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空穴来风:中国历史中的造谣往事
30260000000002

第2章 曾参杀人——探秘消息小道(1)

曾母相信儿子杀人,魏王相信街上有老虎,全是因为谣言的特性。我们传播小道消息,并非是因为我们惟恐天下不乱,而就是因为我们维恐天下乱,所以才对与我们生存环境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小道消息大肆传播。当你不在意谣言的时候,很可能真的会被它不幸言中,周宣王与周幽王就是两个殊途同归的例子。

逃跑的母亲

孔子的高徒曾参有一段时间和母亲住在费地,此地有一人和曾参同名,某一日杀了人,被当场活捉。消息传开后,大家纷纷都跑到曾参家探悉究竟。巧的是,曾参不在家。第一个来到曾家的人就神色异常,对曾母说,“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曾母正在织布,听了这话,表情平静,回道:“我儿子不会杀人的。”

来人皱眉而走,第二人又来,神色恐慌,说,“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已经被捉住,可能要连累你。”曾母继续着手里的活,回道:“我的儿子是不会杀人的。”

不久,第三个人来到,大叫着,“你儿子在街上杀了人,官差正在审问他,家中还有什么人,你还不快点走!”

曾母停了手中的活,但还是毫无底气地回了一句:“我儿子不会杀人吧。”

第四个人来到,消息已经成了:“你儿子杀了人,官员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曾母想都不想,转身冲进屋,从后窗户跳出去逃跑了。

不过,曾母逃跑后不久,就得知了事实真相,回到家中,又安心织她的布去了。

这个故事明确记载在《战国策》中,后来演成一个成语叫“曾参杀人”,寓意为聪明的人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曾参是孔门子弟,提倡每个人一日之内都要三省己身,以品行端庄著称。曾母有“妇德”,对儿子信任有加,却在几次听到“曾参杀人”的谣言后逃跑,这足以说明谣言的可怕。曾母之所以会逃跑,是因为当时有“株连”法,一人犯法,家人同罪。所以,曾母必须要跑。

那么,曾母为什么会相信曾参杀人这一谣言呢?

如你所知,曾参品行端正,孝顺父母,按儒家思想,一个孝顺的儿子是不会做违法乱纪之事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可曾母居然不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最终真的就相信了曾参杀了人。

我们回到故事中,来看第一个传播谣言的人。他并没有故意造谣的心思,他可能的确听到了曾参杀人这一消息。但他并没有仔细去察看这个消息的可靠性,依他所有的知识(他知道有个人叫曾参)立即将这一消息传给了曾母。曾母不听,他又传递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传播者来到曾母面前,传播这一消息时,为了让曾母相信,他删减并强化了一件事:曾参已经被活捉。第三个传播者来的时候,消息再次被强化:官员正在审问。而第四个传播者带来的谣言却是经过再次删减与强化:官员正在来捉曾母。

你可以知道,曾母为什么要相信了。首先,消息是被无数人传递来的,其次,消息越到最后,被强化的部分就越显得真实与紧迫。

制造谣言的人为了让人相信他所传递的信息不是谣言,会千方百计地用各种信息来说服对方,所以,传播者是谣言的维护者,他们很少持中立态度。就仿佛是一个人声泪俱下地劝你不要做傻事,你肯定会被其“真诚”所打动,而一旦这种人多起来,你的情绪就会被其同化,产生共鸣,由此,你会倾向于他的行为与言语。所以,这就是曾母为什么要相信谣言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谣言产生于何时,已无据可查。不过,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故事大抵得知端倪。

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在尧舜时代,或者是更早的洪荒时期。一位部落首领早上起来去外面呼吸新鲜空气,突然见到一人飞奔而至,对他说,外面传了一件事,沸沸扬扬,说是上帝要惩罚人间。这位首领立即跟此人去信息发源地,刚走出门不久,就被他的部落民围住,说有许多青蛙和蛇纷纷从洞里跑出来,横行大道,无所顾及。这很明显是上帝派到人间来警示帝王大难来临的。部落首领对青蛙和蛇横行大道是深信不疑的,因为他们就住在原始森林里,有时候他的门缝里就能挤进几条蛇来,老虎、狮子常常在他门口打盹。这种事情在他看来,确切地说,在他们这群人看来,都已经是习以为常了。所以,他让大家不必担忧,在视察了那些蛇与青蛙后,他做了个解释,这些动物可能是去参加他们首领的庆祝日。

人们的情绪渐渐稳定,首领就问,是谁先传言的上帝来惩罚我们的话?

那个时候的人都非常诚实,一指二,二指三,三指四……首领顺着大家的手指想顺藤摸瓜,可是在顺藤许久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圆。许多人都被指了两遍以上。

首领最后也没有找到谁是第一个放出这个谣言的人,而让他不得不正视的是,谣言的确存在。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启示。第一,谣言是群体的传播行为,个体无法支撑起谣言这个概念;第二,想要找出第一个造谣者,纯粹是痴心妄想;第三,一些谣言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有求真欲望。

在今天,如果我们知道大批青蛙和蛇,或者是老鼠敢光明正大地跑到街上不惧人类,那很可能是地震的前兆。而那个时候的人们不知道这种知识,但他们又非常想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大胆,不肯沉默又非常想求真的他们就炮制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经过众人的口口相传,在传递过程中,对信息的删减与强化,由此就成了谣言。

未有信史之前,谣言多如牛毛。这当然是人类“求真”的心思在作怪,于是,产生了无数神话,无数传说以及无数妖魔鬼怪。

从谣言的本体而论,这些谣言大都是传递者无心而为之的,他们没有一定的目的。但是,“曾参杀人”这样的谣言却使我们不寒而栗。我一直觉得,“我本无意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说的就是谣言的危害。

无心所传播的谣言都有危害,那么,有心制造的谣言,其危害性也就不言自明了。有四个人在河边发现了一只乌龟,其中一个人说,这是鳖。第二个人反对,说,这是乌龟。其他二人同时说,这是鳖。第二人在与三人辩论许久后,最终承认,这是鳖。

他为什么要承认,因为那三人说的头头是道,最终,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乌龟还是鳖了。所以,他只好将乌龟认成鳖。如果那三人在将这一认定传递出去,很多人都来附和,这就成了谣言。“三人证龟成鳖”也就说明了谣言本身就是假的,但假的在继续传播过程中就成了真的。

北宋初年,云门文偃禅师的得意弟子青城山香林澄远禅师对佛法造诣颇深。有一个和尚问他:“什么是屋子里的那盏灯——破除愚昧的智慧之光呢?”

香林禅师说:“三个人传来传去说,乌龟都会被说成是鳖。——要自己直接体会,从别人嘴里听到的肯定会有偏差。”

这位禅师似乎给了我们一个辟谣的方法:直接去体会,实地考察。

但“谎言多次重复就会变成真理”却让我们在辟谣的路上越走越艰难。否则,曾母就不会扔下手里的工作,迅速逃跑了。

市上有老虎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魏国的一位大臣向他的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街上出了老虎,大王您相信吗?”魏王道:“当然不相信,街上哪里来的老虎?”大臣又说:“如果两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仍表示摇头,大臣再问:“那么,三个人都对大王说老虎上街了,大王信吗?”魏王连连点头说:“要是有三个人都告诉我街上来了老虎,我当然相信了。”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三人成虎”的来历,寓意是说,不要相信谎言和谗言。但事实上,它说的是谣言。在这个故事中,魏王应该问两个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人要说街上有老虎;他们亲眼见到老虎了吗?

是的,为什么要有人来传播这种谣言呢?韩非没有给出答案。的确,这种答案很不好给出来,因为答案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预设一个场景,来回答为什么有人会传播谣言。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谣言是一个新闻。原始社会,许多野人都固定在一片森林中,而这片森林里只有鹿这种动物,野人们的主要食物就是鹿肉。可突然有一天,一只兔子跑进了这片森林,被一个野人捉到。这个野人从来见过这样的鹿,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同伴,说他捉到了一个大耳朵的小白鹿,估计是一只妖怪。他为什么要传播这个信息呢?因为这个信息的内容有违常理——常理就是,他们始终见到的是鹿,可这次却见到一只妖鹿——于是,消息立即传开,大家都对这个新闻非常感兴趣,当一个野人知道后,他有一种如获至宝的冲动,但这种“宝”却不是上好的鹿肉,而有时效性,如果他现在不传播,那么,时效性一过,这就不是新闻了。炫耀似的冲动让他立即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最终,某人得到了一只妖怪的谣言就此诞生。

大街上有老虎也是有违常理的,因为老虎都在深山中,不可能来到街上。传播这一谣言的人就是因为感到新奇,这是最容易引起人们议论的一个话题,所以,他必须要传播。

我们先来看这个场景。

某人对A说,街上来了老虎。A说,我不信。这个人立即说,你不信,我告诉你,那老虎长的什么样什么样,这下你信了吧。A半信半疑,当他来到另一群人中间的时候,听到了这群人正在抱怨生活的艰辛和国王的横征暴敛。这个时候,很可能有人提到了国王是老虎的信息,A立即就说,你们知道吗,咱们街道上来了一只老虎,咬死了几个人。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是因为他的生活也很枯燥,总想发泄一下对国家的不满,由此来解放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他说出了这个自己半信半疑的谣言。这些人也是半信半疑,但经过他的说服过程,就都信了。然后各自去传播,但传播的种类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在一起聊天,可话题总是很少,所以聊了一段时间后,就都沉默不语了。而这个时候就有人站出来为了打破沉默,就说,知道吗?街上来了老虎。

有人当然不信,他们从老虎的习性提出质疑,认为老虎不可能到街道上来。如你所知,当你说一件让人质疑的事情时,你会很恼火。你必须要让他听从你的。这是人类的控制欲在起作用,所以,知识丰富的人就会给这个人普及知识,他认为,老虎并不全是在森林里,有时候,他们也会来到街上,因为森林里可能没有动物给他吃了,他为了生存,冒险是肯定的。这就是所谓的专家,专家的话大都会被人认可,因为人们对不熟悉的领域往往都特别喜欢依赖他人。

谣言继续流传,又是一群人在一起聊天,大家互相取笑,突然有人说,你小心点别被老虎吃了。被警告的人说,我又不去森林,不可能被老虎吃掉。此人立即就传谣:你不知道,街道上来了一只老虎,见人就咬。所以你小心点。

这本来是取笑的一句话,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他重新把这个谣言整理一番,很认真地传递给了别人。要知道,他并没有恶意,而是他真相信这个谣言,在传递过程中,他试图还原真实的信息,以使大家都相信。这正是谣言所以能传播下去的一个因素:传播者非常认真,甚至是很敬业。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们为什么要传谣言了。

首先,谣言往往都是一个新闻,新闻的特点就是引发议论的。其次,一些专家胡说的话也被人传播,因为“专家”就是“事实”的代名词。而有些人则是为了说服别人,有些人则是为了解放自己,抒发一下心中的不愤,另外一些传谣的人纯粹就是为了说而说了,在聊天中,不知不觉地,谣言就如同精神癌症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在这里,我们想把谣言变成什么样,谣言就是什么样。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喜欢传播谣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因为人人都喜欢创造。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道消息总容易传播的原因。对于谣言的传播速度,的确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来形容。之所以有这样的传播速度,是因为传播者迫切想要找人交流他所得到的新闻,其次,如同感冒一样,人们很容易被击中,更容易交叉传播给别人。

小道消息为什么会被人轻信,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有所论述。但三人成虎的这一谣言上,我们看到了小道消息之所以会被人轻信的另外一个原因:它往往与人们的生存环境相关。因为大街上有了老虎后,很多人担心会被吃掉。倘若说,大街上来了一只鹿,那么,大家就不会太相信,即使相信,其传播速度也明显降低。而这也是谣言炮制者往往可以成功的原因:人们往往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物感兴趣。

商朝末年,周武王准备造反,在造反之前,他把一个谣言推到了公众面前,那就是,商纣王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首先,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

纣王这个人给天下百姓印象的确不怎么样,在广大群众的印象中,此人与夏桀一样是个昏王暴君:他听信佞臣费仲、尤浑的谗言,纳妲己(传说此人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朝欢暮乐,荒淫酒色,建酒池肉林,与脱光了的男女整日整夜嘻戏,他还造炮烙,设虿盆,处死贤臣,逼反大将。

我们再来看周武王炮制的谣言内容,第一条是说纣王听信宠姬谗言。纣王宠爱的妲己并非是《封神榜》里的那只狐狸精,从零星的史料来看,这位妇女的才智颇高,很能为纣王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如果不是商朝灭亡,此妇人很可能成为隋朝的独孤皇后和唐朝的长孙皇后一类的人物。第二条是说纣王不祭祀祖宗,这一条简直可以把纣王打进万丈深渊。商朝是个迷信成风的朝代,这种迷信的最主要一条表现就是祭祀祖先。纣王却认为这是扯淡,许多人都有这种所谓的宗教神学欺骗人民,甚至操纵和控制了他自己和世俗贵族,成为国家政治上的掌权者。纣王不但取消了祭祀祖先,还将一切他认为是不利于自己统治的“迷信”事情统统废除。第三条是说纣王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这一条就是姬发的不对了,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时的商朝形势由不得纣王不这样做。

之所以说周武王对商纣王的批评是谣言,就是因为他符合了谣言的一个概念:未经官方许可的流传在民间的信息。

这一小道消息之所以迅速流传,是因为周武王抓住了谣言的一个特质:它必须是表面上看上为真实的。

商纣王那些恶行在许多百姓眼中的确是真的,但的确没有周武王说的那么严重。不过,就是凭借这一谣言,周武王联合起了诸多诸侯,最终把纣王逼到了仓库上,活烧了自己。

炮制小道消息之所以每次都成功,周武王的故事当然可以给我们一个借鉴。据说他当初要去讨伐纣王时,商朝的两个遗臣拉住他的马,对他说,你这是不忠不义。这两个人说的很对,但周武王没有听。因为谣言已经散播出去,而且起到了巨大作用,他已经停不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