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命令,萧劲光、季振同迅即率五军团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三个军部队,连夜向赣州进发。至驻茅店、江口一带,与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取得联系,遂请示军委批准第十五军进至储潭、大湖口一线,其余部队进至赣州外围里镇、梅林(今赣县)一带,待命阻击前来增援的敌人。
至时,第三军团部队浴血奋战已将近一个月,部队伤亡重大且异常疲乏。赣州城内的敌人自恃有援兵,全面出击,一下把第三军团挖地道的一个师全部包围在中间。情况十分危急!第五军团部队闻讯火速赶到,如猛虎下山,手持大刀冲上去,奋力砍杀,与敌人展开肉搏。第三军团官兵见援军突降,士气大增,全力反击。一时间,阵地上刀光闪闪,杀声震天,敌人血肉横飞。一场激战,出击的敌人大部陈尸阵前,少数人连滚带爬逃回城里。第三军团深陷重围的一个师,转危为安。
前后历时一个月,赣州也未能拿下,终于3月7日撤围。战前,被以王明为首的宗派集团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毛泽东,就极力反对这一战役。毛泽东清醒地预见到,在明显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攻打敌人重点防御的城市,是难以取胜、得不偿失的。但第五军团组建后首次参战,勇猛顽强、横扫千军的气势,却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过了半个世纪后,一位当年第三军团参加战斗的老同志看望萧劲光时,仍然念念不忘那次战斗,说:“要不是红五军团全力救援,我们师那次就全完了,真的被敌人包饺子了!”
1932年4月中旬,红五军团奉命抵达龙岩地区。主要任务是维护龙岩至龙山、汀洲至上杭的交通线,保障漳州战役的顺利进行。这时龙岩刚刚打下不久,情况非常复杂。红军到达以后,土豪劣绅大都逃进土围子,土匪则散匿在周围大小山里。群众受欺骗宣传,不少人也躲进山中。城里市场萧条,粮米很贵。为了保证使命任务的完成,第五军团一面打土围子、打土匪,筹粮筹款,一面整顿部队,严格群众纪律,发动群众,恢复苏区。在纪律整顿中,第十三军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无故放枪,违者坐禁闭。
一天,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董振堂在擦枪时不小心走了火。有的士兵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不是讲开枪要坐禁闭吗?军长开枪了,要不要坐禁闭呀?”董振堂向来不苟言笑,言信行果,办事极其认真。这些议论传到他的耳朵里,董振堂打起背包要去坐禁闭。萧劲光听说后,连忙前去制止,说:规定是“不准无故放枪”,而你是无意中走火,这是两码事。董振堂仍然坚持去坐禁闭。萧劲光急了,认真地说:“如果你一定要坐禁闭,我也陪你一起去好了!”这样,董振堂才没有坚持。但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副总指挥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纪律,官兵们还有什么说的呢!部队良好的纪律扩大了红军的影响,赢得了当地群众真诚的信任和欢迎。
时过不久,第五军团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亲自指挥下,于水口地区打了一个恶仗,即著名的水口战役。
同年6月底,第五军团到达芥子圩,待机与第一、第三军团夹击南雄一带的粤军。7月7日,粤军张枚新第四师抵达乌迳。军委遂命令第五军团迅速出击消灭张部于乌迳、新田一线。第五军团立即作出部署,令第十三军担任正面攻击,第三军(此前调整,第十五军调第一军团,第三军调第五军团)迂回左翼包抄。翌日晨,获悉敌人已于夜间向水口方向逃窜。军团便改变部署,命令第三军追击敌人。第十三军取捷径直奔水口,横插到敌人前面,截断敌人的退路。当日下午,战斗打响。在第五军团部队的猛烈攻击下,两个团敌人不敢接战,慌忙溃逃。
9日一早,第五军团接到军委消灭水口之敌的命令。萧劲光、董振堂(是时季振同已调离,董振堂任军团总指挥)立即指挥部队分头包抄,在浈水南岸高地与敌人展开激烈拼杀。中午,敌人援兵赶到。粤军以九个团的兵力向第五军团阵地猛扑过来,战斗更加激烈。在双方拼死的争夺中,阵地多次易手又夺回。部队伤亡严重,预备队已用尽。第三军团两个师的连、团干部大部分伤亡,部队几乎失去指挥。军长、政委、参谋长都亲临前线指挥部队。
萧劲光赶到阵地前沿,冒着枪林弹雨指挥战斗,鼓动官兵英勇杀敌。他大声喊道:“同志们,党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有我们的坚强,就没有敌人的疯狂!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总指挥董振堂也把外衣脱掉,冲上阵地,身穿一件白衬衣与敌人白刃格斗。
敌人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被打退。阵地上尸横遍地,战士们个个血迹斑斑……下午4时,红军兄弟部队援兵赶到,看到第五军团阵地的壮烈场面,不等命令下达便冲进阵地投入战斗……当晚,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第五军团奉命选择有利地形,坚守待援。
10日黎明,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第十二军先后赶到。毛泽东和第一军团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也来到第五军团指挥所。听了萧劲光、董振堂的汇报,观察了两军对峙的态势,毛泽东亲自部署,指挥部队马上出击,坚决消灭阵前敌人。此时,粤军司令官陈济堂也调来八个团增援。但在红军如排山倒海的强大攻势下,全线溃退,狼狈逃窜。
水口战役,第五军团浴血奋战三昼夜。阵地前,单是用刀砍死的敌人就有900多。他们与兄弟部队一起,击溃敌人20多个团。战后,遭受沉重打击的粤军全部退出了赣南,使中央南大门得到了安宁和巩固,为主力部队向北发展创造了条件。
战役期间,正值盛夏,天上酷日当头,三四天滴雨未落。有时水和饭送不上来,战士们饿了嚼口生米,渴了喝稻田里的水,夜晚露宿在横躺着敌人尸体的阵地上。战争如此残酷,第五军团官兵没有一人畏敌怯战、临阵逃脱。事实证明,由起义部队改编的红五军团,经过教育整顿、战火考验,已成长为一支英勇顽强、有战斗力、可以信赖的红色劲旅。
这支部队在以后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在万里长征路上,拔城克险,屡建奇功。赵博生、董振堂等一大批英雄官兵、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姬鹏飞、李达、黄镇、王幼平、袁血卒、苏进、孙毅等,久经战火的锻炼考验,成长为新中国开国功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1938年,在萧劲光的提议下,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了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王明宗派集团“左”倾路线统治下,在起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季振同、黄中岳等被错误处决。延安时期直到建国后,毛泽东怀着无比痛惜的心情多次讲过:“季、黄在宁都起义中是有功的。没有他们,全部起义是不可能的,把他们处决是错误的。”
对季振同、黄中岳问题的认定和处理,是在他们两人调离红五军团以后。对此,紧张战斗中的萧劲光全不知情。但长期以来,萧劲光对此一直心结块垒,终不释怀。“文化大革命”后,党中央组织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年近80高龄的萧劲光便与红五军团健在的老同志一起提议,请中央复查被错误路线迫害致死的季振同、黄中岳的案件,为给他们平反昭雪奔走呼吁。1982年,中央组织部根据萧劲光等人的建议和提供的线索,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复审。终于澄清事实,对季振同、黄中岳的历史贡献给予公正评价,并为他们彻底平反。
萧劲光在红五军团任上,干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宁)黎(黎川)泰(宁)战役后,中央根据地进一步扩大。苏区中央局为了推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继续将矛头指向敌人重兵把守的金溪、资溪等中心城市,组建了建黎泰警备区。1932年12月30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任命萧劲光为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担负整顿、训练这些地方的游击队和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并为前方主力部队补充兵员的任务。
建黎泰警备区驻在红一方面军驻地建宁。命令一下,萧劲光便到建宁赴任,离开了红五军团。