬,曹彬在宋朝可是出了名的温良恭俭让,但无济于事,赵地主还是把他罢免。不久,弥德超诬陷之事败露,但曹彬却没有能官复原职。就这几件事,已经冷了大家的心,同时也让大家意识到:宁肯失职取败,也不敢冒然触犯天子戒律。
这种基调始终伴随了两宋,狄青的时代离大宋开国还不到一半年,正是“抑武国策”的疯狂时期,所以,即使是大臣都对他位高权重很是担心。确切地说,早在他任枢密副使时,就有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当他扶正后,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有些大臣甚至以罢官要挟皇帝,希望把狄青废掉。历史上著名的欧阳修也是反对者之一,这些人在祖宗的影响下,已经养成了抑武的习惯。但是有一点,这些大臣是明白的,狄青很得百姓的喜欢,其忠诚之心也是有目共睹的。想要扳倒他,就必须制造一些谣言,来把他搞臭。在嘉祐元年(1056),仁宗生了一场病,不久后就好了,但制诰刘敞却上书造谣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欧阳修当然也不会闲着,首这年七月,大宋境内发大水,他立即上书请罢狄青,罪名就是“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也就是说,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这种造谣连宰相文彦博都看不过去了,文宰相没有附和他,但他也请罢狄青,宋仁宗回答他:“狄青是忠臣”,他立即跳了起来反驳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仁宗皇帝觉得他在狡辩,并不认可他。于是,制造谣言的人立即采取第二种炮制谣言方法,他们纷纷传播谣言,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之所以要制造谣言,是因为他们相信国家出了妖孽,而这妖孽就是狄青。最终,就在这年的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被罢官,但因无过,被加宰相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百姓们称“从士兵到元帅、从布衣到宰相”,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可到陈州后,朝廷的一些人仍对狄青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际上就是监视。这时的狄青已经心神憔悴了,他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他就因为谣言的缘故而郁郁死掉。死时年仅49岁,这个时候,朝廷才原谅了他。对这位直接死于谣言的人,“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你不能说狄青的心理素质不好,这位驰骋沙场的军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创造军功的。也就是说,流言的确可以杀人。
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对流言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进行研究时发现,流言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涉及不在场的第三个人的谈话。通常情况下,流言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带有一定阴谋色彩的私下谈话。
也就是,流言本身就是一个“阴谋”,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躲避阴谋。特别是当这种阴谋具有社会环境的配合,比如狄青谣言案中,皇帝的抑武国策,那么,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过去的。
与流言交手
流言并非是一支暗箭,而是一群暗箭。想要避开,的确不是很容易,但并非是没有方法。
汉初杰出的政治家陈平就曾受到过流言的攻击,但他却毫发无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宣布与秦帝国对抗,揭开了武装反抗暴秦统治的序幕。不久,陈胜将周市略地河南,拥立魏公子咎为魏王。第二年6月,魏王咎与秦军战于临济(今河南封丘东),陈平这个时候从家乡辞别了兄长,同几位年轻人一起投奔魏王咎,由于其才能出众,立即就被任命为太仆。
在战争过程中,陈平用其独特眼光与战略视角曾多次向魏王咎献策,却未被采纳,非但没有被采纳,还有流言向他攻击。幸运的是,在那段时期,大家都忙着争夺秦朝的地盘,所以,魏王咎没有时间理睬关于陈平的这些谣言。
陈平在谣言的攻击下,无力还击,再加上对魏王咎失去了信心,就毅然离开了魏王咎,投奔了项羽。在项羽手下,他先被封为信武君,后因战功被封为都尉。前205年,项羽对殷王司马印背楚降汉非常恼火,屡次派人去剿杀他,但都无功而返。残暴无常的项羽就放出风去,说想把参加平定殷王反叛的一干将士杀掉。这里面就有陈平。
陈平理想远大,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就希望随便地被人杀掉,又因为他的确看清楚了项羽并非是就帝王之业的材料,所以趁着黑夜,就逃跑了。逃跑后,他放眼天下,发现只有一处可去。那就是正在与项羽进行战争的刘邦。刘邦这个时候总吃败仗,很多人都不想投奔他,可陈平听说,刘邦在任人上要比项羽高出很多。他毅然地投奔了刘邦。在魏无知的引荐下,陈平见到了刘邦,两人纵论天下大事后,刘邦异常高兴,就按照陈平在项羽靡下的官职拜为都尉,使其留在身边作参乘,并监护三军。陈平有多大才能先不用说,刘邦这样任人实在是伤了他诸多旧将的心。他的很多旧将跟随他东奔西跑,受尽屈辱,而陈平还是个叛徒,一到这里就受到了如此待遇,实在不能让人心平气和。
流言也就在这个时候向陈平袭击而来。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垂相世家》这样记载道: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巨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巨事魏王,魏王不能用巨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巨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